“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因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日美欧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当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中国,能预防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日)三浦展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下流社会”这个术语一经在日本出现,立即引爆讨论。因为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正在世界悄然成形,日美欧曾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正在消失,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社会下沉的拉力愈来愈大,当全球社会纷纷向下流动,中国,能预防吗? 内容推荐 本书揭示的正是中产阶级分崩离析之后,日本社会各阶层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用三浦展的话来说,那就是“井底之蛙”在不断增加。该书出版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销量便突破40万册,上市五个月竟令人惊异地增印了14次,累积销量直逼100万册。如此众多的日本民众将目光倾注于低收入、低消费的“下流社会”,人们不禁要问:在曾经号称“一亿人口中流化”的日本,中产阶级难道已经分崩离析?“下流社会”真的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日本社会向来以中产阶级居多、贫富差距较小而骄傲,但《下流社会》的作者三浦展却有感于近年来日本社会的个人收入、学历、生活需求等差距愈来愈大,从而指出今天的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向“下流社会”转变。 目录 第1章 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40%的人群将沦为下流阶层? 进行式中的年轻人群“下流化” 从“1955年体制”到“2005年体制” 中流化模式面临着失效 针对上流阶层需运用“上流化”的策略 从1955年的“皇冠”到2005年的“雷克萨斯” 第2章 阶层分化导致消费人群的分化 阶层化社会的价值观 女性的分化 (1)专职家庭主妇型 当个专职家庭主妇也难如愿 (2)富婆型 日本桥地区美女增多之谜 (3)“便装女型” (4)“酷女型” (5)普通的职业女性型 女性间的差别在不断扩大 女性面临失去共同性的危机 只要就职成功就算跨入“胜组”? 男性的分化 (1)白领精英族 (2)“LOHAS族” (3)“SPA!族” (4)自由打工族 第3章 团块次代的“下流化”方兴未艾 团块次代男性中48%是下流阶层! 团块次代的阶层意识正在不断“下流化” 真性团块次代同样“下流”人数激增 沉醉于疯狂消费的真性团块次代 今后只会越来越糟糕——普通人群的不安 团块世代和新人类世代是稳定的中流 期望差距 容忍收入差距扩大? 正式雇员与非正式雇员的差距 第4章 年收入300万的人结不了婚? 过去10年间“胜”“负”分明? 储蓄额分化为500万以上和150万以下两极 未婚者的生活满意度低下 女性学历低就跨不过上流的门槛? 结婚是成为中流的先决条件吗? 500万日元是结婚的一道门槛 传统的家庭意识依然根深蒂固 是要700万日元还是要孩子? 女性把握住幸福的模式 “啃老”女性年龄愈大愈“下流” 400万是女性脱离“下流”的必需条件 企业高管的妻子最幸福吗? 研究生造就“上流”,自由打工族造就“下流” 派遣雇员、自由打工者不利于结婚和生育 家庭形态多样化了幸福却未必多样化 第5章 追求自己的个性是“下流”? 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 团块世代与团块次代的差异 “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生活”是一道人生咒语 “尊重个性的家庭”也是下流阶层居多 越是低阶层的年轻人自我感觉越强 无法从自我主张的梦中走出 自我主张派的阶层意识和生活满意度双双低下 自我主张派大多未婚、无小孩、非正规就业 过于追求自我主张带来的问题 第6章 “下流”男性自我封闭,“下流”女性自我 展现 “下流”男性的三种神器:3P “下流”女性喜欢唱唱跳跳 “嘉年华会”式的现代社会 下流阶层偏好自民党和富士电视台 感到幸福的时刻 团块次代的上流阶层也喜欢廉价服饰 喜欢购物的“下流”与无暇购物的“上流” 团块世代是下向渗透式消费的主要市场 第7章 下流阶层的性格、饮食与教育观 性格决定阶层吗? “上流”女性味十足,“下流”喜欢颠覆 “上流”善交际,“下流”不显眼 不善推销自己的“下流”势将出局 恋爱难的时代 “下流”不愿随时尚而逐流 不同阶层的饮食生活 “下流专用方便面”的时代 “郊外下流阶层女性”的生活 阶层化社会取决于团块次代女性的下一代 上流阶层拒绝放任式的教育 团块次代“上流”女性期望孩子既高雅又国际化 孩子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8章 阶层分化导致了居住地的固定化? 东京的地形——山手圈和“下只角” 住在“山手圈”内的中流阶层 , 东急田园都市线沿线的“上流化” 东京之外的人难以进入上流阶层 回归都市中心与“郊外定居时代”的开始 团块次代中八成人口今后仍将居住原地 郊外街区化、“只在当地的年轻人”与网络 取代地球村的“村子” 西武池袋线的学生不去池袋 在“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傻瓜的围墙” 结束语 一防止下流社会化的“机会恶平等” “工作上流”与“悠闲下流”的分裂 多样化的国家还是四分五裂的国家? 为了防止阶层的固定化? (1)“穿靴式”入学考试 (2)东京大学实行学费免除 (3)大学教育网络化 (4)从地方到东京求学的资金援助 (5)上流阶层要尽“高贵者的义务” 花边外谈1:永恒的门当户对婚嫁观念 花边外谈2:恋爱也会遇到阶层的壁障 花边外谈3:“龙樱疗法”能够阻止“下流化”? 后记 试读章节 从“1955年体制”到“2005年体制”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日本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变的时期,即从战后的经济增长体制“1955年体制”朝着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进行转变。 所谓“1955年体制”,是指1955年日本自由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党派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后,形成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政治学中称之为“1955年体制”。“1955年体制”在政治上是东西方冷战时代的产物,在经济上则正好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相契合,而在消费方面,这个时期又是大众消费社会不断发展,中流社会逐渐扩大的时期。换一个角度讲,所谓“1955年体制”也可以理解为是这样一种体制,即对于社会积聚起来的财富,不再只由少数资本家阶级、权力支配阶级独占,而是让更加多的国民来参与进行平均分配,从而构筑一个中流人群占大多数的社会。也就是说,“1955年体制”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是全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 让我们再来看看前述的“国民生活意识调查”。1958年,“中下,,与“下”的回答者合计共49%。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年中,东京塔建成,“美智子热”(1958年,日本皇太子即现在的德仁天皇与正田美智子发表婚约。作为首次从民间挑选的皇太子妃,美智子从与皇太子交往开始就受到媒体的强烈关注,两人约会在轻井泽打网球的照片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带动了网球运动在日本的大流行,美智子打网球时所穿的网球服、发带、胸饰等也成为一时的时尚服饰,并引发全国范围持续不衰的连锁消费狂潮,被称之为“美智子热”。——译者注)狂卷日本,富士重工的“SUBARU360”甲壳虫家庭轿车、本田技研的“Supercub”摩托车、日清食品的鸡味拉面等相继面世,让人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的到来。 到了1973年仅“中”的比例即达61.3%,短短十五年时间,日本已经从一个等级悬殊的社会转变为贫富差别不甚明显的中流社会,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流阶层。 然而,2005年以后的日本社会预计将不再会有较大的经济增长。对于大部分国民来说,虽然期盼着尽快摆脱经济不景气,并且消费欲求不低,但有消费欲求并不意味着追求阶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因为占社会大多数的人群都是中流阶层,因此也催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即不再谋求更进一步地缩小贫富差距(参见今田高俊著《后摩登时代的社会差别》)。 在这样的境况中,继续追求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追求社会所有人群的中流化便失去了价值,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最舒适的生活、最合适的消费,这种新的价值观已经渐露端倪。正因为如此,评论家森永卓郎所著的《年收入300万轻松潇洒生活法》一书大受追捧,畅销不衰(森永先生自身的年收入超过3000万日元,这似乎有点讽刺)。 人人以年收入700万、800万甚至1000万日元为生活目标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至少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年收入300万日元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来,所以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如果有人要追求年收入3000万日元,认为那样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并且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动辄牟利数十亿,那也不关我的事情,别人喜欢不断提升自己的阶层则由他去好了,本人绝不妄加评论,只要我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有所保障就可以。这类人群的心理便是如此,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并无什么不当,并且也不想随别人一同再提高。 换言之,“1955年体制”所追求的“一亿人口中流化、平等化”的社会模式已经发生了动摇,转变为“阶层化、下流化”的新模式。 这种转变实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潜移默化开始了,只不过当时还处在高消费社会阶段,取代“1955年体制”的新的社会模式尚未清晰地显现出来。而现在,随着经济不景气、高龄化、人口持续减少等社会结构性的剧烈变化,家庭、教育、雇佣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的变化也渐次明朗化,新的社会体制模式便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P6-8 序言 若论当下日本最畅销的书籍,毫无疑问便是你手上的这本《下流社会》。该书出版后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销量便突破40万册,上市五个月竟令人惊异地增印了14次,累积销量直逼100万册。如此众多的日本民众将目光倾注于低收入、低消费的“下流社会”,人们不禁要问:在曾经号称“一亿人口中流化”的日本,中产阶级难道已经分崩离析?“下流社会”真的已离我们越来越近? 日本社会向来以中产阶级居多、贫富差距较小而骄傲,但《下流社会》的作者三浦展却有感于近年来日本社会的个人收入、学历、生活需求等差距愈来愈大,从而指出今天的日本正在从“中流社会”向“下流社会”转变。 他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出生的所谓“新中间层”,眼下正出现“上流”与“下流”的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人“下流”的却大有人在。换句话说,日本的中流阶层正在经历着一个“下流化”过程。而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现在的年轻一代面临就职难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为家常便饭,真可谓苦不堪言。面对职业、婚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少人选择不当事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人‘下流社会’的行列。”三浦展一语道破了“下流社会”形成的背景。 从《下流社会》一书所提供的数据来看,日本在泡沫经济时代,个人年收入600万到1000万日元才算是中产阶级,而2004年个人年收入低于600万日元的已占日本纳税总人口的78%,更有37.2%的临时雇员月薪不到10万日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群年轻的创业者在网络科技、创业投资等新兴行业成功掘金,三四十岁便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他们个性极其张扬,生活极度奢华。因涉嫌做假账而锒铛入狱的活力门公司前总裁堀江贵文和靠网络拍卖起家的“乐天”社长三木谷浩史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三浦展1958年出生于新漏县,从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在PARCO公司从事市场信息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过杂志主编,后进入日本著名的民间智库三菱综合研究所,1999年辞职创办了Culture Studies研究所,专门从事消费文化课题的研究,在家庭关系、青少年以及城市化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备受各界关注。《下流社会》甫一面世,也立即引起日本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大报纷纷刊载书评,称该书好似一条醒目的标语,令人们不得不直面正在悄然发生的社会变化。日本两大周刊之一的《POST周刊》和以世态分析见长的《SPA!周刊》则分别以《你也沦入“下流社会”!》、《“下流社会”的脚步》为题,煞有介事地宣扬了一整套“下流社会”的处世之道。 这些媒体的评论普遍认为,通过《下流社会》一书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小泉出任日本首相之后,为纾解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一千兆日元财政赤字,采用了自由开放的小政府管理模式,令整个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如今的日本社会只容许少数富人或有才华的人成为赢家,其他出身平庸的人即使拿着贬值的学位,也都会被打人“负组”,就像多达500万人的自由职业者和至少60万人的“NEET族”(既不上学也不工作的特殊人群),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保障,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不易积攒财富,所以才会贫者愈贫,翻身无望。 针对《下流社会》中对于日本社会阶层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的冷峻分析,《读卖新闻》的评论认为,在少数IT精英和商界名流醉心于高档时髦的都市生活的同时,类似于喜欢在便利店里阅读廉价周刊的“散漫一族”这样的低收人人群正在不断壮大,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自由职业者的大军。《下流社会》一书揭示的正是中产阶级分崩离析之后,日本社会各阶层之间无法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用三浦展的话来说,那就是“井底之蛙”在不断增加。他借用养老孟司在超级畅销书《傻瓜的围墙》中的观点,指出因互联网而变得“缩小的世界”里不经意间筑起了一道“傻瓜的围墙”,人们只跟与自己相同的人来往,而将其他阶层的人拒之门外。 《下流社会》谈的不是坚涩难懂的社会发展理论,而是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石,以消费市场为切人点,完整地剖析了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及消费模式、思维差异。作者没有从主观臆断出发来评判“下流社会”的好坏,而是真实地、全方位地揭示这股社会的暗流,从个人认知的差异,以及自我意识形态的滑落来探讨“下流社会”现象。 诚如三浦展在接受《读卖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所言,对“下流社会”不能简单地以好或者不好来加以判断,但目前日本社会阶层的分化还只是处于开始阶段,随着中产阶级的日益崩溃,各种社会矛盾也将接踵而来。在全球化的今天,“下流社会”的现象已非个别发达国家所独有,下流阶层的出现对于任何向往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其实都是灾难,因而也很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的失衡、如何消除贫富分化,也许会成为一个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 译者 2006年9月 后记 前几天,我的女儿和儿子学期结束,带着成绩单回家。两人的成绩都不太好,可我并没有什么不高兴。 女儿以前走读上公立小学,今年春天起进入私立中学,每天坐电车去上学,放学以后还要练习打篮球,一定很累。我想她将来会懂得努力学习的。至于儿子才刚上小学二年级,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我的父母都有工作,所以我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放学后不是回自己家,而是去跟祖母住在一起的伯父家,与堂兄一块儿玩。每学期的期末,总是祖母第一个看到我的成绩单。如果成绩很差,祖母就会数落我一通,说要更加用功才行。 祖母是村长的独生女,尽管如此,也还是个平民百姓,除了最低限度的读写之外,没有什么学问。她的字也写得很差,汉字根本就不会写。现在回想起来,虽然祖母性格刚强、思维敏锐,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没有学问也并不让人感到奇怪。 我的曾祖父也是个与学历无缘的人,只会最简单的读和写。可他的头脑特别聪明,在村长的位子上干得很不错,只是苦于不会写文章。他觉得今后没有学问是肯定不行的,于是便卖了田地投资于孙儿的教育。当时处于日本的近代,正是有学问就能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的时代,也是通过努力能够进入上流阶层的时代。曾祖父的三个孙儿从大学或女子学校毕业后,全都从事教育工作,伯父后来成了大学里的名誉教授,他们的子女也都毕业于名牌大学。 由于曾祖父肯花大本钱让孩子读书,所以我自己和家里的亲戚们在学历方面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事情。可不知道是这个原因,还是生来性格如此,我并不太在意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会看着成绩单,说几句要更加用功才行之类的话。女儿在中学里的考试,我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怎么去关心。 尽管如此,父母总是会想着该给孩子点什么,这也就是所谓的父母心吧。曾祖父为了子孙卖掉了田地,那么我又能给孩子什么呢?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身为大企业的管理人员还真不错,孩子向别人说起我的时候不至于有什么自卑感。不过如今对大企业的职员来说,带着家属赴海外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孩子不仅精通英语,还有不少海外的朋友,世界变得开阔了,对今后的人生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我觉得自己无法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是不可原谅的,或许我还没有顺利地上升到更高的阶层。 越是上升到高一级的阶层,越是难于确定下一个目标。过去说要掌握学问,那是非常朴素而又坚定的目标,而且有没有学问与经济是否宽裕、物质是否丰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的年轻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当然不会对跻身上流阶层充满强烈的向往,工作和学习的意欲也自然就会减弱。那么,在他们中间为什么既有努力工作的人,又有不愿工作的人呢?还有,过去阶层低的人比起阶层高的人,总是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现在情况变成了阶层越高的人工作越辛苦,而阶层越低的人工作越闲散,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工作。这样的话,那些还在辛苦工作的人,究竟是在为了什么而工作呢? 第一种假设是与阶层有关。越是出身于上流阶层的人,越具有勤勉的生活态度,习惯从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付诸行动,而越是出身于下流阶层的人,就越懒散,越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第二种假设是与遗传的性格有关,这显然不被社会学者所认可。此观点认为,一种人生来就喜欢工作,另一种人天生讨厌工作。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天生不服输、喜欢竞争的人一向追求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企业,渴望出人头地、富甲天下;而生性懒散、讨厌竞争的人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欲望。小谷野敦就多次提出过与阶层有关的遗传学说(参见《美妙的愚民社会》、《回家后不受欢迎的男人》)。 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所以希望社会学者今后能够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毕竟我在本书中介绍的问卷调查抽样数量较少,缺乏统计学上的非偶然性,因此在各章节的标题中多处出现了“?”,意在提醒读者,本书所写的内容有不少还只是假说。希望这些假说能在今后得到更为精确的验证,我自己也会朝这方面继续努力。 2002年以来,我与株式会社博报堂研究开发局联手进行过数次共同研究,这些研究形成了本书的一大基石。另外,本书还在很大程度上灵活运用了2004年与株式会社e-FALCON共同进行的“昭和4世代欲求比较调查”的结果。 2005年承蒙株式会社读卖广告社赞助而得以实施的“女性阶层化调查”,以及居住环境研究所进行的调查,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我谨在此向博报堂、e-FALCON、读卖广告社和居住环境研究所的相关人士深表谢意。 此外,我有幸与东京学艺大学教授山田昌弘先生、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佐藤俊树先生就阶层问题进行过直接的交谈,他们的观点对本书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还要向光文社新书编辑部的草雉麻友子小姐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有赖于她下工夫收集资料、整理图表,才使本书得以提前问世。她那沉着而又热情的工作作风始终令我深受感动。 三浦展 2005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