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菩萨蛮(南诏风云上下云南史诗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栗标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主要以南诏鼎盛时期(即公元754年至79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天宝大战、西开寻传、东定昆川、苍山会盟、铁桥大战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表现了诏王至奴隶,以及唐朝和吐蕃的重要人物的悲欢离合。

内容推荐

本小说主要以南诏鼎盛时期即公元754年至79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天宝大战、西开寻传、东定昆川、苍山会盟、铁桥大战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画卷,通过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表现了诏王至奴隶,以及唐朝和吐蕃的重要人物的悲欢离合。

目录

题解

古歌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洱河龙关传悲歌

第二章 澜沧哀牢忆长河

第三章 灵关古道悲断肠

第四章 蒙诏蛮乡话蹉跎

第五章 寻传烟瘴春无限

第六章 昆川朝霞情似火

第七章 云岭千山留长恨

第八章 彩云春风万顷波

后话

试读章节

大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八月下旬,阴霾的雨季里难得有的一个晴天。

傍晚时分,河边的喊杀声渐渐低落下去。在一阵阵传达“收兵”命令的牛角号声中,南诏王的蛮兵和吐蕃士兵纷纷押着他们的战俘,携带着战利品回营了,在河边的沙滩上、田野中遗下大片人和马的尸体、破烂的旗帜和兵器。战场还未完全静息,游荡在林边或山崖的一群群乌鸦,如乌云般飘落下来。这些热爱尸体的黑衣族群,压抑不住它们的惊喜,用粗厉的聒噪声互相呼唤,一面欢呼,一面跳跃,开始它们的美餐。

不久黑暗笼罩了原野,乌鸦恋恋不舍地归巢。除了在山边森林外缘有几处南诏和吐蕃军士临时搭起的营帐有星星点点的亮光,天和地都沉人令人胆寒的漆黑中。

在西南方向田野和山坡的交接处,有一头老豺从密林深处窜出来。它兀立林边,斜着亮晶晶的绿眼,竖起耳朵,机警地四面张望。片刻之后,它快速而诡秘地向开阔的田野跑出一段路程。它停下脚又张望谛听,然后才昂头向天,发出一阵悠远而凄厉的长嚎。这尖厉的声音其实是在招引同伴:一头,两头……几十头大大小小的豺狗探头探脑地从森林里窜出,奔向那些余温未尽的人和马的尸体。它们已经在森林中等待得太久了。

云岭山脉大大方方地养育着这一群群凶悍残暴的野兽。

云岭没有北国那种个头大的灰狼。云岭的豺特别像家犬,全身赤棕色,身长不过三尺,一尺半长的尾巴长着又长又密的棕黑色硬毛。来自远方的汉人叫它们红狼,生活在当地的乌蛮人和白蛮人叫它们豺狗。它们栖居在大山森林或丘陵地带,有时结为三五只的小群,有时合成数十只的大群。它们躲避强敌和搜寻猎物,像狐狸一样狡猾;但是围捕马鹿、麂子、山羊等温顺的动物,比虎豹更凶残;吞噬死尸是它们世代相传的嗜好。

一个多月来,豺狗们远远地观赏人类的杀戮,偷偷地享用战争前奏曲中零星的落难者。最近三日,在西洱河边发生的无比惨烈的屠杀是这些兽类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它们嗅到血腥,但是只敢远远地偷窥,焦躁地等待;而今夜,盛宴已经齐备,血和肉的美餐将它们诱出山林,它们先还徘徊窥视,后来便豪迈地向田野中进发了……

似乎连日狂乱的厮杀使天和地都已经感到疲倦,于是在黑沉沉的洱河边,只有江水拍岸的声音,豺狗撕拖死尸的声音和远处南诏军士夜哨的刁斗之声在互相呼应,其余的一切,都沉人昏昏的梦中。

黎明前起风了。从东方渐露的霞光来看,今天将是一个更加晴朗的日子。

豺还没有离去,赶早的乌鸦又铺天盖地般撒落到河边原野上。不久,红霞把淡淡的光辉抹在苍黑的山顶上,抹在静静的河面上,抹在河北僵硬的城墙和堡垒上,于是天和地又都反映着血的光彩。

西洱河流出湖泊的河口很宽阔,大约有四五十丈宽。越往西去,河面渐渐收束,经过长五里的河道,来到苍山脚下,河面便只有十余丈宽了。这西洱河北去十里便是南诏王国的王城太和城,所以它成为保卫南诏王城的最后一道天堑。河的靠西三分之一处有一座五尺宽、十几丈长的铁链吊桥。如今,铁链子上的木桥板已经有一半脱落,剩下的桥板疏落落地在铁链子上晃荡。这桥的北面是一座雄伟的城楼:三丈多高的石台基上排布着方齿雉堞,石台基上是瓦顶木结构的城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屋面以下的木构筑被厚厚的青砖墙包住,和唐朝汉地众多的城门楼一模一样。这就是龙尾关城。从这城楼向西二里向东四里是高二丈多的土城墙,墙顶分段建有嘹望台,墙脚就在河岸边。昨天以前,这一溜城墙就是生死搏斗的战场;今晨,城墙顶上也布满静立或游动的哨兵,他们的甲胄在晨曦中闪光。桥的南面是丈余宽的石板道,离桥二百步,道路分为三条,分别通向蒙舍川、石和城和永昌城。三条大道都有五尺宽。  龙尾城西二里多,在西洱河边有一座石砌的要塞,叫石桥城。河流到这里,已经收束为一个丈余宽的水口。河水被阻,奋力穿岩西去,发出雷鸣般的怒吼。这唯一的出水口的上方,是一块像桥板的天然岩石,长八尺,宽四尺,土人叫它“天生桥”。它是西洱河上的第二座桥,但此刻因为铁索桥已毁,它是通向南诏王城的唯一的桥。

河南面,在天生桥附近,危岩直逼桥头,越往东,田野和沙滩越宽阔。在龙尾关前,已经有三里宽,再往东便有八里宽了。这片原野的南侧是一片山峰,没有点苍山雄伟,却也莽莽苍苍,成为王城南方的屏障。田野里有几个河蛮人的村庄。河蛮人开垦附近的田野,但是战乱一起,他们已经逃得无影无踪。稻田里庄稼还一片青绿,却被践踏得惨不忍睹:临时草草搭起的营栅东倒西歪,经过野兽蹂躏的人和马的尸体狼藉不堪。河道上有许多木筏和小舟,上面没有驾驭的活人,只有尸体和被遗弃的兵器和旗帜,随波逐流,浮浮沉沉,自在悠闲。

久违的太阳终于冲破云雾。

当太阳把它的金光抹到苍山顶上的时候,石桥城内响起呜呜的牛角号声和隆隆的铜鼓声。沉寂了片刻之后,一阵高嗓门的“啊火火——”的吆喝声在石桥城城楼上空腾起。接着,在城内,在城墙上,千万人的“啊火火”的欢呼声排山倒海般互相应和起来。在南面,在通往蒙舍川的南山脚下一片茂密的青木林中,呜呜的牛角号声和“啊火火”的吆喝声也爆发出来。

“啊火火——”

“啊火火——”

山山水水因这原始野蛮的狂喝所激发而震颤起来。

在“啊火火”的声浪中,石桥城沉重的铁门发出吱吱的响声,缓慢地开启了。

一彪骑士从石桥城整队开出。

骑士们全都骑着黑色骏马。为首的骑士手执一面黑色大旗。当西南风将旗帜吹展开时,可以看见这黑旗中央用金丝线绣的“蒙”字。后面紧跟八面大旗,黑、白、红、紫各色一对。旗手们头戴铜制的兜鍪(头盔),身穿象皮铠甲,甲衣在胸背位置各有一片大大的象皮,状如龟壳,护住人的胸部。骑士两肩、腹部和腿部的甲片是用方形的小块拼成,不像唐军的“鱼鳞”、“销子”或“连环”甲。甲片被漆成黑色,用红色的藤绳串联,甲片之间还装饰一串串白色的贝壳,使整个甲衣显得五彩斑斓。旗手后面是几十名负排军,手执长矛,身背漆成红色的竹弓和有皮鞘的长剑。负排军是南诏从常备军中精选出来的禁卫军,他们的头盔和身上的衣甲与旗手没有差别。负排军后是四十名羽仪郎。羽仪郎是南诏国王的贴身卫士,全部从贵族子弟中选拔而来,个个年轻强壮,气度非凡。羽仪郎的甲胄也和负排军一样,但是他们不带长兵器,宝剑系在叫做“怯苴”的红色的宽腰带上。再后面是八名羽仪长。羽仪长是从羽仪郎中精选出来的最贴近国王的卫士。平时,任何人不允许携带武器接近诏王,只有这八位羽仪长被允许持剑于诏王左右。

P3-6

序言

《菩萨蛮》是词牌名。最初是唐代教坊的曲牌名。

关于《菩萨蛮》的由来,据说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已有此曲名,是“西南夷午”,经宫廷乐师改作。还有一种说法:唐宣宗时西南的“女蛮国”来朝,演出歌舞;女演员们高高的发髻上戴着金冠,婀娜的身上佩满闪亮的宝石,称为“菩萨蛮队”,乐师因而创制了《菩萨蛮》曲。

“蛮”,本来是汉人统治者对“化外之民”的侮蔑称谓,久而久之,少数民族中许多人也认可了这种不礼貌的称呼。有许多人认为“菩萨蛮”乃是古代的某个民族或部族。有人说“女蛮国”是古代文献提到的“女王国”,在今泰国北部南奔府一带;有人说是“北真腊”,在今柬埔寨北部;有人说是南诏多民族王国内的部落……于是关于菩萨蛮,有人说是傣族先民,有人说是白族先民,有人说是纳西族先民,有人说是彝族先民,还有人说是来自中亚的回回人……

“菩萨”本是佛教修行的果位,在中国民间被当作善、美和光明的化身。唐代来到长安的异域艺术使团为何以菩萨名之?是因为他们的艺术中蕴涵佛陀文化,还是因为他们的形象和表演给中原人以善、美和光明的联想?菩萨蛮是哪一个民族先民的争论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争论,我们不如把它当作善良、多情、美丽而又能歌善舞的云南各民族先民的总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