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民间艺术创造世代承传,生生不息地在发展着,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的同时,负载着宝贵的人文精神,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本书介绍的是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本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远古的光与影的发现,到对图腾的崇拜;从岩画、彩陶、砖刻等原始艺术,到皮影艺术的雏形,向读者系统展示了皮影艺术诞生、发展的精彩画卷,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皮影艺术集成,体现了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优孟衣冠的启发
如今,人们都知道伶优这个词,它是戏曲演员的泛称。实际上它是由古代两个人名组合而成的。
传说黄帝的时候,命令伶伦造音乐,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懈谷,生其窍而均者,断为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载《风俗通》)。自此之后,伶伦就成了乐官的代称,叫做伶官。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口齿灵利,幽默风趣,楚庄王便把他留在宫中讲故事、做滑稽表演,以取其乐,并戏称他“俳优”。
有一个大臣孙叔敖,对楚国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他有一个儿子,没有安排做官。孙叔敖临死前,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便把优孟叫到床前,嘱咐了一番,然后对他的儿子说,我死后如果庄王不照顾你,生活上有了困难,你可去找优孟想办法。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把他的儿子忘在脑后,致使孙叔敖的儿子衣食无着,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话,便去找优孟。优孟见状很是伤心,便对他说,好吧,你回家等着吧。第二天夜里,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并模仿孙叔敖的声音,在暗影里说唱起来。声音惊动了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再生,出来观看,不禁思念起孙叔敖生前对楚国的功劳,深深动情。优孟出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封了官。这个故事可见《史记·滑稽列传》。
后世之人便把假装演事称作优孟衣冠了。
优孟是讲故事做滑稽状的人,他却为了帮助孙叔敖的儿子,假扮孙叔敖教化楚庄王,使之幡然醒悟。他以假扮真演了一场戏,这就是他给后世的启发:影子能帮假人演戏。演戏是教化人的一种方法。
二、张良设影诱敌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彭城(今徐州),有一场激战。刘邦和谋臣张良守在彭城,彭城之外全是项羽的兵马,双方激战多日没分胜败。眼见城破,刘邦很是着急,便让张良想办法。张良说,当今之计,只有逃离彭城。刘邦说,城外全被楚军包围怎么能逃离呢?张良说,以假当真迷惑敌人,我们便可将兵马撒出,悄悄逃走。
第二天夜里,张良在四门城墙之上设上布帐,城门下燃起熊熊大火。他把用马革做的皮人贴在布帐之上,稳稳地站着,手持兵器,现出很威武很平静的样子。到了深夜,城内战鼓响起,东西两门大开,城内一片喊杀之声。
城外项羽的兵马以为刘邦从东西方向突围,便调动兵力,齐集东西两门,进行阻挡。不多时楚军攻进城来,大吃一惊。击鼓呐喊的全是彭城的老百姓,不见一个刘邦的军卒。项羽抓到老百姓问,刘邦的军队哪里去了?老百姓们说,他们早都走了,我们是在娱乐呢。项羽问,做什么娱乐?老百姓们说,大王你看见城门上那些马革影人了吗?我们打鼓,它们喊呢!
项羽抬头看见马革影人,知道自己上了当。原来刘邦和张良的人马,早在混战时,悄悄地从南北两门逃走了。
事过之后,彭城的老百姓齐赞张良的智谋:影人守城就糊弄了楚霸王。
三、宫女剪桐逗太子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因为不是长子没有被封为太子,汉高祖死后,他的大儿子刘盈当了皇上,七年后便死了。这时候太后吕氏专权,没有让刘盈的儿子继位,而是找了一个她喜爱的人做了皇上。大臣们为了反对吕氏专权,才迎接逃跑在外的刘恒当了皇上,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因为自己的教训,早早地便把自己心爱的儿子刘启立为太子,十分宠爱,可以说是要星星不给月亮。有的大臣说高处可以乘露,对孩子成长有利。汉文帝便下令造露台。有的大臣谏言花销太重。汉文帝问,需用多少金子?大臣说,需百金。汉文帝笑笑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何以台比?汉文帝便把露台建起来了。宫女每天晨起抱着太子上露台乘露。 当时朝中有一个黄头发的小官叫邓通,此人很会阿谀奉承,深得汉文帝喜爱。建露台的主意就是他出的。曾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指着邓通的背影说,此人当贫死街头。有人把这个话传给汉文帝,汉文帝说,使他能通富的人在我,怎能贫死?于是汉文帝把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自此,邓通更加被汉文帝宠信,言听计从。
刘启娇惯成性,成天撒泼打滚,哭哭闹闹,宫女们因此常常挨打,有的甚至被杀。面对儿子的胡闹,汉文帝实在没有办法,就问邓通,如何把太子逗乐了。邓通便说,等我看看,自然有办法。
自此之后,邓通便随着宫女观看太子的情形。的确,不论宫女们怎样哄逗,太子就是闷闷不乐。立秋的那一天,一个宫女抱着太子望着窗外,窗外的梧桐树叶被风刮得一片片落下来。不知为什么,太子望着落叶嘎嘎地笑起来。
邓通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沉思片刻,告诉宫女一个巧妙的办法。到了晚上,邓通领着宫女们来到汉文帝的明光宫。汉文帝便将儿子抱在怀中。两个宫女将一个纱窗展开,其他的宫女便拿着剪好的梧桐叶子,在纱窗上舞动起来。这些桐叶有的被剪成人形,有的被剪成马形,有的被剪成花草形,人骑在马上奔跑,马蹄把花草踢得纷纷扬起。
太子望着纱窗上被剪成各种图样的影子逗得拍掌大笑起来。汉文帝一见连连称妙。邓通自此又高升一步。
梧桐叶子被剪成人马和花草,舞于纱窗之上,虽是汉宫中的骄奢,却给后来的影戏找到了根据。
P1-3
墨瑶先生所著《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付梓问世,这是唐山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喜事,殊为可贺!
皮影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皮影把民问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唐山皮影原称“滦州影戏”,出现于宋、金时代,流传于唐山市滦县(古称滦州)、乐亭等地,后播至周边及更远省区。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唐山皮影已经成为具有精美雕刻工艺、灵巧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与评剧、乐亭大鼓享有“冀东三枝花”之美誉。2003年唐山皮影被河北省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遗产。
墨瑶先生生长于滦河岸边,自幼对滦水孕育的皮影艺术情有独钟。他长期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对唐山皮影的历史有着深入了解,在理论上有独到的见地。虽年逾花甲,仍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是墨瑶先生怀着对皮影艺术的挚爱,积几十年心血精心雕琢而成。该书全面介绍了唐山皮影艺术的演变、形成及发展,从文化史学、民俗学等诸方面,对唐山皮影艺术的历史传说、沿革演变、相关民俗、演出形式、剧本唱腔、操纵表演、皮影造型和雕刻工艺,以及唐山皮影艺术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远古的光与影的发现,到对图腾的崇拜;从岩画、彩陶、砖刻等原始艺术,到皮影艺术的雏形,向读者系统展示了皮影艺术诞生、发展的精彩画卷,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皮影艺术集成,体现了唐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l世纪是知识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地域文化的珍视和开掘,正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当今,唐山正以其雄健的步伐,向现代化沿海大城市迈进。挖掘整理唐山这片文化艺术的沃野,发扬光大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艺术瑰宝,将这座城市最美丽的、最具个性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将会使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更具魅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弘扬唐山优秀乡土文化,已成为唐山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必将成为推动唐山更快更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为序。
张 和
2005年8月19日
烟霞铸瘦窨
——缀于骥尾
半生笔墨为活,每于书稿杀青,自有一番欣悦,如释重负,如饮清泉。
《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乃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联谊之作,纳入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整套书中。
唐山皮影艺术是我走向文化殿堂的引路者。京东的乡风民俗是哺育我的乳汁。
刚谙世事,接触的便是包括皮影、大鼓、民歌俚曲、评戏等地域文化。七八岁时追着看影、听说书,深夜归来,兴致盎然。十几岁上到处搜集唱词、影卷,油灯之下抱卷不疲,孜孜以求。刚刚有了工作,拿了微薄收入,便有了购买书卷之资。昌滦乐地面,小摊书肆,是我常去之处。偶尔听说谁家老先生有唱词、影卷,便登门观看。1962年发大水,我凫过滦河,到昌黎泥井去买书,回渡滦河,差点顺了汪洋。
后来写些文学类作品,这些作品的生活底蕴大多以京东风情为载体。因为我是滦河流域的烟霞所铸就的,自然流露而已。
写成这本书,首先有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刘向权、葛恒等人的支持,后又得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李彦彬主任和杨文会院长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几经修改而成。
北京人艺原院长、中国戏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刘锦云是我好友,在我写作时亦多有交流,高屋建瓴之训,受益匪浅。
河北省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和同志,出于对文化的关重,百忙中为该书作序,是对我的支持与厚爱,在此深表谢忱。
唐山皮影雕刻艺术家卢福增,也是在撰写该书时认识的人。他确是一个有成就的行家。关于他的情况,有文附后,不另多语。
感谢家乡,感谢文友,感谢领导,是我三呼之声。
墨 谣
200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