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语堂散文/世纪文存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范炎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世纪文存丛书收录了上个世纪我国著名散文名家的作品,所选作品尽可能照顾到作者散文创作的发展脉络,对于个别难理解的地方也加以必要的注释。本书为该丛书之一,收录的是林语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非常值得一读。 目录 人生的哲学 发现自己;庄子 情、智、勇:孟子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中庸的哲学:子思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以放浪者为理想人 悠闲生活的崇尚 中国人对于悠闲的理论 人生的态度 人生的态度 与尘世结不解缘 人生像一首诗 论不免一死 论梦想 论解嘲 论幽默 论东西文化的幽默 论幽默感 做文与做人 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 一团矛盾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 人生的享乐 治学的艺术 东西方文化比较 ·人生的享乐· 快乐的问题 心灵欢乐吗? 看电影流泪 茶和交友 酒 令 食品和药物 安卧眠床 坐在椅中 论伟大 论树与石 论花与花的布置 论游览 房屋和内部布置 乔迁 记纽约钓鱼 ·治学的艺术· 读书与看书 论读书 读书的艺术 写作的艺术 我的图书室 谈话的艺术 读书与风趣 文章无法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文化之精神 中国人之德性 脸与法治 英国人与中国人 说纽约的饮食起居 论性的吸引力 家庭和婚姻 理想中的女性 谈中西文化 试读章节 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所以,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譬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我们在托洛的身上还可以看见这么一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朽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 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的曾孙;这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吏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可是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给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秫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兮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冠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惟一的弱点便是喜欢喝酒。他过着很孤独的生活,不常和宾客周旋,可是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的。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好整以暇地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着在头上。 他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著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由一位大学者主持。这个领袖想请他加入白莲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他所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当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他却“攒眉而去”了。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社,可是找不到门路。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所以有一天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的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那位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位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成为中国绘画上的常用题材,因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象征着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三个宗教的代表人物的欢乐。 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中,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P23-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