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约翰·伯恩塞德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6年苏格兰文学奖作品,25年来第一回传记文学获奖作品,带你走进被美丽和真实照亮的黑暗。

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作者意欲挖掘两代人之间沟通困难的关系,不是用廉价的耸人听闻的噱头,或者简单的指责。作者用地道的诗意文字,唤起恐惧与美丽交融的世界。

内容推荐

关于两个迷惘的人,一个父亲与他的儿子,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传记故事。本书以优美笔触描述这份千丝万缕的感情,以门缝视野窥看这两个失落的人,再现一个迷惘和遭受摧残的童年及父亲世界的变数,讲述理解、同情和宽恕。

目录

鸟之岛

影子父亲

杜宾犬的日子

谎言与梦想

附录:约翰·伯恩赛德的获奖情况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季节的变换,总是给我们带来新奇的感受。树叶泛着红光,或者泛着奶黄色,清晨的微风吹过夏末带着露水的绿叶,拂过石墨色树叶,还有偶尔出现,带着神奇色彩的鹌鹑灰色树叶。所有的一切在燃尽之前都会焕发出绚丽的火花,就像人们把临终前的人安置在冰冷的小房间里,给他最后一次洗澡穿衣时,他忽然回光返照。从小我就被告知死去的人会在万圣节那天归来,尽管我不一定全信,但还是觉得有一定的可能性。或者说,回来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他们的灵魂:究竟是一个个正在消逝的意识还是什么聚成一团的东西,这都无所谓。我所知道的是灵魂就在那儿,形式各异:幽灵或者鬼魂、风声、虚幻的光或火,或者仅仅是某段难以解释的记忆,我想象中的几个片断画面,或者是一张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居然拥有的照片。

于是就这样,我常常带着怀疑,又似乎坚信不疑,年年庆祝着万圣节。只要有可能,大多数时候我都呆在家里。万圣节那天我总是会很隆重地按照当地的风俗举行一个个人的忏悔仪式。我想象我家的故人,在成千上万归来的亡魂中间,就在这个晚上,拜访他们曾经熟知的地方,他们的故居,过去上班要穿过的街道,或者与爱人的幽会处。我想到在我们这儿,活着的人之所以在这一天忙着生火,是为了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可以一下子点着火,照亮所有渐渐暗下来的地方,而并不只是像迷信里所说的那样,他们在吓走恶鬼。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生这些火的目的是为了照亮路,给亡灵们一点温暖。他们与我们如此相似,几乎可以互换。生者与死者、宾与主、人与鬼、父亲与我。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鬼魂,而我们招待过的鬼魂会再重新活回来。或许在过去,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是什么在家中逡巡,发现一切都已改变,花园变了样,厨房里尽是陌生人。

要想实现这些,万圣节那天必须要双方合作。死者做到自己本分的事,生者亦如是。万圣节那天我总是呆在家里——无论是什么样的家——不仅仅是因为我很重视我在仪式中的角色、如何尽职尽责,此外还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时候我是多么的脆弱。万圣节是一个机缘,不仅是还魂,而且还是灵魂的微妙而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几乎难以觉察,直至灵魂现身,方才永远地改变了人生之路。万圣节那天,灵魂们四处游荡,我愈发惑到心底坦荡,更加警觉,但也更心怀恐惧。在这样的时候,最好是坐在家中,直到东方既白,心满意足地送走我自己的灵魂。

但是,有些时候我不得不出门在外。孤身一人,在路上,在旅途,风餐露宿,尽可能忘记自己应该的样子。十年前,亡者灵魂归来那天,我一个人开着借来的车子,行驶在纽约州北部的芬格湖群地区。我已经在十月底到了纽约州的纳萨勒斯,现在在找一个朋友所住的小镇,该镇距离丘卡湖不远。我是很容易迷路的——也许是自愿的——这个地方也很容易使人迷路,所有的小路都通向我从未见过的美丽而幽静的所在。那天早上我已经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这时遇到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我让他上车时,并不知道他是个小丑,但从他的外表以及站在路边的姿势上来看也能猜出几分。他全然不顾没有车辆过往,我问他是否需要我带他一程,他也漠然置之。尽管似乎不像是个当地人,但他看上去像是认得路。

当时是90年代中期,那年我日子过得很艰难。压力大,感到很累,喜欢一个人在外。我厌倦了工作,厌倦自己的过去,更加厌倦做人(圣保罗告诉我们,上帝公平待人,这句话的内涵远远大于我们的理解)。我厌倦了做事,厌倦见人。我驾车行驶在世界安静的角落,经过一些小镇,镇上的孩子们在走廊上放着刻着笑脸的或者面目狰狞的南瓜灯。没有人注意到我,没有人知道我来自何处,我只是一个过客。有段时间我曾周游在外,我喜欢这样四处开车游荡,偶尔停下来喝杯咖啡,然后继续前行,像一缕微风,各地的人们每天上演着自己的悲喜剧,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

所以,我喜欢这样孤身一人,享受着一个人的宁静。我不想改变这种状态,直到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小镇准备吃午饭。我记不清是在什么地方,或者它为什么给我留下特殊的印象。我所能记住的是狭窄的、座位稀稀拉拉的小饭馆,实际上是空荡荡的。只有一个递给我菜单的女人,一个充当女招待的画家(我还从未见过身为画家的女招待,或者一个在餐馆打工前一直演哈姆雷特的演员,但是那天我相信了她,而且直到今天我还是相信)。这个女人很漂亮,让我惊为天人,因为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到美国女人也有这样漂亮的。对,是清秀,更多的是妩媚,而不是漂亮。对我而言,她们常常看上去太新鲜,就好像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但在当时,我比较熟悉加利福尼亚,那儿的一切看上去都太新鲜。

我习惯了安静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没怎么跟这个漂亮女人搭话——后来我称她弗朗西丝——付完账我便离开了。这本来只是旅途中的一次短暂的萍水相逢,一次愉悦礼貌的交易,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她只是觉得我面善而已——是一个外来客,生意清淡时可以轻松交谈的对象——我原本也只打算悠闲地随便吃点东西,缓解驾车的疲乏。可是开了几里路以后,我意识到弗朗西丝已经扰乱了我平静的心绪,我一路上都在想着她,猜测着、揣度着,这在前方除了路再无他物,没有家,没有责任,没有存在的事实时很可能会这样做。我既恼恨又欣喜,我感到很傻,但我为自己的傻而又有一点点感动。我以为一边听听收音机里的乡村音乐,一边悠悠地寻找朋友的家,这样的感觉过一小时后就会没了。可是我一直感觉不是找不到地的迷茫,正在这时我碰到一位搭车的人,于是停下让他上车。

他叫迈克。他说他从城里来,要去看他父亲。我们谈起纽约、湖群地区,最后又谈起他的父亲。按照迈克的描述,他的父亲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少见的活生生的传奇例子,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沉着、能干、慷慨、遁世。他在附近的小镇开了家建材商店,但现在已经不干了,自打第二任妻子去世后,他一人独居在森林里的一个简陋的小屋里,周围是红色金色的树木’小屋距离最近的邻居并不太远,这都是出于实际的需要,但也足以保证一个人不受打扰。

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故事为什么对我很重要,但我立即断定迈克的父亲——在本书中他的名字是马汀一一像他这种人喜欢一个人清晨醒来,站在走廊上向森林处眺望;或者站在通往门前的狭窄的土路上,极目远眺。这种人只要说出来我就可以很容易想象到他的样子——一对他而言,每次看到当地的鹿,或者林鸟,都是一件大事,不管这种场景有多常见,对他来讲是件大事,因为每次人类遭遇野兽,他都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或者让他想起早已淡忘的往事。这是马汀所学到的四五件事情之一,而且他是那种认为知道四五件事就已经足够了的人。我可以想象,他在进屋做早饭前,花上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站在外面,手捧一杯热乎乎的咖啡,等着一天的开始。余下的一天就在耐心地工作中度过:日常的修理工作、等待合适的时机或季节去做计划外的工作、突如其来的紧急修理。P3-5

序言

我们站在悬崖边,临渊俯视——感到恶心昏眩。我们下意识的举动是要远离危险。没有理由,我们就是这样。这种恶心、昏眩和恐惧慢慢地化作莫名的感觉。这种感觉不知不觉地慢慢聚积成形。就像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里的妖魔,由瓶子里冒出的烟汇聚而成。但是从悬崖边冒出的烟慢慢地具体可见,与神话里的任何妖魔或幽灵相比,这种幻象更加可怕。不过尽管可怕,它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这个念头带来的强烈恐惧感令我们心生寒意。这仅仅是由于害怕从高处坠落而产生的瞬间的念头。坠落——这种快速的毁灭,由于含有最恐怖最恶心的死亡和痛苦的想象,我们因此而迫切地渴求它。一方面我们极力地想逃离悬崖,另一方面我们又强烈地想靠近它。世上没有这样着魔似的反常情感,在悬崖边颤抖,却又想跳下去。刹那间的想法不可避免地会迷惑自己,但思想却迫使自己去克制,因此我觉得是我们情不自禁。如果没有人伸出友好的援助之手加以阻止,或者我们没能阻止自己远离悬崖,我们会跳下去,就此坠入毁灭的深渊。

想想我们会仅仅因为这种反常之魔而导致的类似举动。我们之所以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仅仅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应该不会。这背后并没有什么清晰的原则。事实上,要不是偶尔也会促成好事,我们倒可以把这种反常看成是恶魔的教唆。

——埃德加·爱伦·坡《反常之魔》

这些年来,我的自由意志在哪里?它从深邃隐蔽的地方被唤出,这样很容易让我屈服于你的束缚,轻松地担起你的责任。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

后记

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辈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但这本关于父亲的书,却是不同的故事。

本书作者约翰·伯恩塞德是一位苏格兰诗人、作家,曾出版5本小说和9本诗集。本书《一个关于我父亲的谎言》获2006年苏格兰文学奖。对于父亲这个身份,作者的看法是:“当一个人成为父亲之后,他就变成,也应该变成不一样的人。每个人生差不多都有秘不可宣的故事。但是一旦成为父亲,其故事就不断地被他人提起。不管你怎么努力回避,父亲就是一个故事,不仅说与人听,也被人说起。”

伯恩塞德的父亲身世不明,有着多种面孔示人:酒鬼、天主教徒、西法弗的工人,对朋友而言他是汤米,对妻子则是乔治。他反复无常,性柏暴烈,这让他的家庭一直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这种阴影一直贯穿伯恩赛德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父亲经常是一连消失数日,把工资全部喝光蔆光,而伯恩赛德的母亲则要向邻人乞讨来养活约翰及其妹妹。

弗洛伊德引入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儿童心理分析的观念,他认又男童都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到四岁时都会自然地产生强烈的弑父恋母心理。作者对父亲的仇恨曾一度发展到想杀了父亲,不过最终还是由于内心的挣扎而使计划流产,却从此离家出走。回来后,母亲患癌症去世,这让父子之间矛盾加剧,两人已经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父子竟成陌路。

曾有人问作者这本书是不是关于一个诗人的成长历程,他对此表示否认,认为这只是一个工人阶级在纷乱芜杂的生活中找到了出路。

作者出版第一本书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他曾经坦率地说:“我并不想让父亲看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恐惧的氛围里,所以不管我想做什么事,他总是打击我: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异想天开;因为你穷,所以你要挨打,但如果习惯了,你就会心安理得。就这样喝点啤酒,不时地打打老婆。”伯恩塞德说,他的父亲是一个身高马大,强悍粗暴的人。但后来他才发现父亲内心的恐惧。

在暴戾的外表下,父亲其实也有温柔的一面。在婚礼照片上,在那个六月丁香花开的清晨,父亲带着腼腆的笑容,似乎又很自信,只是在眼睛里还带有一点忧虑,后来他知道那就叫做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履行婚礼的诺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让他引以为豪,他从来没有像其他工人那样打过妻子。知道儿子吸食毒品,他还告诫儿子不要告诉母亲,因为怕她会受不了。

母亲与父亲之间到底是不是有如作者所言的那样:“很奇怪这两个人居然会结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他们性情不同、志向不同或者信仰不同,而是他们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母亲的生活充满着模式与逻辑,而父亲则是不合理性的。”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儿子离家出走后,父亲生病了,在妹妹的劝说下儿子勉强回来,回来时发现母亲的状况更糟,儿子劝说母亲去看病,但母亲说:总得有人照顾父亲。母亲得的是癌症,父亲向母亲隐瞒病情,母亲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却让儿子不要告诉父亲。

所以,在生活粗砺的外表下,一直隐藏着脉脉含情的情愫。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羞于去表达,因为父亲的生活哲学是:“男人的成长不是为了温柔,或者尊重,或者享乐。最重要的是:不是为了爱。男人要去行动,去利用,去破坏,去控制。爱是软弱的标志。”

父亲的人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于他,又如何能争?拿什么去争?他最痛恨的就是说他无法养家,他也一直希望能给这个家带来新的希望。他以为换个环境,就可以有新的生活,可以逃离身边熟人鄙视的眼光,可以避免让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看待自己。但每一次的改变,生活总是在给他打击。母亲去世后,父亲彻底地放弃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像《百年孤独》里的那个孤独的家族一样,这里的人都是孤独的,同时也享受着孤独的快乐。幽灵和天使在他们的上空徘徊。父亲用喧嚣的生活来排解孤独恐惧的内心,儿子沉浸在迷幻药里与幽灵对话,母亲最喜欢的时刻就是夜深人散的时候。他们之间没有心的交流。父亲与儿子唯一的一次交心是父亲发现儿子吸食毒品时,两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交谈。但是这唯一一次的交心最终以父亲的一句“你好自为之吧”而结束,并没有达到沟通父子感情的目的。“那个晚上,门在他身后关上,自那一刻起他已对我撒手不管,为此我恨他。”

作者认为“无法想象婚姻是一种非常满意的状态:就像鹦鹉螺的壳,看上去是复杂而不可知晓的东西;它掩盖了所有秘密的伤痛和轻视,各种秘密的背叛和无言的失望。”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像作者父亲这样自大自卑的人,像作者的母亲、桑德拉的母亲那样绝望的主妇。母亲尽管生活窘迫,却仍在绝望中挣扎着保留一丝希望,尽管愿望很渺小,一生只想要获得尊重。“她一心扑在家庭上,即便家人让她失望时,她依旧无怨无悔。或许,最糟糕的也就是当他们让她失望时。”而桑德拉的母亲却是一个像刺猬一样腼腆忧郁的女人,隔世,同样也是绝望。桑德拉的父亲亚瑟是个“腼腆,拙于言词的人,他极其害怕成为注意的焦点,他希望他的人生能够不被人注意地度过。他的脸上不仅仅写着困窘,还有对所有社交活动的恐惧。”亚瑟犯罪后,周围的人指责他的妻子,如果她多给丈夫一点关怀,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里的人都很少有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件很难的事。”

张爱玲说:“像一个人坐在硬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但这里的男人和女人不抱怨,也不肯睡着,他们挣扎着,希望看到奇迹。母亲每天沉浸在爱情小说里,“乐趣的来源,不是来自故事,也不是人物,更多是因为知道外面有人了解她的白日梦——不仅仅是广泛意义上的情节和环境,而且还有更细微的细节,香水,色彩和深夜的谈话。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更细腻的她:如果人生可以不同,她就是那个在月光下的海滩上,与某个英俊、固执的男人一起散步的女人;这个女人懂得言外之意,懂得默契,懂得共享秘密。更重要的是,这个女人懂得无言的力量和美丽。我想,这点对她是很重要的:那些浪漫故事留下如此多的让人遐想的空白——最让她高兴的是,有人与她心心相通,认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秘密的,不宜在邻人、教堂和普通法律面前公开。这是我可以想出的唯一解释:她沉醉其中,不是因为那些俗套的爱情故事,而是沉醉于那些没有言说的部分。这些没有言说的部分,可以值得如此的信赖,从中可以获得很多的安慰。我相信,一直以来,她都坚持着一个她已看透的幻想,舍不得放弃。只要可以,她总努力不去理会婚姻的种种局限——是婚姻中那个给予最少的人设置的。所以她看米尔斯与布恩出版公司出版的书,因为这些书让她恢复了对爱情的信念。”但最终她还是没有看到,在绝望中死去。其实在拥有自己的房子的梦想被击碎的那一刻,母亲就已经死去。至死她都不明白:“这一切怎么会是这样?”

这本书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书中提到很多当时的流行乐队和流行歌曲。了解当时的时代环境对理解这本书是很重要的。六十年代是一段激动人心,也极具悲剧色彩的时期。六十年代的“红色”运动是席卷全球的。性、毒品、摇滚、垮掉的一代、谋杀、战争、革命等等这些浓烈的词汇与六十年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摇滚音乐已经不是简单地代表着流行音乐,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把反传统的青年的声音公众化。摇滚代表披头士乐队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反抗的形式。放荡不羁的嬉皮士语言,使得摇滚歌迷走向坚定的反传统文化的立场。

六十年代的文化青年成为了“垮掉的一代”,放荡不羁、颠覆情绪、颓废的生活状态成为流行。他们崇尚自由、不受任何拘束的文学,他们酗酒、吸毒、同性恋、逃避城市群居。六十年代的文化也充满了激情、动荡、迷惘和追求。六十年代末强调“爱与和平、要做爱不要作战”,这种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态度,风靡了无数对未来感到虚无茫然的年轻生命。

母亲在儿子的书架上发现了安全套和“危险读物”《共产主义宣言》。沉迷于毒品的青年,留长发的理查德、疯了的卡尔、摔成脑震荡的里克,这些都是这个特别的六十年代孕育出的时代产物。

人生从来都不缺乏故事。“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在我们看来,不管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还是北爱尔兰人都是英国人,但在英国人眼里,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风笛、格子裙、高尔夫和威士忌,早已是苏格兰人的标志。苏格兰是有故事的地方,发生在苏格兰的故事就像风笛的音乐,悲壮而不凄凉;沧桑遥远中,总含有某种坚韧与明快。所以本书在灰暗的背景下自始至终总有隐隐的光亮闪现。

我在翻译这本书时,一直都会放一些中国的民间音乐做背景。因为苏格兰风笛和中国的萧、二胡有着相同的情愫——细腻,动人,苍凉,如泣如诉,深入骨髓。哀而不伤,却缠绵心间,挥之难离。希望您在看这本书时,会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孤独,有时能感受到《梅花三弄》的婉转,又有时能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缠绵。

文学翻译需要推敲、咀嚼、揣摩,才能领会字里行外的意思。但是在当今市场化的出版行情下,不会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留给译者推敲,要像严复那样“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所以其中肯定会有误解、误译、漏译的地方,这是译者无法避免的事,但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地去减少。这本译稿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亲,在我们埋首卷帙时,是他们默默地带着我们四岁的女儿,帮我们处理日常的家务。这本书首先是献给他们的,感谢上苍赐给我慈爱的父母——无论我选择去做什么,都愿意默默支持我的父母。还要感谢吴钧陶先生的大力推荐,我们才得以有与这样的一本好书亲密邂逅的机会。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让我们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稍停片刻,静静地聆听风中传来的苏格兰风笛。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多山多雾的苏格兰,漫山遍野的紫色小花,空气清扬寒冷,一个孤独、敏感的少年在树林中渐行渐远。尽管没有电影《勇敢的心》那般荡气回肠,却有曲折婉转的悠扬。无论你把本书当作谎言,抑或当作故事,抑或当作传记,正如作者所说的,你都要记住:要想有个好儿子,首先你必须要做一个好父亲。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作者意欲挖掘两代人之间沟通困难的关系,不是用廉价的耸人听闻的噱头,或者简单的指责。

——布莱克·莫里森《卫报》

令人烦忧、令人不安,(伯恩塞德的)文字具有诗歌的细腻优美,精雕细琢的简练。

——《每日电讯》

文笔超凡,地道的诗意文字,唤起恐惧与美丽交融的世界。

——《文学评论》

沁人心脾:清晰易懂,朴素简练,必要时,不着痕迹,文中我没有看到一处虚假或自哀自怜的地方。

——《周日电讯》

除却文学成就,这还是一本励志的书。在极其悲惨的境遇里,仍然能够像作者,这样产生文学,而且能够产生理解和宽恕,从而超越了痛苦与伤害。

——《爱尔兰时报》

抒情优美,有时哀婉动人,是一段令人心旷神怡的回忆,极为罕见地表现了传记故事的震撼力。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本关于心灵创伤的书……发人深省

——《星期日先驱报》

没有自怨自艾……细腻;意味深长的文字……造诣深厚。

——《周日邮报》

这是一本令你掩卷长思的书

——《周日快报》

一本纷繁复杂,发人深省的书;一本关于谎言的书,却又无比真实。

——希拉里·曼特尔《伦敦书评》

一曲深邃动人的旋律,透过现象进入思想深处,伯恩塞德的这本传记令人难以忘怀,令我打开了就放不下。

——《苏格兰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