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空间错位研究的主要文献,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罗列了我国新近关于空间错位研究和相关的研究文献,整理了城市社会阶层空间特征、阶层变动机理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一步界定了空间错位的基本概念、分类。并通过比较结构性差异和通勤的时空维度特征来揭示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的状态。
空间错位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较为重要的学术理论,也是试图从空间维度建构和解释中心城区社会阶层就业困难的经典理论之一。本书以该理论为基础,探讨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就业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匹配关系、模式与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综述、空间错位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上海社会阶层基本特征、社会阶层的空间变动、社会阶层通勤的时空表征、社会阶层空间错位机制、未来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向与可能引发的相关问题、基本结论与讨论8个部分。本研究以上海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以就业地与居住地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以及上述两地之间的通勤为研究主线,以事例论证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章节相对独立的行文格式构建了全书的基本框架,通过由因到果或由果推因的方式构筑了行文脉络。
第一章 大城市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方法
第一节 大城市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的背景
一、大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的程度越来越大
二、大城市“产业空洞”导致相应的社会阶层越来越难以就业
三、大城市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大城市社会阶层实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均衡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五、大城市和谐社会构建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二节 大城市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大城市社会阶层空间错位研究过程、方法与创新
一、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三、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空间错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上海社会阶层的特征
第四章 上海社会阶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动
第五章 上海社会阶层空间过程的时空表征
第六章 上海社会阶层空间错位机制
第七章 未来社会阶层空间分化趋向与可能引出的相关问题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