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嘉庆末年道光初年,清廷为治理北疆,从京城到北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之间展开一场惊心动魄、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斗争故事。满腔热忱地讴歌那些忠于大清,捍卫北疆领土,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的巴图鲁,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一些官员贪赃枉法、勾结外患的罪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飞啸三巧传奇(上下)/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嘉庆末年道光初年,清廷为治理北疆,从京城到北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之间展开一场惊心动魄、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斗争故事。满腔热忱地讴歌那些忠于大清,捍卫北疆领土,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的巴图鲁,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一些官员贪赃枉法、勾结外患的罪行。 内容推荐 清朝嘉庆年间,三等侍卫穆哈连受皇命治理北疆,成为“罗刹”和北疆邪恶势力的眼中钉,被他们所杀害。为前赴后继,皇上的武师林云鹤、林彤鹤把祖传的飞啸剑传给穆哈连之女巧珍、巧兰、巧云,于是演绎出“飞啸三巧”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目录 《飞啸三巧传奇》流传情况 上册 引子 第一章 穆哈连雪山蒙难 第二章 三巧出世 第三章 三巧施威北冰山 下册 第三章 三巧施威北冰山 第四章 京师比武陛见 后记 试读章节 众位阿哥:我引出这部书来,要从庚辰年说起。当时,正逢大清国嘉庆二十五年秋,是个微寒之夜,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于巡幸在木兰围场的承德避暑山庄。这真是普天苍悲,山河挂孝。御前大臣赛冲阿等,跪拜在大行皇帝的梓宫前,天下不可瞬息无君,他紧捧宝匣,取出大行皇帝嘉庆爷的密诏,密诏上传命他的皇次子曼宁继位,承继大宝,并定明年为道光元年,即天干辛巳年。于太和殿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并遗诏四邻诸国,颁诏天下。众位臣子们,都在为刚刚过了六十一岁的大行皇帝的驾崩而惋惜,感到万分的伤悲。 嘉庆皇帝的名字叫爱新觉罗颐琰,是一位勤勉务实、精于朝政的君主。颐琰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精骑射、好苦学,在诸弟兄中,一向谨严、持重,深得父皇乾隆的暗暗赞许,认为颐琰能够继承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皇家基业,有守成之才。事实上,嘉庆皇爷真的很勤奋,他经常讲,“朕终日不知暇想”,闻其言可见一斑。乾隆五十四年封颐琰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传位给颐琰,让其承继皇位,自己做太上皇,改年号为嘉庆。 颐琰是个很尊贵的皇帝,他是在清代十二位皇帝里,第一个赢得如此崇高殊荣的人。他虽然没有圣祖康熙、爷爷雍正、父王乾隆的赫赫伟业,但他勇于铲除权贵、勤于守业。比如,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正式临朝执政。他临朝之后,马上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父王在位时的一个大权臣、大贪官和坤,包括其身边的所有余党以及为虎作伥的一些权贵、皇亲国戚都抓起来,并以罪全部杀掉,没收其家产,交回国库。此事震动了朝野,很多人对嘉庆帝有了新的看法,认为他是个好皇帝,敢办大事,威信骤增。嘉庆帝的这步棋,确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朝政出现了清新的环境和局面,一些腐败、肮脏的东西,随着和坤的被杀亦稍有收敛,政令重新得到贯通,稳定了乾隆朝时就已出现的动荡局面。与此同时,嘉庆帝颐琰还多次力排众议,极力削减各地的田赋,减轻农民负担,深得民心。此外,又有赛冲阿、戴均元英和等一些良臣的辅佐,使社会得到安宁。 事实上,大清国到了嘉庆的时候,已经是江河日下,灾祸连绵。北方的罗刹,虎视眈眈,咄咄东进,日益难宁;官府贪婪如虎,民怨沸腾;旱灾、水灾不断,饿殍遍野;教徒起事,真是国势日衰。就在这紧要关头,大清的天下真到了未挽狂澜于即倒的地步了。就在这个时候,嘉庆皇帝颐琰突然驾崩了,真可谓事出仓促、晴天霹雳。在这危难之时,皇帝撒手不管,走了。各位大臣悲伤难抑,六神无主,搓手顿足,懊悔万状,又不敢张扬出去,很多马上应办的军情国事不知如何应付。这种心情说起来是有原因的。 原来,几天前,御前大臣、德高望重的赛冲阿,大学士戴均元、军机大臣托津等人,看到皇上年复一年地日理万机,得不到休息,太累了,越来越苍老,身体亦逐渐衰弱,觉得应让皇上好好休息一下,尽兴地玩几天,宽宽心。那么,到哪儿好呢?老哥几个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到承德的木兰围场。于是,他们就陪皇上来到避暑山庄,想玩几天就回去。但凡事难以预料。就在这时,满洲都统英和大人派人从北京骑着马连夜送来密报,说事情非常急,不能等,并告诉赛冲阿,要想办法一定禀奏皇上,还必须保护皇上龙体,不能惊吓皇上。赛冲阿、戴均元、托津等人心急如焚,密奏应及早禀报,但又怕坏了皇上的猎趣。他们决定,还是先陪皇上玩两天,然后再向皇上密告。 今天,正好来到避暑山庄,赛冲阿就将英和密折揣在胸前的布囊里,想找机会再说。赛冲阿这个人,年岁已高,久经沙场,处事稳健,不露声色,遇事深思熟虑,做一件,成一件,从不拖泥带水。他想,今天,一定找机会说说这件事。 但你想,这人和人不同啊!戴均元的年岁比赛冲阿大,也是一位遗老,很出名,是乾隆朝的老臣。到了嘉庆朝,也很得宠。这个人很有特点:非常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乾隆帝就喜欢这样的人。虽然戴均元有时也顶撞乾隆,使其不快,但乾隆帝总觉得还是逆耳忠言,所以,对他这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乾隆在做太上皇时,就曾对嘉庆帝颐琰说:“我转给你的这几位臣子,年岁都比你长,都很有经验,你要多听他们的。戴均元这个人有什么说什么,忠言逆耳呀,他是个忠臣。”因此,嘉庆帝也很尊重他。 戴均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今天心中有军情之事,又同英和的关系好,他就着急,总想说。可回头一看,赛冲阿坐在马上洋洋自得、不慌不忙,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心中想:“哎呀,你呀,怎么还不快说,快告诉皇上呀!”又看看托津,也是不动声色。他想,这可不行。他憋不住哇,就总想凑到皇上跟前说这件事。嘉庆帝当时正兴致勃勃地骑在马上,向远处眺望,只顾游览湖光山色,没有注意到他。后来,嘉庆帝终于发现这些人的神色不对。但也没想别的,还以为他们跟皇帝在一起,可能有些不自在。 这时,引起嘉庆帝注意的是,他看到前面一片翠林里,正跑着一群梅花小鹿。这些鹿,实际上是过去用很多的八旗兵丁给圈过来的,供皇帝射猎用的。这些小梅花鹿又跑又跳,相当美。有两只小鹿跑一会儿,站住了,扭过头来,梗着脖子,睁大眼睛看着嘉庆帝。嘉庆帝乐了,他越看小鹿,小鹿越不动。小鹿瞪着两只小黑眼睛,扭动着小嘴,像是在说:“皇上,你抓不着我,抓不着我。”嘉庆帝越看越高兴。这时,又跑过来两只小鹿,并排的和先前的小鹿站在一起,望着这边的陌生人。看到这些人打着黄龙飞舞的绫罗伞盖,穿着箭衣,手拿弓箭,骏马扬蹄咆哮着。小鹿非常好奇,越看越不动。 嘉庆这时回头一看,戴均元下了马,慢慢地走过来。嘉庆帝向他招招手说:“老爱卿,你过来。”戴均元慌忙叩拜,恭恭敬敬地说:“皇上,我,我……”刚说“我”的时候,嘉庆帝忙说:“老爱卿,均元呢,朕赏你先射第一箭,难道不想显示一下你当年之勇吗?” 一般来说,都是皇上射第一箭。嘉庆帝让他射第一箭,应当说,这是对他最大的恩赐。可戴均元却没往这方面想,他只是想说,我有急事要向皇帝启奏,又怕扰乱皇上射猎的兴趣。他刚要说,赛冲阿骑马过来,跳下马,捅了一下戴均元的后脊梁,戴均元一打嗝,话就说不下去了。一个想说,一个不让说,这个过程被嘉庆帝看到了,感到他们之间有什么事要说。于是嘉庆帝就说:“说吧,众爱卿,到底有什么难开口的事?” 嘉庆帝是个办事非常稳健的人,他看到这个情景,就觉得肯定不是一般的事,一定有军机大事要向自己禀报。于是,他转身下马,把马交给身边的两个侍卫,缓步走过来。这时,赛冲阿、戴均元、托津全都过来了,先搀扶着皇帝,然后双膝跪下,赛冲阿说:“我们确实有事要启奏皇上,一直在找机会,没想到均元先把事情捅开了。” 嘉庆帝一听就笑了,便说:“有什么急事一定要说呀?好吧,咱们不走了,在这块儿找个地方坐下来,就不到行宫里去了。咱们君臣几个,就议政议政,你们有什么事,尽管说,我都能听下去。” 皇上的旨意一下,几个侍卫马上抬过来早已准备好的蒙着豹皮的两个御榻,摆到枫树的林荫树下,拿上书台,放上茶杯,倒上水。皇上躺在御榻上,众大臣刚要下跪,嘉庆帝说:“众爱卿围我坐下吧。”这豹皮椅非常好看,是长条的,中间有个靠椅,两侧被伸出来,像个“山”字形。嘉庆帝背靠着椅,其他几位大臣依次地挨着皇帝坐在一个椅子上,显得君臣之间非常亲密。 嘉庆帝每次临朝都是这样,只要有奏折,特别是边关飞报的急折子,哪怕事情再忙,都是放下其他的事情,首先批阅奏折。批阅时,总是非常认真地字字推敲,不知疲惫,而且从不过夜,这已成了他的习惯。有时早上还没来得及梳洗,身上只穿着内衣,外边由侍卫、太监给披上一个龙毯,就批阅奏折。待奏折批阅完毕,再穿衣、梳洗、传膳。只有这时,他才有心去圆明园颐养啊,到花园里赏花呀,或者到南园看看自己喂养的小鹿哇,等等。所以,现在一看众臣的样子,他心里知道,肯定是外地传来了急报。 清代的急报很多,分五百里、六百里、七百里、八百里,一直到一千五百里不等。根据边关的远近,事情的急切程度来规定这个数字。当然,这里的里数不一定算得那么准。此时的嘉庆帝,一边观察几位老臣慌张的神色,一边分析这急报可能是八百里以外传来的,或许是一千五百里到一千八百里传来的。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故乡,是长城以外的事儿。 P2-5 序言 现在,我开始讲《飞啸三巧传奇》。这部书和一般满族说部一样,有个共同特点,即先唱引子。满族说部的引子,满语为笔折赫乌朱,意思是书的头,就是讲述开始的那个书头,或称书的首。意思是通过引子,讲也好,唱也罢,能使听众注意,精神集中,跟着说书人的声音一块儿走进故事所描述的广阔世界中去。满族说部的引子,通常都是唱,而此书的引子却是说。 尊贵的格林、妈妈、玛发、阿哥(哥哥)、达爷,炉火烧得红彤彤,暖炕热腾腾。点着了獾油灯、糠油灯啊,东西上下屋一片亮堂堂。暖融融,红彤彤,晚辈我恭恭敬敬地敲起了悦耳的鹿皮响铃抓鼓,哗曜嘲,哗曜喂。雁雀啼鸣,哪有鼓声好听噢,我的书开讲啦!塔哈基们,坐好了,沙里甘居们,别笑了,不要闹,不要吵,现在老实听着吧!我焚烧起三束安期香,满屋清馨,香烟缭绕。看哪,听啊,香烟里降临了晓彻祖先勋业的千岁妈妈,千岁妈妈来了!她骑着神鹿,背上背的褡裢袋里,装着什么?装满了昨天的故事、昨天的血泪、昨天的足迹。听啊,我的皮鼓响得多么清脆、多么甜美、多么迷人噢。这鼓声,就是千岁妈妈铿锵的歌声。歌声里,传开了往昔北海的惊涛骇浪,传开了往昔雪山冰原的征杀;歌声里,激扬着往昔护卫疆土的颂歌。 后记 2001年盛夏,富育光先生憋在仅有八平方米的卧室里,顶着酷暑,讲述家传的满族传统说部《飞啸三巧传奇》。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按祖辈留下的规矩,在讲说部之前,首先洗手、漱口、梳头,然后端庄而坐,进行绘声绘色地讲述。他怕录音效果不好,关上门窗,与外边喧闹的世界隔绝,一讲就是一大天。由于天气闷热,房间不透风,加上不停地说,累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这样,他连续耗尽了半年多的心血,终于在年末时讲完了这部鸿篇巨制,录制了101盘录音带,即101个小时。我根据录音带先是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文字整理,这期间,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富育光先生酷爱满族文化,对抢救与保护传统说部有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怀着十分虔诚、真挚和深厚的感情讲述《飞啸三巧传奇》,其目的是为世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部书说的是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清廷为治理北疆而引发出一场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斗争故事,满腔热忱地歌颂那些忠于大清,捍卫北疆领土,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的巴图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朝廷中一些官员贪赃枉法、勾结外患的罪恶行径。每当富育光先生讲到穆哈连、图泰、巧珍、巧兰、巧云这些英雄壮烈牺牲和不幸遭遇时,他的情感随着故事的波澜起伏而变化,时而眼含热泪,声音嘶哑,时而痛哭不止,泣不成声。富育光先生的妹妹富艳华曾对我说:“哥哥讲说部当真格的,也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我虽然不是满族,缺少那份民族情怀,但受富育光先生那种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精神感染,仿佛也融于故事情节之中,边流着热泪,边记录整理。当我的脉搏与那些为捍卫国门誓死如归的英雄一起跳动时,便成了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与他们同喜同忧,同爱同恨。此时,只有此时才深深感到,我笔下记录的不是一般民间文学作品,而是被尘封了一百六十余年的一段真实历史。那是因为,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并用口头形式记录了丰富而凝重的社会、历史内容。于是,我感到作为整理者的责任重大,因而时刻提醒自己,必须以真诚的态度,精细的作风,忠实的记录,努力保持口述史的原貌及其风格、特点,切忌浮夸虚矫,胡编乱改,一定把满族群众创作的这段真实历史,还给人民,还给社会。这也是当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 《飞啸三巧传奇》这部长篇说部,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实录”的方法讲述的。所谓“实录”,就是对当时清朝社会“不虚美,不隐恶”,即按照历史事实直录下来。书中讲了从宫廷到北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之间纵横交叉的矛盾纠葛,以及各种人物深层的心理变化,进而反映出鸦片战争前夕,清廷内忧外患的激烈斗争。这种“实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不为封建统治者的偏见所囿,反映了客观实际的复杂情况,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这要求记录整理者,也必须采取“实录”的严肃态度,把讲述者讲述的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既不歪曲,也不夸张;既不“添枝加叶”,也不“刨根砍蔓”,而是按照说部讲述的情节脉络和讲述的口吻进行记录整理。这样做,就会使说部的主题思想和基本情调保持原样;主要情节结构和故事发展保持原样;人物关系和性格特征保持原样;语言风格和讲述特点保持原样。从而达到保持讲述者讲述说部原汁原味的目的。 在记录整理中,我并非有言必录,一味追求一字不差地保持“原样”,而是在“慎重”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在整理中感到,把口头语言变成文字,变成书面语言,这中间有很大的距离,还需做许多艰苦、细致的文字工作。既要保留口头语言的特征,又要使语言规范化,让人看了不觉得拉拉杂杂、罗罗嗦嗦。《飞啸三巧传奇》洋洋78万字的长篇说部,一天若讲一个小时,需连续讲一百多天才能讲完。如此宏阔的大书,讲述者由于前后照应不够,难免出现时间矛盾,故事衔接不上和情节重复的地方。这些问题,整理者只看一两遍稿子还发现不了,因为前后时间跨度太长了。这需要仔细、反复地琢磨、推敲,把人物关系、人名、地名、时间等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统一起来,使其不矛盾;对衔接不上的情节,与讲述者富育光先生探讨后,按照他讲述的语言风格,加上几句,使故事接踵发展;对不合情理的地方,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顺当过来,使其合乎情理;对重复的情节,只要不伤其原意,就坚决删掉。在整理中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原讲述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剪裁的工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凝练过程。我所剪掉的只不过是少许无关紧要的残枝枯叶,使《飞啸三巧传奇》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整理这样一部长篇说部,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由于缺乏经验和对满族文化积累不深,难免出现许多错误,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飞啸三巧传奇》完稿后,吉林省文化厅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郎樱,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审贺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等同志,在百忙之中审阅了这部长篇,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诚恳的意见,在这里,我和富育光先生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飞啸三巧传奇》这部长篇说部,是富育光先生的家族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并多次经过传承人的补充、修缮,使这部说部日臻完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传承人富希陆先生在病榻上向其子富育光传授,富育光做了详细记录。今天之所以能够把这部脍炙人口的满族传统说部抢救出来,富育光先生功不可没。感谢富育光先生对抢救和保护满族传统说部所做出的贡献。 荆文礼 2005年10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