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颜》一书触及男人的生活细节、内心世界、微妙人际、都市思维方式、时尚生活、情调男女、两性暗战等各个层面,散落在“性情”、“红尘”、“乐事”、“江湖”等四大板块里,通过“世故”、“冷感”、“坚挺”、“风雅”等人性关键词、“人脉”、“粗细”、“心态”等江湖关键词,“香烟”、“微醺”、“饕餮”、“麻将”等物质关键词,旨在对上海蓝颜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做一番写意描述,对他们深浅莫测的内心沟壑做一次轻轻拿捏,把他们固有的但却容易被忽略的种种特制做一些点到为止的挖掘解读,力图让人立体的了解新世纪的上海男人,从而使人更了解当下的上海。
何为“蓝颜”?简单的说,即为有型男人。“蓝颜”与“熟女”是映衬并互相照应的一对,是上海的水土孕育出来的且具有国际化眼光的都市族群。上海男人,作为一个长期广受国人非议和贬斥的概念,其实一直都被脸谱化,被多数人误读。本书从多个角度原生态地剖析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上海这座欲望都市中主流男人们少为人们注意的侧面。
每个上海男人看待美女的标准在一个大框架里,还是有些差别:有人喜欢在人群中不起眼、但自己看着赏心悦目的女子,有的喜欢线条高挑的清秀型美眉;有的喜欢笑容甜美、牙齿整齐的。有的更挑剔,标准是165厘米到173厘米之间,体重是47-53公斤之间,四肢修长、三围达标的女子,并声称自己从来不和165厘米以下的女子深入交往。当然这些男人本人身材高大,且经济富裕,只是太过自大了。
很多上海知性男人喜欢张曼玉型的气质女人,这样的女人不会随年龄而衰败,他们不太欣赏木头美人或肉弹。老男人有不少喜欢欧阳夏丹型的阳光自然型女子。壮年男人不少喜欢主持人叶蓉这样秀气端庄的。
阅历丰富的上海男人认为美女到了二十五六岁就开始难对付了,因为世面见过了,眼界开了。而如果不是美女,那么见世面的机会相对少些。而没见过世面的女人是没有味道的。
比如你送一样好东西给一个见过世面的女子,她也许并不太当一回事,因为她见过的物质太多了。而你送给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女子,她也许不懂礼物的价值。这叫心思细腻的男人怎么办?
上海蓝颜认为、既如此,又要有味道,又要只对于你来说不难对付,那么不如睁开慧眼挖掘人才,把美女在20岁时就收入囊中,培养她的世面眼界,在你的手中,把美女雕塑成美熟女,收她的心,别让她飞了。这样的投资从来都是一场赌博。而资本市场的每一场游戏,都像一个无比美丽的梦境,紧要的是,在美梦成真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
好女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上世纪初推出当代美女概念,到新世纪概念美女,美女的观念竟然是天翻地覆。
在中国,20世纪先后流行过的美女的标准是: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赛金花。有身段的才女林徽因。中西合璧名女人胡蝶。政治之花宋美龄。奉献青春的喀秋莎。皮肤黝黑,结实强壮,比男人还男人的铁姑娘邢燕子。样板戏中浓眉大眼四方大脸的方海珍、江水英,以及物极必反的结果,柔情蜜意的邓丽君。个性张扬的女人刘晓庆。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女人张曼玉。
如今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美女的身高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类拔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深处航行。不过上海男人更相信一句话,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西方人崇尚的女性美是人体美,而传统东方人崇尚的则是意态美。上海男人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要有美的视觉实体,又要有美的心理感觉。
中国人难得赞美人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已被奉为绝唱。上海男人属于对人体美的欣赏比较挑剔的一类。他们觉得并非赤条条的纤毫毕露就可称得上“美”。
敏感的上海男人在少年时读《水浒传》时发现一个现象,倘若哪个女人被从头到脚赞美了一番,那就很可能是个淫妇。施耐庵写武松见潘金莲,“眉似初舂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这样的“坏”女人,简直就是诱惑的活化身,当然一定要受惩罚。
《水浒传》之类的书读多了,老派男人会不自觉地把“美”跟“不道德”划上等号,在他们看来,性与美,让一切文明的成果都显得像是临时替代物,所以活该遭到鄙视和轻慢(虽然他们行动上未必如此)。但在上海男人眼中,所谓的“德”,只是道学家在摆姿态。我等爱美,而不仅仅是爱性。性意味着繁殖,而美则意味着优良的繁殖。在上海男人的理想王国里,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是美的,纯粹的,甚至羞于一切衣饰。
男女若想超越身份的壁障,重要手段是长得不错。能力相同的女子,当然是美的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理性一些的上海男人,若非实力超强,不会太为难自己求第一眼美女。《做头》里的“淮海路上一枝花”,嫁人都十年了,还不习惯过平常的生活。红颜不一定薄命,薄命的红颜都是因为她们太宠爱自己,她们不懂得过日子不像演唱会,不会永远有人给你鼓掌,不会永远高潮迭起。
“淮海路上一枝花”终究是个老式女人,即使有着大容貌,智慧却是不足,所以岁月很快会将此类美人摧成昨日黄花。
上海蓝颜的立足点是第二眼美女。这种美女是新式女人,多数比较聪明,也懂得经营自己,这就使她们大多比第一眼美女更“知时节”。她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跟谁去要。她们不甘心过太一般的日子,所以智慧和风情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贯彻到生活细部。第二眼美女明白,做美女,不仅需要人和、地利,更需要天时,需要生逢其时,因为美女本身也像美女的衣饰一样,会被任意地宠幸、遗弃、裁剪、替换。上海蓝颜对她们自然是宠爱不已,自动缴械。
娶第三眼美女(也即平常女子)的上海男人心态就更好了。毕竟,能看一个女人到第三眼的男人,也是不多的,因为大多数男人都没有耐心,能看到第三眼,也足以说明他们眼光的深度和立意。他们追求平和、没有威胁感的生活。虽然心里也隐隐遗憾,却明白途中偶遇的美女不过是多彩生活中的一次锦上添花。
这样的上海男人,逢到在家吃晚饭的时候,会与他的第三眼美女太太开始一个安详的夜晚:电视里新闻正开始播,他在台灯下拿起了当天的《新民晚报》,太太带着既温暖又稍微有点醉意的心情,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上海男人懒得管她脑子里有哪些不着边际的调调,他一本正经看报,手会像摸沙发上的猫一样习惯性停留在她的身上,这种抚摸已经因为时间的讨滤而不存在暧昧的意义……(P29-32)
蓝颜这种男人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就是上海男人》,当时是引起过一些很热闹的共鸣和反弹的;之后依然写过一些为上海男人正名的文章,以至于朋友称我是上海男人的发言人。这个称号我不敢自称,但是我乐于接受,因为我就是上海男人,而且我有兴趣去纠正长期以来对上海男人的种种误读。
但是在读了何菲的《上海蓝颜》后,我第一个反应是:蓝颜是否就是男人?上海蓝颜是否就是上海男人?
我可以一如既往地坦诚我就是上海男人,但是我不能贸贸然说,我就是上海蓝颜。因为我感觉到了其中的差异。蓝颜是男人,但是男人并非都是蓝颜,蓝颜是男人中的一部分。看到蓝颜这个词,直觉地想到了红颜或者红粉;男人用红颜知己称心领神会的女人,女人也以蓝颜知己做一个回报,所以假如一不小心自称蓝颜,别人心里噗哧一笑:真好意思,都已经是像苏东坡一样的“左牵黄右擎苍”了,还有颜色啊!
不过何菲所谓的蓝颜,并非这么单纯和简单意义上的蓝颜,一如她的《上海熟女》不是单纯的成熟女人的意思;何菲所谓的蓝颜,要比惯常的蓝颜的外延宽泛。她是有意回避了“绅士”、“老克勒”这些很年迈的词汇,她是要让蓝颜与熟女相对应,相契合,相摩擦,相共鸣。蓝颜这种男人,是年轻的、精力旺盛的;他们白天把电脑当作工具,晚上把电脑当作玩具,除了睡觉,人脑和电脑两脑成一条直线;他们白天在格子间里充当流水线,晚上去格子间里享受流水线,即使是再有创意的职业也是社会大流水线的一个环节,即使工作环境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办公室仍旧还是格子间,晚上在饭店包房喝酒、K歌、蹦迪,或者是读夜书,乃至在自驾车和出租车里,仍旧还是活动在格子间里。足以和蓝颜平起平坐、同甘共苦、同吃同玩的,心心相印的,也就是熟女了。
蓝颜不一定是熟女的知己,但是也不一定不是知己。蓝颜和熟女的关系,不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不是苍松和小草的关系,也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高山流水。当上苍创造了既天作之合、又完全相异的女性和男性的生理构造时,甚至可以说,这就是熟女和蓝颜的关系。与熟女的红色相比,蓝颜也是有色的,但是是蓝色的;一定不是无色,也一定不是同色。
蓝颜就是这么一个城市的群体。
但是这还不是《上海蓝颜》的全部。当蓝颜归属在上海的时候,那么它所增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上海蓝颜,意味着它是对上海男人的传承,而上海男人又是一个长期被争议、被放大的角儿,所以上海蓝颜依旧还是上海男人的一个升级版本,而再升级的版本,还是不会脱离它的初始版本。
所以,上海蓝颜依旧是那么小气,大概凭着三杯两盏的几句亲昵,是不会慷慨解囊的;他们宁当施主,不当债主。他们也喜欢酒肉声色,但是喝了酒说大话、夸海口、拜兄弟、认爹娘、开空头支票的也少,酒肉朋友也少。
上海蓝颜依旧是那么琐碎,给自己立了许多规矩,给别人也立了许多同样的规矩。就像上海有太多的十字路口和太多的红绿灯,阡陌交通,公事往来,人情交际,都先定个游戏规则,不像在草原、旷野、高山和大海,可以恣情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不必信口开河,但是一诺必定千金;与其先拍胸脯后翻脸,不如先做小人后君子。
上海蓝颜依旧是那么矫情。出门在外,会不经意地抽出随身带着的一包纸巾擦汗抹嘴,这个细节,往往许多其他地域的小姐和女士都不具备。
上海蓝颜依旧是那么娘娘腔,出不了武松,西门庆倒有些许,出不了张飞、出不了令狐冲,周润发式的许文强是可以风靡的。 上海蓝颜是不可能像经典的上海男人那么老克勒了,但是上海蓝颜比经典版本的上海男人更加具有升级版本的意义。
蓝颜这种男人生逢其时;而上海蓝颜,还生逢其地。
从来,我受男人的影响、启发、提点,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数量和程度远超过女人,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大概这讲究一个“磁场”,也讲究一个“因缘”。而且但凡能够保持长期赏心悦目的交往的,必然是上海蓝颜。
新书的责编,是其中之一。算起来,我们认识已经有八九年了。那时我在读大二,是个青果子,第一次跑到这家坐落在西区老洋房里的出版社采访,心里紧张得要死,表面上却挣扎着不露声色。接待我的是个温和有礼的白净书生,上海男人,说话缜密得体,衣着整洁洗练,节奏层次都控制到位。不过当我起身告辞时,在他严谨的衬衫领子里,我隐约看到一根造型简约的金项链。
很奇怪,这种向来令我不以为然的饰物戴在他身上非但没有粗俗,反而中和了他的文气,显出洒脱,成为看似密不透风的性格中的某个小破绽。这就是我后来的责编。彼时我便直觉他是这家以严谨而闻名的出版社的一个异类。上海男人即便是异类也是隐性异类,很少会在外表上过于突兀、激烈和符号化。上海主流社会中我从未发现哪个男人把自己打扮成中国版的切格瓦拉,即使他有着极高的才华。
第二天那个出版社的男人请我吃了顿晚饭,喝了点冰啤酒,又把我日记式的涂鸦文字“骗”去给他一睹为快。几天后,他说,青春有一种让社会感动的力量,以至于生活为它所改变。他是打在纸上给我的,几张A4纸,用的是秀隶体。我横看竖看这句话,尽管它的确切指向我至今都没完全弄明白,但仍深感受用。青涩时代,我喜欢一切含蓄的甚至含混的东西。也许他写这句话时,思绪也是含混的,所以文字里也有着欲说还休的晦涩与牵绊。
那时,他说我的文字一旦累积到一定数量,经他的手,可以出一本好看的文本。
数年后,我们重逢。外表变化不大,心灵却有所沉淀。往事不要再提。两人在“寒舍”喝了一下午伯爵茶水果茶,谋划着出一本新书,就是后来的《上海熟女》。
这早已不是我的第一本书,可我却有着类似于处女作的盼望。在出那本书时,他作为责编付出的心力远胜于我。这是一本构造复杂精美的书,需要既有创意又心细如发的人来把握全局。他有个特点,很能代表上海男人。明明有八九成把握的事,他只说三成,所以在做时,我总是不太自信,然而结果却往往超出预期。出版前我问他,你的预期是什么。责编思索了片刻说,争取重印,我现在只能这么说。结果出版不到一个月就重印了,还销到了港台地区。地域人格真的是值得玩味的东西,如果放在一个北方男人身上,他们通常会很男人地把胸脯拍得铮响,没准一场酒过后就忘,满话说在前面,兑现率却很低。上海男人,黏在前爽在后,平静而务实;北方男人,爽在前黏在后,激情而务虚。
样书出来后,小庆祝一下,责编很低调,被赞美时谦虚几句,被劝酒时喝上几口。只是在旁人不注意时小声问我一句,你还记得吗?当年我说我要为你出本书,现在出来了。
我点点头,举杯跟他的轻碰一下。当然记得。那一刻,我感慨万千。那些混沌的青春岁月,如果一路上没有遇到那些智慧的、感性的、资深的、强势的上海蓝颜们,指引我开启灵感之门,又将会平添多少磕磕绊绊?杜拉斯有一句话我始终记得,如果你认识当时的我,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如果没有沦为儿女情长,那么中国北方人的情谊,都习惯于自比管仲和鲍叔牙,境界比较高,善于用情,尽管这情可能只是蹿向高空的焰火。而上海人却不这样。他们善于用脑、用心,理解彼此其实只是凡俗中的微尘。如何让这微尘在世间留下一些印记和价值,才是更美妙的。责编和我都算有些灵性的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把高山流水收到了肚子里。看到对方的现状,让自己安心就好。
经过了岁月,我虽不敢称上海熟女,却也算“准熟女”吧。一路行来,遭遇了无数上海蓝颜。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对于知性男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厌我也有所感知。男人心之所以难懂,因为他们是完全不同于女人的物种,从完全女性的思维角度去思考男人,困惑的总是女人。如果女人能够时常站在较为中性的角度考虑男人的问题,都市男女之间会有更多的和谐与体恤。正基于此,我和责编就有了合作一本《上海蓝颜》的计划。
《上海蓝颜》这本书写得并不轻松,好在过程中我得到不少蓝颜的支持和启发。他们是摄影师张明先生、画家蒋山青先生、传媒人曹健先生、社会学家刘巽达先生、出版商黄振耀先生、投资商张人天先生、老克勒夏镇方先生、社会活动家高明智先生、高明晖先生、台商阙光伦先生、作家曹正文先生、影视监制秦浩先生、律师陈刚先生、国际关系学硕士邵辉先生……他们或理性冷静,或尔雅清狂,对生命都有着深刻的领悟和一套厚实可行的生活哲学。责编更是为我邀请到了作家、《现代家庭》主编马尚龙先生为本书作序,提升了它的文化内涵。作为作者,我觉得与其说这本书最有意思之处是文本,不如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
我是个都市里的懒人。不上MSN,不热衷于聚会,比较随性,日常交往频繁的就那么几个人。好在上海蓝颜们都挺厚待我,给我配图、刻章、宣传、捧场,让我深谙一个女人生活在上海的好处。对任何一个上海熟女而言,走到今天,无论好坏,就像石头必然坠向地面。所有的艰难,就像小溪奔流人海时经过的悬崖峭壁。上海蓝颜的作用是缓冲了悬崖峭壁的锋锐清绝、惊心动魄,让坎坷有了温情脉脉的味道。
如果说上海是钢铁森林,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进入宝库的密码,就像阿里巴巴忘了“芝麻开门”的口诀,再说“大豆开门”、“麦子开门”也是徒劳。
《上海蓝颜》可说是迄今为止写上海男人最到骨头的一本书,读完之后对于他们的感性与理性、张扬与低调、具体与抽象、细腻与粗放,您一定会重新考量。
——画家 蒋山青
上海熟女解削上海蓝颜,刀刀温柔,刀刀见血,温柔处,男人引为知己,见血处,男人扼腕反思。
——《采风》月刊主编 刘巽达
妖城、妖文、妖人,成就了《上海蓝颜》非比寻常的妖冶和大气。
——书法家 陆康
从《上海熟女》到《上海蓝颜》,何菲用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视角、灵性而奇异的笔触,描绘出21世纪国际商业都会中优秀男女的规则与性情、深沉与轻盈,让人感到生活与命运的无处可逃。
——《IT时代周刊》总编辑 曹健
上海卓越的红颜给这座城市添上最诱人的风姿,相对的蓝颜士绅,难免显得生涩而低调,何菲却以她直指人心的生花妙笔,把这片绿叶挑将出来,让这些非凡的俗子如此生动活现。期待蓝颜与红颜同辉,使沪上生活丰润多彩。
——上海葡萄酒吕赏会会长 阙光伦
我看何菲,性格精灵乖巧,盖因心有百变之妙;文字惟妙惟肖,实为情含浪漫之故。
——《新民晚报》高级编辑 米舒
《上海蓝颜》是上海熟女为他们准备的最客观、最善意的镜子,照出生命,照出瑕疵,也照出真实。
——“新克勒”高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