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巡天看中华”丛书作者热爱航天事业,曾翻译和创作了《太空飘流》、《神舟号揭秘》等数部航天领域的畅销作品。这部有关“嫦娥一号”的航天科普读物,是向全国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送上的一份厚礼,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喜欢。
中国“嫦娥一号”飞天的伟大实践,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探索自然、崇尚真理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本书所写到的内容对于歌颂伟大的祖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添了真实的精神源泉。中国“嫦娥一号”飞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奏凯歌!
本书为《“嫦娥”巡天看中华》丛书之一。主要讲述了“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后,首先进入绕地轨道,经历周期为16小时的运行轨道、远地点变轨的过程。
同时,将中国古代关于月球的美丽传说、月亮文化、名字上了月球的中国人、月球与历法、《月球协议》、等关于月球的知识穿插于其间,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第一节 月亮的神话
宇宙从何而来?目前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约140亿年前的宇宙“原始火球”的一次大爆炸。在几千年之前的远古时期,人类的文明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宇宙认识还是朦胧和混沌的。
许多古代的神话都谈到了宇宙的初始混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以及欧洲文明古国希腊等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宇宙的向往,对上天的渴望。
盘古开天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有关盘古的最早记载出现于三国时吴国人徐整所撰的《三五历纪》之中。
传说,在还没有天和地的时候,宇宙是漆黑一团,像一个大鸡蛋。在这个大鸡蛋中只有盘古一个人,他天天睡着,成长着,一直过了一万八千年。一天盘古忽然醒了,睁开眼睛一看,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无边的一把大板斧,朝眼前用力劈去,只听到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巨响,这个大鸡蛋裂开了。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从此以后就有了天和地。在天和地刚刚分开的时候,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就站在天地之间,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以后每天天都要升高一丈,地也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就随着天升高而长高。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已经相当巩固了,盘古才放心,但是,由于他过度疲劳,终于躺下死去了。他的身体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脚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流,筋脉变成了道路……
盘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之中。
希腊传说
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它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所生,掌管月亮。相传,阿耳忒弥斯爱上了一位牧羊人,叫恩底弥翁。在月夜里,看到这个年轻人在草地上静静地酣睡。她从月亮马车中滑翔而下,深情地偷吻了他的脸。恩底弥翁醒来后,眼前的一切很快消失,以致他误认为这是一场梦幻。每天夜间,阿尔特弥斯都从空中飘下偷吻熟睡中的牧羊人。然而女神偶尔一次的失职引起了主神宙斯的注意。众神与人类之父决定永远清除人间对女神的诱惑。宙斯将恩底弥翁召到身边令他作出出选择:任何形式的死亡;或者在永远的梦幻中青春永在。牧羊人选择了后者,他仍睡在拉塔莫斯山上。每晚,月亮女神怀着悲哀的心情看望他,吻他。
古印度神话
在古印度神话中,有三位主神,这就是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分别主管创造、保护和毁灭。
相传,世界之初是一片汪洋,而至高的存在将自己的种子撒在大海里,长成了一个金蛋,金蛋打开,里面躺着的就是梵天。一千年以后,梵天醒了,于是金蛋被分作两半,一半成就为天,另一半成就为地。接着,梵天创造出神、仙人、凡人、妖魔、动物等生灵和物质。后来梵灭又创造了第一个女人萨拉斯瓦蒂,他为自己所造的女神的美所吸引,就狂热地盯着她。女神为了躲避他,就不断地躲闪到梵天的左右及后面,梵天为看到女神,便生出另外三张面孔。女神不得已跳往空中,梵天又在头顶上长出一面孔,成了五面孔神。萨拉斯瓦蒂无耐,最终嫁给了梵天,与他繁衍后代。后来梵天头顶上的面孔被湿婆砍掉,梵天成了四张面孔的神。
萨拉斯瓦蒂,智慧、艺术与音乐的女神,是主湿婆与女神杜尔迦的女儿。据说萨拉斯瓦蒂女神赋予人类辩论、智慧与学习的能力。 古巴比伦神话
古巴比伦著名史诗《埃努玛·埃立什》(又称《咏世界创造》)主要汇集了苏美尔民族的创世思想,着重歌颂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玛尔都克的事迹。这首诗约一千行,成书于约公元前15、14世纪,后经学者从七块泥板中考据整理出来,故又称“七块创世泥板”,它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创世神话的题材之一。
相传太古之初,世界一片混沌,没有天,没有地,只有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股咸水,叫提亚玛特;还有一股甜水,叫阿普苏。它们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汪洋中不断交汇,生出几个神祗,包括天神安努和地神埃阿。随着神灵逐渐增多,众神发生争端,提亚玛持和阿普苏日益感到自己的势力受到威胁,于是他们决定惩治众神。可是阿普苏并不满意提亚玛特的计划,决心将众神赶尽杀绝。当众神得知这一秘密消息,便在地神埃阿带领下,杀了阿普苏,埃阿神因此成了众神之首。
不久,埃阿神喜得贵子玛杜克,他生来便与众不同,浓眉大眼,身强力壮,埃阿神又赋予他一切智慧和力量。后来阿普苏的儿子为报杀父之仇,开始向天地神挑战,提亚玛特也前去助阵。天神与之交锋初战告负,决定让玛杜克一展威风。玛杜克欣然应允,并做了众神的统治者,他不负众望,英勇作战,一举歼灭来犯者,并亲手切断提亚玛特的腰身,用她的上身筑成苍穹,用她的下半身造出大地。而后他又杀死了提亚玛特的一个辅助神,用他的血造出了人类,并规定人的天职便是侍奉众神。这样,玛杜克终于建立起巴比伦王国,他则成为天国之主,众神之王。
古埃及神话
古埃及神话包含了宇宙的创造,人的起源,动物的崇拜等丰富内容。在古埃及的神话中,宇宙的起源或创造占有重要的地位。埃及“创世论”或“宇宙论”的神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赫利奥坡利斯神学、赫尔摩坡里斯神学赫孟斐斯神学。有关宇宙创始的神话在前王朝时代比较流行。但是,从古王国时代起,拉神的崇拜就开始流行起来,国王还把自己称为“拉之子”。
以上众多古代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大地、海洋和天空的种种遐想,从混沌的世界,走向人类的文明……
P14-18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对于飞天的渴望,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飞天的故事,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到牛郎会织女的传说,无不透出人们对天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们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20世纪70年代,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国际天文学者命名为“万户”。这是一个古代中国人的名字。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明朝人,异想天开地在自己设计的坐椅上捆绑了47支火箭,手持两个大风筝,令人点火,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万户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表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为后人进入太空打开了思路。
1959年,人类首次实现了月球探测。中国从1962年起,便开始了艰难的探月历程。2004年2月,我国“嫦娥计划”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高技术发展的标志。
“嫦娥工程”万众瞩目、意义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嫦娥一号”是我国第一次飞往38万千米以外的月球进行科学探测,第一次运用复杂的轨道控制技术,第一次实现远达38万千米的测控通信,第一次近距离审视月球。
中国“嫦娥一号”飞天的伟大实践,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探索自然、崇尚真理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本书所写到的内容对于歌颂伟大的祖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中华文化之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添了真实的精神源泉。中国“嫦娥一号”飞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奏凯歌!
本丛书作者热爱航天事业,曾翻译和创作了《太空飘流》、《神舟号揭秘》等数部航天领域的畅销作品。这部有关“嫦娥一号”的航天科普读物,是向全国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送上的一份厚礼,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喜欢。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
2007年11月7日
嫦娥一期工程的架构之一
卫星系统
嫦娥一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
卫星系统负责“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任务。为了确保卫星系统精确变轨、绕月飞行、有效探测、一年寿命的总体目标,经过严格论证、系统分析,卫星系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总重量2300千克。“嫦娥一号”卫星将环绕月球极轨运行,轨道高度平均200千米,利用卫星平台上的有效载荷将进行不少于一年的科学探测任务。本着以成功为基本前提、技术突破为发展目标的目的,通过充分论证,卫星系统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作为设计“嫦娥一号”卫星的架构基础,进行既能适应月球环境,又能满足任务要求的改造和攻关,这是一条既能满足科学探测任务需求,又可较快实现我国首次探月的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