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平凡的人成了人中精英?真有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入到那些所谓的佼佼者之中,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确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特质:他们有着敏锐的眼光,他们有着果断的行动能力。他们把握住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在平庸中脱颖而出,从此出人头地。而总结其成功的精髓,可以发现一条根本的规律,那就是善于谋划。
《成事在人——企业人才学八经》就是你最佳的阅读读本。她能告诉你怎榉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领导者。无论你是大企业家,还是家族式公司的老板。该书都能在您阅读后,告诉你一个如何管理人才,如何与下属交流、沟通,提供立竿见影的平台。
每个人都有梦想。当老板,做领导,无疑是下属、员工、普通人心中都蕴藏着的一个亟待实现的夙愿。
那么,《成事在人——企业人才学八经》就是你最佳的阅读读本。她能告诉你怎榉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领导者。
梦想是每个不甘寂寞、不敢碌碌无为,有抱负者的一种人生追求,一种不断激励、鼓舞自己向未知人生憧憬、向往的理想境界。开公司、经营企业,当老板、做领导,是人人都渴望拥有的一种人生志向。俗话说:心有多大,路有多远。由此看来,人生的巅峰就是“功成名就”。
带着这股踌躇满志的热情,以及一颗敢于拼搏的精神去努力、去追求、去奋斗。我坚信: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古人云:“苍天不负有心人”。再加上《成事在人——企业人才学八经》里给你提供的智慧——它像一盏航行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无论你是大企业家,还是家族式公司的老板。该书都能在您阅读后,告诉你一个如何管理人才,如何与下属交流、沟通,提供立竿见影的平台。
企业用人,应以“实"为贵
对人的看法,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其取舍。因为人的兴趣、爱好、性格迥异,不能只凭自己的爱好,以己之见来断定其人是否是人才。有的领导往往会感情用事,看到某人的脾气和志趣与己相投,便不再注意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就把他当成了人才。这样,往往会出现只有情投意合才被重用,搞自己“人才小圈子”的后果,则容易埋没很多为领导者所“不了解”的人才。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只凭个人的喜好作为识人标准,凭个人的印象和臆测选识人才,并自认为自己已“文有孙乾、糜竺之辈,武有关、张、赵之流”。殊不知,天下之广,人外有人。只凭个人感情来评判人,结果往往会走入迷津。他常叹自己思贤若渴,身边无人才,以至于第一次见到司马水镜时竞无端埋怨说,我刘备也经常只身探访谷中的隐贤,却并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人才。司马水镜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批驳了刘备的错误观点,说:“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么能说无人才呢?”继而又指出,荆襄一带就有奇才,你应该去访求,为三顾茅庐拉开了帷幕。所以,仅凭个人意志、个人印象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只能空怀爱才之心,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者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能也”。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也不感恩致谢。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在粮库里混事儿,对政绩毫不在意,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暂时将他做了替补。其实卢承庆本人就是感情用事之人,办事、为官没有原则,二人可谓“志趣、性格相投”。于是,卢承庆大笔一挥,又将评语改为“宠辱不惊考上”。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升为一等,实可谓随心所欲。这种融入个人爱憎好恶、感情用事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势必产生“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的弊端。这样,最容易使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久而久之,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对他有好感的人便委以重任;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印象不深的人,即使真有实才,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所以说,偏爱偏恶对人才的识别与任用是片面的,对国家、对企业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最典型的事例要算是秦始皇以自己的爱憎标准来判定“接班人”,致使江山断送的那段历史了。秦始皇偏爱幼子胡亥,而不喜欢长子扶苏,这与他重法轻儒有关。秦始皇非常信奉法家学说,他喜读韩非的《孤愤》,是因韩非的思想对他进行统一战争很有作用。韩非指出,国家强弱的关键在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秦始皇信法家思想,蔑视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更容不得其他思想的存在。恰恰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扶苏与之意见相左,他坚持儒家思想,建议以仁义治国,以德服天下。这引起秦始皇的不满,赶扶苏去做监军。因赵高学法又是胡亥之师,所以,始皇宠信胡亥。不可否认,秦始皇以法治国对统一中国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爱憎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爱、偏恶。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有其合理的部分,但都必须随时代的变化和更新而向前发展,或被其他学说所吸收,或兼容并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施严刑峻法;加之,私欲膨胀,至胡亥更甚,民不聊生,暴秦终被推翻。正是秦始皇不讲德治,对长子的直言,不采其合理之言,反而责为异端,对那些以法为名、实为害民的胡亥、赵高等爱之、用之,使其以谗言陷害扶苏得以夺权篡位,致使秦传至二世而亡。所以说,识人才,绝不能仅凭自己的爱憎,轻下断言。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总是以感情上的偏好、偏恶来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喜欢的、志趣相投的,就备加称赞,即使本事平平,企业上有大事也要把其召来商议;不喜欢的,往往刁难、非议,即使有才干,也看不到,更谈不上重用,最终使有才干的人伤了心,离开企业而去。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人心换来的,人心散了,企业岂能有所发展。
事实上,以自己偏爱、偏恶的标准来识别人才的管理者大多心态不正,最根本的在于其为人做事没有原则,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这样的领导自觉不自觉地以志趣、爱好、脾气相投作为惟一的识才尺度,实际上,这是一种把个人感情置于企业利益甚至社会利益之上的错误做法。从近处来讲,许多与他志趣不投的有才之士,他视而不见,内心有抵触情绪,其结果是企业的人才流失。、从长远来看,以个人的好恶识别人才,没有客观标准,没有原则性,在管理上,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管理制度本身就会失去约束性和原则性,在领导者周围就会出现一群投其所好的无能之辈左右企业。长此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所以,领导者识别人才时,必须把个人的感情置之度外,抛开自己的爱好与志趣,以整体利益为重,这才是企业兴旺发展之根本。
P11-13
古今中外,哪一位有大成就的老板,不是从管理开始的?
用人的艺术,围绕的核心就是合理、有效、创造性地使用好人的才智。当然“人才”这个概念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对不同时代的人来说,“人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比如,汉代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人,就可能被认为是人才,被推举做官。但到隋唐以后,只有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秀才,才能被认为是人才。但是,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得一人则兴,失一人则亡”的道理。汉高祖刘邦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呼吁,曹操则要“任天下智力”,唐太宗李世民则说“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于一人之虑?”元英宗则说:“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所以,这些人都能广选天下贤才,创造辉煌的时代,使天下太平。
当然,人们可能都明白要用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事务,但却不知道怎样用,加之不能避免嫉贤忌能的不良心态,所以,用人问题一直就是非常大的难题。中国古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用人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这些后人来解决这个难题。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大踏步进入国民经济增长的转型时代,经济生活在人们的整个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激动人心的领域。而在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中的用人之道也同样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虽然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对中国人来说是较新的活动领域,但是,人才是其成功的资本,这一原则却没有变。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人才、也创造和产生人才的时代,许多事业需要有才能的人去开创、去领导,许多的领域需要有才能的人去探索和冒险,许多复杂的局势和关系需要有才能的人去创造性地应付,许多纠结已久的难题需要有才能的人去快刀斩乱麻般地解决。
从小到大,我们周围都有一些非常出色的人,他们好像都是天才,身上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或是在学业上出众;或是在事业上如日中天;或是过着众人称羡的富裕生活;或是在情场上一帆风顺。总之,他们在人生旅途中无往不胜,愈发衬出我们的平庸,好像他们天生就是幸运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那些春风得意的人无论是智力还是外貌,与我们并无大的差别,在资质方面也很普通,上天并没有对他们格外地眷顾。
是什么让这些平凡的人成了人中精英?真有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吗?答案是肯定的。深入到那些所谓的佼佼者之中,不难发现他们身上的确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特质:他们有着敏锐的眼光,他们有着果断的行动能力。他们把握住了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在平庸中脱颖而出,从此出人头地。而总结其成功的精髓,可以发现一条根本的规律,那就是善于谋划。
其实,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其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其独特的、能促使其成功的用人之道,而这正是每一个在商场上希望成功的领导者都必须努力去寻求和掌握的。
我想每个人都很清楚,仅仅靠物质上的资本就希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那只是梦想。把物质资本用活并使它增值的,只能是人的才智,如果缺少才智,这笔资本就会很快被别人挖去。
学会并领悟识人、用人、驭人以及激励和赞美的奥秘,踏着实践的修炼与体悟,就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领导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