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富论/经典通读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国富论》是第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这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其个人在经济学界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是所有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参考和借鉴的基础。

内容推荐

《国富论》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包括重农主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也因此成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全书采用篇章结构,共分五篇,各篇下辖若干章。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自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主要论述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创造,以及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第二篇“论财富的性质、蓄积和用途”,主要从资本的存在形式及用途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社会劳动的影响,进而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第一、第二两篇可以统称为该书的理论篇,包含了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即本书的实证篇,从城市和农村这个大的社会分工背景来研究影响财富增长的具体因素。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该篇可称为本书的批判篇,从研究经济思想史人手,分别针对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和重农主义对财富创造的影响进行批判,进一步佐证第一、第二两篇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第五篇“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收入”,主要论述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从斯密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本书写作的中心是研究社会财富如何生产和分配,围绕这个中心,斯密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他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国富论》中,斯密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社会经济运行原理图。作者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要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有两种方法可行:一是改善劳动手段和劳动的组织方式,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尽量提高生产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例(社会总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部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就要努力扩大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资本积累的多少。不难看出,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最终的依靠力量都落在了资本积累上,可谓“殊途同归”。很显然,资本积累也就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结果。按照斯密的理论逻辑,在“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上述经济运行就像一部能够自我实现的“永动机”,社会财富在这部机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通观《国富论》,作者围绕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系统地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工资与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国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后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只是把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细化,并没有实质性的超越。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分别从论述人口过剩和“工资铁律”来发展斯密的学说,形成西方古典经济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也是在批判斯密理论多元化的基础上,从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角度构建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资本论》的理论基石。因此,斯密的理论尽管存在缺陷甚至显得混乱,但不失为一座巨大的经济学宝库,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国富论》的出版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富论》为随即兴起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和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技术,英国人用它来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最终成就了大国之梦。《国富论》也被当时英国许多社会名流奉为经济学“圣经”。人们对1815年英国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争,也给予了这样客观的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英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密战胜了拿破仑。  《国富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化的一百本书之一、经济学百科全书。多少年来,学术圈常以“斯密说过与否”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古板,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斯密这位世界级大师不可摇撼的学术地位。

目录

编者的话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国富论》导读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自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第二章 论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作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所产生的工资与利润的差别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二篇 论财富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第一章 论财富的分类

第二章 论货币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借贷资本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发展的自然顺序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古代欧洲农业受到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城市的兴起与进步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

第一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之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进口原本能在本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对我国贸易差额构成不利影响的国家的货物施加特别限制

第四章 论出口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八章 关于对重商主义学说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开支

第二章 论社会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三章 论公债

试读章节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作用

一旦劳动分工在社会上被普遍接受、地位稳固之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耗的物品,便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自己生产的,其他的物品,都是用自己的剩余产品和别人相交换得来的。于是,所有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交换。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成为商人,社会发展成为商业社会。

但是,在分工刚刚出现的时候,交换是极不顺畅的。例如,屠夫把自己吃不完的肉放在店铺内出售,酿酒家和面包师都愿意前来购买,他们想用麦酒和面包与屠夫相交换,但此时屠夫家不缺这两样东西,而除此之外,又不能提供别的交换物。遇到这种情况,双方的交易就无法进行了,彼此问的相互帮助也就不存在了。然而,自从分工和交换出现之后,总有少数聪明人,他们会随身携带一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物品,这样,在他们想要得到别人的东西时,交换总能顺利地进行。

在历史上,有很多物品都曾经被人们用来充当过交换的媒介。如牲畜、盐、贝壳、烟草、鱼丁、砂糖,甚至还有兽皮。我还听说,时至今日,苏格兰竟然还有一个地方是用铁钉作为交换媒介的。

然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最终都选择了金属作为交换的媒介。原因有二:一是金属不易磨损。在这一点上,它可与任何其他物品相比较。二是金属易于分割与熔合。这一性质是其他商品所不具备的,也是金属成为商业流通上最适合的媒介物的原因。例如,当只能用牲畜来交换盐时,我们每次所购食盐的数量就必须相当于整头牛或羊的价值,而不能购买半头牛或羊价值的食盐,因为牲畜是不能分割的,一旦分割,它们的价值也就改变了。反之,当我们用金属作为交换的媒介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分割价值相当的金属来交换这些物品。当然,各个国家用作交换媒介的金属并不一致。古斯巴达人用铁,古罗马人用铜,而那些富裕的、商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则使用金和银。

最初用来充当交换媒介的大都是普通金属条块,这些没有铸造、未加任何印记的金属条块在使用时有两种缺点。首先是称量上的麻烦。贵金属在重量上的一丝差异就会引起价值上很大的差别,而要精确地称量它们,就必须备置极其精密的工具。其次是成色鉴定的麻烦。这一点就更让人们感到为难了,为了得到较为可信的检验结果,在化验时,还必须把一部分金属放在坩埚内,加上适当的熔解药将其熔解。否则,在铸币制度尚未实施以前,人们在交换时很可能就会上当受骗,他们换回的金属貌似纯银或纯铜,其中可能掺杂了大量粗劣、低贱的金属。所以,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免受其害、促进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都认为有必要在经常用作交换媒介的特定金属上加盖公印,以确定它们的分量,划分它们的品质。于是铸币制度和造币厂就出现了。

最初在货币金属上所盖的公印,只是确定了金属的纯度或品质,还不包括金属重量,如果要确定金属的重量,还必须用秤去称。然而,要准确无误地称出金属的重量,依然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所以,铸币制度便应运而生了。铸币上的刻印,将金属块的两面和边缘全都盖住,它不但确定了该金属的纯度,还确定了它的重量,从此,铸币就像现在这样,全以数量来计算,而不必再去称重了。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铸币时所含金属的真实重量很可能会有所削减,但这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人们交换中的通用媒介。有了货币这个媒介,任何货物都能进行相互交换了。

人们在以货币购买货物,或以货易货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使用价值,即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也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另一种是交换价值,即用这种物品可以和别的物品相交换。令人奇怪的是,有些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它们的交换价值却很小,甚至没有。例如,水的用途很大,没有它人们便无法生存,但至今,我们却不能用水来购买任何物品。还有一些东西的交换价值很大,其使用价值却极小。比如,钻石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却能交换大量的货物。

为了探讨商品交换价值背后的支配原则,我将努力阐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什么?

第二,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商品的真实价格?

第三,商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价格)与其自然价格(普通价格)相背离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这三个问题,我将会在以下三章内尽可能做出详细的说明。

P7-9

序言

将经典学术名著全新通俗化编译的《经典通读》丛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很有意思,策划这样一套大型普及版学术丛书,源于一次常规的新编辑培训。其间有老编辑教育新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涉猎一定要广,多读书至关重要。大家很自然地谈起应该读什么书,于是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休谟、卢梭、黑格尔、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师的名字及其相关著作被提了出来。但接下来的即兴调查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座的新老编辑近三十人,无论从学历还是所从事的职业看,怎么也属于知识阶层的人,但通读过《政治学》、《战争论》、《相对论》的竟然没有;读过《人性论》、《法哲学原理》、《资本论》的仅有一人;读过《社会契约论》、《物种起源》、《国富论》的两人……大家突然惊奇地发现,对这些名家名著我们几乎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详,阅者寥寥,令人汗颜。

为什么从中学到大学都耳熟能详的这么多传世经典学术名著,我们居然都没有拿起来读一读,真值得好好反思一下。于是我们就此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可想而知,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典学术名著,读者阅读率低得惊人。令人欣慰的是,同样的调查也表明,相当多的人都非常想读这些“人人皆知”但“人人皆未读过”的学术经典。之所以此前没有读过,与这些经典著作艰涩难懂或篇幅太长有很大关系。作为普通读者,大家只是想简单了解这些学术名著,并不需要深入研究。所以,几千年上百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都成为挡在学术名著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鸿沟,是阻碍经典学术名著从“人人皆知”到“人人皆读”转变的关键!

要实现这种转变,让经典学术名著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重要。换言之,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经典通读”。虽然现在我国的出版事业极其繁荣,然而多数学术经典名著至今却尚未有通俗普及本,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历史上,康德曾不得不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相对通俗的表述推广普及其《纯粹理性批判》;休谟更不得不作《人类理智研究》,乃至尝试亲自撰写《(人性论)摘要》,以补救其艰深的《人性论》出版时所遭到的冷遇。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出二十部经典学术名著,组织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编译改写成全新的普及本,推出了这套《经典通读》丛书,希望使普通读者也能来共同领略经典名著的思想精髓,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充实、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这里所谓的“通读”,就是想通过普及本的通俗化,使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通读经典,而不至于让经典只是成为装点门面的摆设,或成为催眠的道具。

出于这个目的,在内容上,我们一方面将一些大部头经典做了瘦身,力求这个版本能化繁为简,提炼出原著精华;另一方面也对一些文字量虽不多,但因时代久远或表述拗口的知名精短著作进行了大胆扩充,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又质朴流畅。同时在封面、版式设计上,我们也尝试改变传统学术著作的固有风格,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从而使普通读者能把握要旨,轻松、快速阅读。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有“替代”原著的作用,能满足大致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入门和辅助补充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编辑思想难度很大。目前对国内外文学作品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较多,也较为成功,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术名著的简写或改编的尝试则比较少,像我们这样成规模重新编译改写的更是很少见到。  有些朋友质疑我们将经典通俗化的意义,认为原著难懂可以去看解读文章啊。我们以为,尽管有些经典名著可能不乏有解说性的文本,但这毕竟只是解说,而且还是解说者的“一家之言”,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品的原有概貌,也无法让读者领略到作品原有的内涵和韵味。所以,能够通俗展现经典学术著作的原汁原味必要且重要。

大师们的学术著作所表达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当时绝对都是超前的思想火花。所以对这些先进思想的表述,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达到通俗易懂、传播普及的程度。正是经过时间长河的积淀和考验,通过现代人自身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地诠释出来。《经典通读》丛书本着这样的理念,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进行推广普及,希望能让更多的读者分享到人类思想的硕果,真正做到“以文化人”的出版境界。

我们和众多专家学者一起,经过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丛书面世的一天。我们不敢奢望像康德和休谟自己改写其著作那样使这个通俗普及本也成为经典,但我们确实希望这套《经典通读》丛书能够使读者对经典不再望而生畏,真正实现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

客观地说,受限于能力和水平,这样的一个版本不当之处肯定不少。但鉴于我们美好的编辑初衷,勤奋刻苦的编写态度,请读者原谅我们的疏漏,不妥之处还请不吝批评赐教。

最后,我们还是想说,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