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纪琴缘--谭抒真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朱永珍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初识工部局交响乐队

那天是星期六,找到交响乐队时,乐团正在排练。谭抒真在排练大厅里先找了个中间的座位坐下来。他听出来他们正在演奏的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到了休息的时候,演员们纷纷去了休息室,一个高大的荷兰人走过来询问他的来意。他用英文告诉他,他想来学小提琴。那荷兰人高兴地说:“我就是拉小提琴的。乐队里拉小提琴的人很多,他们都拉得很好,但是很多人不会教,就数我教得最好。”

谭抒真也很高兴,他欣然表示同意,问清楚了老师的地址后回家。

这次在交响乐队听排练对抒真来说是第一次,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还有个意外收获是得知工部局交响乐队第二天就要在兰心大戏院演出的消息。

第二天他急不可待地赶到了兰心戏院,化六角钱买了张票进去听音乐会。

当时的兰心戏院不在现在的地点,那时还在现在的圆明园路,是一座红砖的砖木结构建筑。这个老兰心之前曾被大火烧毁,是在原地照原样重建的。那时戏院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冬天还生火炉,所以很不安全。这所老兰心后来被拆掉卖给教会,重造了一座有十几楼的广学会大楼。另外又在蒲石路(今长乐路)造了现在的兰心戏院。

兰心戏院举办工部局交响乐队的音乐会,楼下大厅要买票,二楼的座位是免票的。但谭抒真在听音乐方面决不吝啬几个小钱,从来是买票的。

上海的工部局交响乐队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也是当时惟一的交响乐队。它在远东可算是首屈一指。这是谭抒真这位在内心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的青年人第一次听专场交响乐音乐会。他听得如痴如醉,感到是绝妙的享受。这以后他成为老兰心的常客,经常去听工部局交响乐队的音乐会。

他每周都定期去向交响乐队的荷兰老师学小提琴。这是谭抒真的第六位小提琴老师,名叫梵·海斯特(Van Heyst)。他在工部局交响乐队拉第二小提琴,还兼吹低音大管。谭抒真到老师家坐去上课。他家住在虹口区,租住二楼的一间带家具的单身宿舍。房东管饭,还给他打扫卫生,换洗床单。

海斯特的教学比较正规,有一定的步骤和安排,给的功课很多,教得也很认真。他选用的是中级提琴教材,每次拿到新谱,总是先和谭抒真一起拉一遍,对他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则自己再示范拉一遍。谭抒真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对自己很适合,也很实用。这样边视谱边拉琴让他有一种在乐队练琴的感觉,对他以后进交响乐队拉琴能够适应快速视谱非常有益。他住在上海美专,跟梵·海斯特老师连续学了一年半琴,获益非浅。

这段时间他名义上是美专的学生,主课小提琴其实是自己另外找校外的海斯特老师学习。美专音乐系另外还开设了京剧、和声、钢琴等课。谭抒真的钢琴老师是汤凤美。因为教室不够,上钢琴课的教室只好放两架钢琴,两个学生分头同时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互相干扰得厉害。他没怎么学就放弃了。和声课他也只去听过一次,教师刘质平是音乐系的系主任,那次上课讲的是三和弦。抒真真正感兴趣的其实是京剧课。老师陈道安号称南陈,和号称北陈的陈彦衡都是京胡好手。上课时他教拉京胡,学生在下面跟着一起拉。于是抒真下了课还起劲地在宿舍里学拉京胡,对它着实着迷了好一阵。但后来他发现学京胡和学小提琴有矛盾,两者对音准的概念完全不同。而对小提琴来说,音准绝对是头等重要的事。学京胡既然和学小提琴有冲突,他只好忍痛割爱了。

这样一来,在美专基本上无课可上。虽然如此,他还是作为美专的学生,住在美专,有时参加美专组织的一些讲座之类活动。美专那时请过康有为来讲学,胡适之也来讲过。都是由校长刘海粟主持会议。尽管在美专没什么课好上,谭抒真对自己贸然来到上海求学小提琴从来都不后悔。相反他觉得上海是个“音乐的天堂”。他常说:“我是听了吹牛到上海的,不过我一点没上当。”在上海他不但找到了好老师,这里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

他在美专的读书生活十分自由,但他对练琴始终抓得很紧,每天一整个上午都在用功练习小提琴。下午则出去逛街,看电影,跑书店,接受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

父亲在上海南市有个朋友陈一龙医生。父亲托陈医生照顾谭抒真,家里给他寄钱总是寄给陈医生,他要用钱就到陈医生家里去取,有时甚至是先向他借用。陈医生给谭抒真介绍了两位音乐界的朋友。一个会弹风琴,曾去美国留学,名叫傅彦长。另一个是天主教徒张若谷,张小时候是在法国读的中小学,也会弹风琴。谭在上海没什么朋友,便常和他们两人来往。他曾问起傅彦长在哪留学,回答是出国洗了八个月的锅子盘子就回来了,只买了些音乐书回来。后来上海艺术大学成立,他们两人都应聘到上海艺术大学当教师。

通过傅彦长和张若谷,他认识了申报的副刊主编朱应鹏。当时申报馆在三马路靠近河南路,就是现在解放日报社的所在地,旁边有扇小门直达二楼通到副刊部。朱应鹏脾气很好,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谭抒真认识他以后经常写些文章投稿给申报的《自由谈》。他第一次投稿是在听了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后写了一篇介绍音乐会的文章。主要是介绍音乐会演出的几个作品,作曲家和时代背景之类。看到文章变成铅字发表在《自由谈》上,他对投稿更有了兴趣,以后经常写些音乐评论、音乐作品介绍之类稿件。因为是熟人,加上音乐方面的稿件来源很少,他投的稿件几乎没有不登的。除了文字稿,他还画过一些音乐漫画,是用毛笔画的,也都发表了。那时写一千字可拿到三元稿费,不到一千字的短文也是三元,对他的零花钱不无小补。

当时上海是全国西洋音乐最发达的地方。申报《自由谈》登载谭抒真这类音乐评论、音乐欣赏文章,很可能在中国的音乐史和报刊史上是最早的,开了历史的先河。

到上海大约两个月,他到国际礼拜堂去听了一次沪江大学的音乐会。

沪江大学是美国教会办的,他们学校的音乐系自成体系,宣扬的是美国的文化。这里学音乐的学生甚至连西方以西欧为中心倡导的音乐之父巴赫也不知道。在这场音乐会上谭抒真听了后来成为沪江大学校长的凌宪扬的弟弟凌志扬的小提琴独奏。那时凌志扬的年龄和他相仿,只有十八岁左右,琴拉得确实很好。这也是谭抒真唯一一次进上海国际礼拜堂。

P53-56

后记

在纪念谭抒真一百周年诞辰的日子,拙作《谭抒真传》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谭抒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弦乐事业发展的功绩不可磨灭。

我当年很荣幸应谭院长的邀约为他撰写传记,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周三次到他南汇路的府邸造访,听他娓娓讲述他的一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有时他还会精心播放他珍藏的音乐名段,让我共同聆听。每次采访结束,他总是亲自送我到楼梯口,目送我离去。常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

后来谭院长逝世,传记的事也一度搁了下来。在谭院长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当时的院党委书记张止静向我提出,要我把谭院长的传记完成。

谭抒真先生是一位音乐哲人,他的思想高度和境界非我所能企及。书稿无法得到谭院长本人审阅,也是一种遗憾。我只能尽力而为。有错漏之处,尚祈读者诸君谅解。

本书的珍贵照片均由谭国璋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在此感谢所有为此书的出版给予关心和帮助的朋友们!

朱永珍

2007年4月

目录

序  陈传熙

“圣母颂”  曹鹏

引 言

一份沉甸甸的家谱

可爱的小羊变成一碗羊肉

风筝的故乡

发大水和大出殡

英语启蒙老师

三位大哥哥——东方三博士

六国饭店传来仙乐

16岁听克莱斯勒音乐会

听冰心朗诵

在“沙漠”开发的音乐传习所

长袍马褂的管乐队

初到上海滩

初识工部局交响乐队

不满19岁的学生,摇身变成专业教师

有轨电车上丢帽子的奇遇

和郁达夫的交往

踏入禁地——首闯工部局交响乐队

萧友梅办学校请他献策

跟田汉上南京

创作《凯旋进行曲》

东渡日本,寻觅名师

遨游书海,涉猎西方文艺

天主教堂里的小提琴独奏

冼星海临别赠书

开办大都会乐器行

与左绍芬共奏“结婚进行曲”

青岛开始的提琴制作生涯

骑着毛驴去开音乐会

美国函授学校的学生

父亲病故,搬迁开封

战火燃烧,历尽艰险回上海

石库门房子安身

建筑专业的高材生

宁可失业,不为日军演出

青年交响乐团

难忘的江湾郊游

伪音专的接收员

北上探母

三进交响乐团和第九位老师

“照镜子”的趣事

解放军露宿街头

艰辛北上出席文代会

力荐贺绿汀担任音乐学院院长

陈毅、粟裕签署的委任令

登门拜访聘请良师

办学思想和教学主张

勇闯威虎山找小提琴木材

为全国培训乐器制作人才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

两位苏联顶级小提琴家来访

乐队“队员”郴“指挥”

乐器研究更上一层楼

研制中国的第一架竖琴

和“钢琴才女”李翠贞合作演出

“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

背着帆布袋的“修马桶专家”

修复名画《死神与少女》

探讨小提琴静力学的力作

迎来文艺的春天

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每一个窗口都有一个天才!”

79年初访美国

英雄所见略同

为文化部采购比赛用琴

参加“世纪俱乐部”

吟咏诗篇思念故人

母亲节访养老院

出任法国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

旧金山音乐学院名誉博士

“弥赛亚”——一把小提琴的故事

伦敦名画——《舒济亚夫人》

国庆前夕二度访美

异乡作客,考察美国文化

美国“交响乐园地”颁发荣誉奖状

瓜内利名琴展览

飞来横祸

退居二线后的丰富人生

琴人合一的老音乐家

九十朵红玫瑰

琴童的故事

谭抒真的小提琴教学观

电视片《上海绅士》

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20周年

中国音乐金钟奖

小提琴音准问题的通信

爱因斯坦和平均律

为夫人画像

小提琴史上灿烂巨星陨落

后 记

序言

陈传熙

今年是小提琴家谭抒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回想起六十多年前开始与谭抒真的交往和友情至今历历在目,老朋友那清癯的面容又浮现在我眼前。许多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记得是1941年,好友李德伦带我到建国西路一幢石库门的房子里,给我介绍了一位非常热情好客的朋友。就这样,我结识了在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上已经很有造诣,而且多才多艺的青年音乐家——谭抒真。那时,还在国立音专求学的我,开始教他的爱女学钢琴。每次课后,我便在谭家的三角钢琴上过瘾地练上半天琴。烧得一手好菜的谭夫人——左绍芬总是留我吃饭。饭桌上总要海阔天空的聊上一番,这一切今天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温馨、亲切。

1944年我开始与谭抒真在工部局交响乐团共事。那时在外国人占多数的乐团里,我们更是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临解放时,上海形势很乱,国民党励志社一个姓刘的主任鼓动我们去台湾。记得当时谭抒真、韩中杰和我在乐团的图书馆里商量,我们一起作出了坚决不去台湾的决定。在解放军进入上海时,谭抒真还打电话叫我,一起步行到南京路跑马厅(人民广场)去欢迎解放军。

解放后,上面要任命谭抒真担任音乐学院副院长,他曾私下跟我商量去不去。在他担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后,考虑到当时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更考虑到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演奏经验,所以聘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交响乐团一些演奏家去兼课。这样的办学方针其实是很好的。国外的音乐学院大多也采用聘请社会上各方人才来担任客席或兼职教师的方针。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尽管后期来往少了,但是对老友怀念有增无减。谭抒真在近一个世纪的一生中,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小提琴领域的地位有目共睹。他的丰富多彩的一生经历,将在此书中展现在人们面前。相信此书能带给我们对谭抒真更多的追忆、怀念和崇敬!

陈传熙

于2007年春时年九十一岁

内容推荐

谭抒真(1907.6.10~2002.11.28),我国当代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乐器专家,我国小提琴制作事业的开创者。在音乐界和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望。

谭抒真教授是我国小提琴教育的一代宗师。从事音乐事业76年,在他的努力和领导下,使我国的小提琴教学和演奏水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

谭抒真教授是我国小提琴制作事业的开创者。他培养了我国几代专业的提琴制作人才。如今,我国的小提琴产量位于世界第一,我国小提琴制作家在世界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的奖项数以百计,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小提琴制作的大国。

谭抒真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53年,和贺绿汀院长等领导一起。把上海音乐学院办成了一所具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学院。

谭抒真教授知识渊博,文理相通。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是一个知识大家。

编辑推荐

谭抒真教授(1907年-2002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我国第一代得高望重的小提琴家,中国小提琴制作事业的开创者。此书以传记形式记录了谭抒真先生近一个世纪的传奇音乐人生。他把自己与其中国的小提琴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一个音乐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丰富多彩的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