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属于报纸主报篇幅的一部分,所以副刊的基本内容必然要适应该报读者群体的普遍兴趣。从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同历史时期报纸读者的构成成分是不同的,因而副刊的基本内容也总是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外来文化对本土的影响,都会对读者的兴趣爱好和办报人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使副刊出现某种变化。所以报纸副刊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无疑将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本书对副刊中存在弊病的分析,可供新闻传播学的师生学习、研究。本书还探讨了副刊的编辑艺术和副刊的写作方法,以及副刊的读者心理等,为新闻界和其他报纸编撰人员提供了实用性的参考读物。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论述报纸副刊学的专著,阐述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创办与发展,并对副刊的现状和前景作了描述。书中既有副刊成功的经验介绍,也有对副刊中存在弊病的分析,可供新闻传播学的师生学习、研究。本书还探讨了副刊的编辑艺术和副刊的写作方法,以及副刊的读者心理等,为新闻界和其他报纸编撰人员提供了实用性的参考读物。
绪论——报纸副刊演进规律的探索
第一章 副刊的类别与概念
一、副刊的四种不同形态
二、如何给副刊下定义
三、两大类不同的副刊
第二章 副刊在现代报纸中的地位
一、“报纸上为什么要有个副刊
二、传播媒介存在功能互补现象
三、各类印刷媒介衍生物的功能互补
四、副刊的相对独立性与角色变换
五、新兴电子媒介对副刊的影响
六、副刊在现代报纸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 报纸副刊的基本文化特征
一、多样化
二、时鲜感
三、袖珍式
四、消闲件
五、大众型
六、地方色彩
第四章 读者心理与副刊对策
一、副刊在报业竞争中的作用
二、副刊如何办得吸引读者
三、香港报纸副刊的“五字诀”
四、副刊对策的若干新设想
第五章 报纸副刊溯源
一、近代报刊上的副刊性文字
二、报纸的文艺性附张
三、报纸副刊的诞生
四、初创时期的三位副刊编辑——高太痴、周忠■、吴趼人
第六章 报纸副刊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发展
一、革命派报纸副刊的诞生
二、郑贯公和他所办的副刊
三、上海革命派报纸的副刊
四、民初政治风云对副刊的影响
五、激进的《民权报》与逃避现实的副刊
六、副刊上黑幕小说的出现
第七章 五四运动与副刊改革
一、《晨报副刊》与主编孙伏园
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三、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
四、五四时期《时报》的副刊改革
五、五四时期副刊的特点
第八章 大革命和十年内战时期的副刊
一、《京报》改革与《京报副刊》
二、“四一二”政变前后的革命报纸副刊
三、《申报》的《自由谈》与《春秋》
四、《大公报》的副刊和专刊
五、<<新闻报》的《快活林》和主编严独鹤
六、张恨水主编的《夜光》和《明珠》
第九章 抗日硝烟中的副刊阵地
一、上海沦陷前后的抗日副刊
二、抗战时期的香港副刊
三、国统区的副刊及其种种变化
四、革命根据地的报纸副刊
五、汉奸报纸副刊一瞥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报纸副刊
一、短兵相接,最后阶段的《新华副刊》
二、新开辟的战线:《文汇报》副刊
三、夏衍与香港《华商报》副刊
四、四家大报的副刊及其特色
五、老解放区报纸副刊的传统特点
第十一章 当代报纸的副刊与专刊
一、《人民日报》早期副刊与1956年的改革
二、《人民日报》副刊的发展变化
三、《光明日报》副刊的曲折历程
四、《文学遗产》的兴衰史
五、市场意识的觉醒与“周末版”现象
六、“都市报”与副刊新锐的崛起
七、当代副刊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
第十二章 报纸副刊的编辑艺术
一、副刊编辑方针的确立
二、组稿、选稿与改稿
三、标题制作与受众心理
四、副刊的版面设计
五、专栏与专刊
六、怎样体现副刊的文化品位
第十三章 副刊文体写作探讨
一、散文
二、随笔
三、杂文
四、报告文学
五、诗歌
六、小说
七、科学小品
八、补白
附录:名家和编辑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