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至2004年间,诗人王小妮、诗歌批评家徐敬亚伉丽经常驾车深入山西、贵州、粤北、河南、重庆、云南、东北的偏远山区、乡镇,目睹了中国腹地真实的生存状况与处境。看到一些非常平凡的人和事情,渐渐觉得“安放”的重要,它是个大词,是个必须重新用一颗肉的心去理解的新概念。
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有过的震动、悲凉、痛心与哀悯,这些打动与震撼她的一幕幕,经她手也给读者以震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腹地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小妮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2至2004年间,诗人王小妮、诗歌批评家徐敬亚伉丽经常驾车深入山西、贵州、粤北、河南、重庆、云南、东北的偏远山区、乡镇,目睹了中国腹地真实的生存状况与处境。看到一些非常平凡的人和事情,渐渐觉得“安放”的重要,它是个大词,是个必须重新用一颗肉的心去理解的新概念。 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有过的震动、悲凉、痛心与哀悯,这些打动与震撼她的一幕幕,经她手也给读者以震撼。 内容推荐 我们有自己的生存背景,我们住在这个叫中国的巨大村庄中,不能不被这个村庄里的一切规定着。真正的背景是人间,细密的大网不可捕捉又无处不被笼罩。背景,不是一幅画,不可以摘下来卷了走,不可以悬挂到其它墙壁上,所有的存在都正在互为背景,无论谁都置身其中。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有过的震动、悲凉、痛心与哀悯,这些打动与震撼她的一幕幕,经她手也给读者以震撼。 目录 关于我们生存背景的札记 巫山行 1.从深圳到巫山·10 2.蔡老师在哪一座山里·11 3.蔡老师讲“引探教学法”·13 4.王训伍老师的家·15 5.叶老师教“乌鸦喝水”·16 6.叶老师的九篇故事·19 7.长江之滨的乐园·21 8.骆老师脚穿宝马·23 9.我们的内心·25 10.角度·26 11.巫山的民办教师·28 12.冯宁老师·29 13.感触·30 14.小麦老师·32 15.小麦的故事·34 16.独行在山间·35 17.在公明庙宇希望小学·37 18.三棵好松树·38 19.无云无雨的下午·40 20.一代人·41 21.我们过长江·43 22.为师之道·44 23.读书的艰难·46 24.范团的细腻·47 25.官渡小学生的午饭·49 26.我讨厌×××·50 27.孩子们的信·52 28.乡村学校·53 29.官渡河上的早上·56 30.负重物者和稻草人·58 31.我们要派人去巫山·60 32.谢老师喜欢方向盘·61 33.一个陌生的讲述·63 34.你得说广东话!·65 35.厕所、跑道的水牛·66 36.什么叫坚强·68 37.我要读书·70 38.赢不下来的篮球赛·72 39.两个学生伫立街头·73 40.三所村校·75 41.对着山哭泣·76 42.张铸的家·78 43.冯艳的家·80 44.彭洋军的家·81 45.群山之间(一)·83 46.在枯燥无声的数字背后·84 47.群山之间(二)·87 48.笃坪这地方·88 49.买胶卷买进地主的家·90 50.半路上·91 51.家访·92 52.漫漫山路·94 53.偶然遇到的采药人·96 54.大山深处的教师·97 55.楠木村的罗老师·98 56.家族纠纷调解员·100 57.我能看看你的书包吗?·101 58.谁来帮助江方毅?·103 59.毛竹小朋友·104 60.多难的巫山·106 61.历史上的巫山·107 62.巫山教育史·109 63.谁的节日·111 64.风暴岭下·112 65.悬崖间的“石寨”·117 66.彭老师将来要爬梧桐山·119 67.为什么不哭呢?·120 68.彭老师的一份调查·122 69.不完整的家庭·123 70.“友谊之光”·125 71.一张表格·126 72.陈昌明老师·128 73.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学校·129 74.大昌古城·131 75.去温家大院·132 76.大昌“一马路”·134 77.男生宿舍8号·135 78.船过小三峡·137 79.懂事的孩子和水·140 80.“传真入党”·141 81.一个小学校长的故事·143 82.乡村教师容易吗?·144 83.土豆啊土豆·146 84.我的疑问·147 85.遗憾·149 86.实实在在的数字·153 87.腹地·154 陕黔记 上篇我去陕北 1.古城西安·158 2.到延安了·159 3.穿越时空看圣地延安·161 4.他们怕什么?·162 5.在去榆林的路上·163 6.二坛站在崖畔上·165 7.俯瞰毛乌素·166 8.落叶布满了榆林城·167 9.墙上端坐着看风景的老人·169 10.去佳县·171 11.高耸在黄河边的佳县·172 12.卖羊的人·174 13.革命设立在佳县?·176 14.灶上下面的“鲁迅”·177 15.摆杂货摊的老太婆·178 16.过去的故事·179 17.找李有源的家·180 18.又一代人·181 19.还是笨布好·183 20.米脂的集市·184 21.枣园的孩子们·186 22.张思德烧炭的沟·188 23.企盼起窑的农民·189 24.我们到老窑去·190 25.邻居·192 26.去村长家做客·193 27.离开了陕北的北京知青们·195 28.听不到真的陕北民歌了·196 29.建山川秀美的陕北·197 30.种花木的大棚内外·198 31.在鲁艺·199 32.三位历经沧桑的老人·201 33.车出延安城·202 34.穿过红富士·203 35.黄帝的陵·205 36.在兵马俑坑外·206 37.一位多话的司机·207 38.看秦腔演出·208 39.离开西安·209 下篇 我去贵州 40.他们说,千万别喝酒·211 41.他们一无所有?·212 42.尝一尝猫爪子·213 43.织金县城真繁华啊·214 44.在贵州山区找到哥的小赖·216 45.云贵高原的孩子·218 46.六个深圳青年志愿者·219 47.敲钟的男孩·221 48.校长和他的儿子·222 49.另一种生活·223 50.在夜里家访·225 51.一年不等于一生·228 52.在山里过夜·230 53.吃面条的早晨·231 54.一只鸡的葬礼·233 56.他们在“看课”·234 56.在山民家里过夜·236 57.搭车搭了两手的泡·237 58.听沈宇岚说·239 59.今天赶场·240 60.背煤的人·241 61.在村寨里·243 62.两个深圳青年站在山坡上·245 63.好的风景和其他·247 64.恶声·248 65.惊险之旅·249 66.在歌声中过夜·250 67.不留名的深圳人·252 68.看木里村希望小学·253 69.报废车走在山间·254 70.彝人教师陈克森·255 71.贫瘠山脉中的语言·260 72.外来的动力·262 73.快乐地生活着·263 74.罗成和陈建非·264 75.徐露颖和刘东蓉·266 76.升国旗,唱国歌·267 77.讲点什么吧·269 78.追问·270 79.放学以后的学生们·272 80.向你学习,向你致敬·273 81.向石头要粮食·274 82.耿忠诚父子和他们的学校·275 83.传奇之家·277 84.张书记的故事·278 85.因为油菜苗而气愤·280 86.无酒无男主人的晚餐·281 87.喝醉了酒的男人·282 88.回乡的打工女·283 89.房东的小女儿·284 90.没有吃成烤土豆·285 91.大家庭在山间奔驰·287 92.长角苗寨子里的事情·288 93.美丽的苗装·289 94.落日余晖中的西部·291 盐池记 1.长城·294 2.县城·297 3.大地·302 4.盐池人·306 5.技艺·313 6.羊·317 7.风·322 安放 1.安放那些孩子·326 2.安放那些老人·331 3.安放那些女人·336 4.安放那些流人·340 5.安放那些灵魂·345 试读章节 11.巫山的民办教师 在巫山,骆红戈老师说,他要去全乡最偏远的陈家、新路两所村校。古局长劝他放弃,说要爬山,住宿条件太差,来回要三天时间。我再见到骆老师已经在深圳了,我问他:上陈家、新路了吗?他说:去了陈家。 骆老师给我讲了两个民办教师的事情。 佘明村,有二十七年教龄,每月实领工资84元。村校附近有一条河,雨水频密的时候,河水急涨,上学放学,佘老师都背他的学生们过河。刚刚结束的1999年暑期期末,佘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上报的时候,由于是民办教师,没有参评资格,被取消了。 另外一个王绪田老师。陈家的。骆老师去他那儿,先骑摩托车走了两个多小时,然后,爬山路又步行两个多小时,晚上住在王绪田老师一贫如洗的家。骆老师去了陈家海拔1300多米的村校,陪王老师到山洞里挑水。他说,山里有一句话:村校教师,全家贫困。 王绪田老师四十七岁,有二十五年教龄。他的身份是代理民办教师,比佘老师的待遇再低一级,每月工资21元,加上各种补贴70多元。每个学期,他都要代那些面临失学的孩子交学杂费。村民们经过计算,积累多年,全村人欠了王老师5万元的学费。有的学生当年欠交学杂费,直到他做了父亲还没办法偿还,他的儿子又读书,继续由王老师垫付学杂费。 骆红戈老师听过王绪田家里遭遇的不幸。王老师刚刚把3000:央钱学杂费收藏在家里,一个晚上,家里遭到了盗窃。入屋抢劫者是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向王老师的妻子、一个朴实的农家妇女胸口插了多刀,最后抢劫者被罪孽所压,畏罪自杀。学杂费留下了,王绪田老师失去了伴随他贫苦生活的妻子……骆老师非常担心王老师是不是承受得了丧妻的压力。回深圳后,他通过乡村办的人联系,了解王老师的情况,他问,王老师还能再坚守下去吗?7月6日,得到回音:王绪田老师还会坚持留在山里做他的代民师,他不能扔下那些学生。在人迹稀疏的大山里,山坡上出现几里以外的人都是新奇事情,一定会受到山民的注目。而王绪田老师家境的窘迫,山里人不可能不了解。能在刚刚收上学杂费的夜里,潜进王老师家里的年轻人,应当不是外乡人。二十三岁,是一个受教育的正常青年大学毕业的年龄。骆老师非常沉重的转述,使人不能不再三掂量人格的力量和教化的功能。 两个月在巫山,偏偏让年轻的骆红戈老师撞上了两个生命的消逝:他从教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周功燕因遭父亲责骂而自杀,陈家村校的代民师王绪田因存放在家里的3000块学杂费,妻子被入室盗窃者所杀。 范光明团长告诉我,在骆红戈老师离开观澜东坪希望小学的时候,学校里上了年纪的老师迎着汽车、泪流满面。“范团”的话,在我这儿有相当的可信度。骆老师的情感换得了情感。 12.冯宁老师 在骡坪中学教师宿舍里见到的冯宁老师,是我到巫山以后认识的第四位宝安教师,也是第一位女教师。她好像正做饭,我们的到来使她感到有点意外,显得慌乱。 冯老师和麦老师同住一间房,像小旅馆里干净整洁的双人房。那天的阳光把房子照得明媚。同去的骆红戈老师叫了一声,他说:你们住的简直太好了!冯老师好像还不特别了解,从县城到骡坪是全县唯一一条水泥路,她的住处又这么宽敞明亮,她被骆老师给“哇”得有点不好意思。 宝安来的教师中有四个是女教师,冯老师是其中最文静细弱的一个,不是指她的体质,是她的内心。她遇到事情容易犹豫不决。冯宁老师在宝安海滨中学教初三历史,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我看见她的书桌上摆满剪报,她说正准备在学校开关于“北约的形成和科索沃冲突”的公开课。似乎她有点担心,手上能搜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连一张欧洲地图也找不到。我建议她去县新华书店找。她说:这儿有新华书店吗?我告诉她,我已经见到它门口的招牌了。还没抽空去过。她说,她只进过一次县城,和中学老师们一起去,她的眼镜打破了,到县里配眼镜,然后马上搭车回来,县城是个什么样子,没一点儿印象。 县教育局左局长建议,大家下午一起回县城,第二天去官渡看范老师。整个吃午饭的时间,冯老师一直在犹豫去不去县城,然后,收碗筷了,她才决定和我们同行。 冯宁老师听说其他宝安来的教师爬山去家访,她说,我也要赶紧去学生家了! 骡坪中学学生住宿,两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不像到小学任教的教师,每天都可能去家访。冯老师听骆红戈老师侃。她说:男孩子和女孩子不一样啊。从冯老师身上能鲜明地体会到现代青年的性别观念,曾经被我们所熟悉的年代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骆红戈老师下车以后,冯宁老师用她娓娓的节奏和我说话。她说,她是第一次见到冰雹,在骡坪,开始以为是雨点,可是响声非常大,接到手上,居然一粒粒的。 我看到窗外一棵丰盈的杏树,成熟的黄杏坠满了树枝,整棵树都低重了。 我说:巫山县城有杏卖,还有桃子。 冯老师很惊奇:真的吗?为什么我上县城什么也没看见,青菜、水果、书店,什么也没看见,连方向都没搞清就回了骡坪。 山里的气温比巫山县城低了好几度,冯老师里外穿了几件衣裳,她脱了外衣,团在手上。 后来,她一直给我讲,她组织骡坪中学学生读新诗,唱英文歌曲。冯老师从深圳带到巫山一本《现代新诗100首》,可能是14位教师中唯一带诗集进山的。她选了其中冰心的《纸船》,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乡村的学生对这项活动感到新鲜。我不知道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和音调读出何其芳的句子: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 我建议冯老师建立一个骡坪中学学生诗歌小组。这个时候,车已经接近了县城见到了挑担子卖桃的女人。以冯宁老师的气质,她可能更适合在一棵好树下面,给学生读诗,不一定人人都爬山,诗在任何时代都有不可取代的力量。 P28-3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