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检察权理论的实用专著,内容涉及检察权概说、检察权的性质、检察权的内容、检察权的完善几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检察权理论的相关内容,适合检察机关人员参考学习。
检察权问题是我国司法改革研讨过程中理论分歧最大、实务中又使人最为困惑的重大问题之一。对检察权性质的不同认识,不仅涉及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更事关我国现行宪政制度的变革。检察权本身,是国家权力重新配置的结果,也是一种促进变化、带来冲击的事物。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范围、行使与结果都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法律制度的面貌,参与构成不同的法律传统。
前言/1
第一章 检察权概说——史的考察与类的比较/l
一、检察与检察权:概念之界定与特征之揭示/3
(一)检察的概念与功能/3
(二)检察权的概念与特征/7
二、检察权的产生:历史成因分析/10
(一)公诉制度的确立,是检察权产生的直接原因/11
(二)分权制衡的需要,是检察权产生的基本动因/16
(三)统一法制的要求,是检察权产生的法治要因/19
三、检察权的种类:超越法系的类型比较研究/25
(一)狭义检察权/26
(二)中义检察权/30
(三)广义检察权/35
第二章 检察权的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权/43
一、检察权性质诸说述评/45
(一)“行政权说”质疑/45
(二)“司法权说”辨析/52
(三)“双重属性说”点评/55
二、我国检察权的基本属性应为法律监督权/60
(一)法律监督权概念之界定/60
(二)法律监督权特征之揭示/63
(三)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一元论/66
三、我国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理论基础/68
(一)分权制衡理论/68
(二)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71
(三)毛泽东、邓小平的国家学说与法治理论/78
(四)法制的统一性与司法的公正性/93
四、我国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宪政基础/96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决定了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权属性/96
(二)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决定了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权属性/98
五、我国检察权作为法律监督权的现实基础/100
(一)权力本位思想的历史沉淀,决定了检察权应为法律监督权/100
(二)中国的法制现状,决定了检察权应为法律监督权/102
六、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现实合理性/105
(一)基于我国的宪政体制,检察机关应为法律监督权之主体/106
(二)基于检察权自身的内容,检察机关应有法律监督权/107
第三章 检察权的内容——检察权权能的法律监督权解析/ll 1
一、公诉权:法律监督权解析之一/113
(一)归属于法律监督权的公诉权/113
(二)公诉权的客体/115
(三)公诉权的权能/118
(四)公诉权在法律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127
二、侦查权:法律监督权解析之二/13l
(一)归属于法律监督权的侦查权/131
(二)侦查权的客体/133
(三)侦查权的权能/135
(四)侦查权在法律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137
三、侦查监督权:法律监督权解析之三/139
(一)归属于法律监督权的侦查监督权/139
(二)侦查监督权的客体/141
(三)侦查监督权的权能/145
(四)侦查监督权在法律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151
四、审判监督权:法律监督权解析之四/153
(一)归属于法律监督权的审判监督权/153
(二)审判监督权的客体/158
(三)审判监督权的权能/159
(四)审判监督权在法律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及功能/164
五、执行监督权:法律监督权解析之五/166
(一)归属于法律监督权的执行监督权/166
(二)执行监督权的客体/168
(三)执行监督权的权能/170
(四)执行监督权在法律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172
第四章 检察权的完善——法律监督权的改革进路/173
一、司法改革应当树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改革观/175
(一)司法改革应当树立正确的认识论/175
(二)司法改革应当树立正确的改革观/180
二、司法改革应当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189
(一)司法改革应当坚持宪法对我国检察权本质属性的界定/189
(二)司法改革应当澄清对法律监督权的若干模糊认识/190
(三)司法改革应当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202
三、对改革与完善法律监督权的若干思考/205
(一)扩大公诉权/206
(二)强化侦查监督权/207
(三)强化民事行政检察权/210
(四)强化职务犯罪侦查权/225
四、法律监督权的行使与保障/228
(一)关于法律监督权的行使/228
(二)关于法律监督权行使的保障/235
参考文献/2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