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洛阳政变,到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大汉天子的废立事宜、人身安全、存在方式等都由他的臣子任意安排,但历史却依旧停留在汉的大旗之下,是什么让汉政权的替换如此漫长?董卓被刺的背后,主谋是大司徒王允,还是美女貂禅?打着“勤王”旗号的袁绍为什么迟迟不救汉天子,反而诛杀了自己曾经的同僚、汉天子的使者?汉丞相曹操与汉末余孽黄巾军有什么神秘的联系?曹丕为什么能战胜曹植而代汉?刘备、孙权、曹操是如何斗志斗勇成就三国的鼎立?……本书层层设问,分析透彻,为读者展示了三国前夜群雄逐鹿中原的血与火的历史真实画卷。
兴风作浪者是灵帝之母董后。这位颇有野心的后妃在其子当政之时,无法得到“太后”的尊号,但是她对于参与朝政却有着固执的追求,以致教会了自己的儿子怎样去卖官鬻爵,把皇宫中的西园变成了钱库。宦官成了“经纪人”。那时确定下来的卖价如果让他们的前辈看到,也只能自叹弗如了。新规按照秩级大小来额定“零售价”,定价标准是每石一万钱,你想做个郡守的话,就要拿出二千万。但这里面也有折扣优惠,条件是有德或是达到迁官年限,即“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后汉书》卷八《灵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像曹操的父亲曹嵩,据说就是向西园输钱一亿,才做了太尉。
即便如此,作为藩妃要听政朝堂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皇孙协对她的依赖又使她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灵帝的驾崩使得这一憧憬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董后当然不能放弃这次难得的机遇,她要为此做些事情。侄子董重出任骠骑将军,有了领兵权;蹇硕也同董后结盟,这位小黄门在当时可谓权倾一时。小黄门在宦官的序列中,还不算大,但蹇硕长得壮健,还有些武略,就在中平五年(188)灵帝大兴武备,组建西园军,设八校尉,蹇硕被任命为上军校尉,成为西园军的统帅,在他下面还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助军左右校尉和左右校尉。这其中,就有汉末的风云人物——袁绍和曹操。蹇硕掌握着武装,是何其威武!在军事上,就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唯蹇硕之命是从。并且在灵帝临终前,还将皇子协托付给他照料,至于期间还有什么隐秘,蹇硕有没有就此事做些文章,史书缺载,也就不得而知了。而董重和蹇硕的存在,使得董后很是得意,强硬的态度也就自然地溢于言表,在何后对她显示出某些不屑的时候,她便很急切地站出来,告诫何后说:“你不要嚣张,你所依赖的不过是你的哥哥,我会叫骠骑将军把何进的头砍下来的。”
可是,董后却严重低估了何后兄大将军何进的力量。
P7-8
瓜熟蒂不落,水到渠不成,依据“不打不倒”这一极有中国古代特色的政治规律,腐朽透顶的东汉王朝毫无理由地继续存在了半个世纪,在宦官手中作惯性运动,按权力竞争的“舔痔”比赛规则(《庄子·列御寇》记载,曹商为宋王出使秦国,秦王赐其马车百辆,回国后去贫民窟向面黄肌瘦的庄子炫耀。庄子故作惊讶问:“听说秦王有病求医,挤疖子破脓疮,赏车一辆;用舌头舔痔疮,赏车五辆。治疗方法越下贱,赏车越多。您得这么多车,究竟干了些什么?”),这类不阴不阳人物因与皇帝身体的距离最近而总是赢家。巨大的历史转折往往以偶然事变为契机,中平六年(189)八月戊辰,袁绍率军突入宫省,对宦官实施了灭绝式屠杀,从那些无胡须而仓促中来不及脱裤“验明正身”的冤死鬼身上,可以看出这次行动干净利落地铲除了寄生在东汉皇权政治中枢近百年的毒瘤,病入膏肓的东汉王朝也在这次大手术中名存实亡,拉开了三国历史的序幕。
于涛博士以敏锐的史识,将189年汉灵帝死后洛阳上层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为叙事起点,通过穿插进行的倒叙,追溯了东汉中期以来外戚、宦官、士人、武人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将郁积了百年的社会矛盾在这个特殊时空聚焦:正在“西园卖官”的宦官,不甘心政治边缘化的西北武人,准备付诸暴力的清流士大夫,在该年四月至八月之间围绕控制皇权进行着最后的较量,一度因大将军何进犹豫不决而陷入僵局。洛阳政变打在了东汉王朝这个泥足巨人的脚上,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事态没有清流名士预设的那样恢复社会正义与秩序,而是一发而不可收:董卓进京、关东联盟、献帝西迁、中原混战……留下的是社会总崩溃后一片血肉模糊的记载:“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曹丕语)
从公元189年洛阳动乱到220年汉魏禅代的三十一年间,中国历史蹒跚在通往三国鼎立的路上。这是一条空前酷烈的战争兼并之路。当天命论与纲常礼教随东汉皇权一起倒塌之后,游戏失去了规则,道德不再有底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是礼义廉耻,智力与武力才是生存的依据。废墟中站起的士大夫埋葬了自己的过去,拿起了剑戟,开始了由儒士向军阀的转化,从温文尔雅的书生,一变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语)者。
于涛博士以生动的笔触,从士人变异的特殊视角,再现了汉魏之际新兴士族社会诞生的宏大历史画卷,如临其境。不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阴谋诡讦、叛卖厮杀的历史细节,而且展现了细节背后的动机、意志、情感与欲望,还有心灵的挣扎与无奈。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当这些后来被称为建安名士的新兴士人最终聚集到曹操幕府的时候,一个新时代开始了。历史选择的北中国的霸主,不会是武夫董卓,懦夫韩馥,迂夫孔融,只能是那个有恶少气的“英雄”曹操。这位一流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那慷慨悲凉的诗句犹如璀璨的宝石,被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三国前传》营造的历史情境中,为不可替代的建安时代精神,画龙点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如果从本科学士论文选题开始算,历经硕士、博士至目前,于涛博士在这一领域已经耕耘了整整十二年。他出于兴趣而非谋稻粱地选择了历史专业,这在当今时代为数不多,其中缘由是自少年时代对历史的痴迷。当初我曾劝他不要将汉魏之际政治史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方向,因为经上世纪50年代一流大家密集轰炸式研究之后,继续开拓的难度太大,犹如挑战高起点的跳远记录,每增加一厘米都要付出超常的代价。幸好他没有接受我的经验之谈,兴趣加勤奋,在这一领域别开生面。书中除了标明的前人论点外,精彩之笔多是其独到见解。更可贵的是,多年艰难探索到的学术理念和细节,在作者同情的理解中复活,化为鲜活的历史意象和情境,将读者带回一千八百多年前,血腥的三国前夜。
王晓毅 2005年11月10日于清华大学荷清苑
这本小书最初完成于1997年夏季,想起来只用了不长的时间。八年后的初夏,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里,与本书的责任编辑祝安顺兄说起它,安顺兄便亲自抽看了一章,认为可用,便督促让我修改完善,以符合出版的要求。当时天气尚好,勇气也就有了,认为修改旧稿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作了,满口答应,并郑重承诺短期内交稿。但白日满负荷工作,无暇抽身,只能在夜间改稿,时间上的局促,加之对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使得改稿变成了重写。把北京最为难熬的“桑拿天”都熬过去了,迎来了有着蓝天白云的秋季,眼看着小轩儿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下,都要摇摇摆摆地走路了,稿子似乎也杀青在即。终于敲进最后一个句号,已经过了立冬,但风闻如果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不低于10摄氏度,还不能算作科学意义上的冬季,便以为在时间上捡了便宜。终于可以说能够走出汉魏之际,继续自己的魏晋之旅。企盼有一日可以重登北邙,再入巢湖。
文中所涉及的某些问题,有的尚有争论,虽在文中也呈现了各家观点,但限于文体,不便一一指明出处,一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体现。
还需说明的是,本书的书名是集体表决的结果,意以“前传”来表述三国发生前,即汉魏之际的人与事,是与非。
稿子改定后,呈老师过目,并得老师赐序,这是在劳作之余,倍感快乐的事情。另外,中华书局顾青先生于百忙之中给与赐教,安顺兄亲临“战阵”,检视文字,并于后期制作中,竭尽辛劳,令人感佩。在此一并谢过。
2005年11月22日,小雪
斩黄巾,诛宦竖,董卓进京。故事要从这里说起。乱世英雄起四方,家家思乱,人人思危,大家全玩阴谋诡计。讲史是中国传统,《三国演义》之前有太公故事。政治独爱强权,文学偏怜弱者,历史的是非或在二者之间。
——北京大学教授 李零
历史选择的北中国的霸主,不会是武夫董卓,懦夫韩馥,迂夫孔融,只能是那个有恶少气的“英雄”曹操。这位一流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那慷慨悲凉的诗句犹如璀璨的宝石,被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三国前传》营造的历史情境中,为不可替代的建安时代精神,画龙点睛: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清华大学教授 王晓毅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三国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有资格与《三国志》《三国演义》并列在一起。如果你想不被误导地弄清三国时代是怎样形成的话,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一《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