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化界第一公案“王国维自杀之谜”、清华轶事、流离的抗战岁月、大师后代今何在?
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王氏后人珍藏图片48张。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作序)、 北京清华国学院联袂推荐!
《王国维家事(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为王国维长女、现居台湾的王东明撰写的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分两部分,上编记述王先生之家世背景、为学历程、生平轶事、家庭与休闲生活、清华园故事、亲子互动以及投湖经过等,引人入胜,并能使读者对王先生行谊有进一步了解。下编包括一生回顾与生活杂记,可看出王女士平凡中之不平凡。
《王国维家事(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由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推荐,为王国维长女、现居台湾的王东明撰写的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
《王国维家事(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百年追忆)》作者多年一直默默收集王氏及其后人资料,并撰写文章回忆父亲王国维。书中对于童年王家旧事、大师清华轶事、大师自杀之谜、以及大师后王氏后人的百年飘零均作了深度的记述。王国维嫡孙王亮系王国维研究专家,也为本书提供了《王国维全集》未收录的珍贵史料,与王东明先生及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师珍贵文献一道全景再现了王氏一族百年变迁史。
父亲于1925年4月18日从北京地安门织染局10号迁居清华园西院,母亲则带我们几个孩子,于11月间来到清华园与父亲同住。当时我尚留在海宁外婆家,从母亲给姨妈的信中得知消息。后来母亲又专程回海宁接我到北京,结束了在外婆家的六年童年生活。
我们住在清华园的时间虽短,却享受了天伦之乐与童年时无邪的欢笑,但也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相继失去了亲爱的大哥和敬爱的父亲。因此对父亲和我们最后共同生活的环境和事迹,以及当时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凭着记忆忠实地记载下来。
西院居处
清华西院宿舍,每栋只有正房三间。右手边有下房一间,内一小问,通正房,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左边外为厨房,内为浴室及厕所。其设备已稍具现代规模,有进口的抽水马桶,只是浴盆是用白铁皮制成,天气稍凉后,身体接触盆边,有一种冰凉透骨的感觉,因此后来将它拆下,改用木盆。
厨房旁邻接隔壁房屋处,有一个小厕所,是抽水蹲式便池,专备佣仆之用。那个时候,即使居住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多数也未见识过这么新式的卫生设备。
这些房屋的特点是院子比房屋的面积大,每户都栽种很多花木。屋后紧接邻家前院,门开右边,左邻刚好相反。如此共有两列连栋房屋,合计二十户。每户都是朱红漆的大门及廊柱,闪着金光的铜门环,在当时看起来,倒也气象万千。
第二个特点是窗户特别大,一个房间中有三扇大玻璃窗,上为气窗,向后有两扇小窗,对着别家前院,装得特别高,以确保各家的隐私权。除气窗外,均不能开启。气窗上面,蒙有绿色纱布,北方人把它叫作冷布。每逢更换冷布及裱糊顶棚,是一件大事,在北方住过的老年人大半都知道。每户除门铃外,每间上房,均有电铃通下房。这种设施,在当时还很新颖。
屋外是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路边种着高大的洋槐树,外面即为石砌的大围墙。这条围墙除南院外,包围了整个园区。正对两列宿舍中间的大马路,有一对大门供出入。门内侧的传达室有人全天候守护。大门外即为通西直门的大道,旁有小河,终年流水,清澈见底。冬天仅有靠两岸处结冰,春夏山上融雪,急流汹涌,沿着河边散步,听着水声及林间蝉鸣,为一大乐事。
我们向校方租屋时,原为17号及18号两栋,以为连号必然毗连,等到搬家时才发现18号在最西面,17号在最东面,两宅相距一二百尺。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先住下再说了。后来不知是与16号交换了房子,还是16号正好空出来了。因当时我尚未到北京,事后也忘了追问。总之,当年冬天母亲回乡带我来到清华园时,我们已住在西院16号及18号了。
16号是父亲的书房,为研究写作的地方。书室为三间正房的西间,三面靠壁全是书架,书籍堆放到接近屋顶,内间小室亦放满了书。南面靠窗放大书桌一张、藤椅一只,书桌两旁各有木椅一把,备学生来访时用。中间为客厅,只有一张方桌及几把椅子而已。东间为塾师课弟妹处,厕所后墙开一扇门,通达18号。门虽开在厕所,但门一打开,即把马桶遮住,所以虽为访客必经之途,尚无不雅感觉。18号为家人饮食起居之所,以目前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很拥挤的。
前院平常很少有人进去,大门常年关闭,后院颇整洁,母亲爱花,老用人钱妈是农家出身,对种花很内行,虽然没有什么名花蕙兰,春天来时,倒也满院生香。
清华三院的特色 清华教职员的宿舍,共分三院,南院位于大门外左侧,为两层楼西式建筑,都是较为年轻的学者所居,如赵元任先生夫妇及陈寅恪先生,即住于1号及2号。当时赵家已有两个女公子,陈伯父则尚未成家。赵氏夫妇在生活方面很照顾他,遂成为通家之好。
西院地处清华园的西北角,建筑古色古香,距学生活动区域较远,恬静安适,是理想的住宅区。出门购物,离城府(村名,始建于明代,建国后撤销)约一里,离海甸(即海淀镇,始建于金代,1954年撤镇改名为海淀区)约三里,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时期,离市集稍近的地方,就方便得多。西院住的大概是年龄较长的教授和职员,租金也较便宜。墙外不远,是圆明园遗址,断垣残壁,硕大无比的石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好像在抗议无情的战火对它残酷的摧残。P20-23
王国维先生是一位传奇人物,不幸在八十五年前以英年早逝,而他的长女王东明女士,正以百岁人瑞,撰写传奇,而这本《百年追忆》(台湾繁体版书名)正是两个传奇的交会。
去年台湾“清华大学”庆祝一百周年,历数奠定建校璀璨百年之基的清华人,国学院四大导师自是首选之一。今年有机缘自大陆邀请清华名师后裔参加校庆,适见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高龄逾百的王东明女士在台北每周仍票戏的新闻。经与王女士联络,得以面邀参加校庆活动,而当王女士于校庆日应邀出现于庆祝大会、午宴,并参与下午座谈时,以健朗之姿、稳健台风、亲切温馨声调,侃侃而谈,立即风靡全场,成为活动焦点,并赢得许多粉丝(fans)。
在与王女士的晤谈中,得知其正在写回忆录,当即表达希由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的愿望,王女士也很爽快地应允,后来台湾商务印书馆也来邀约;基于王国维先生在身前身后与两个单位的深厚渊源以及王女士的首肯,决定共同出版《百年追忆》。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受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在此前以留美预备学校著称,王先生与梁启超先生等受聘清华国学院,震动学术界,开启清华迅速成为国内学术重镇之先河。近一年来,我在台湾“清华大学”的活动中曾屡次引用他的“人生三境界说”以及对诗人的看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同时日本京都大学松本纮校长在台湾“清华大学”演说中也提到王先生对文化交流的见解,都可看到王先生对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地区及日本文史思想界的影响,仍方兴未艾。王先生身后,知友陈寅恪先生撰文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有云:“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诚如王女士所言,王先生学术是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球的文物遗产,我们有责任维护它!宣扬它!
本书分两部分,上编《记忆中的父亲》记述王先生之家世背景、为学历程、生平轶事、家庭与休闲生活、清华园故事、亲子互动以及投湖经过等,引人入胜,并能使读者对王先生行谊有进一步了解。下编《王东明的百岁自述》,包括一生回顾与生活杂记,可看出王女士平凡中之不平凡。她在父亲身后,不足十四岁时无意中看到母亲遗书,能冷静地设法说服母亲打消死志;抗日战争爆发先逃难至浙西一带,后随叔叔在上海英租界集资为流亡失学青年办建“浙光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入侵上海英租界,“浙光中学”被迫解散,再辗转到达后方。1948年,由上海至台湾高雄任教师。1950年秋与陈秉炎先生结婚并在私立泰北中学任教。1953年春起,负责台北县永和镇消费合作社“中央”公教人员实物配给,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82年,年届七十岁,随消费合作社停办而离职。退休后在家养老,除了整理父亲的遗物外,有时到各地旅游探亲访友;1994年开始迷上京剧,坚持学唱了十多年,增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顺利达成“唱到九十九”的愿望,可看出她刚毅进取、开朗豁达的个性,行文亦庄亦谐,充满人生智慧,可读性甚高。
清华校友胡适之先生在晚年常阐述“交友以自大其身”,王女士可以称得上这句话的践行者,结识了爱京剧又爱阅读、写作的“忘年交”李秋月女士。李秋月女士愿意悉心采访整理王女士的记述,促成这本精彩的《百年追忆》早日问世,亦为王氏传奇,再添佳话。最后也感谢台湾商务印书馆共襄盛举!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谨识
2012年10月于台湾“清华园”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