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冻的赫鲁晓夫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俄罗斯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著成,是在最新解秘的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叙述和评论赫鲁晓夫十年执政历史的专著,对于深入了解赫鲁晓夫其人其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从缓和西方到交恶中国,当政十年的赫鲁晓夫不仅掌控着苏联,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为了防止“中国的赫鲁晓夫”上台,1966年毛泽东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如何认识这一精力充沛、性格暴躁、充满矛盾、新招迭出、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政治家?几十年来,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上天入地,毁誉交织,幻化着政治的荒诞与沧桑。

历史,往往需要拉开时间距离去观察。本书大量利用解密苏联档案中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对曾经封冻又解冻的赫鲁晓夫及其执政的苏联内幕,进行了不带偏见的客观还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读者温故知新,对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的意义、作用和经验教训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

校者的话 /徐葵

前 言

第一章 战后苏联社会和赫鲁晓夫改革的前提

第二章 对斯大林的偶像崇拜是怎样被推翻的

第三章 苏共的党内进程和权力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 “全民国家”模式的意识形态和实践

第五章 经济发展的起伏

第六章 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民族问题

第七章 在苏联社会非斯大林化条件下的行政

——护法政策

第八章 社会生活的社会

——心理方面

第九章 60年代初期的政治改革方案

结 论

附 录

试读章节

作为“解冻”被载入历史的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上半期的苏联社会改革,实际上直到共产党和苏联的存在终结时为止,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中始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计划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根源和起因在于战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几年。苏联人民作为胜利者走出了人类历史上一场最血腥的战争,他们体会到必须转而过更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情绪渗入到了苏联社会的所有阶层之中。正是在战后那个阶段,可以追溯到一些试图提出一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尝试。那些年的许多政治转折在斯大林逝世之后就以新的力量表现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说,站在战后年代的立场上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可使我们弄清楚和更好地理解后斯大林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

苏联在战后年代中发生的最重要的质的变化,就是国家获得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到1946年1月1日的时候,苏联已与世界上4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在战前它仅与25个国家保持着这种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法西斯主义的战胜国,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成为世界政治中的命运的主宰者。新地位的获得不可能不反映到苏联对外政策方针的功能上。战后最初几年形成了苏联的对外政策方针,其后这个方针获得了发展并在赫鲁晓夫时期得到了实现。

这首先就是制定了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的政策。今天,人们已经把这个方针与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赫鲁晓夫本人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了。但是,战后最初几年的实践证明:向和平共处原则的转变早在斯大林时代就开始了。这里有着事物本身的逻辑。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和对国际政治进程产生影响之后,就已不可能继续完全采取孤立主义的立场。对于它在国际舞台上不得不与之相互行动的其他力量,哪怕只是在外表上,也必须表现出宽容与尊重的态度。因此,向和平共处原则的转变是客观的和务实主义的。更何况,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发动世界军事冲突,首先是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的计划,已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

以斯大林为首的高级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50年代初期就迈出了与西方进行对话的具体步骤。1952年2月1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赞成在莫斯科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制定这个措施的目的是:突破贸易关系,调整与世界各国,首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会议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很有声势。在哥本哈根成立了召开这个会议的国际倡议委员会。委员会对收到的所有建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制定了会议日程。苏联通过苏联的工商会、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社和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了委员会的工作。

在50年代初期,提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问题,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在这个时期里,世界贸易仿佛是沿着两个独特的渠道,在两个人为地相互隔绝的国家集团内部进行的。例如,在自1947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苏美贸易额缩减到原来的l/6还多。苏联、欧洲人民民主国家和中国在美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46年的11.6%,跌至1951年的零。上述各国在英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29年的6%缩减到1951年的0.7%,同一时期它们在法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6.2%缩减到0.8%。苏联和东欧国家从西方世界的进口贸易额也降低了。国际经济会议于1952年4月3—12日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49个国家的大约500名代表。会议的总结性文件有:会议公报,就建立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委员会致联合国大会的呼吁书。在这个具有如此代表性的国际会议开幕前夕,斯大林回答了美国主要出版物的主编人员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真理报》发表的文章中读到领袖的话:“双方如具有合作的愿望,准备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遵守平等和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在这些条件下,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应该指出,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重复了所有这一切,它还由赫鲁晓夫以其特有的更大的精力加以发展了,这次代表大会也就作为第一个宣布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平共处方针的党的最高论坛而载入史册。但人们却没有注意到,早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苏共就已公开肯定了苏联对外政策中的这个立场。

P1-3

序言

本书是在档案材料基础上叙述和评论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从1953年到1964年在苏联执政十年这段历史的一本专著。

作者亚历山大·阿拉基米罗维奇·佩日科夫生于1965年,是历史学博士。他是一名专门研究20世纪俄国和苏联历史的历史学家,曾发表过一系列著作,如《赫鲁晓夫解冻的冲突》(合著,1997年出版)、《1953一1964年苏联社会的现代化经验:社会政治方面》(1998年出版)、《20世纪50—60年代苏联的政治改革》(1999年出版)等。他于1989年毕业于以克鲁普斯卡娅的名字命名的莫斯科师范学院历史系,后曾在苏共中央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研究院、青年研究院科学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担任不同的职务,在十年时间中走过了从实习研究员(在苏共中央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研究院)到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科学院当代政治历史研究所)的道路。他曾作为专家参加了俄罗斯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的工作,并于2000年担任俄罗斯联邦电信和信息部的部长助理,从2003年11月起担任俄罗斯联邦政府主席的助理。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介绍了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界几十年来在研究赫鲁晓夫执政这十年的历史中曾经历过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当时人们对赫鲁晓夫的活动,完全采取肯定的态度;1953—1964年这个时期在一些历史著作中被称为“伟大的十年”;赫鲁晓夫所倡议的各种改革往往都被认为是其正确性已被生活所证实的杰出的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之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20多年中,由于苏联当局对赫鲁晓夫采取了避而不谈的政策,1953—1964年这个历史时期实际上已不被苏联历史学家所关注。这时在苏联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认为苏共中央1964年迫使赫鲁晓夫辞职下台的十月全会已对这一时期做出了一切必要的评价,学者们不必再把注意力放在研究过去各个时期所犯的错误和缺点上去。其结果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是对这整个阶段的评价,实质上始终没有进行积极的研究。对于与赫鲁晓夫的这一活动时期有关的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的功能、党内斗争、决策机制等等,都缺乏分析和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在80年代中苏联改革开始以后。这时苏联学者开始摆脱僵硬的思想束缚,重新认识苏联所走过的历史道路,20多年来许多人对赫鲁晓夫的活动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而今却又变成了难以抑制的赞扬。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去回顾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和评价过去20年中已很少谈论的那十年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但是,作者认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苏联有些历史研究成果带有走极端的特点,尤其流行的是把苏联官方历史学中的一切都全盘否定,而把与官方历史学没有联系的一些人的看法又过分理想化和美化。

作者指出,俄罗斯历史学界只是在最近时期才开始以更加慎重和权衡的态度来审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苏联历史;这时俄罗斯历史学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要求以更广泛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来进行研究工作,并且要求对历史事件做出更加客观的和不带偏见的结论。作者说,他在本书中力求客观地评价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他在本书中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批判问题、全民国家问题、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苏联的民族问题、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护法机关和护法政策的改革、苏联社会的社会心理状态和60年代初赫鲁晓夫划分工业党和农业党的政治改革等问题,都根据档案材料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分析和评论。他在书末的附录中还附了许多档案材料,其中包括苏联在50和60年代之交在赫鲁晓夫执政的最后几年中花了很大力量制订的苏联新宪法草案全文。如果赫鲁晓夫当时不下台的话,这部宪法草案无疑将被通过,用以代替斯大林执政时于1936年年底通过的苏联宪法,但在赫鲁晓夫下台后这部宪法草案就被弃而不用,而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于1977年通过了苏联的新宪法。

至于作者在本书中是否达到了他所说的力求客观地对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十年的历史作出评价的目的,这需要由读者来加以判断。不过,他所遵循的意图,即以档案材料为依据,力图对历史作出尽可能客观的和不带偏见的评价,尽可能使历史恢复其本来面目,无疑是值得赞许的。他在书中引用的大量历史材料和提出的许多观点,他在本书附录中所附的许多档案材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赫鲁晓夫其人和他在苏联执政的这十年历史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的。

                      徐葵

                     2005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