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中国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插图珍藏本)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乔继堂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除夕的夜幕渐渐撤去的时候,枕下放着压岁钱的孩子们的脸上绽出微笑,守岁的人们满脸欢欣;当元日的曙光照临一幅幅新窗花的时候,山乡醒了,市镇醒了,华夏大地醒了,朝气蓬勃地走入了新的一年……

本书是《中国岁时礼俗》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图文并茂地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对我国民俗有进一步的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岁时礼俗》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图文并茂地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对我国民俗有进一步的了解。

目录

第一章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新正日志

1.元旦:拜年贺节

2.破五:送穷·开市

3.人日:剪彩戴胜

4.初八

5.十不动与鼠娶妇

6.小添仓和老添仓

7.晦日送穷

二、正月十五闹元宵

1.灯节原始

2.火树银花不夜天

3.走百病·打灯迷·食元宵

4.说闹

三、桑间濮上尽风流

1.寒食禁火

2.清明扫墓

3.踏青行

4.三春游戏多

四.其他节俗

1.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二,龙抬头

3.花朝节

4.观音会

5.天后(妈祖)诞辰

6.东岳大帝诞辰

五、春日的联想

1.鞭春劝农

2.春祈秋报

3.节序催人感慨多

第二章 昼永说夏日

一、夏季风景线

1.从忙月说到月份别称

2.恶月谈宜忌

3.开伏话晒霉

4.开园说时品

5.夏日闺房韵事多

二、浴佛节

1.从佛祖的诞生说起

2.浴佛·行像·龙华会

3.人间俗情寄佛事

三、端午节

1.端午由来

2.千方百计避五毒

3.赛龙舟·食粽子

4.岁节与历史、传说人物

四、其他节俗

1.风流浣花日

2.竹醉日·观莲节

3.从鲁班诞说到行业神

4.关帝庙的香火

第三章 秋来风景异

一、七夕节

1.优美的牛女故事

2.女乞巧、男乞文

3.娃另惰色期望与男耕女织理想

二、中元节

1.佛门自恣日、道家校籍辰

2.阴间·丰都城·地狱

3.救悬盂兰盆

4.照冥荷花灯

三、中秋月儿圆

1.神奇的月宫

2.拜月·玩月

3.赏桂·观潮

4.中秋节物

5.团圆节话团圆

四、九九登高会

1.登高会

2.菊花会

3.从避灾到娱乐、审美

五、其他节俗

1.地藏节

2.“皇帝生日节”

3.中国的圣诞节

第四章 飞雪话隆冬

一、冬日即事

1.多情冰雪

2.酒·肉·火

3.漫说冬闲

4.五彩游艺

二、鬼的节日

1.人有节,鬼亦有节

2.寒衣好向孟冬烧

3.漫话岁时之祭

4.祭与家

三、冬至大如年

1.冬至名实

2.尊师敬长的节日

3.冬至拜贺与岁时馈赠

4.九九歌与消寒图

四、迈向除夕的步伐

1.腊·腊八·腊八粥

2.忙年·年货·年节歌

3.岁暮神仙多

4.赶乱岁与无忌时间

五,难忘今宵

1.说“年”

2.春联·爆竹·旺火

3.交年卜事频

4.今宵人、鬼、神

附录:中国岁时礼俗一览表

试读章节

 3.人日:剪彩戴胜

在任何超越了原始蒙昧状态的国度,神都不过是人的附庸、人的工具;在信仰多神的中国,这种特点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且看:除夕挂起来的门神完成了保护年节的任务后,就被打人另册了:“初六日,克门神眼,恐其作祟。”[山西《石楼县志》,清雍正八年刻本。]而初七,俨然为万物灵长的人的节日——人日。

人日也叫“人七(日)”、“人庆(日)”,唐代的时候还叫“人胜节”。按道家的解释来说,“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以人为尊。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也多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明杨慎《艺苑雌黄》云:“古人七日贴人于帐,重人也。”

人日最主要的节俗是作人胜,或戴在鬓发,或贴在屏风床帐,或用来馈赠。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这种风俗就比较风行了。“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胜本来是妇女的一种首饰,取意“优美”、“优胜”。传说中的西王母曾戴过这种首饰,《山海经·西山经》云:西王母“蓬发戴胜”。

胜有许多种,如人胜、方胜、宝胜、花胜、春胜等,人日主要用人胜和花(华)胜。人胜一般剪刻成人的形象,妇女戴在鬓边或者用来送人。花胜一般以花鸟为题材,形状近似于现代的花结。《后汉书·舆服志》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摘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

人日裁剪人胜、花胜插鬓或送人之俗在汉代已见端倪,到南北朝时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并有相应的解说:“剪彩人者,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西王母戴胜也。”’[见《荆楚岁时记》]既然人日戴胜、馈胜之俗表示对人的重视,同时又有美化装饰的实用功,能,它的流传自然是长久不衰了。至近代,这种习俗仍然流行,《江南志书》云:“人日,妇女剪彩为人,或为燕雀相馈遗,以为鬓髻之饰。”历史上有关人日剪彩的诗词不少,都约略地谈到了这种习俗,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以他惯常的情调写人写事,诗中“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一句,谈到了人胜的渊源。同是唐代的徐延寿有《人日剪彩》诗,专从妇女角度来写,颇具韵致: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贴燕留妆户,粘鸡待饷人。

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

除了剪彩、镂箔作人胜、华胜之外,旧时还有人日“熏天”之俗。其法是在庭院里作剪饼,以烟火熏天。《荆楚岁时记》和《辽史·礼制》都记载了这种习俗。这种习俗的信仰基础何在,少有记载,或云避瘟:“人七日,以糠秕熏门,以避瘟”;[山西《石楼县志》,清雍正八年刻本。]或云放烟火:“初七为火神生日,夜间必放花炮,是谓放烟火。”[胡朴安:《中华人国风俗志·河南蚍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0-11

序言

当春风的脚步踏遍原野的时候,我们向花神献上自己的祈祝,然后去郊游踏青;当夏雨的身影笼罩江河的时候,我们包好香甜的粽子,然后去参加龙舟竞渡;当秋月的银辉洒遍大地的时候,我们供好兔儿爷,在豆棚瓜架下讲述团圆的故事;当冬日的飞雪点缀红梅枝头的时候,我们贴春联、放爆竹,迎接新春的莅临。

就是这样,岁月在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刻下了它的印痕,或深或浅,或隐或显;而人类,又在这印痕上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有的单一,有的多彩。这印痕,这色彩,就是我们年年都要经过的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们都要过这一个个的节。

岁节与我们人类有着深切的渊源。从古到今,人类都是用岁时节令来安排生产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与此适应,人类按时间的流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同样,由顺应到把握,由驱祟禳灾到祈福娱乐,人类也在岁时节令上附丽了相当丰富的情感、愿望,把它们装点得那样动人和多彩:“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国的节日,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刻画、浸染。早在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节日的诸多元素已经萌芽,这是我国节日的萌芽期。到汉代,节日的时间和相关节俗大体定型,这是我国节日的定型期。此后,我国的节日经过了两个整合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个是唐宋时代,前者的主要特征是注人宗教因素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因素,后者的特征是注入娱乐和礼仪的成分。之后,中国节日又在明清时代大放光彩。近代以来,虽然受到外来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文化断裂的影响,但节日从未在人们的生活、尤其是民间生活中消逝过。

节日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瑰宝。我们不说这些节日所涵蕴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单说它对自然时序的顺应和把握,以及对一年四季生活安排的张弛有致,就不是现代人反自然的行为和急匆匆的忙乱生活所能比拟的。如今人类回归自然、追求单纯的反思和行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古人正是在一个个中国节的轮替中成长、成熟的,让我们承继传统,也在一个个中国节中成长、成熟。

本书是《中国岁时礼俗》一书的修订本。此次出版,内容上作了部分增删,并增加了300多幅精美图片。

乔继堂

2005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