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浦江纵横》杂志社将每期“肖像”栏目的文章、照片汇集而成,以期读者能通过本书了解政协委员的风采。书中共有38位人物,还附有每位委员写的有关政协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委员对政协的深厚感情。书中除了大幅肖像外,每个人物各种状态的生活照片是委员自己提供的,照片生动、有趣,记录了他们的多彩世界,从中可看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委员栩栩如生地就在这个城市生活着,崇高而平凡。该书可供各个阶层的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肖像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杨奇庆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浦江纵横》杂志社将每期“肖像”栏目的文章、照片汇集而成,以期读者能通过本书了解政协委员的风采。书中共有38位人物,还附有每位委员写的有关政协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委员对政协的深厚感情。书中除了大幅肖像外,每个人物各种状态的生活照片是委员自己提供的,照片生动、有趣,记录了他们的多彩世界,从中可看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委员栩栩如生地就在这个城市生活着,崇高而平凡。该书可供各个阶层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政协对委员来讲,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政治舞台,他们在这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很有份量的意见、建议,对上海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他们勤于思考,以敏锐的触觉观察国事;他们敢讲真话,对社会的发展倾情关注;他们充满情趣,工作之余与家人、友人团聚、联谊,享受丰富的人生。他们有责任心,有追求,有理想,是各个领域的楷模和榜样。 目录 1 历史秘书 给心灵洗个澡 直爽方方 倾听 专家的魄力 良医良相,术德兼修 硬 配角与鲜花 突破 梦想成真 2 艺术良知 看人生 人性的光辉 优秀 十年 辉煌一刻 仰望悠远时空 院士精神 领悟人生 关注上海 3 零碎的细节 做诤友 信任,铸就团队精神 音乐人类学家的视觉 开拓 思者 智者 情结不灭 源于中国根的创造 与保尔、牛虻重逢 4 “专职委员” 为国家做点事 无欲则刚 给予希望 温暖的记忆 熊思东的故事 挑战自己 士为知己者用 试读章节 “丁”姓是《肖像》中的第一个人物之姓。关于“丁”字的解释为:“夏时万物皆丁实,到夏季,天地间万物都已外表如丁之壮,而内容充实之意。其本意就是钉子。” 很巧,《肖像》一书的策划方案正是在2005年夏季开始形成思路的。这是积累了4年的采访汇集而成的书,书中人物的人生丰富、充实、吻合一本书的厚度。他们真的有“钉子”的精神,都在各自的轨迹中保持着对事业的信念、追求,百折不挠。对政协,他们理性、真诚地表达呼吁、建议,总是把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对民生的关注向这个大家庭倾诉。国家强盛的发展中,有他们的智慧和贡献。 《肖像》的人物按姓氏笔划排列.因为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谁前谁后只是姓氏而已。第一部分是姓氏中二划至六划的委员,分别为丁、马、方、王、火、石、乐、江、刘。单从这些字就组成了一个人生的轨迹:骑着马,在上海这片土地上驰骋,像自己领域的王者,性格如火、如石,乐观、豁达,志向高远有如涛涛江水,最终抵达事业的彼岸。历史秘书 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的会牌是蓝色的。蓝色让人联想到宽广、辽阔无际。我坐在2002年12月6日互动演讲的会场后排,视线所及正是那片色彩。丁法章离那片色彩最近,他在主席台上,他是论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中国入世与媒体经营创新”,论坛的主题吻合会牌的蓝色:宏大、深邃,充满憧憬。丁法章曾在自己的评论、散文集《灯下走笔》中用“历史的秘书”来形容记者,那一刻,我听到的正是历史秘书们对论坛主题所思所想的声音。我注意的是丁法章。他的思考一直充满理性。“为什么要召开传媒高峰论坛?”面对提问,他从三个方面回答:我国传媒经营大量丰富的实践急需总结提升,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经营需要探索增强活力、扩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的办法;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传媒需要海外媒体来“传经送宝”.把科学的理念、成功的模式带给国内同仁。首届上海传媒高峰论坛应运而生。这是上海诞生第一张报纸一个半世纪后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传媒高峰论坛。身为上海新闻学会会长的丁法章参与写下隆重一笔,他正是历史秘书。 我走近丁法章。论坛之后的一天我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很大,他的身后有绿叶映衬,如他人生的色彩——丰富而充满挑战。《我当晚报老总》、《灯下走笔》、《新闻评论教程》,分别在1999年、2002年出版的这三本书涵盖他的轨迹。在上海,人们每个晚上都会翻看的《新民晚报》,1988年2月至1998年6月的10年半间正是由丁法章出任总编辑。我翻看重大背景下他作出对晚报改版的举措,体会历史秘书的思考。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报业改革是否机遇来临?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得出肯定答案,晚报领导班子在7月做出决定:将晚报由四开8版扩至四开16版,整整翻了一倍。丁法章用一个报人的举动诠释这个历史时刻的含义。 1997年11月2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在圆满结束访美之际,于下榻的洛杉矶世纪广场大饭店,亲切接见了丁法章以及《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和新民国际有限公司的全体人员。作为历史秘书,他所置的背景正是:《新民晚报》成为中国省市级报纸中第一家在海外出版发行的报纸,覆盖美国50个州,连加拿大温哥华也可以看到当天在美国出版的《新民晚报》。他向我展示江泽民主席接见他时俩人交谈的照片。珍贵一刻定格,我理解他的喜悦会持续一生。我拍下他站在照片前的镜头,分享他的幸福。 我在那天论坛结束时拿了一份备忘录,它用几张浅蓝的卡片串在一起,与会牌的蓝色辉映,让我带着充满憧憬的收获离开。 P1-P3 序言 上海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社从2002年开始,每期封二“肖像”栏目推出一位人物,人物以政协委员为主。栏目特点是,以人物大幅肖像为主,配以千字文介绍。千字文章选择人物的一个角度,以生动的叙述展示人物特点。“肖像”栏目已经成为杂志的品牌栏目。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肖像”人物的精神,体现政协开明、宽松、和谐和活跃的氛围,《浦江纵橫》杂志将所发表的文章、照片汇集成册,出版了《肖像》一书,让读者通过这本书了解政协委员的风采。 书中共有38位人物,还附有每位委员写的有关政协的文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委员对政协的深厚感情。政协对委员来讲,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政治舞台,他们在这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提出很有份量的意见、建议,对上海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他们勤于思考,以敏锐的触觉观察国事;他们敢讲真话,对社会的发展倾情关注;他们充满情趣,工作之余与家人、友人团聚、联谊,享受丰富的人生。他们有责任心,有追求,有理想,是各个领域的楷模和榜样。 书中除了大幅肖像外,每个人物各种状态的生活照片是委员自己提供的,照片生动、有趣,记录了他们的多彩世界,从中可看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委员栩栩如生地就在这个城市生活着,崇高而平凡。 书中人物以姓氏笔划排列,表明每一个人物都很重要,排前排后只是姓氏而已。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体现了政协平等、宽松的氛围。委员都把政协当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委员与委员成为了朋友,委员与领导也成为了朋友。大家的共识是:以自己的智慧、力量把政协的建言立论搞得更有深度、力度和高度。 《肖像》人物的人生是一种启迪,引领读者关注委员,也关注政协。希望《浦江纵横》杂志把这个栏目继续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蒋以任 后记 一、第一个 《肖像》一书的策划方案通过后,我们将通知与策划方案一并寄给书中人物,第一个回应的是全国政协委员熊思东,他很简洁地写道:“我会全力配合。”虽寥寥几字,但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通知发出一个星期后,全国政协委员瞿世镜打来电话,说明他已经完成任务。我们更是一阵惊喜。但上网一看,他只写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印象深刻的提案”、“印象深刻的政协活动”、“寄语政协”均未写,是不是没有领会策划方案的意思?我们马上与他联系,瞿世镜非常谦虚,说道:“那些内容也是我自己写吗?”很有一点小学生惴惴不安的口气。我们肯定回答他:“是的。”几天后,他打来电话,说全部都写好了,已经发送过来。也就在这一天,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的文章、照片全部送到编辑部,成为第一个一次性完整完成任务的。二、照片 市政协之友社社员丁法章把挂在家里的一张“全家福”从镜框里取出来,连同其他照片一起交给了我们。交之前,他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弄丢,就这么一张‘全家福’。也不要搞坏。”全国政协委员尚长荣、港澳委员吴思远,市政协委员雷国芬、陈燮君、火恩杰、魏松等都是提供的原件照片,他们把一份极大的信任给了我们。为了保护好这些照片,杂志社陈蓓娜承担起扫描的任务,即在杂志社扫描好后再提供给设计、制作方,以确保照片不被弄丢。 按照最初的计划,每个人物需要5张照片,当美术总监夏瑜提出还要再增加时,很多花絮产生了。与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张圣坤联系时,他幽默地说:“你们要开摄影展啊!”乐得我们直笑。市政协委员方方从电脑上不断发过来同样的照片,隔一段时间发过来一次。每次回复收到了,还是又发过来。方方只好解释:“电脑有问题。”原来是网络惹的祸。市政协委员郭翔急匆匆带着数码相机来了,说照片都在里面。我们等着看,他却道:“呀,那根线没有带来。”于是无法输入杂志社的电脑,大家空欢喜一场。他连连说:“我尽快再送来。”市政协副主席黄关从的照片都是单人照,我们希望他补充其他生活状态的。当他最后找到一张吹口琴的照片时,高兴得赶紧让秘书送来。 市政协委员江海洋从网上发来的照片美编全部枪毙,因为太小。那几日,江海洋的邮件频率最高:“又发来了,能用吗?”仍然不行,他非常配合,回复:“我再想办法。”有趣的是,照片中一张是他与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一张是与他妻子的。当其他照片过关后,这两张最重要的照片始终命运未决。我们给他发的短信息内容是:“与斯的,与妻的,不行。”他就一再地问:“斯的,妻的,行了吗?”三、认真 市政协委员曹雷一直住在医院,我们打过几次电话,每次她都说:“我只要一出院,马上完成稿件。”2005年10月31日,是截稿的时间。一大早,她打来电话,说她已经完成任务了,下午可请快递去取稿件。我们真是感动不已。市政协委员马晓晖也是躺在医院病床上写好文章的。她先发过来框架稿,我们觉得已经很好了,过几日她又发过来一篇文笔优美的《印象深刻的政协活动》,因字数超过了书中的要求,我们只好忍痛删节,但将她的全文在杂志上发表。市政协委员陈燮君在北京学习的时候,没有忘记写书中要的几篇小文章,学习完一回到上海,马上让秘书将照片、文章寄来。港澳委员屠海鸣非常认真地写了一篇文章,但不符合书的要求,我们发传真过去,他当晚就赶写出来,第二天从网上发过来。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的秘书将稿件送来时一再关照:“如果长,你们可以删节。”文章果然长了,我们删节后让他交王主席看,回复:很好。宽松中表示了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市政协委员郑时龄只写了部分内容,当我们提醒他作业没有完成时,他很快补好,在信中很诚恳地写道:“我的作业及格了吗?”宗教界人物、全国政协委员觉醒是书中新增补的人选,采访他时,他将书中所需的文章已经全部写好,令我们高兴不已。市政协委员杨燕迪、苏乐慈、蒋健、乐胜利、贺林、葛均波等都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杨燕迪说:”我还专门在文章最后写了一副对联呢!”说话的样子很淘气。苏乐慈对胡杨林的赞叹,正是对一个民族所应有的精神象征的赞叹,很让人震撼。蒋健对中医发展的关注渗透笔端。乐胜利的结尾充满感情,相信读者会有共鸣。贺林建议成立一个反映政协内容的电视台,主意不错。葛均波写道:“作为个人,我是一名医生,将用诚信取得同事的支持和病人的信任。“一句话,吻合他平常的医术医德。市政协常委唐豪笔下的暗访有点惊险,读完令人回味。四、最后几个 2005年10月31曰截稿时,市政协常委段祺华打来电话:“我已经写好了,现在就可以发给你们,但我马上要去参加的活动更有意义,能不能再给我一段时间,我想写最新参加的这次活动,11月20日我一定交。”我们同意了。11月20日到了,他没有反应。21日来了电话,询问是否能再给时间。回答:“谢丽娟副主席22日可以好,你也是这个时间吧。”22日谢主席有变化,段祺华知道后大乐:“哈哈,谢主席也没有交嘛!”口气完全是顽皮孩童找到一个陪伴的样子。24日对谢主席提及此事,她也大笑:“他得意了,笑死了。有人陪他了。”市政协委员刘京海也是最后几个之一。当我们帮他整理的文章传真给他时,他在电话那头笑道:”看来我偷懒偷对了,你们整理得比我写的好多了,不愧是作家啊!”我们苦笑不得。其实,我们始终没有对外宣布,真正的最后一个是石四箴副主席。她很忙,又不断在生病,却坚持要自己写。当所有的都设计好后,美术总监夏瑜问:“石主席的到了吗?”我们答:“已经到了。”夏瑜总结性地说了一句:“还好,正好接上,没有耽误。”于是,清样稿比原来预计的时间提前了8天打印出来。这是2005年12月12日。市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大大松了口气。 2006年1月初,我们举行首发式的计划可以实现。五、感谢 书中有四位院士,其中两位分别是全国政协委员江东亮、市政协委员郑时龄。另两位是纯粹的院士,即林国强、陈桂林。院士是《肖像》栏目第一批报道的人物。林国强、陈桂林积极配合,对此,我们很感动。特写几笔,以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黄豆豆很忙,但他的妻子粟奕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她替黄豆豆整理好所有的文字,及时发给我们,还提供了丰富的照片。魏松的父亲同样给予我们支持,书中魏松的文章全由他代笔。对这两位家属,我们深表谢意。 市政协委员张刚、洛秦是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关键人物。作为上海高博特公司的董事长,张刚出资赞助书出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确保书以高品位的风格呈现给大家。对他们的鼎力支持,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 《肖像》出版,凝聚着一个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这个团队上至政协领导,下至书中每一位人物。所以,谢谢大家。 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社编辑部 2005年12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