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有家吗(屋家庭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赵鑫珊//周玉明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的爱和心在哪里。我的家便在哪里。“我寻找家,故我在。”家。需要我一生去追求。因为秋冬之夜,北风撼窗,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扪心追问一下,拷问一下自己:“我有家吗?”这里的家既不是指房屋,也不是指家庭。在本质上,这一追问不属于社会学范围,而是重重地落在了很深的哲学层面。没有回答。只有心灵山谷里的一个很模糊的回声在久久回荡“我有家吗?”……本书是关于家及家庭问题的探讨,让我们一起走进周玉明、赵鑫珊这对伉俪所合著的《我有家吗?》中!

内容推荐

鸟筑巢,人建屋,家也。家是个大圆圈,家庭是个小圆圈,大包容小,小是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是家的一个部件,构件。本书是关于家及家庭问题的探讨,让我们一起走进周玉明、赵鑫珊这对伉俪所合著的《我有家吗?》中!

目录

说家——代序昊冠中

图片解说

题记9则

既熟悉又陌生

为你划着一根火柴

“家”(Home)是动词,是现在进行式,不是名词

你是“屋家人”吗?

一、三个层面

二、但愿这三者组合成“三位一体”

三、本书的布局和结构

第1编:屋(House)

屋的起源和屋的本质——我们都是“屋人”

一、收容、安顿和庇护这三个关键词

二、爱因斯坦和屋

三、中国历史上文人

的隐居与屋

四、西方文学家的创作与屋空间

五、东京流浪汉

六、不人道的集体宿舍

斜屋顶下面的小阁楼。隋结——洞穴建筑空间与白日梦

一、斜屋顶和阁楼这个符号

二、阁楼里的“屋家人”世界级亿万富翁的豪宅——他们也有家吗?

一、比尔‘盖茨的屋和家

二、戴尔的屋和家

三、艾利森的屋和家

四、巴菲特和格芬

五、斯皮尔伯格和库班

六、多大的屋空间才算够

七、俄罗斯富翁有家吗

荣格的屋和家——做白日梦的屋空间

第2编:家庭(Family)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简要一瞥和有关婚姻的定义

一、绕不过的摩尔根

二、必读的韦斯特马克

三、哲学家关注婚姻和家庭问题

四、传统家庭的定义受到挑战

五、关于传统家庭的破裂和解体的几句结语

当代世界形形色色的男女关系——万变不离其宗的“家”

一、阿齐札小姑娘是祸还是福

二、男强女弱还是女强男弱

三、天堂与地狱

四、模式是变化的

五、人同自己过不去

六、难侍候的人性

七、人这个汉字

八、人口过剩和太少都是灾难

九、表演艺术家的家

十、走近佛境界

十一、孤独的老人

十二、又是人与自身相遭遇

十三、高离婚率的世界趋势

十四、当代日本的男女关系

十五、战胜孤独

十六、拍卖“初夜权”

十七、求助“精子银行”

十八、黄昏恋

十九、女人的幻想

二十、贤妻胜黄金

二十一、神父有家吗

二十二、《圣经》如是说

二十三、绕不过去的性

二十四、农民工的符号

二十五、边缘生存

二十六、家是一种生存方式

二十七、虚惊一场

二十八、男性荷尔蒙

二十九、同居是三维的一个交点

三十、婚前财产公证的利弊

三十一、低生育率不是个人的事

三十二、我的德国朋友米歇尔

三十三、生方博志和他的夫人清子

三十四、虚拟世界冲击现实世界

“婚前睁大你的双眼,婚后闭上一只眼睛”——采访冷丽女士

男人和女人的秘密——性生物学及其哲学基础

一、从精子层面去思考

二、两性起源的神话层面和科学层面

三、大脑构造和

生物化学反应

第3编:家(Home)

寻家和身影

寻家路上的艰辛

哪里才是我的家?——人生之旅的实质

一、关于贾岛的诗

二、我会定居巴黎和慕尼黑吗?

 家的千姿百态表现形式——有关家的精神分析和家的精神构造

 一、如果采访1000人

二、知识和信仰

三、佛教哲学和寻家

四、要敏感,意识到幸福

五、时时处处感恩即是家

六、敬畏和恐惧

七、”自我病理”现象

八、寂寞·孤独·家

九、心理疾病与无家可归

十、尽管你没有

十一、今天的日本和德国年青一代

十二、家和焦虑不相容

 十三、由沙鼠体内的基因联想到的

十四、爱岗敬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家=秩序——有关“家”的另一个定义

一、关于我母亲

二、“秩序”概念的推广

三、科学秩序

四、艺术秩序

五、哲学秩序

哪里有信仰,哪里必有家——有信仰是件好事

一、有关上帝的定义

二、家=走近上帝和认识上帝的快乐

如果换成是我——“家”是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

一、刘先生,我对你说

二、人与环境

图霍尔斯基的家——由他的自杀想到的

美国登月宇航员寻家记——他们的迷茫和困惑

A→Ω——家学和死亡学

第4编:地球生态环境空间(The Spa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空间

“地球村村民”远山正瑛的家

在路上,但的确到了家——后记

试读章节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

穷得叮当响的穷人说:“有钱就是幸福。”

整天忙于应酬的董事长说:“能在家里吃顿饭,两菜一汤,便是幸福。”

一个瘫痪在床上的人说:“能站起来,自由走动,就是幸福。”

一个学生说:“不考试就是幸福。”

即便是同一个人,幸福感觉也是随时随地改变的。

10年前他说:“能同她结婚是幸福。”

10年后他说:“能离掉她是幸福。”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说:“有杯水就是幸福。”

在茫茫的大海漂泊了半个月,他说:“双脚踏上固定的陆地上才是幸福。”

可见,一旦从哲学层面去分析幸福,它是很微妙的。

比如下面的公式是成立的:

更富有≠更幸福。

今天,全球近17亿人(即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已经加入了“消费阶层”,即他们的生活方式、交通工具和饮食等已基本达到或接近上世纪末欧美和日本的水平。

据有学者调查,我国就有大约2亿人口跻身于“消费阶层”。

不过消费增长并没有使美国人感到比以前更幸福。只有近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这一比例跟1957年相同。以我为例:

就饮食而言,有两菜一汤,我的幸福感是100。

1960年,我下放北京十三陵燕子口村,吃杏树叶窝窝头,没有任何副食品(包括食用油和蔬菜),根本就谈不上“幸福”二字,这比猪狗食好不了多少。

今天,若是每顿饭供应我二十道菜三汤,外加饭后巧克力蛋糕,我的幸福感会增加到1000吗?

不,不会!至少我不会。

过度消费在许多方面会造成很大危害性。

我双手赞成小康。这种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正是两菜一汤,又可以把对地球生态的总压力减少到最小。

在我看来,小康是“家”的物质保证和前提。

更多的消费会破坏“家”。

说到底,“家”是人活在世上的一种态度或方式,其中便包括一种健康的、符合中国哲学“道”的生活(消费)方式。

小康即知足。中国古人说: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宋代,林逋)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菜根谭》)

从日常现实生活中,我观察到:

富家小孩,有2000元的电子玩具在手,整天是愁眉苦脸,又哭又闹。

一般工薪阶层的孩子,手中握有一个小皮球,便可手舞之,足蹈之,其乐无穷。

这后者便是我所理解的“家”。

核磁共振成像仪原本是用来观察脑部损伤和脑部疾病的。现在的用处更广,比如用来观察人的失望、迷茫、彷徨、无家可归和孤独等心境。

是的,大脑扫描也可以说明一个人是不是有自由自如自在感。

脑外无家。P068-069

序言

说家(吴冠中)

鸟筑巢,人建屋,家也。

“妈妈,我要回家!——妈妈,我要回家——”上帝抛出一种饵,叫爱情,咬了爱情之饵者便钻入、跌入“家”中。日久,厌了,人道:家是围城。围城里爱长杂草,而花朵易萎。于是,许多围城被冲塌,但在坍塌了的围城之废墟上,道是无情却有情,又冒出各式各样的家。家,诚是一条极令人关注的人间风景线。

断肠人在天涯,背井离乡的远行人最终要赶回家。家在何处?“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思乡时见了同乡也像回了家。多半人搬过家,何处是真正的家?两情欢,便成家,情侣携手同行,所踏过的脚印都是家。家者,情之聚也,非屋之固也。

爱情是自私的,结合而成家,家便更体现私的占有。为生儿育女,发家致富,人们耕作、经商、盗窃、贪污……都为了营建自己更好的家。“悔教夫婿觅封侯”一语点破了在家的经营中毁灭了家之核心。从自私的爱情发展到自私的家,家与家相矛盾,明争暗斗,邻里间磕磕碰碰,吵吵嚷嚷。无奈,今日众口呼和谐。

然而许多杰出人士没有结婚成家,他们生活在自己个性之家里,这个家可大,容纳全人类,甚至宇宙。也许由于这样,他们不能囿在小小的家之围城中,但却被载入了宇宙之家谱,达·芬奇只是例子之一。林和靖也没有家,但他养了梅妻鹤子,继承了传统的家之外壳,抽空了内核,填进一个虚无的理想。

今日又兴黄昏恋、夕阳红,晚霞时光微风来。老人觅新窝,大半是想寻个避风港吧,略避晚风寒。但避风港里的浪,仍随着大海翻滚,波荡不息。

周玉明、赵鑫珊伉俪合著《我有家吗?》约我作序,但我脑里的“家”却远远不属于新潮中的家之为家了。家犹在!家长在?渐行渐远,乍暖还寒,谁知?

后记

在路上,但的确到了家

后记

我越来越发现我自己的真实身世、本质和处境:

我只能是一个地球人。

我生为地球人,死为地球鬼。我也乐意这个样子。不这样,又能咋样?

这是我一切所感所思、所作所为总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也是无奈。

在柏林会议期间,我偷空用英语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两句自我鉴定:

I am not a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我不是一位专业哲学家)

I am indeed a professionaI philosopher.(我的确是一位专业哲学家)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欠妥。正确的说法是:

哲学家只可求,不可得。对于我.这个头衔仅仅是一面旗帜。

作为一个崇高和远大的目标,哲学家老在我前面领跑,鼓舞我,为我指出前进的方向,使我有“家”的感觉。

哲学家所理解的家是不断向“绝对”(the AbsoIute)逼近、走去。而“绝对只能叫做上帝。”(The AbsoIute must be called God)

许多年前,当我从一本西方哲学史(上下两册,作者是F.copleston,1977年英文版)读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家”的感觉。

我喜欢从上帝的作品去沉思上帝,走近上帝。这时候我的灵魂也就得以提升,向着上帝。

今天懂英文的读者很多,我试着把它写成英文。因为我说过,同时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去表述同一个观念自会有一种更深和更丰富的感受以及对它的把握:

l Iove to Contemplate God in his works.while my Soul is Iifted to God

这才是真正的泛神论。(This is gerluine parltheism)

可见,泛神论是我的“家”核心。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有句名言: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取决于他是什么人。”(What kind of philosoplly a man chooses depends uponwhat kind of man he is)

我也可以说,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家”,决取于他是什么人。(我承认,麻将、扑克牌桌也是不少人的“家”)

我感知(体认)实在,同自然和世界对话。我属于自然和世界。(I am a perceiving reality,in daalogue with the nature and world. 1 belong to nature and world.)

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我才有“家”的自由自如自在感,心才落到肝上。

对于我,家就是感知、把握“在”(Being)。

“在”是由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组成的。(The Visble and the lnvisible)

屋、家庭属于可见事物:一般来说,家则属于不可见事物。

对于我,最终或终极、基本的“实在”(Reality)更有吸引力。

在柏林奥古斯特街“奥古斯丁庄园旅馆”我住了好几天。

桌上放了几张介绍旅馆的广告(包括图片)。我一直不注意。离开那天,我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眼光突然落在一句广告语上,我的心为之一震:

Unterwegs und doch daileim.(在路上,但的确到了家)

我试图把这句旅店业的广告语予以人生哲学化或人生哲学概括。

其实人的一生之旅(人生之旅)就是在路上。但时时又要有家的感觉。当然其前提之一是有屋住。  所以,读者手中这本书的另一个书名也可以叫做在路上,但的确到了家)——这样的人便是“屋家人”。

在国际报告文学评委会上,有一部描述1 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作品引起了所有评委的注意。

卢旺达是非洲大陆一个贫穷的国家。三个月内有80万人被屠杀!就是说,每6个图西族人中便有1人被害。

这使我再一次想起柬埔寨在1975—1979年这4年中屠杀了大约100万人。这便是震惊世界的“红色高棉大屠杀”。(自我灭绝的民族和种族大屠杀)

当时柬埔寨全国总人口约在700—800万之间。

之所以有100万人被屠杀,是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1975年4月红色高棉夺取政权进入主要城市后,在三天至一周的时间里将全部城市人口强制遣散出城,武装押送到农村。由于这项工作完全缺乏相应的物质准备,甚至最终目的地都没有确定,大量的年老体弱者和妇孺死于饥饿、疾病和疲劳。此外就是对不服从强迫迁移的人和各类异己分子(包括非高棉人和佛教徒)在迁移过程中的有计划的屠杀。

第二,政治清算和镇压。这是针对前朗诺政权的军政人员,包括一般士兵、警察和公务员,也包括朗诺政变前的王室成员(他们此时名义上还属于民族联合阵线)。处决的模式一般为用卡车将大量此类人员运至某个地点,然后或是用木棍殴打至死或是直接枪决。

第三,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所有从城市遣散的人员往往和农民一起被迫从事修筑水渠、农田和道路的工作,由于经济状况恶化,粮食和生活物资缺乏保障,大量的人口在这种强制劳动下劳累而死。

第四,内部清洗。红色高棉从一建国就以肃清亲越分子、克格勃间谍、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和新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为藉口开始了内部清洗。在1975年1O月宣布的民族阵线的十三个领导人中,有五个在1977年的清洗中被处决,包括内政部长、两任商务部长、新闻和宣传部长、国家主席团第一副主席等等。各大区的党政军领导人被处决的更多。最集中的一次是1978年对被认为是亲越派的东部大区干部和军人的清洗,由西南大区的领导人塔莫负责,一次屠杀了近十万名红色高棉的自己人。此外在金边南部的一所高中建立了审讯中心,代号S21,主要用来审讯、拷打和处决党内敌人。据估计,这个中心一共处决了两万人。

坐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一家咖啡屋,我的心是沉重的。因为我想起这些完全失去起码理性的大屠杀!

当年红色高棉主要领导人曾留学巴黎。从巴黎走出去的人,怎么会成为刽子手?美丽的巴黎建筑场同大屠杀是多么不相称!

当然,他们自有一套重建政治和社会新秩序的思想。由此可见政治、社会秩序是多么重要!坏政治(如纳粹政权)可以毁掉数以千百万计的屋、家庭和家。

在撰写读者手中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一开始便把它放到5大秩序(自然秩序一政治秩序一经济秩序一社会秩序一人的内界精神秩序)的大框架中去考察和观照。

在这条链之外,没有屋、家庭和家可言!

脱离这条链去谈论屋、家庭和家是办不到的!

关于家,各有各的定义,各有各的心理感受。多一种说法是件好事。

我国著名演员李雪健在一场大病过后说了一大段自白:

一演戏,心情愉快,血液流通,身体就好了,不工作反而感到‘闹腾’,所以工作就是一帖良药!”

演活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获得过无数荣誉,李雪健依然渴望着新的创造:“人们都说我是‘戏疯子’,对我而言,不演戏就没法活。常香玉老师讲过‘戏比天大’,我心里也始终有一句话。我是演员,拍戏就是我的人生’,所有的幸福愉快都在其中,只要活着,我要一直演下去。”问他最想要的是什么?李雪健眯缝着眼睛看着远处:“生命很短暂,只要‘逮’着机会,我会加倍演好每一个角色,拿出好作品来献给关心和热爱我的观众。”(自《文汇报》,2004年10月18日,第7版)

这就是李雪健所表述的“家”或他对”家”的心理感受。

他永远走在寻家的路上。

亲爱的读者,你也不妨试试给你心目中的、追求的“家”下个定义。这也是我的期望。这叫相互鼓励,共勉。

2005年初夏,最后定稿于2006年早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