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泉,围棋界无冕之王。他还有两个同胞兄弟,然而,三人的经历却是如此不同:哥哥是伪满洲官员,弟弟是日本国籍,而他却和他们完全不一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反差却如此之大?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清源与他的兄弟(吴家百年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日)桐山桂一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清泉,围棋界无冕之王。他还有两个同胞兄弟,然而,三人的经历却是如此不同:哥哥是伪满洲官员,弟弟是日本国籍,而他却和他们完全不一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反差却如此之大?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的。 内容推荐 1924年2月20日,北京西城大酱坊胡同的大宅院内,一位虚弱的老人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力气,为伫立在病榻前的二兄弟留下遗言:“把书法留给吴浣……”“把小说留给吴炎……”“把围棋留给吴泉(即吴清泉)……” 几十年后,接受父亲不同遗物的吴氏三兄弟,以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好、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大哥吴浣做过伪满洲国官员,日本战败后去了台湾,后又侨居美国;二哥吴炎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和抗战,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弟弟吴清泉在二战前东渡日本,一个又一个地击败了当时名震棋坛的日本一流棋手,被围棋界尊为无冕之王。而这位一心想成为中日友好使者的天才棋士,其实一直背负着中日战争的十字架生活在异国他乡…… 拂去岁月的风尘,吴氏三兄弟的人生沉浮为你呈现出那些并不仅仅属于吴家的历史。 目录 随感 序 第一章 春宵一刻 第二章 烈日炎炎 第三章 疾风怒涛 第四章 冬去春来 结语 后记 年表 试读章节 吴清源的外祖父叫张元奇,是清朝的一位高官。在科举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之后进入仕途,在翰林院任职,后来宫居御史之职。翰林就是皇帝的侍读,同时参与图书的编撰工作,而御史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负责在宫中向皇帝谏言。张元奇当御史的时候,曾经向慈禧太后谏言,之后就被贬职了。慈禧太后是成丰皇帝的妃子,她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可以这样说,慈禧太后实际上是在清朝末期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掌握着清政府实权的一个女皇。 张元奇向慈禧太后所谏之言的内容涉及到皇族载振的一桩丑闻。当时,天津有一位叫杨翠喜的名妓。这位名妓在当时的达官贵人中间享有盛名,她长得非常漂亮,拥有一副美妙的歌喉,而且听说她缠过的脚也很妖艳,脸上的表情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载振完全被杨翠喜迷住了。他是庆亲王奕劻的儿子。光绪帝之后,他一度被认为是新皇帝的候选人。不过最后按慈禧太后的意思,还是由溥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宣统皇帝。 张元奇得知载振要迎娶杨翠喜做侧室后,向慈禧太后弹劾了他。为了给慈禧太后写奏折,张元奇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他的女儿张舒文(吴清源的母亲)也跟着一夜未眠,陪伴在一旁,直到第二天早晨替张元奇梳洗好,送他上朝。P20 序言 父亲又吐血了。 一家人在沉闷的气氛中迎来了1924年的农历正月。 吴家宅院坐落在北京西城大酱坊胡同。玻璃窗户外,不时地传来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然而,这一切却只能使吴家的人心情更加郁闷。此时的吴家完全没有一点要过新年的景象。 家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出声。孩子和佣人们都屏声静气地侧着耳朵,关注着病人的动静。像是要诅咒这种静寂似的,吴炎的耳朵里又传来了父亲急促的咳嗽声。那种从嗓子眼里挤出的、痛苦的声音,似乎要把人的耳膜震破。吴炎感觉胸口堵得慌,手里拿着的书也显得格外沉重。 父亲得的是结核病。 吴炎此时虚岁也只有十三岁,但他已经明白,父亲不仅生了病,而且病得还不轻。父亲失去工作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而父亲躺倒在床上一病不起的日子也已经过了两个多月。原本就很瘦小的父亲,此时就像被抽干了水分的枯草一样,毫无生气。 西城的大酱坊胡同位于天安门的西北,距离天安门大约有两三公里的路程。人们所谓的胡同是连接老百姓住宅的通道,而吴家居住的四合院就在大酱坊胡同内一个叫广兴里的地方。 四合院不大不小。正中间是一个院子,四周建有四排平房,是一座标准的“口”字形院子。 这是一个最常见不过的中产阶级所居住的房子。 院墙用砖头砌成,高约三米,外面就是胡同。大门朝北开,门外两侧有两座镇宅避邪的石像。 这段时间里,医生频繁地出入于这扇大门,就好像门口的两座石像在不断地盛情邀请他。然而,每次医生又都是带着无奈的表情离开这个大门的。实际上,当时根本就没有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方法,自然也没有能够治疗结核病的良药。 父亲名吴毅,字劭龙,1892年出生于福州。当时在福州,吴家是尽人皆知的名门望族。然而随着祖父吴叔章的去世、辛亥革命的爆发、满清王朝的灭亡,吴家也像曾经盛开过的鲜花一样跟着凋零了。 祖父有三个太太,分别是江氏、林氏和桂氏。父亲是桂氏所生的,也是同父异母的众位兄弟中最小的一个。兄弟间展开遗产之争的结果是父亲拿到了自己应得的一份。他拿着这份遗产带着妻儿随即离开福州来到北京,那是1914年的事情。 之后的十年,父亲一直在平政院(平政院是行使法律责任的一个行政机构)当一名小职员,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当时的中国已经结束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世道并未因此而变得太平,各地的军阀纷纷坐地割据,相互之间不断发生战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性格内向的父亲,既不善于向上司献媚,更谈不上向上司行贿,所以要出人头地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只能平平淡淡地过着一个小职员的生活。 当时北京的政治气候对吴家是非常不利的。1916年,大总统袁世凯死后,其部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开始分裂,并不断地相互倾轧。当时的皖系有日本做靠山,而直系则以英美做靠山,可谓势均力敌,互不相让。这个时期正值所谓“直皖之争”的内战时期。 父亲是属于皖系的。虽然他并不是自觉自愿地加入皖系的,但他的人际关系使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皖系中的一分子。父亲是通过外祖父的关系进入平政院工作的,而外祖父的这个关系恰好与皖系有关联,北京政府又一直是处于皖系的操纵之下,所以外祖父的这个关系对父亲非常有利。但是,到了1920年,直系与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在一起,发动了直皖战争。结果直系全面获胜,皖系以失败告终。 虽然父亲不过是一介小职员,只想平平稳稳地过日子,从来没有过出人头地的奢望,但是在北京当时的局势下,吴家的生活还是受到了影响,日子过得更加惨淡了。 当然,对于年仅13岁的吴炎来说,时局的状况属于遥远的成人世界,他还无法对此有直接的感悟,只是看着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并且切身感受到了笼罩在家里的那种异乎寻常的气氛,他觉得自己像是掉进了沼泽地似的喘不过气来。 母亲叫张舒文。外祖父是满清政府时的高官,叫张元奇,曾经侍奉过慈禧太后。可以想像,外祖父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后来由于向慈禧太后谏言而被逐出宫廷,贬到京城之外的地方上了。 母亲没有缠过脚,这在清朝的上流家庭里是极为罕见的。这自然要归功于思想开明的张元奇,是他免去了自己的女儿遭受缠脚的痛苦。这种开明的思想被母亲带到了北京的家,影响着吴宅中的上上下下。家里雇了七八个女佣,本来可以让她们来照顾父亲,可母亲却不让她们接近父亲,宁可自己一个人照顾病中的父亲。当然母亲也绝不容许孩子们靠近父亲的病床,因为母亲非常清楚地知道,结核病是会传染的。 尽管如此,当隔壁房间里传来父亲撕心裂肺的咳嗽声时,吴炎总是忍不住跑到父亲的房间,偷偷地看看父亲。他很奇怪原本就瘦小的父亲,为什么每次看到时总好像比前一次又小了一圈似的,而嘴边的胡子却总是乱蓬蓬的越来越多。 “走远点儿!” 每次吴炎从门缝往里看的时候,母亲张舒文总这样呵斥他。这种呵斥实际上包含着母亲对孩子们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春天的气息悄然无声地漫进了吴家。你会发现桃树的枝头上隐隐约约地长出了一些不过几毫米长短的花蕾,似在骄傲地告诉人们用不了多久,枝头上就会开满粉红色的桃花了。 然而,吴炎无暇顾及春天是否就要来临。乍暖还寒的气息顺着地面透进了房内,吴炎心烦意乱,他发泄的方式只能是无奈地把手中翻看的书远远地摔了出去。 应该说,吴炎算是一个比较淘气的孩子。与两个兄弟相比,他的性格活泼外向,喜欢往外面跑,在北京的街头巷尾玩耍。也正因如此,在兄弟三人中,他是受到父母训斥次数最多的一个。 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叫吴浣,小他两岁的弟弟叫吴泉。弟弟吴泉从早到晚对着棋盘下围棋、摆棋谱。哥哥吴浣每天要去上学,很少有机会和吴炎在一起玩耍。于是形单影只的吴炎只能偷偷地跑出家门去找人玩。因为吴家算是官吏之家,而官吏之家的家教通常是很严格的,父母往往会禁止孩子们与胡同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于是吴炎经常挨骂便在情理之中了。 “你太不听话了!” 吴炎常常被父亲这样训斥。但是,一到春节,吴炎还是忍不住跑上街头,在拥挤的人群中穿行。 离吴家不远处是新街口南大街,宽阔的道路上行驶着当时还很少见的有轨电车。川流不息的人力车和马车来来往往,这种景象总是让吴炎流连忘返。 附近还有一座叫白塔寺的寺院,寺院内有许多卖东西的摊位,好像全北京的所有食品都集中到了那里似的,摆满了各种各样从未见过的水果和点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搭起了不少临时的大篷,在里面进行着诸如马戏和杂技等表演,还有类似于相扑的摔跤表演。这里充满了生机,你会情不自禁地被各种表演深深地吸引住。 “那种地方不许去。” 每当有庙会的时候,母亲总是这样叮嘱吴炎,而吴炎却忍不住跑去逛庙会,尽情地享受那里的快乐。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以往总是让人心动的景象,这天却丝毫引不起吴炎一丝一毫的兴趣。他的心情很沉重,不安的情绪始终缠绕着他。就连琳琅满目的点心和令人惊叹的杂技也无法让吴炎高兴起来。他的脚步越走越沉重。 “父亲的病能好起来吗?” “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脑子里闪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吴炎虽然身在其中却又感到热闹的庙会离自己很遥远。他的担心不幸应验了。 这是这一年的2月10日。 “你父亲叫你呐。” 母亲的声音很异样,连小孩子也能感觉到她有些不同寻常。来到父亲的房间,哥哥和弟弟已经在里面了。吴炎和吴浣、吴泉一起,兄弟三人站到了父亲的床头边。由于每天咳血,父亲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这时父亲开口说话了。 “把书法书留给吴浣。” 嘶哑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从嗓子眼里挤出来的。 “把小说留给吴炎。” 为什么要跟我们说这些呢?吴炎感到内心的不安变得越来越沉重。父亲衰弱的样子更增加了他话语的分量。 “把围棋留给吴泉。” 这似乎是父亲的遗言了。父亲说的书法书指的是字帖,因为在旧中国要想走仕途之路,书法是必修的一门学问。而要把小说留给吴炎,或许是父亲希望吴炎将来能走上文学之路吧。得到了围棋的吴泉当然同时也得到了父亲收集来的围棋棋谱。这时,父亲又特别叮嘱吴炎说: “往后,你要懂事了。不要没事总往外跑,不要淘气,不要给你妈妈添麻烦。” 葬礼上哭声一片。 父亲的亲戚多在福建省,所以只有居住在北京的那部分人参加了葬礼,包括母亲的八个妹妹。吴炎记得当时棺木的周围到处是女人们悲悲切切的哭声。兄弟三人穿着白色的孝服,站在棺木前头,与父亲告别。三个少年一脸稚气,他们尚不更事的身影让父亲早亡的事实显得愈加残酷。 棺木运到了长椿寺。 我们不知道父亲吴毅是不是真正地期盼长子进入仕途、次子走上文学的道路、三子成为棋士,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兄弟竟如父亲的遗言所传递的信息那样,后来分别走上了这三条不同的道路。 不久以后,哥哥吴浣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官员。吴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弟弟吴泉后来东渡日本,在围棋界,永远地留下了他辉煌的名字。 吴泉字清源。 日本昭和年间在围棋界被称为无冕之冠的天才棋士吴清源正是其人。从二战前到战后的十番棋比赛中,他一个一个地击败了当时名震棋坛的日本一流棋手,世人把他看成了围棋界的神。 本书将记录吴家三兄弟即吴浣、吴炎、吴泉(清源)不同的人生,并通过他们走过的一生,来揭开吴家的百年史。 吴浣作为日本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官员,曾经任职于宫内府及驻外的“使馆”。日本战败后去了台湾,之后又侨居美国,并在美国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吴炎留在了他的祖国——中国,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吴清源则一直背负着日中曾发生过战争这样一付沉重的十字架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日本。 与这三兄弟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有宋氏三姐妹,即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宋蔼龄嫁给了大财阀孔祥熙,宋庆龄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宋美龄则成了国民党的最高领袖蒋介石的妻子。 “一个爱财,一个爱国,一个爱权。”这句话概括了宋氏三姐妹的人生,并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之中。而在本书中,作者也想依此方法概括一下吴家三兄弟的不同人生。 “一个为家,一个为国,一个为才。” 本书是对吴氏三兄弟人生磨难的文字记载,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记述了20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历史片段。 后记 我第一次见到吴清源先生是在2000年的春天。 那时,我曾经连续三次前往东京四谷的公寓拜访吴清源先生,目的是为我工作的报社整理采访报道。第二年,从春天到秋天,又见了吴先生二三十次,这期间是为了写吴先生的回忆录。由他口述我做记录,最后在晚报上连载了九十回。 吴先生有两个住处,分别在四谷和小田原。我往来于这两个地方之间,听他一一讲述幼年以来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并记在我的笔记本上;如果遇到吴先生生病住院时,我就在他的病榻旁奋笔疾书;我还在随吴先生到中国时,在从大连开往沈阳、哈尔滨的漫长的火车旅行途中,听他讲述过去。 整理回忆录的时候,我参考了许多吴先生的著作,像《以文会友》等。我也去图书馆,查阅过去的杂志和报纸,还找过吴先生的熟人采访。最后回忆录在报纸上连载发表。回忆录的书名叫《中的精神》,目前已经在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韩国也将在近期出版发行。后来,吴先生到中国时,我也随同前去。还多次拜访过他的家,从他那里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话题,所以,本书是在对吴先生进行了长达五年的采访的基础上写成的。 吴先生的哥哥、比他年长两岁的吴炎还健在,一个人生活在中国天津。所以,乘报社休假的间隙,我曾经几次飞往北京,前往天津采访吴炎先生。吴炎先生还著有《吴清源和我》一书,在得到他许可的前提下,本书选用了这本书中的若干内容。 遗憾的是兄弟三人中的大哥吴浣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过我去美国时,从他的两个儿子口中,以及找出来的吴浣先生的遗物中,还是捕捉到了吴浣先生的人生轨迹。生活在台湾的吴清桦(寄子)女士也向我提供了有关三兄弟的许多往事。 当然,吴家住在北京、福州等地的亲属们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居住在美国圣迭戈的吴羽中先生和生活在北京的吴硕先生编写的《吴氏家谱》,也是我了解吴家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中的许多人名及出生年月都是出自《吴氏家谱》。正因为本书是依据无数次的采访和吴家亲属的记录写成的,所以没有一般书上应该附有的参考文献的目录。 顺便提一句,中国电影界的重量级人物田壮壮导演几乎在与我写作的同时,着手拍摄电影《吴清源》(暂名)。拍电影的他和写传记的我,在这五年间,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值得高兴的是,田导演已经于2004年秋天开始,在日本的外景地进行拍摄,至冬天已经完成了电影的全部拍摄工作,计划于2005年正式公映。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也在中国国内设立了“吴清源国际围棋交流基金”,以谋求通过围棋来开展新型的国际交流活动。 最后,还要提一句,由于我不懂汉语,所以吴清源的秘书、中国围棋协会五段棋手牛力力女士及北京的计丽屏女士在我前往中国的时候,陪同我采访和做相关的翻译工作,并将有关的汉语文献翻译成日语供我参考。尤其是牛力力女士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岛晋治先生,以及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狭间直树先生也给过我真诚的意见。岩波书店的川上隆志先生帮助我出版了本书。在此,我要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于2005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