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即明朝开国元勋、军师,刘伯温。本书介绍的就是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书中全景式地描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著名人物的成长经历,也能从中体会到他那超凡的智慧和过人胆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古人豪(刘基传)/浙江名人研究大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吕立汉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基,即明朝开国元勋、军师,刘伯温。本书介绍的就是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书中全景式地描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著名人物的成长经历,也能从中体会到他那超凡的智慧和过人胆识。 目录 第一章 南田故里家世溯源 (1) 南田故里 (1) 家世谱系 (6) 第二章 颖异少年进士及第 (16) 郡庠读书 (16) 研习《春秋》(20) 科举连捷 (23) 第三章 初入仕途不避强御 (30) 为官高安 (30) 调任南昌 (37) 第四章 隐居力学遨游海内 (45) 归隐桐江 (45) 游学江东 (51) 金陵怀古 (57) 北上京师 (61) 第五章 再度出山提举儒学 (73) 提举儒学 (73) 广交朋友 (84) 讥刺朝政 (91) 再度辞职 (97) 第六章 佐戎浙东建言遭阻 (101) 进士殉难 (101) 参与戎事 (105) 建言遭阻 (113) 第七章 避地绍兴诗文自娱 (118) 避地绍兴 (118) 结交王冕 (124) 诗文自娱 (127) 感时述事 (136) 第八章 处州平“寇”愤然辞官 (144) 临危受命 (144) 平定“山寇” (155) 诗文唱和 (161) 愤然辞官 (165) 第九章 归隐南田 著《郁离子》 (172) 创作旨意 (172) 治国方略 (175) 艺术成就 (180) 第十章 艰难抉择走向大明 (186) 元璋其人 (186) 艰难抉择 (194) 风云际会 (206) 第十一章 审时度势定计征讨 (212) 龙湾大捷 (212) 江州之战 (221) 浙东平乱 (230) 第十二章 西平江汉东定吴会 (241) 阻救安丰 (241) 决战彭蠡 (244) 东定吴会 (253) 第十三章 弃武归文立法定制 (260) 天下归一 (260) 任太史令 (265) 升迁乌台 (271) 第十四章 君臣生隙功成身退 (281) 妻丧告归 (281) 君臣论相 (287) 封爵还乡 (294) 第十五章 奸臣构陷待罪京师 (301) 还隐山中 (301) 奸臣构陷 (310) 最后岁月 (313) 第十六章 巨星陨落家族盛衰 (319) 刘基之死 (319) 身后记事 (327) 第十七章 博学长才多方建树 (333) 哲学思想 (333) 文学思想 (340) 诗文成就 (344) 艺术造诣 (351) 象纬建树 (354) 刘基大事年表 (357) 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1) 试读章节 在处理与郭子兴本人及其家族、旧部的关系上,朱元璋向来采用高姿态予以妥善解决。原则问题必须坚持,但态度都比较诚恳,方式方法也很讲究,而且很有耐心,如说服郭子兴救援六合友军,即为一例。当遇到牵涉个人利害得失,有蒙受一时的误会和诬枉之时,则甘心忍辱负重,以更大的诚心和加倍努力的实际行动去消除误会,争取得到谅解。郭子兴曾一度对朱元璋不信任,怀疑他有抢班夺权的企图,郭子兴之子郭天叙暗中下毒妄图毒死朱元璋等,朱元璋除了运用正当防卫以保全性命之外,尽量委曲求全,哪怕当心腹李善长被郭子兴眼巴巴挖走,他也是忍痛割爱。 总之,朱元璋在处理十分棘手的人际关系和团结问题上是卓有成效的,而之所以能取得这一成效,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胸襟博大、身先士卒和刚毅果断。朱元璋为了在全军中树立自己的崇高威信,总是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表里如一,不尚空谈。每次战役,他都亲临战阵,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整饬军纪上,能率先垂范,凡要求部下做到的,自己先行做到,并且“善抚士卒”,在部队当中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官兵关系,从而使这支部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他反元立场十分坚定,与元廷势不两立。因为这是当时绝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愿望,是政治上的头等大事。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发生动摇,则其他一切事情都无从谈起。方国珍、张士诚等后来之所以大失人心,就因为他们在反元大节上有始无终,朝三暮四。朱元璋从投身郭子兴麾下的第一天起,除了后来有一段时问专门对陈友谅、张士诚用兵之外,其P193余的日子几乎天天在与元军浴血奋战,其反元的地盘也都是直接从元军的手中夺取的,其义军的旗号、服装和政权的年号都一直与小明王的龙凤政权保持一致。朱元璋占领集庆后,为了麻痹北方强敌,曾先后五次主动派遣使臣与察罕特穆尔等元军首领通好,这是出于军事策略上的考虑。但当元廷将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诏书送至南京,欲以此缚其手脚时,他旗帜鲜明地予以拒绝,且以“元朝不达世变,尚敢煽惑我民”为由,将元使诛之示众。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反元立场是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麾下将士能万众一心,始终团结在他的周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最重要的法宝。P194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竺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贇、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印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我从事刘基研究是从1998年开始的。 当时我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学进修,在著名学者刘世德先生的指导下,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刘基文集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考证,同时对刘基文本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发表《刘基论》、《刘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两篇文章。 访学结束回到单位,又利用一年的业余时间写成《刘基考论》一书,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拙著《刘基考论》主要是研究刘基在诗文创作上的艺术成就,从而评定他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虽说对刘基的生平研究也有涉及,但毕竟是不全面的。 关于刘基的生平研究,前人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年谱方面有刘基后裔刘耀东编撰的《刘文成公年谱》、王馨一先生编撰的《刘伯温年谱》,温州师范学院郝兆矩先生又对王馨一先生《刘伯温年谱》作了修订,出版了《增订刘伯温年谱》;评传方面有南京大学周群博士的《刘基评传》和郝兆矩先生的《刘伯温评传》。随着刘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又发现了不少史料,我总想对刘基的生平行状作一次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2002年年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希望我能承担起“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选题之一《刘基传》的撰写任务,我就欣然接受了,却不料这是一个难产的婴儿”。我记得,是在2003年元月3日开始进入本课题的研究。当时是想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此项工作,万没想到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写成现在这部书稿。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事务繁忙,工作性质决定了我连假期也没得空闲,加上每学年还得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没有一块相对完整的时间容我静下心来做学问。可以这么说,写这部书稿的时间完全是挤出来的,这两年多来,除了工作、教学之外,我把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这部书稿上了。说起这个,于心总觉有愧,那就是这两年多来没能为我妻蓝于仙分担多少家庭重担。岳母身患重症,要尽一份孝心;孩子面临高考,要充当好“后勤部长”,这一切她都包了。所以,这部书稿的完成,我首先得感谢妻子的大力支持。 写作过程当中,借鉴了诸位学者、专家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周群博士、郝兆矩先生各自所撰的刘基评传使我获益良多,谨此一并予以感谢!当然,我更要感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万斌先生、卢敦基学兄对我的信任!没有他们给我创造的这个机会,此课题研究或许还得拖上几年。我也要感谢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出版社编辑陈巧丽、李宁女士,他们在百忙当中认真审阅拙稿,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沈桂松、俞美玉、杨俊才三位老师百忙之中帮我校对书稿,也表示由衷感谢! 书稿算是草草完成,留下的遗憾自然也是不少。有些章节,我真想推倒重写,可惜没有时间。真诚希望此书付梓之后,诸位同仁、广大读者能不吝赐教。 吕立汉 2005年5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