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做女人的艺术》姊妹篇。《做女人的艺术》2005年出版后,曾入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终评,在国图网站上网民评价甚佳,初版几个月后即告售磐,现已再版。
《美人之美》是作者继《做女人的艺术》之后的又一佳作。是关于一个女人,心智真正开始成熟的一个女人,她的私己体认,她的青春与爱情、梦想与回忆、时尚与流行、唯美与虚无、焦灼与渴望、脆弱与警醒……在这书里,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内化的美人质感、美人气韵、美人意象、美人氛围……美人而有大美者,是有“情美”,这是一种体质、一种香味、一种爱欲体念及人格热度……
全书分“色·天生丽质难自弃”“情·勿为情深累卿卿”和“思·愿作红尘慈悲人”三部。在这书里,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内化的美人质感、美人气韵、美人意象、美人氛围……美人而有大美者,是有“情美”,这是一种体质、一种香味、一种爱欲体念及人格热度……
天生丽质难自弃
看过一篇出自男性学者的学术论著,论说美女西施不如做那个邻家的丑女东施,倒能“头白溪边尚浣纱”,平平安安过一生。
当时我就心想:可是西施自己会不会喜欢和甘心“头白溪边尚浣纱”?一辈子就是那条溪那点纱,浣去了红颜浣出了白发,除了一份农家小妇人的日子什么也不知道。美女西施去了吴宫,先周旋王者夫差,把一个强国玩弄于女人的纤掌,后随着名臣范蠡泛舟五湖,去远天远地纵情消受生活。做为女人,色和才都得以超水平发挥,情感也风起云涌体验丰富,这才是不负自己的天生丽质呀。
相反,现代美人若想“头白溪边尚浣纱”,那可太容易了。但大多数只能守着挣不脱的平凡,躁躁乱乱杯水兴波地只巴望“过把瘾”,“潇洒走一回”。不安份显然是人性最难泯灭的冲动之一种。以此观之,往古来今,包括男人在内,有几人那把瘾过得比西施更潇洒?她这一生有什么对不住自己的?更有什么理由“不如做邻家丑女东施”?
诗说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分明怨恨曲中论”,我想这也肯定是出自不明就里的男性文人之手——
他不反过来想,昭君在汉宫,无非是汉皇众多妃嫔中的一个,美人太多了,“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纵然运气好被多幸了几回,又免不了忧谗畏讥,这边怕皇后找茬,那边怕新人替补,还要日日对镜,生恐云鬓改秋节至什么的,更得担心一旦当今天子百年归西,她们这干人又何处是归程?
没错,塞外是朔风漠野,“雪花大如席,满地石乱走”,固然自然环境严峻,文化和生产力都比中土落后一大截。但胡人没受大汉的文明教化,也没学会那个文明的毛病。单于不远万里迎来王昭君,是隆而重之娶做阏氏——正宫娘娘和第一夫人的。要名份有名份,要尊荣有尊荣,要宠爱有宠爱。单于是矫健的骑手骁勇的战将,也许不会象汉家皇帝那样端坐龙庭哼呵哈呵接受百官朝拜。一大捆一大捆批阅奏章,却驯得烈马挽得强弓。何况胡地的民俗看似荒蛮,实际对女人没什么不利,老单于登仙了阏氏还是阏氏,只不过丈夫换做了老单于的儿子,一个同样威风凛凛却年轻的男人。只要王昭君自己别是一付圣贤文化的冥顽心态,非效仿两汉古诗中的女人去“女子重前夫”,把不能从一而终视做莫大痛苦,她在那片高天阔地出任终身制的阏氏,满可以比毕生幽禁于深宫中“不得见人的去处”活得更自由而快乐。
不是女人也没出过塞的中国文人,你焉知王昭君琵琶上弹的是怨恨还是庆幸?
又如杨玉环,说法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当然难自弃了,又凭什么要自弃?法国男人一针见血,“美貌是女人的财富”,而且这财富,女人持有的年限很短,不及时投资便会冰消雪融。杨玉环做了对女人来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用美貌猎取了一个被称为“至尊”的男人,二十多年里,享受了一般女人做梦都梦不到的一切——天生丽质真是个好东西,女人干嘛要自弃?
杨玉环收场不好,确是“喜荣华正好,叹无常又到”,命定的马嵬坡前一条白绫,那口气咽得不明不白不情不愿。一场国家灾难向一个女人迁怒,李三郎居然不能对着六军大吼一声:你们不发就不发,有本事弑了我这个君,杀贵妃没门儿!这一刻,杨玉环或许心中掠过一声叹息:来生不入帝王家。
但别忘记,这是她此生已充分“帝王家”过了才发出的叹息。常得君王带笑看那阵,她可顾不上叹息。
果真有来生,仍然是天生丽质,又仍然有做贵妃和做民妇两种选择,转世的杨玉环会选择哪个?
倘若不巧没有进宫的机缘只有嫁入民宅的宿命,国色天香的杨玉环是否会象《项链》里那个法国美妇郁郁不平?又是否会在妻妾争斗中伤痕累累?或者做了思妇“音响一何悲”,做了弃妇“长跪问故夫”?做了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做了短命丈夫的未亡人“寡妇起彷徨”?
不入帝王家,杨玉环是否有把握厮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夫妻和美儿孙争气,是否有把握不死于暴疾难产兵变灾荒溺水坠崖准能活到七老八十寿终正寝!
杨玉环自弃了丽质无非如此。
因此一些议论从名女人命运中看出的悲剧便主观而武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女人的同情便杞人忧天无的放矢,不知道被他们同情的女人说不定在天上发笑:没救的男人之见。你们十年寒窗不如我回眸一笑,谁同情谁呀!
哈,聪明女人历来并不怎么当真,她们清楚男人不可能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P3-5
人生有情忧患始
对于任何题材与领域,我都无正写的愿望,也无正写的能力,我缺乏对一物事整体性的宏观把握,也缺乏鞭辟入里的观照与深刻揭示。然我亦觉得自己不需要承担这个义务。我从自己的切肤之感及视线所及之处的一点私见出发,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字,这几乎可以说是我整个写作的特点。因此,便从不讳言自己的清浅与片面,我相信自有其他高人承担全面及伟大的任务——那些关系民族大义的、种族兴亡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倒一向堪称无知无畏……
我是一个日常生活体验单薄但“文化私生活”(黄集伟语)较丰富的人,文化私生活里又以“情爱文化”为重,由此,我不止一次对人简称过: “我的情爱私生活比较丰富”,别人笑,我也不想多作解释。我的“情爱写作”多是内视的,我关注其内核多过关注外相的情节与发展,这是性格原因所致,也是基于我的局限所做的一种主动选择。对于这样的写作前景,我是没有信心的,他人也不止一次对我说过,必须走出来,必须深刻,宽广, “大气”——但请原谅,或许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大气的小女人。
写作肯定是有缘起的。说来可笑,本书文字的缘起,竟是某日重新翻看《2046》,一句台词深深打动我心: “她对你没有反应,未必是她反应迟钝,也有可能是她根本不喜欢你,有些事是不能勉强的,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放弃。”打动的不是这话有多精彩多有道理,这是常识,没有什么发现的欣喜,打动的是梁朝伟说这话时那种平淡的透彻的语气。
人年轻时总有想绕到事情背后探个究竟的冲动——为什么?为什么他那样对我?是不是另有隐情?当然,人到中年有时难免会发飙,有时难免阶段性地掉入青春期的状态里面。但一个正常的中年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因平淡而醇厚,因放弃而丰满。因不勉强而自如进退。
人生很多事情是不明白的,不明白就不明白吧,也没什么。
因平淡而醇厚,因放弃而丰满。因不勉强而自如进退——我希望我的写作状态应如是,我的人生状态亦如是,我的爱,更如是。
于是想写关于一个女人,心智真正开始成熟的一个女人,她的私己体认,她的青春与爱情、梦想与回忆、时尚与流行、唯美与虚无、焦灼与渴望、脆弱与警醒……
写着写着就有点偏离了。这也是正常的事。不过有两位伟大人物的两段话,是写作时常常跳上我头脑的,说得真是好,抄录如下:
倘若一个人不能用所爱者的眼睛去看,美丽的东西有什么意思?美,甚至于快乐,有什么意思?倘若不在别一颗心中去体味它们的话。——罗曼·罗兰
难道爱情同智慧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在一个妙龄女子身上,我们所爱的是全然不同的东西。我们所爱的是她的美、青春、泼辣、轻信、个性,是她的错误、乖僻以及许多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歌德
我可能说得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了——感冒药说明书上讲服药后不能开车,看来亦不宜作文——思路不清晰,似在云雾里。
这书名,《美人之美》,自然是有点不知所谓模棱两可很大程度上纯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起的——才气平庸,写字起名,常令我煞费苦心。不过,所谓美人者,令人向往,想来谈美人之美,也会吸引一些大众眼睛。此书名正是与一二好友切磋而来,说“色香味形几个元素皆齐整”。
但我这里通篇写的,并不完全是教人如何在外在装扮美容,那是《美容方法一二三》或《塑造魅力气质ABC》一类书的事情,在这书里,可能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内化的美人质感、美人气蕴,美人意象、美人氛围……美人而有大美者,是有“情美”,这是一种体质,一种香味,一种爱欲情念及人格热度……总之,是一个新品种。有“情美”的女人,给人的印象真是太强烈了。 全书分“色·天生丽质难自弃”“情·勿为情深累卿卿”和“思·愿作红尘慈悲人”三部,也自觉是为方便阐释我要讲述的“情美”,而像画了一张“美色情义尘世温度”皆备的“好女”图,这个“好女”,是“忽忽不觉其美”的好女,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好女……总之,我心目中的美人之美,似乎必得具备以上好女的品性质地……“色” “情” “思”,又焉知我不是借此欲与有情之人有趣之人一同寄情绮思,探味风月,发一往情深、以智忧生之意?
谈美说情,当然不可能无所感怀,萍踪处处,也自然会有一二遭遇。但我认为自己更多还是有一种底子做背景色的,那便是“慈悲”——人生之艰难困囿、俗世之无奈纷纭……红尘多忧思,人生有情忧患始,杜甫说: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人情事情物情,总构为世情,有此生即有此情,有此情即有悲欢,有悲欢……唉只得“哀矜而勿喜”“婉转慈悲”罢了。
有情无情……这个话题,我容易说起来就困郁,赶紧先打住。
不过搁笔之时,恰春日融融,美人佳话,红楼遥指,旧梦无痕,心中惘惘。真真是冷热激搏,益增困扰,依然无尽。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