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孙郁先生以20世纪中国文人为考察对象,撰写的一部20世纪心态史。上起晚清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始,经近现代的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直至20世纪末的当代作家与评论家张承志、钱理群、王晓明等,论述了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百余年风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的全景图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年苦梦--20世纪中国文人心态扫描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孙郁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系孙郁先生以20世纪中国文人为考察对象,撰写的一部20世纪心态史。上起晚清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始,经近现代的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直至20世纪末的当代作家与评论家张承志、钱理群、王晓明等,论述了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百余年风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的全景图画。 内容推荐 本书以感悟的方式,对近百年文人和文化进行了一种散点透视,是文学史、思想史的一次有趣的穿越。作者被无数沉重的话题缠绕着,从近现代至今,一些重要的精神闪光在此汇聚着,且形成了对话的底色。不安的、骚动的激情与矛盾的、困惑的语序,隐含着历史的明与暗,人性的曲与直。无数悲怆的灵魂被重新唤起了,游荡在今人的思绪里。作者从那些直面现实和不断抗争的知识群落里,提炼着今天有参照意味的因子,旨在于此寻找精神的另一种可能。全书苍冷沉郁,在历史的长影和当下的风雨问,折射着读书人的犹疑和坦然。 目录 章太炎:旷世奇音/1 梁启超:启蒙的悲欣/15 王国维:辉煌与沉寂/28 周氏兄弟:绝望与逃逸/45 陈寅恪:“遗民”歌哭/62 胡适:自由之梦/77 梁漱溟:拯救儒学/92 茅盾:苦涩的初梦/103 瞿秋白:悲剧人生/114 李何林:一个布道者/129 巴金:反抗与忏悔/140 张中行:哲思与激情/16l 费孝通:乡土情怀/173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185 唐弢:未完成的雕像196 王瑶:拖着历史长影/207 汪曾祺:古魄新魂/216 邵燕祥:诗人与战士/225 王蒙:从纯粹到杂色/24l 钱理群:在鲁迅的背影里/252 张承志:血色的圣火/263 赵园:另一种品位/278 史铁生:通往哲学的路/286 贾平凹:西北人的道行/299 王晓明:历史的宿命/306 鲁迅传统:不朽的主题/317 后记/329 试读章节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字卓如,号任公。1884年,年仅11岁的梁启超便在广州成为秀才,人们把他看成一位神童。五年之后,他又考中了举人,一时成为闻人。应当说,少年梁启超有着相当坚实的功底,国学中精华的东西,很早便被他领会到了。按中国人以往的经验,少年得志的他,应在为官的道路走下去,在仕途中干一番更大的事业。但偏偏是社会发生了变化,西学已在东南沿海传播开来。广东是最早被西化的地方之一,鸦片战争且不谈,仅西洋传教士在那里的多年活动,便早已把域外学术传播到知识界中。大约1890年,梁启超结识了康有为,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康有为那里,传统的今文经学,与西方的一些学理,被交糅起来,形成一套新颖的维新意识。这对梁启超的影响甚大。在跟随康有为的几年中,梁启超思维大开,西洋的进化学说与大同意识,在他的思想中扎下了根,立意改革中国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思想,也在此时形成。随后几年中,他跟随康有为进行“公车上书”,从事“戊戌变法”,声名大振。康梁学术与改良精神,是近代史上最具迷人的篇章。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前,梁启超与其老师康有为,实际上扮演了社会变革精神领袖的角色。 中国近代改良思潮的出现,固然与西学东渐有关,但在其生成过程里,对旧有的国学进行重新的整理,重新认识传统,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课题。康有为、章太炎等人,走的是这条路子,梁启超亦然。总观梁氏的一生,除了后来积极参政以外,他大多的精力皆用在学术的整理上。办教育,鼓励新学,办报刊,研究国故,可谓终生不渝。梁氏一生,流亡海外的几年生活,颇让人感动。他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为近代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三十自述》中说: 尔来蛰居东国,忽又岁余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惟日日 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无补时艰;平旦自思,只有惭悚。顾 自审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无术可以尽国民责任于 万一,兹事虽小,亦安得已。一年以来,颇竭绵薄,欲草一中国通 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然荏苒日月,至今犹未能成十之二。惟 于今春为《新民丛报》,冬间复创刊《新小说》,述其所学所怀抱 者,以质于当世达人志士,冀以为中国国民遒铎之一助。从文化人手进行改良,这是近代革命的必然之路。读梁启超后来的文章,大致可以理出他的思路来。无论是从政还是论学,其宗旨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中国所以有“五四”,有近代变革,梁启超那代人,功莫大焉。 梁启超是个知识博杂式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他的学术、史学思想,在“知”的一面,他无疑是一代宗师;而“行”上,却不得不打一点折扣,太儒化,便使其生命之旅分成两半。这种分裂的人格,现在想来,是有许多可感可叹之处的。20世纪的许多文人,在“知行合一”方面,均未能协调好。近代以来,文化上的硕儒涌现出一大批。可偏偏在付诸实践上,均碰了壁。悲剧几乎成了那代人的生命总结。梁启超的一生,便一直处在这种“知”、“行”的矛盾中,直到死,亦未能摆脱这种困惑。也恰恰是他的这种困惑,使他的价值选择,变得悲壮起来。读他的治学文章,没有多少是闲适之作,那些关于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史学等内容的新思维,是近代先觉者的智慧之光。梁氏的作品,标志着近代人新价值路向的选择的自觉,那一代寻路人的诸多痛苦与希望,都可在他的文字间找到。 梁启超身上最诱人的地方,是不断地进取,一直和昨日之我战。这决定了他不满于现状,有求变之心。从早期倡明变法,到推动宪政运动;从与袁世凯合作搞“国权主义”,到全力反袁,发动护国运动,他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之中。他晚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谈及自己时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前所治者。 P16-17 后记 这不是一本论文集,也不是单纯的人物素描。我至今不知道自己在写着一种什么文体的著作。这些年来,我渐渐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描述自己对文化的感受。记得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我只会以自己的心,去体味生活,体味存在。支撑我的世界的,便是这种感觉。对已经过去或正在经历的学术与文化史,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些。 描述20世纪中国文人的心态史,对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劳作,我曾经想绕开这些灵魂,歇息于平淡、宁静的时空里。然而终于未能如愿,我和这些形形色色的独行者们纠缠上了。晚清以来的文人,其复杂性与多样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探讨我们民族“被现代化”的历程,就不得不在这些人的世界里驻足。一百年的岁月不算很长,而我们却经历了那么多的血与泪、水与火。我不相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会像中国文人承受过如此多的苦难。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岁月,文化沉浮中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都留在了这些知识分子的血脉里。梁启超、章太炎以来的学人,鲁迅、周作人之后的作家,做的几乎是相同的梦,直到20世纪的岁尾,从许多文人的笔触里,仍然可以感到相似的气息。这个思想者辈出的世纪,精神却被同一个旋律占有:图强与富民、独立与民主。一百年间的哲学是贫困的,但心灵的体验是那样的富有,每个杰出的文人都是一个窗口,你可以在那儿嘹望到已逝的风景。这个风景中没有确切性,没有永恒的承诺,它永远弥散着困顿、不安、焦虑的情感,以及对彼岸的渴望。坦率讲,在造访这些痛苦的灵魂的时候,我的心常常是沉重的。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中国文人心灵最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的现代化为什么经历了一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才开始起步?鲁迅式的忧患还会延续多久?下一个世纪的公民能否体味到我们这一代以及上几代人的苦涩?我想起一百年前的时候,梁启超曾热情地憧憬过20世纪的中国,他后来在《新中国未来记》这部小说里,津津乐道地幻想过中国的社会变化。那时的学人是单纯的,包括章太炎、胡适等人,都未能真正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复杂化。只是到了鲁迅,我们才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了文化的沉重与精神深切的困顿。但鲁迅的伟大并未给他身后的历史立即带来福音,正像孑L子的伟大并未能真正拯救未来一样,中国文化之中面临的危机不是道德层面上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排斥现代理性的心理机制,生存的物质方式大概才是重要的因素。真正推动社会巨大变革的不是“灵魂深处的革命”,而是与生命价值密切相关的物质变革: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生态调整。从生态的调整到心态的调整,比从心态的调整到生态的调整更为重要。但这个变革的思路,是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内乱、战争、文化革命后,人们才摸索到的。为此,我们整整期待了一个世纪。 这一个世纪我们赶走了皇帝,建立了白话文为基础的新文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建立、“文革”的灾难,以及改革开放……有什么不朽的精神遗产可以留给后人么?每每想及此,我都有着复杂的感情。 本书几乎省略了对政治家、经济学家,以及某些重要哲学家的描述。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难以胜任的工作。选择那些艺术气质很浓的文人作为自己注视的对象,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需要。我其实是为了印证早年对诗化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猜想,才选择艺术家作为历史的参照。其实,描述晚清以后的文化人,还可以找出许多人来:郭沫若、郁达夫、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曹禺、吴宓……然而,我仅此打住了。我相信未来的学人们,会做得更好,这或许也是本书的遗憾吧。 我至今仍怀念着大学与研究室工作的年代,我的思维方式、价值态度是在那时形成的。那些岁月影响了我终身的道路。本书的写作,就是旧梦的重温。这些文字都没有丝毫的功利可言,我是以自己的心去呼应已逝的时光,那些人、事、物,还有我淡淡的梦。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过于感觉化,然而它是从心灵中喷出的。我不愿意正襟危坐地谈古论今,接近历史完全可以是不同的路。认识一个人,便是在感知一部历史,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似的,在同样的背景里,差异竟如此之大,这也使我坚信了学问也可以有不同思路的看法。我相信本书中的一些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可重复出现的,有的已成了文化的绝响。我们正在丧失这些巨人,而在丧失的同时,却又在走向现代化。难道历史的进化是以扬弃思想者为代价的么?中国历史常常是伴随着这类悖反的命题的。我多年涉足于这些领域,便是接受了这类诱惑的缘故。 人有时是无法解说自己的。例如吧,我多年一直推崇“五四”的传统,但后来发现,自己身上,更多的是非“五四”化的东西。在骨子里,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文化的乐观主义者,可是在咀嚼昨日的文化时,又常常被绝望的情感所左右。我说不出这是为什么,可我依稀地感到,我们的知与行,有时并未能统一起来。文人们一直生活在一种幻象中,晚清以降的人大多被困在这一苦痛中。我觉得自己也带有这类的痼疾。回首历史,其实正是审视自己。在远逝的时光里,亦写着我们这代人的苦乐。一段又一段的歌哭唱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小路也趟过了,在匆忙的行旅中,你会发现,自己正是那历史中的一员。我们的一切,都裹在这历史的长影里。这是一种快乐还是不幸?想起自己还未能走完与父辈相似的路,我常常只有叹息。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圆圈,不知何处是个终点。 人很容易老的,一切都在慢慢地消失,然而只有文化之树还在生长。但愿我们的枯叶会化为肥料,成为未来绿色的滋养。文化人所做的,便是这类工作。我不乞求永恒,这本书不过是旧我的影子。一个在忧郁中成长的人,终会被光热所吞噬,我期待着这一光热,那时,我将连同我的影子,一同在世上消失。鲁迅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去读此话,似乎没有领悟什么,然而现在明白了。对于这样的消失,应感到庆幸。 本书的文字,除了茅盾、巴金的部分是读研究生时写下的外,其余均是近年完成的。关于巴金的那一篇,是我的硕士论文,因为偏爱,也将它收入进来。这两篇文章,与全书的体例有别,颇带论文的色彩,也破坏了全书的和谐,但我仍不舍割爱,留作纪念。人是常有自恋癖的,我亦不能免俗。从这里也能看出我思维方式的变化过程,看到自己的早期文字,常常怀念轰轰烈烈的80年代。我的学术事业,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走笔至此,忽传来汪曾祺去世的消息,我几乎没有再写下去的心境了。前些日我们还聚过,也谈起过本书的写作,他说了许多勉励的话。然而老人去矣,人间的苦涩似乎就这样延续着。一切都成了历史,但在我的心里,思想者的灵魂却仍活着。 对20世纪中国的良知们,我只能写下如上的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