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陆续占领了东三省,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东三省的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为全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本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此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整套丛书共分八册,总计二百余万字,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简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它是由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亲自创建并领导发展壮大起来的。其发展变化大体上经过了反日游击队、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发展壮大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艰苦斗争几个阶段。这支队伍曾发展到3个师9个团30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发源于吉林省东部(以下称吉东地区)以宁安为中心的绥宁地区,符后其游击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吉东地区和东满、北满地区的东宁、密山、穆棱、勃利、汪清、珲春、安图、敦化、额穆、蛟河、五常、舒兰、珠河、苇河、依兰、桦川、富锦、宝清、虎林、饶河、同江、绥滨、庆城、铁力等广大地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很大的打击,扰乱和破坏了敌人后方,牵制了敌人进关,配合了全国抗战。 由于党的组织领导、军队的战斗能力和领导人素质及军队发展历史等原因,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自然成为战斗在吉东地区的抗联各军的骨干;1938年10月以后,它又是抗联第二路军所属的抗联第四、第七、第八、第十军及其他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其主要领导人有周保中、柴世荣、胡仁、张中华、季青等。 抗联第二路军是以抗联第五军为核心力量组成的,第二路军成立以后,也是以第五军为中心进行活动的。所以在抗日联军第五军军史中,也应包括抗联第二路军的主要活动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绥宁地区初期的抗日斗争(1931年9月至1934年1月) 第一节 绥宁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政治情况 第二节 绥宁地区党和群众的组织基础 第三节 绥宁地区各种自发的抗日队伍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创建的反日游击队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反日队伍中的工作及其影响的扩大 第二章 绥宁反日同盟军的组成。党开始领导各种反日队伍(1934年2月至1935年1月) 第一节 “一二六”指示信在吉东的贯彻 第二节 绥宁反日同盟军的组成 第三节 绥宁反日同盟军初获胜利 第四节 绥宁反日同盟军战胜艰难,开展新的游击活动 第五节 绥宁反日同盟军反敌人秋、冬季大“讨伐”的胜利 第六节 绥宁反日同盟军的政治工作 第三章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成立和巩固(1935年2月至1936年1月) 第一节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成立 第二节 绥宁游击区的扩大 第三节 第二、第五军联合部队共同打击敌人 一、官地至通沟岗子战斗 二、额穆索至黑石屯战斗 第四节 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的巩固和提高 第五节 军队的群众工作,群众对反日联合军的支援 第四章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对敌斗争中壮大了自己。扩大了游击区(1936年至1937年) 第一节 东北抗日联军统一编制与抗联第五军的组成,吉东地区的形势 第二节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主力撤出绥宁地区,转战于中东铁路南北 第三节 大盘道、前刁翎和攻打依兰县城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一、大盘道伏击战 二、夜袭前刁翎屯战斗 三、攻打依兰县城战斗 四、黑瞎子窖截击战 五、三道通防御战 第四节 中共吉东省委成立,第五军的整顿加强及游击区的扩大 一、中共吉东省委成立 二、健全了编制,加强了政治工作 三、经济来源 四、坚持刁翎游击根据地,开辟依、富、宝、同游击区 第五节 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第五军抗日游击战争掀高潮 第六节 抗联第五军警卫旅的组成及其活动 一、三道河子森警大队哗变前的准备工作 二、三道河子森警大队哗变抗日 三、抗联第五军警卫旅的组成及其活动 第七节 中共吉东省委常委会议,组成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整顿第四、第五、第七军,准备迎接更大的斗争 第五章 第五军妇女团及其英勇斗争的事迹(1935年至1938年) 第一节 第五军妇女团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第五军妇女团的任务 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二、肩负后方密营的各项工作 第三节 第五军妇女团的英勇斗争事迹 一、八女投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视死如归的女英雄们 三、第五军的第一个女战士林贞玉 四、抗联中的第一个无线电报员陈玉华 五、“可造就之女性人才”李志雄 第六章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西征及下江部队掩护西征的活动(1938年至1942年) 第一节 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形势,抗联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 第二节 第二路军西征部队的艰苦斗争 第三节 下江留守部队掩护西征的活动 一、周保中部署掩护西征的工作 二、第五、第七军掩护西征的活动 三、第五、第九军掩护西征的活动 四、十二烈士山战斗等三个连环战役 第七章 第二路军的艰苦转战(1937年至1942年) 第一节 荒上遇险 第二节 总指挥周保中西巡刁翎 一、西巡刁翎地区 二、战胜敌人的重重围剿,处理第五军的一时危急 三、率第二路军江岸部队冲破敌人的重围 第三节 总指挥部在下江的活动 一、巡视依东 二、转战于富锦、宝清地区 第四节 艰苦转战,江岸脱险 第八章 第五军和第二路军在宝清地区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至1942年) 第一节 周保中的根据地思想 第二节 兰棒山区根据地的建立与建设 第三节 兰棒山区根据地的防务 第四节 兰棒山区根据地的“京石泉”国际电台 第五节 兰棒山区根据地的下江联军教导队 第九章 第五军三师在富、宝地区的艰苦斗争(1939年至1940年) 第一节 不畏艰难,勇担重任 第二节 在敌人重重包围下战斗 第三节 最后的奋战 第四节 法庭上的斗争 第十章 第五军重返道南活动(1939年至1942年) 第一节 受领新任务 第二节 建立游击根据地 第三节 深入宁安老区活动 第四节 巧遇第一路军部队 第五节 发展一名新党员 第六节 片底子大会师 第七节 领导重建道南特委 第八节 第二路军各部转入苏联之后的情况 一、在野营整训 二、编入教导旅 三、参加解放东北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包括抗联第二路军的活动)大事记(1931年至1942年)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绥宁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领导和号召下,远在“九一八”事变前就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曾在农村和工人群众中组织过地下武装——赤色游击队和人民自卫队。它虽然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活动不够经常,存在的时间也较短,但是,对于人民群众的革命武装斗争来说,它是一个“预演”;对于“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来说,它是一个准备。由于有了这个基础,“九一八”事变后,在密山、饶河、穆棱、宁安都很快就建立起反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广泛地开展反日游击运动,我党在绥宁地区的广大农村中积极发展了党的基层组织。到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吉东地区党和军事工作的领导,曾建立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和饶河中心县委,后在绥宁中心县委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领导吉东地区及东满地区党和军队的工作。吉东局撤销后建立了吉东特委。 中共宁安中心县委建立于1932年1月,县委书记潘庆有(朝鲜族),全县共有党员114人。当时主要工作在宁安、穆棱的朝鲜族农民中,以及中东路、煤矿和绥芬河、东宁等工人之中,后因领导东部各县不方便,加之日军对宁安进攻的加剧,1932年6月将中心县委移至穆棱,改名为绥宁中心县委。下属组织有宁安县委、穆棱县委、密山区委、东宁特支和勃利支部。 1933年4月至1934年6月,绥宁中心县委在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局领导下,机关设在穆棱县下城子,下属宁安、穆棱、密山、东宁4个县委,共有党员293人,支部44个。其中宁安县委机关设在八道河子,下有东京城、八道河子、南湖头,马厂、乜河南沟、铁岭河区委和横道河子、磨刀石、牡丹江、沙兰镇、新安镇、兴隆镇、宁安等支 除共产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外,吉东地区还有共产少年团、反日会、工会、反帝大同盟、青年反日同盟等群众团体。其中最普遍的是反日会组织。1932年至1933年期间绥宁地区的反日会员仅宁安就有5150多人,在宁安塔街成立了泥水工会,在东沟成立了雇农工会。其共同行动纲领为:1 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的投降政策,反对国联“援助”,而工、农、兵、学和军官及一切反日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敌,才能胜利;2 民众自动武装起来,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才能收复东北失地;3 没收日本及卖国贼的武器和财产作为反日战费和救济费,号召广大群众参加并援助游击战争(抵制日货、募捐、慰劳,组织群众的拥护义勇军运动)。 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除边远地区外,日本帝国主义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北。东北的广大人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各种反日群众组织的推动下,吉东地区、特别是绥宁一带的群众的反日斗争很活跃。1932年“三一”纪念日,在抚远县城两个地方召开群众大会,举行了反日示威游行。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宁安县城内群众举行了反满抗日游行示威。当时,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去工作的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在这一群众集会上讲了话。 这时,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已经组织了数十人的绥宁工农义勇军,曾进行过武装宣传,并与日本侵略军作过战。至日军三十八混成旅开进宁安后,绥宁工农义勇军上山打游击,于同年6月去汪清。绥宁中心县委还组织了工农义勇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各抗日部队进行反日斗争,并统一了绥宁一带抗日队伍的领导。 同时,许多地方群众自动武装起来,组成大刀会、红枪会、洋炮队和铁路工人护路队等,进行抗日斗争。穆棱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自动组织起来成队地参加到反日军队中去投入反日作战;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动到义勇军中去得更为普遍。P4-5 序言 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丛书,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的具体内容和斗争过程的。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下,一些抗日志士,相继组建了以爱国的东北军官兵为主体,有工人、农民、学生以及各地方民团、保安队、警察、红枪会、大刀会、反日山林队等参加的抗日部队。他们有的称义勇军,有的称救国军,有的称自卫军,等等,统称为东北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多万)。他们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高潮,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但义勇军的斗争,由于种种原因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其大部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或中国关内,余部仍在东北各地坚持抗日斗争,后来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以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先后组织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也称工农义勇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北义勇军的斗争遭受挫折后,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并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联合抗日义勇军的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组成了人民革命军(或反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到1936年,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共十一个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后为许亨植),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后为李延平),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后为柴世荣),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后为李学福、崔石泉、景乐亭),第八军军长谢文东(后叛变),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后叛变),第十军军长汪亚臣,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相继成立了南满、吉东、北满三个省委,为了统一领导,抗联各军也相应地成立了三个路军。第一路军包括第一军、第二军,总指挥杨靖宇、副总指挥王德泰、副总指挥兼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第二路军包括第四军、第五军、第七军、第八军、第十军和王荫武的救世军、姚振山的义勇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参谋长崔石泉;第三路军包括第三军、第六军、第九军、第十一军,总指挥张寿X、政委冯仲云(后为金策)、参谋长许亨植。1937年抗日高潮时期,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游击区扩大到70余县。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了极为英勇顽强的斗争,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警,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战。但是,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比自己强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日本关东军和满洲国伪军警及日伪在东北日益强化的法西斯式殖民统治。在敌人残酷的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围剿下,1938年至1939年东北抗联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东北抗日联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整训部队,为最后胜利作准备,从1940年后陆续进入苏联境内。1942年成立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X、参谋长崔石泉。教导旅在进行整训的同时,派出几十支小部队回东北开展抗日活动,直至1945年9月全国抗日战争胜利。 对于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的:“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作战,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历史,记录着中朝两国共产主义者和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支抗日军队实质上是中朝两国人民的联合部队。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领导的抗日部队就是这支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崔庸健(崔石泉)、金策、许亨植、李红光、李学福等朝鲜同志,还在抗日联军其他部队中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中朝两国同志亲密地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这是朝鲜共产主义者、朝鲜人民给予中国人民的宝贵的国际主义援助。 这套丛书至今已三易其稿。东北三省地方党史研究部门早在1959年就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核实和研究工作,并于1963年编写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七军历史资料(草稿)。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这项工作中断了10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北三省的研究部门又开始了东北抗日联军军史的研究工作。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反复查证核实,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由时任《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总编室主任王景同志主持,副主任王承礼、温永录、金宇钟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审刘文新等同志负责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八册(第八至第十一军为一册)100余万字的丛书。 这次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文化生活编辑室主任刘海滨同志倡议,并组织原作者(经原作者同意更换了部分作者)重新修订再版了该丛书。这次修订再版,资料更加翔实,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字数增加了一倍左右。整套丛书最后由原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金宇钟(研究员)审阅定稿。 这套丛书是东北三省党史研究部门多年研究的成果,它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又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这套丛书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东北三省党史研究室、档案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和抗联老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后记 1958年至1970年,我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分担抗联第五军和抗联第二路军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该所1963年印发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历史资料》(草稿),是我执笔的。1985年东北三省分工编撰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丛书,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所把撰写《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的任务又交给我。所以,这次才有幸同研究东北地方党史的师友们一起学习,完成这本书的修订再版任务。 这次修订再版,是在原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书稿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近些年新发现的历史资料对原书稿进行了核实、补充、修改而成书的。经我手这也是最后一次修订再版了。因此,在修订过程中,力求把过去未写进去的一些主要内容都反映出来。所以,这次修订再版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具体内容,如抗联第二路军的活动;第五军和第二路军根据地的建立与建设;第五军妇女团的发展壮大和英勇斗争事迹等等。在战迹的叙述上也比过去详细生动了。过去因受篇幅限制只有10万字,这次修订之后可达28万余字。该次修订的书稿最后由金宇钟同志审定。 本书是以中共满洲省委文件和笔者亲自参加调查访问抗联老同志和到根据地进行调查所得到的大量活资料为主要依据,参考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保中文选》和历史档案、各市县党史资料、敌伪报刊等资料撰写的。撰写中着眼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力求做到以史带论,论从史出。按照该军发展的自然情况,比较详细地撰述了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主要斗争事迹,突出了历史性、资料性,未作过多的议论。 在这本书成书的整个前后40余年过程中,曾得到原东北地下党和东北抗联第五军周保中、李范五、季青、王一知和抗联第四军的彭施鲁等老同志的关怀和帮助,有的老同志亲自给改稿子;还得到党史研究部门、档案部门、东北烈士纪念馆等单位和同志的热情支持。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由于个人水平所限,对不少问题尚研究得不深,有的史实尚待进一步核实,所以,本书在观点上、材料运用上和史实上都会存在不少问题,恳请知情者和广大读者给予指正。 作者 2004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