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的道教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黄景春//李纪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的道教成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中的一册,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目录 引 言/1 一、关于小说/1 二、关于小说中的神仙道士/5 第一章 仙道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9 一、为什么叫仙道小说/9 二、仙道小说的浪漫主义特征/13 三、道教丰富的想像力与小说主题的深化/16 四、仙道故事与小说素材/20 五、仙道故事与小说情节/25 六、道教仙境与小说的艺术魅力/30 第二章 小说中神仙道士的类型/37 一、按照神仙道士的品阶分类/37 二、按照神仙道士的作为分类/48 ㈠修炼升仙类/49 ㈢神异仙境类/55 ㈢度脱世人类/65 ㈣驱邪降妖类/71 ㈤济世立功类/77 ㈥仙凡相恋类/87 第三章 小说中神仙道士的生活方式/93 一、道士修炼/93 二、道士升仙/1∞ ㈠不凭借他物升仙/101 ㈢凭借他物升仙/103 三、小说中的谪仙/106 ㈠谪仙的出现/108 ㈢唐以后的谪仙/109 ㈢元明清小说中的谪仙/112 四、侠义小说中的剑仙/116 (一)唐传奇中的剑仙/117 (二)宋代文言小说及话本小说中的剑仙/122 (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剑仙/124 (四)现当代武侠小说中的剑仙/125 第四章 神仙道士形象举例分析/129 一、吕洞宾:古代理想人格的化身/129 二、张果老:老成持重的神仙/137 三、华光:亦佛亦道的威猛神将/142 四、哪吒:莲花化身的“小圣”/149 第五章 元明清小说名著中的神仙道士/157 一、《三国演义》中的神仙道士/157 二、《水浒传》中的神仙道士/172 三、《西游记》中的神仙道士/184 四、《金瓶梅》中的道士/196 五、《封神演义》中的神仙/203 六、《红楼梦》中的神仙道士/216 第六章 小说人物对民间信仰、道教信仰的影响/237 一、小说人物与民间神灵、道教神仙的互动关系/238 二、小说人物转变成民间信奉的神仙/241 三、通过小说扩大影响的神仙/249 四、在小说影响下神仙神格职司的变化/255 后记/261 试读章节 神仙道士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占据主角的地位。由于神仙道士在道教信仰中的超人间性和神秘性,人们总是有意无意之间就把小说人物命运的决定权拱手让给神仙道士,让他们在小说中发挥超常作用。就以《三国志平话》为例,这部小说述说三国时期的历史沧桑,本来全是人间的冲突和融合,却被加上了神仙决定论的开端。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东汉光武帝时,司马仲相游园入梦,玉皇命他为阴间之王,审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滥杀功臣的冤案。案情申报天公,玉皇敕令:汉高祖负其功臣,叫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为王,分其天下。韩信转生为曹操,分中原之地;彭越转生为刘备,分蜀州之地;英布转生为孙权,分江东之地;汉高祖转生为汉献帝,吕后为伏皇后,国土被瓜分,皇权被取代。韩信的谋士蒯通转生为诸葛亮,道号卧龙先生。而司马仲相则转生到阳问为司马懿,将魏、蜀、吴三国并收,统一天下。这样的小说开局,就把纷纭的三国故事及其人物命运写成了玉皇大帝的精心安排。这是一种宿命论,也是神仙决定论,这种思想观念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还有些历史小说,如《封神演义》、《新五代史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等,采取一条历史线索为纲要,却铺陈神仙斗阵斗法的场面,大量篇幅不是刻画历史人物,而是在描写这些人物背后的神仙道士排阵斗法,神仙道士喧宾夺主,成了小说的主角和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过去有一句俗话:“戏不足,神仙补。” 由于神仙道士有着全知全能的特点,他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补”情节的不足,而是经常起到扭转情节发展方向、转变人物命运的关键作用。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陈巡检妻子被猢狲精申公所夺,无计救出,后来是紫阳真人召下天将,把申公押入酆都天牢问罪,使陈巡检夫妻得以团圆。《警世通言》中的《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癞道人(甘真人)不但为吴洪驱除了众鬼,还引导他出家学道,最后将他度入仙班。癞道人改变了吴洪的命运,使他由一个营营于科举儒业的贫儒转变成了虔诚学仙的道士。这两篇小说中,神仙道士都起到回旋天地、扭转乾坤的作用。P6-7 序言 道教研究在20世纪的80年代之后,渐渐地升温,到了世纪之末,在某种程度上竞成显学,进入21世纪,则无论是研究的人才、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茂。这套《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问世的。 丛书的的特点是“丛”,一本一本独自成书,而又集成一丛,或者许多小丛又汇合成大丛,有如《四库全书》那般的浩瀚。至于集合成丛,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些则以形式分类。本丛书的书目,并无一致的主题,从内容上看不到紧密的逻辑联系。其中有谈神仙与人生理想的,有谈宫观的,有谈祭神的,也有说养生,论小说,范围非常的宽泛。如果说有什么统一之处的话,那就是所谈的中心话题都是道教,而在谈论时表现出的现代视野。 (一) 所谓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又不限于时间概念。确切地说,现代指的是一个历史时代,这一时代,有其特定的内容,或日特定的质。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百折千回,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比较自觉地将建设的目标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要建立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目标。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却遭到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将在21世纪中叶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提出来,而且很快成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那时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加速期。短短的二十余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急剧变化,“现代”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郁。现代化的过程带来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引发了人们观念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们眼界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价值观念的多元,民主意识的提高,都是以往没有过的,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想像过的。 所谓现代视野,即是站在现代立场,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道教,探索道教。 现代视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一切都没有区别地观察和理解外界的思维模式。恰恰相反,现代的人们正好没有这样一个模式,也没有人支持弄出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功绩,就是它促进了人的解放,独立的个人成为社会的公民,享有法律、财产、思想、言论等等的自由和权利。由此也养成了个人独立思考,对问题独立作出判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此一来,想要建立一个全社会所有成员至少是绝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所说的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道教,将之纳入现代视野,绝对不是想去制造一种限定的思维框架,将研究的对象按这种框架切块、分类、综合,再加评价。完全不是这样。 所谓现代视野,在我们看来,只是现代人的观察世界的开阔眼界。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是开放的,它是富有包容性的,它又是流动变异的。 开放意味着前进,意味着面向整个世界。以这种眼光看道教,自然而然地会将它放到全人类的大背景下分析、评价。 包容,就是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文化现象,都会采取兼包并蓄的态度,承认其存在的权力。对于道教的探讨,不会以某一观点为独尊,也不会强制地以自己的价值观在信与不信、灵与不灵等问题上纠缠,而会更加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流动变异,就是现代人的经验世界和意识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不会停滞在某一点上。现代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现今西方世界和中国人谈论现代、后现代时,都会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一切坚实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生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现代人,视野中呈现的是一片永恒变化着的图景。而被收入这样一个视野的道教,其存在,其价值,都会随时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而不会凝固于某一点,也不会以某种权威的结论为绝对的定论。 这是我们对现代视野的理解,也是组织这套丛书的基本心态。 (二) 既然谈到现代的眼光,进一步,我们要谈一下作为研究对象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如果从东汉时正式形成教团算起,已经有接近二千年的时间,如果从她的前身方仙道算起,时间就更长。这一古老的宗教,穿越时空,经历了无数次的王朝更迭,仍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舞台上屹立着。进入19世纪中叶之后,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她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也仍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象征意义。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丛书的编辑,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现代价值,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的资材。 (三) 我们这套丛书,由上海城隍庙组织编写,联系出版,而请了众多的道教内外学者撰稿。从当代道教自身而言,编辑出版道教研究的成果,也是加速促进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道教界在久经摧残之后才复苏不久,仅靠自身力量,要想实施,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弥补这一缺憾,较为可行而较易见成效的方式之一,是道教界与教外学者的结合,大家本着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奥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宗旨,走到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这套丛书的组织编写,就贯彻了这样一种想法。它们的作者,既有道教界本身的学者,也有教外的专家,而且更多的还是教外的人士。它是道教界与学术界合作的产物,也是道教界与当代知识分子良好关系的结晶。尊重知识、重视吸引知识分子,以及与历代的知识精英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道教的传统。 本丛书并非狭义的弘道之书,而是对于道教的学术研究之作。在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前提下,各位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阐释自由。这也符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现代视野的特征。 邀请参与本丛书编写的,有诸多的道教研究方面的专家,他们在自己的学术圈中,各有自己擅长之处。不过,本丛书的编写,是想将有关道教的知识介绍与专业的分析结合起来,即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我们没有要求作者在深化学术方面放马驰骋,而是请他们将获得的学术成果以尽可能通俗的形式表达。至于表达得如何,则要请读者们来评论。 最后,我们还得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总编张晓敏先生,副社长王岳先生,哲社、宗教文化编辑室主任于鹏彬先生、陆海龙先生,以及诸位责任编辑。因为他们的学术眼光,本丛书才得以纳入出版计划,也靠了他们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丛书的问世成为现实。 2005年8月 后记 2004年7月底,我在河南省泌阳县铜山进行庙会调查。庙会结束那天,我下山跟几位老同学在铜山湖宾馆聚会,正欢宴之时,刘仲宇老师从上海打来电话,敦促我尽快赶回上海,一起商量写作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事。8月2日回到上海,我直接从火车站赶到上海城隍庙,参加刘老师主持的讨论会。在会上,我和李纪道长一起接受了《中国小说中的神仙与道士》这个题目。 这是一个新题目,以前有人写过神仙道士传记,也有人对个别的仙道人物作过研究,可是对我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作一个通览式的描述,还从来没有人做过。我们一开始拟定的写作提纲都摆脱不了神仙传记的模式,难以深入地对小说与道教的关系、神仙道士故事产生的文化渊源、神仙道士的类别、神仙道士的生活方式以及神仙道士形象的历史演变等作富有深度的考察。这时候总是向刘仲宇老师请教,经过他的指点和启发,我们不断拓宽思路,逐渐建立起现在这样的结构框架。在此我要特地向刘老师说一声谢谢! 在本书完成的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陆海龙老师、朱可宁老师在本书的结构、行文、插图、封面设计等方面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上海大学董乃斌老师、上海社科院陈耀庭老师也都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黄景春于三林城2005年10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