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起本书的时候,或许你内心深处一定隐藏了某种“新疆”情节。或许你在那里曾经度过了美好童年时光;或许你兴致勃勃地游历过天山南北;或许你还有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在那里生活……
本书是新疆当代作家郭从远的优秀散文选,果子沟寻踪、阿力麻里情思、霍尔果斯远眺、绥定城漫步、惠远兴衰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伊犁阿力麻里/西域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从远 |
出版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你拿起本书的时候,或许你内心深处一定隐藏了某种“新疆”情节。或许你在那里曾经度过了美好童年时光;或许你兴致勃勃地游历过天山南北;或许你还有家人,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在那里生活…… 本书是新疆当代作家郭从远的优秀散文选,果子沟寻踪、阿力麻里情思、霍尔果斯远眺、绥定城漫步、惠远兴衰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新疆当代作家郭从远的优秀散文选,果子沟寻踪、阿力麻里情思、霍尔果斯远眺、绥定城漫步、惠远兴衰等。 目录 伊犁河情思(代序) 挂在伊犁门前的一面明镜 果子沟寻踪 阿力麻里情思 霍尔果斯远眺 绥定城漫步 惠远兴衰 林则徐遣戍伊犁后 他们谪居惠远时 祖先留下的…… 宁远的变迁 歌声·琴声·心声 美的魔力 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汉人街巡礼 伊犁苹果及其他 在那一片“净土” 昔日弓月,今日杏乡 一条向西流的河 壮哉,西迁之民族 卫戍西疆,屯垦大地 锡伯风俗一瞥 昭苏访古 格登山风云 土尔扈特回归记 特克斯与巩乃斯 喀什河畔尼勒克 乌孙的后裔们 爱唱歌的民族 多民族共存一空间 延绵不断的丝绸之路 天山草原深处 命运二题 我跟这座城 伊犁,王蒙心中永远的情结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赛里木湖,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它的蓝。像天,却比天蓝凝重;似海,却比海蓝透明。其实,蓝,并非它的本色。不信你走到湖边,捧一捧湖水,那水是无色透明的。擦把脸,冰冷浸肤;尝一口,又咸又涩。在太阳出来之前,它一片灰茫茫,好像睡意犹酣的少女,倦慵地微睁开惺忪的眼睛,轻轻蠕动着疲乏的身子;当太阳从雪山后面升起,它才渐渐精神起来。湖面上金光闪烁,斑斑点点,那颜色也随着天色的发白、变蓝,而浅蓝,而蔚蓝,终于蓝成一片了。山在水中倒立,云在水中游移,你仔细睁大眼睛细瞧水面,那一片蓝色也在变幻不定哩,而且随着距离远近的变化有深有浅。接近黄昏,那太阳变成一个火球,渐渐沉下地平线,这一大片蓝色又渐渐变成了一片金黄、火红,赛里木显得更加秀美。明月初上,赛里木在一片柔和的月色中渐渐睡去,它好像脱去了蓝色的纱裙,在一片朦胧中透出另一番神韵。如果没有月亮呢?如果遇上风雨天呢?赛里木不仅是阴郁的,简直透出几分阴森来,令人心悸。更别说冬季那茫茫一片白了…… 这个坐落在天山顶上的内陆湖泊,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水面面积457平方公里,最深处90米,海拔高度2073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 它是何时形成的?怎样形成的?也许是人们太偏爱这个湖,也许是人们至今对这个湖抱着神秘感,才为它编织了那么多相近相似的美丽传说。大约都离不开一个哈萨克族姑娘和她的爱情,离不开姑娘和她的情人奋起抗争,双双殉情的故事。只是结尾有所不同,有说是姑娘的情人死了,姑娘的眼泪变成了这个湖泊;有说是姑娘和青年双双跳进深潭,潭水被激怒,变成滔天巨浪,吞没了伤天害理的巴依伯克,于是草原也变成了一片海洋…… 我曾在赛里木湖旁一个毡房里做客,一个哈萨克族青年给我讲了一个赛里木的传说,令我耳目一新,深思良久。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座城市,有街有巷,有花有草,繁华而又美丽。一天,一个妇女去城边的泉眼挑水,心中惦记着孩子,慌慌张张地把桶接满,忘了堵住泉眼就离开了。那泉水一个劲地流呀,流呀,当人们发现时,怎么也堵不住它。因为这个城市已经违反了不准妇女挑水的天规,胡大要惩罚这个城市。泉水也不知流了多少天,这个城市终于从高山上消失了,变成一片湖泊。 这个传说起源于何时何人,没有必要去查考;一直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城市始于何时,是不是汉朝时代的赤谷城?它的规模,它的形制,它的建筑是什么样子的?既然名之日城,总有它的道理。而这个传说所表达的哈萨克牧人对城市的向往和妇女地位之卑微却震撼了我的心。 传说毕竟不是科学。赛里木湖的形成据科学家考察,约在7000万年以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天山山区的地壳受到激烈挤压,而皱褶,而断裂,或抬升,或下陷。赛里木湖正是一个陷落下去的“地堑湖”。P.1-2 序言 它发源于中亚大陆的山脉。 它消逝于中亚大陆的湖泊。 它流过了太长的岁月。 它穿越了太大的空间。 当我第一次看见它,那一片浑黄中的古渡船,在向我诉说什么情感? 当我又一次看见它,那横跨两岸的九孔大桥,在向我诉说什么胸怀? 流水一去不复返,惟有各种文化形态的交汇、碰撞和融合,恰如伊犁河一样奔腾不息。 丰富,不至于驳杂。 热烈,但不缺冷峻。 快乐中带着伤感。 幽默里流出忧郁。 粗犷不乏细腻。 曲折而又舒展。 明朗还有含蓄。 说不清伊犁河用怎样的精灵塑造着我们,但是,我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了伊犁河文化的情结。 作家王蒙1965年来到伊犁,来到远离故乡北京的西域边地。 完全是另一种人文景观,另一种风土人情。 高高的白杨树,给了他多少希望? 清清的长渠边,留下他多少思索? 在那个年代里,巴彦岱给了他慰藉、充实、骄傲和种种人生的启示。 在那个年代里,伊犁给了他知识、体验、思索和另一种文化的熏陶。 分别时的握手、重逢时的拥抱、难过的微笑、欣喜的眼泪,都分明把王蒙的心同巴彦岱紧紧连在一起。 他终于在重新获得写作权利的时候,在他的作品中一展伊犁的风采。 1990年,王蒙重又回到伊犁。他深情地写道:“那首《黑眼睛》,我听人唱过不知多少次,我为之沉醉,为之落泪……我觉悟到,这是一个启示,一个象征……我要学唱伊犁的歌,又舒缓又热烈,又迂回又开阔,我要永远问自已,怎么样才能惟妙惟肖地歌唱伊犁……” 游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口头创作,那一部部流传至今的英雄史诗,那弹着冬不拉的即兴演唱,至今仍深受哈萨克族人民的喜爱。 早在公元前,伊犁河流域就是游牧民族的聚散之地。动荡的生活,艰难的岁月,使他们的命运同歌和马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歌,为他们减轻心灵的重负;马,为他们减轻行程的艰辛。 他们唱着歌迎接新的生命。 他们唱着歌送走逝去的亡灵。 草原,不仅仅是绿色的海洋,也是歌的海洋,这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曲《都塔尔和玛丽亚》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那里面有至真至诚的爱,有人类感情中最美好的东西。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故乡就是伊犁。 其实,伊犁河文化不仅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孕育培养了伊犁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即兴创作的口头文学,无论诗歌、咏唱还是笑话,都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在群众中流传。 维吾尔族民问艺人伊沙木就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幽默大师。 幽默,是伊沙木笑话的灵魂。 幽默,也是伊犁河文化的精髓。 幽默,无论是一种调侃,还是一种自嘲,无论是逗你开心,还是引你深思,都蕴含着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让你在笑声中受到感染。 锡伯族自18世纪中叶从东北西迁到伊犁屯垦戍边之后,它的根就深深扎在了西部这块土地上,它的文化也逐渐浸染上了西部的色彩,最终成为伊犁河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锡伯族是鲜卑人的后裔,在东北曾是打牲的部落,那时它的文化多具游牧文化的色彩。屯垦之后,他们开掘出一条银色的大渠滋润察布查尔这金色的粮仓,它的文化就打上了农耕文化的印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它的文化又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这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民族,他们的诗歌,他们的歌曲,尤其是他们的舞蹈,粗犷而又多情、剽悍而又柔美。 在这完全由锡伯族民间舞蹈家创作的艺术珍品《铃鼓》中,保持了他们始终如一的民族风格,为伊犁河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风采。 20世纪60年代初,伊犁的可克达拉草原是那么静谧,几万顷处女地正等待耕耘,但分明有一股浓浓的诗情在草原腹心跳动,激动着两位年轻人的心。 当优美的歌词就着草原上的星星火光从心中流泻出来,随着歌词抒发的旋律让整个草原陶醉了。 《草原之夜》就这样诞生了,就这样不胫而走,唱红全国,一直唱到今天。《啊,亲爱的伊犁河》是作曲家田歌的又一得意之作。作曲家田歌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回想起这首歌的创作经历,他仍然激动不已。 伊犁,真是一片激动人心的土地。 究竟是什么撩拨着艺术家的灵感与才思呢? 田歌的歌明显受到伊犁民歌的影响,于深沉缠绵中透出悠悠不尽的情思。 伊犁河文化的丰富资源为热爱伊犁河的采风者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宝贵的机会。 一条河流就是一个文化体系。 伊犁河流域的文化体系五彩缤纷,无论是处于原生状态还是已经过开发加工,它都迷住了那么多作家、艺术家。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接受着它的熏陶,全身心投入艺术的殿堂之中,不为名利所动,不为市声所扰,甘于清贫与寂寞,吸收着伊犁河文化的丰富营养,潜心创作。 河与人同在,人与文化共存。 啊,悠悠伊犁河从游牧到农耕,从农耕到现代,从丝绸之路的兴盛到衰落,从亚欧大陆桥的兴建到贯通,伊犁河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传统在继承中创新。 传统在吸收中丰富。 传统在前人贡献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传统因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而拥有永恒的生命。 啊,伊犁河,你这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精灵,永远是祖国文化宝库里璀璨夺目的瑰宝。 后记 没想到这么一本写于十年前的小书居然能在十年后的今天再版,这当然得感谢西部大开发的形势。当新疆人民出版社向我提出有意再版这本小书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我惊异于他们为什么没有去花重金,请名家,以推出写西部的力作,而偏偏在他们过去出版的书中挑了几本再版。细细一想,他们此举倒也实实在在,这些书在出版后反馈的信息也许让他们相信还值得再冒一次市场的风险吧。我自然要感谢新疆人民出版社的盛情与美意了。此外,还要感谢新华书店,如今出书,没有书店的支持是寸步难行的。 我对书中的一些文章作了一点修改,因为毕竟十年来这个我“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地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还因为十年前写的东西确有浅陋之处,何不借着再版的机会作点补救呢?另外还增加了几篇文章。在此,我要向为此书提供精美图片的摄影师姚佐澄、高旭等表示感谢。我从心底深处感谢愿为这么一本小书花费时间的读者朋友们。真的,谢谢你们。 作者 2001年3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