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画,简约,轻松,它无须缜密的思考和复杂的案头准备,而是兴之所至涉笔成趣,它不是层层深入不断调整,而是随机生发一挥而就,它不企求观者在审读视象的深刻中,激起灵魂的震荡,而是让观者在品赏笔精墨妙和情景妙趣的把玩间,得到精神的愉悦。本书收集众名家之作品,是画家的日课,也是赠友的厚礼,是雅集的交流工具,也是抒情言志的寄托……
作品 黄均,1914年生,北京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1娄师白作品
娄师白,1918年生,湖南浏阳县人。194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历任北平京华美术学院讲师,北京书法协会理事,北京第六、七届政协委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总顾问。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11刘继瑛作品
刘继瑛,1921年生,北京人。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函授大学教授。P21韦江帆作品
韦江帆,1922年生,陕西澄城人。早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国画系,曾任教于该校和解放后的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P31
辉
公元四世纪,鸠摩罗什翻译般若经,详译本(二十七卷本)为《大品般若》,略译本(十卷本)为《小品般若》,据说,小品之名由此而生焉。想来,文学小品、戏剧小品、音乐小品、乃至绘画小品的提法都是以后的事了,书本所载,姑妄信之,至于小品画始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
在我看来,所谓小品画的提法,在许多时候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界定,通常的指认也只是大概的类分罢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和《童牛图》;齐白石的《百花齐放》和《虫草册页》;黄胄的《洪荒风雪》和《赶驴女孩》等等,相对于前者,后面的都是可以归为小品的。
有些画,篇幅虽然大,但总觉得是小品的放大;而有些称作小品的却又显得用力过甚,看着心累。如此看来,这“大品”和“小品”之间除了篇幅大小以外,还是有着一些内在的特质。在作品的功能、审美的落点、制作方式、创作心态、作品内容和接受心理,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对应。一般说,小品画比较简约,轻松,在画材、题材、样式的选择上可以不拘一格,具有更大的自由,它无须缜密的思考和复杂的案头准备,而是兴之所至涉笔成趣,它不是层层深入不断调整,而是随机生发一挥而就,它不企求观者在审读视象的深刻中,激起灵魂的震荡,而是让观者在品赏笔精墨妙和情景妙趣的把玩间,得到精神的愉悦,正是这种审美愉悦的凸现所具有的很强的观赏性,使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乐意收藏。
小品画是画家的日课,是赠友的厚礼,是雅集的交流工具,是投市的财富,是抒情言志的寄托。小品画是很雅化的体裁,它跟传统文人画有着更多的连接。事实上,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大部分是小品,所谓文人墨戏则是小品画的典型状态。在中国美术史上许多优秀的小品画,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小品”和“大品”不是对立的两极,它们各有诉求又互補互动。善于画小品的画家,多画一些结构复杂,主题深邃的“大品”会使笔底更多些充实和饱满,不使空灵变成空洞。同样,多画大型作品的画家经常作些小品练习,会使笔底多些灵动和洒脱。若能如此,两者得以打通,那么,冶大国可以犹如烹小鲜了,个中学问就看各有灵苗各自探了。总之,“大品”“小品”乃至“中品”都是组成中国画全局所需要的,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尽其力,各司其责,唯有精神的高度和艺术的高度,才是我们将穷尽毕生精力为之追求的。
2005年3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