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都有个“恰到好处或恰到坏处的确点”问题,如烧开水必须烧到摄氏100度,判断某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依据刑律,人的身体内总有一个酸碱平衡点等等,恩格斯称这些点为“关节点”。本书就带你去找一找这些“关节点”的踪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点论(新体系哲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俞明三//俞晓鹏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都有个“恰到好处或恰到坏处的确点”问题,如烧开水必须烧到摄氏100度,判断某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依据刑律,人的身体内总有一个酸碱平衡点等等,恩格斯称这些点为“关节点”。本书就带你去找一找这些“关节点”的踪迹! 内容推荐 本书从“事物都是对立面统一而成”的基本命题出发,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革命伟人和哲学大师都曾关注、但没有仔细论及的问题,提出了“正反因素融和而成的第三点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点”的新命题,并通过对一点论、两点论及诡辩论特征的分析,博引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的典型论例,全面地阐述了寻求事物第三点的“三点论”;而且以“三点论”原理分析自然、社会、人生,提出了“一统存在观”、“三因追究法”、“五能演化说”、“人生三世界”、“天人应合一”及“无穷正反和”、“无尽层次链”等有意义的新见解。在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新路径中,力图能以“以人为本,阴阳相和,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认识的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并对无常人生之路的切实思辨讲行了初步的尝试。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概说三点论1 第二章一点论、两点论10 第一节统一方成事物(一点论)10 第二节事物来自矛盾(两点论)20 第三章矛盾构成特征(三点论)34 第一节"二生三"的深刻含义34 第二节"三"是万事万物的特征43 第三节研究对立怎样统一的理论一一三点论46 第四节特征显现系统(融和系统论)75 第五节系统形成世界(运动条件论)78 第六节道之所大,无所不包(三点论及其他)82 第四章一统存在观95 第一节哲学史上对世界本原的各种看法95 第二节哲学本体论的发展118 第三节存在概念的使用和发展119 第四节三点论的一统存在观124 第五章三因追究法134 第一节人类认识论的历史135 第二节三类认识论148 第三节辩证法的演变151 第四节三因追究法157 第六章五能演化说178 第一节能的意义178 第二节事物的五能状态179 第三节五能螺旋节181 第四节社会形态的五能演化184 第五节 自然形态的五能演化195 第六节生命形态的五能演化202 第七节思维形态的五能对应207 第七章关于人的三种世界210 第一节现实世界211 第二节理想世界211 第三节实践世界222 第八章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225 第一节有关人生问题探讨的历史225 第二节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论230 第三节唯意志论236 第四节唯条件论241 第五节人生需要层次论244 第六节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246 第九章无穷正反和三点成关节251 第一节"正反合"公式252 第二节"正反和"与"正反合"254 第三节"正反和"与"对立统一"256 第四节无穷正反和三点成关节259 第十章终极层次点无尽层次链264 第一节事物本质的层次264 第二节本质抽象的原则267 第三节终极层次点无尽层次链269 附:三点论体系图273 后记274 参考书目284 试读章节 第一章概说三点论 大干世界,奥妙无穷。无数智慧哲人,寻根刨底,创立各种学说,力图全面认识和掌握世界。 两点论就是众多学说中,盛及上下,影响古今的理论之一。它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了一个与人类休戚相关的根本事实,这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对立面统一而成。然而两点论对它的表达,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从实际效果上讲,都侧重于对立,对统一方面的研究却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这一余地孕育了我们“三点论”的出场路径。 马克思说:“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11页)。这说明矛盾共存、斗争的落脚点是融合为新范畴。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更强调指出:“事物(现象等等)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在这里也是强调的统一,问题是怎样统一,需要我们去说明和发挥。“三点论”受其“催发”而“萌芽”,它在两点论理论和实践的沃土中,研究事物如伺因对立面统一而显示出自己的存在。它是研究事物的存在、变化,并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促使事物向生成或灭亡方向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也谈事物对立面的统一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这里的两个“一定条件”,是矛盾能够统一、能够转化,事物能够存在和变化的“关节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在一定的关节点上就引起质的飞跃,例如在把水加热或冷却的时候,沸点和冰点就是这种关节点,在这种关节点上——在标准压力下——完成了进入新的聚集状态的飞跃,因此在这里量就转变为质。”这种“关节点”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实在根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的载体,对这个“载体”的研究与寻找,毛泽东把它留给了后人。j点论应时而出,它正是试图追寻这个载体存在变化的规律,试揣一下众先哲的未尽之言。 有一种人们称为“一点论”的,是指那些只看事物的大概情况就下结论的方法。好即好,坏即坏,一锤定音,虽爽快利落,但往往难全面,难准确。 还有一种随心所欲的“诡辩论”。不讲规则,不讲原则,任意夸大事物的某一个侧面,偷换概念,偷换参照点,搅乱是非,使人们难辨正误。 综合四种论点,两点论强调事物的两分,能看到事物的可分性、复杂性、变化性;一点论强调事物统一的大概外貌,注意到事物的整体性、特征性、稳定性;诡辩论则强调事物无所谓整体、无所谓特征、无所谓稳定的变动不居的特性,使人觉得处处似是而非;三点论试图集一点论、两点论之长,针对诡辩论的似是而非,在两点论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对立面的统一规律,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是该事物中所有正反因素综合而成的坐标点,这一点就是我们三点论中追求的“第三点”。P1-2 序言 《三点论》究竟讲些什么呢? 说起来很是简单。任何事物的存在变化都有个“恰到好处或恰到坏处的确点”问题,如烧开水必须烧到摄氏100度,判人是否犯罪必须依据刑律,人的身体内总有一个酸碱平衡点等等,恩格斯称这些点为“关节点”。这些关节点就是我们三点论中追求的“第三点”。人类一切正确的认识、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人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对“它”的正确把握。所以它是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非同寻常之点。 然而就我们了解,还没有见到有人从哲学角度专门深入探讨过它。但它又是先哲们著作中的未尽之言。如黑格尔提到的“质、量、度”中的“交错线(Knotenline)”作用;恩格斯提到的“关节点”的重要;列宁提到的对立面怎样统一“需要说明和发挥”;毛泽东说的矛盾统一的“一定条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等。毛泽东并且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活的灵魂是最难掌握的东西,以至于人们说其无规律可寻,说人是非理性的等等。 《三点论》冒昧要试一试,为了人类的进步,勇敢地找一找这些“关节点”的踪迹,以“第三点”这一哲学本体意义的“点”的形式将它的规律揭示出来,奉献给世人。 三点论不是凭空出世的,它在一点论、两点论基础上应运而生,在与诡辩论的不懈斗争中成长。一点论只看到事物的整体性,看不到事物内外联系。两点论能看到事物的两重性和正反因素的变化性。三点论正是在一点论和两点论广泛存在的沃土上,发现了诡辩论混淆视听的危害,毅然肩负起使先哲们的未尽之言闪亮出场的责任感,奋勇登陆,要把现实美好的世界从“智云术风”中还原出来,要让世人感到世界的真切可信,感到世事的质朴必然,感到人生的天然美好,感到奋斗的和谐有趣。 我们用三点论分析世界本原,世界原来是“存在”的一统天下,其传承性、统摄性、同律性,以“正反和”规律使人一目了然。 用三点论分析世界变化,事物原来都是遵循“能基、能殊、能梯、能近、能洽”的“五能演化”,以“螺旋法则”使人处变不惊。 用三点论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原来用“直接、间接、终极”的“三因追究”就可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有了现实的“载体”。 用三点论研究人生的奋斗之路,原来人生有“理想、现实、实践”三个世界,无常的人生实践之路,只有与“天然”相和谐,才有“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可能。到此才真正悟得了“以人为本,阴阳相和,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认识“与时俱进”的“真谛”! 《三点论》总共十章,第一章,是对全部内容的简要概括,以便于读者一开始便了解一个大概的全貌。第二、第三章是讲述“三点论”的原理。第四、第五、第六章是讲“三点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变化规律方面的应用。第七、第八章则是以人为中心,用“三点论”探讨人生奋斗方面的问题。最后两章是对全部内容的总结。 道之所大,见之于无所不包。三点论愿通过无数先哲的未尽之言,使他们的睿智相兼容,能够通行于万事万物之中。 后记 三点论初稿终于收笔付印了。回首审视,感慨颇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三点论内容本身使人遐想连翩。 三点论实质上思考了三件事:第一是以现实的第三点(水的沸点、冰点之类)为切人点对哲学的认识;第二是从世界不停的变化中寻找万事万物动态的“不变平台”,即寻求事物的“第三点”;第三是以事物动态的“不变平台”应对万般变化的世界,即事物第三点的应用。这三件事,也就是“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三件事。 三点论的研究本身表明,哲学是研究各类事物的共性学。某一具体学科是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学。哲学研究发现的规律对各类科学都应有指导、启发作用。否则,在各门具体学科种类齐全、研究深人的今天,哲学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三点论以万事万物都具有的第三点为切人点,深人到哲学体系中,发现以事物的第三点原理能系统分析哲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还激发出一些新意。 事物的最高抽象是时空中正反因素融和而成的第三点,它是事物的本质特征点。事物无限,第三点无穷。 世界的本体是存在,存在的形式是恒动。 存在恒动生合力,合力振荡呈螺旋,旋波峰谷成界度,界度显现为事物。 存在生“界”即为“有”,“有”之“界”消即为“无”。“有、无、物质、规律”都是存在,非存在也是一种存在。有是存在的显现,无是存在的潜隐。物质是存在的载体,规律是存在的程控。 存在都有因,直接原因决定事物的即时变化方向;间接原因影响事物某一阶段的变化方向;终极原因决定事物的根本变化方向。 事物演化呈“五态”,“能基、能殊、能梯、能近、能洽”,五态一循环。 一切为了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无常人生路,合天乃顺行。天就是规律;天就是环境;天就是内外条件。 火是认识物质体系的重要切人点;力是认识规律体系的重要切人点;第三点是进入哲学体系的重要切人点。 走向极端、混淆层次是认识各异、理论相左的根本原因,然而各种认识、各种理论在七色阳光的人类生活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辉煌之处,而三点论中第三点为寻找这辉煌之处提供了现实的路标。 各种理论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以新路径出场,三点论认祖归宗,师从诸子,结缘百家,秉承领袖、先哲的未尽之言,形成了切实而思辨的开放体系,在现时伟大的,“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张载语意)的宽广道路中,它又留下了更多的未尽之言! 至于解释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件事,想个普通的比方,三点论又好像专门对“两种技术”进行了研究,其一就是“照相定影术”,其二就是“排水测量术”。前者是“变化中求不变”,后者是在“不变中应万变”。这大概是三点论对人类无穷智慧中有所觉悟的两个根本之点。 三点论中的第三点,就是“照相”中定的“影”。它由正反因素融和而成,能代表事物的本质特征,便于人们认识、寻找、掌握和运用。它以“恒动、合力、螺旋、界度”为四大指导法则,并具有“特征、本质、数量、定度、结构”的“表、里、变、限、显”“五行”相生式五个应用法则。体现了三点论的现实性、自洽性、科学性。 第三点的多种表现形式及三种“三势态”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在脱离正反双方形成独立一方形式时,即为“独立性第三点”时,尽管本身也是由正反因素融和而成,但也有不能代表正反和三方整体本质特征的时候。如独立性第三点与正反“双方”特征点中最强者的综合实力相比: 第三点处于强势时,它即成为“力挽狂澜”式的统率点,能“统率”正反两方,能反映三方整体的主要本质。如英明的领导等。 第三点处于等势时,为“推波助澜”式的中介点,能反映中介点内部的本质,有“严守中立”或“造强做大”两种可能,但不一定能反映三方整体的本质。如有实力的中间势力、各种中介等。 如果第三点处于弱势时,则为“随波逐澜”式的分化点,能反映自己所处位置的“可有可无”性或极易“动摇分化”性的本质,但绝对不能反映三方整体的本质。如两点论指的“中间势力”等。 这样对第三点的“定影”,无疑对“中心”、“核心”、“中坚”、“中庸”、“中介”、“中游思想”、“中等层次”、“中间势力”等现实存在的本质认识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然而就照相定影术来说,虽然人或物留个影能派上许多不同的用处,如证明、宣传、保存等,这本是常识中的事。但在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口中却会众说纷纭。 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或物是第一性的,照片不能本质地反映人或物。 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或物是不能永久活着或存在着,只有照片能便于长久保存。照片是第一性的。 辩证法的哲学家认为,人或物时刻在变、在动,而照片却是静止不动的,因而以照片代表人或物是形而上学。应该拍摄录像,拍到内外所有方面的联系才行。 形而上学的哲学家认为,照片就是好,它留下了人或物不变的主要特征,看到照片就等于看到了人或物。 不可知论者的哲学家则认为,照片和人或物都不可信,到底人和物是什么样子的,谁曾真正见到过?不同情况下,如红色光、蓝色光下看人或物就不同,用X光拍照与普通相机拍照的结果更不同。有的不可知论哲学家还说,人或物时刻在变,怎么变,是否会变成两个鼻子一个眼睛,也不知道。于是他们都说,还是什么都不能相信的好,无论什么都不足为凭。 诡辩论者认为,人或物时刻在变、在动,而照片上的像是不动的,可以说反映的是真人真物,也可以说反映的不是真人真物。照相定影可以说有意义,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意义。 三点论者说,对同一事物为什么结论是这么的不同,甚至是相背的呢?原因是没有从同一个应用所要求的第三点出发。人类掌握了照相技术,给人们证明、宣传、保存资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用这些照片就能了解情况、掌握情况,达到应用要求了。何必一定要录像,更不可能一定要人或物在场。人或物是重要的,但在这里,照片也很重要,甚至人或物都代替不了它的作用。人或物虽然在不停地变化,但变化的速度在短期内一般不会与照片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这里大可不必担心照片的效用。人和物虽然都在动,但拍照时,曝光时间的短暂,即使照片上有重影,人的视觉是觉察不出来的。因而照片上不动的像,还是能够反映人或物的瞬时状态,即△T一0时的情况,是能满足应用要求的。因此三点论者下结论说,按照三因追究法,应用第三点与事物第三点应该一致,所以在证明、宣传、保存这样的应用上,人或物的照片应该是最有用、最方便的。但在其他场合,应用的第三点变化了,照片的效用,也就不一定都是如此了。对定影照片是如此,对我们三点论寻求的第三点也是如此。 再说排水测量法。 传说中,阿基米德有个用排水测量法准确地判别了金皇冠真假的故事。说明了排水测量法能准确地测出各种复杂形状物的体积。排水测量法只是“一种”方法,为什么能测出“任何形状”物体的体积呢?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水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形状随容器而定的性质。当我们将复杂形状物体浸在规则容器内水中时,复杂物体的体积就会使规则容器中的水面升高,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规则容器中水面增高部分水体积的简单测算,从而知道该复杂形体的体积。把这种方法抽象成数学形式,就是几何解题中常用的“等积变换法”,它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点论中阐述了哪些“排水测量法”呢?概括起来就是“十理、十法、五抽象”。 这十理就是一统存在观的“存在显现之理”、三因追究法的“三因认识之理”、五能演化说的“五态演化之理”及终极层次点的“本质演绎之理”。 一统存在观的存在显现之理,突出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正反融和而成“形”,突出了事物是物质和规律的融和。事物中,物质是存在的载体,规律是存在的程控。它们都是事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谁也离不开谁。这一认识,不仅能解释目前已知的一切事物的原理,而且对今后关于人、生物工程及各种能动性科技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途径。 三因追究法的三因认识之理,指出了“直接原因”对瞬间事物起决定作用的现实。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可以成为决定事物瞬间命运的直接原因。应该说,这一认识对现实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五能演化说中指出的五态演化之理,看似平常,然而将世上所有事物分类排一排,无一不在这五能演化之中。即使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太极、阴阳、八卦、五行、万物”以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这些新老三论,也分别显示了五能态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的对应外化。所以应该说,这对我们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不是没有益处的。 终极层次点的本质演绎之理,它以现实存在为基础,以人人皆会的“学数推理”为根据,从而把世界深广莫测的“无尽层次链”令人信服地纳人人们无限宽广的脑海。这些无尽层次链通过世界终极层次点,各向辐射,内外无尽系统、各向无尽链节,起到了使人们的常识与深奥的哲理相统一的作用。 特别是一统存在中的本质与现象、三因追究中的必然与偶然、五能演化中的渐变与突变,总之一切有关“一般与特殊”的所谓“辩证矛盾”,在“无尽层次链”的原理中就使人觉得明白而自然。 如某一层次的现象,相对于上一层次就可能是本质,某一层次的本质相对于下一层次可能就是现象;而某一层次的偶然相对于下一层次就可能是必然,某一层次的必然相对于上一层次则可能是偶然;同样某一层次的渐变可能是上一层次的突变,某一层次的突变也可能是下一层次的渐变。这样,就使张飞的死因、苏联的解体及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偶然性突变灾难有了更深层次的必然性理论根据。 所以,“无尽层次链原理”与“无穷正反和规律”一样,能使变动不居、广不能极目、深不能准测的世界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稳定”的活动“平台”。这对正确认识世界、积极对待人生、鼓励人们上进,应该说是有利的。 至于十法,就是事物第三点的四大指导法则和五行相生式的五个应用法则,另外再加上“无穷正反和”这一大规律。 无穷正反和是演化之法,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正反融和的形态。 四大法则中,从“恒动”到“合力”,到“螺旋”,再到“界度”是事物“动”到“限”再到“定”的过程。是“局域之法”。 五行循环式之法,凸显的则是事物由表到里、由变到限、由限到显的“锁定之法”。 还有五抽象。这就是三点论的数学原理的抽象、哲学本质的抽象、形式的抽象、特征的抽象和后果的抽象。这些抽象,深刻地反映了三点论某些方面的特征。对人们掌握运用三点论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点论数学原理是一种螺旋式的模型,它的特殊“振荡运动”,体现着无穷正反和形成的无数特征第三点,从而构成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它比直线多变化性,比圆多确定性,比点多约束性。 三点论的哲学本质是正反两极的指向在相对运动中相背,是正反两极螺旋式运动不是在同一平面中,而是在立体空间中运行的特殊结果。它没有直线中两极的纯相背性(向两边无限延长),也没有圆中两极的纯相对性(向两边延长,结果是对撞),更没有点中两极的无所谓相对或相背(无法延长,不知所以)。 三点论的形式抽象是红、黄、蓝三原色能调和成无数种颜色的“和色”理论,它无“定色”的机械性,也少于“比色”的不定性,更无“无色”的虚幻性和“彩色”的不成体系性。 三点论的特征抽象是校正视力的近视眼镜,它没有潜望镜的局限性,也没有老花眼镜不知实物真实大小远近的片面极端性,更没有哈哈镜的变形性。 三点论的后果抽象是世界运行井然有序的自洽性。它没有固定不变的保守性,也没有片面极端的对立性,更没有不负责任的调侃性。 这些“十理、十法、五抽象”,只是三点论中总结的几种所谓“排水测量之法”,对这些方法,感觉论者与思辨论者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感觉论者认为,要测某物体的体积,必须实际测量才行。现在用其他间接方法测量是不可靠的,肯定会带来不少的误差。如推理的失误、视觉的误差等等。形体再复杂,我们可以一点一点进行仔细测量。 思辨论者认为,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如圆周率精确到几位、几十位、几百位小数,不是感觉出来的,而是推理推算出来的。排水测量法其中包含着巧妙的思辨因素,因而要比直接测量科学和准确。但还不是纯思辨,因而准确率还不是很高。 唯物辩证法则认为,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这正是辩证矛盾之所在,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世界上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准确,因此各种方法都既有长处,又有短处。看问题应该辩证地看,不能绝对,绝对就把问题看僵化了,看片面了。这就是形而上学。 三点论者的看法认为,对排水法测体积,能满足一般的测量要求,而且比较简洁巧妙。以不变的简单体积的测算代替任何复杂体积的测算,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我们人类朝夕奋斗的目标。感觉有它的直接性,思辨有它的精确性,采用何种方法,要以事物要求的第三点而定,对简单的正方体之类的测量,没有必要思辨用更巧妙的方法,但对皇冠之类复杂形体的测量,就要思辨多一些,才能巧妙而准确。对体积测量是如此,聪明的人,研究和处理任何问题都应该如此。 或许辩证法者认为,“以不变应万变”变成固定形式,这是形而上学。事实上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科学成就、每一项科学发明,都是这样的形而上学。如数学上勾股定理的应用、牛顿j定律的应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各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规律的应用,哪一种方法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呢!当然,每个规律都有它的应用范围,各种规律本身也是随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但这已是另一层次第三点讨论的问题。 总之,三点论初稿的付印应该是件有意义的事,它的出版,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指正和实践的洗礼。颇多的感慨使我们觉得,深层次的思维还仅仅是个开始!无限丰富的哲学规律,犹如深藏在苍茫尘海里的巨大宝礁。先哲们在舍生忘死的探索中,既建立了自圆其说的各自理论,又留下了许多不能公认的未尽之言。但“宝礁”露出“水面”的一丁点“尖角”(事物的第三点)放出的光华,在先哲未尽之言的催发下,却孕育了切实而思辨的三点论。因此,三点论是在秉承先哲未尽之言,认祖归宗,师从诸子,结缘百家的现实中形成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路径出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气候下,时代决定了三点论必然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开放性体系。它的丰富性在这本小书中,无论如何也难说清一二。因而三点论留下了更多的未尽之言。 最后,我们以对本书概括的一句话结束,这就是“三点原理五抽象,十理十法定一尊”。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一尊”就是现实的世界。“走向极端,混淆层次”往往是“认识相异,理论相左”的根源,而三点论则不然,相信三点论以“无穷正反和、无数第三点、无尽层次链”所揭示的“存在之法则、演化之原理、认识之方法”能经受现实世界的检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