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是展示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成就的舞台,是进步的佐证,是建筑奇迹的源泉。本书作者以清醒的观察家眼光,丰富的从未披露过的文献资料与可靠的经验,解释了国际展览局如何兼顾法律与外交、条例与活力,努力使它们和谐。回顾了在当代社会更动了博览会使命后,博览会理念以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把我们领进博览会这座神奇剧场的后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世博信息丛书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法)加洛潘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博会是展示各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成就的舞台,是进步的佐证,是建筑奇迹的源泉。本书作者以清醒的观察家眼光,丰富的从未披露过的文献资料与可靠的经验,解释了国际展览局如何兼顾法律与外交、条例与活力,努力使它们和谐。回顾了在当代社会更动了博览会使命后,博览会理念以及表现形式的演变过程。把我们领进博览会这座神奇剧场的后台。 内容推荐 本书不仅描述了博览会的辉煌,还介绍了令人生畏的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它们各自的动机和目标、重要的经济和财政筹码,以及博览会作为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作者没有回避博览会运动面临的各种威胁,强调了博览会经久不衰的各种因素,并且勾勒出博览会在21世纪理想的发展方向。 目录 前言1 导言1 遗产1 黄金时代2 论博览会上的艺术品7 论展品分类11 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14 新的发展方向17 第一章 机构性国际合作1 一项迟到的协议之起源3 1928年国际展览公约会议8 国际展览局16 合作的兴衰成败:从制定条例到沟通协商24 关键问题29 第二章 博览会的动力39 充实的日程安排40 动机和目标44 兼收并蓄52 第三章 经济和财务筹码57 基础设施和周围设备57 博览会场址:为什么计划而设?64 社会、经济后果71 不断变动的运营收入77 结算的实际情况84 第四章 博览会的组织问题90 指挥机构91 一项复杂的行动96 广告与媒体:博览会的形象107 第五章 概念和表达形式的演变116 从展品分类到主题117 多极的博览会125 从目标到形象134 表演一博览会140 建筑与造型艺术的地位146 代表会议与专题研讨会152 第六章 官方参展者157 参展者的演变157 为什么参展?162 如何参加博览会168 一天活动的记述173 总代表合议团177 第七章 国际博览会:一种社会现象183 参观者183 人们为什么参观博览会?189 志愿者、礼仪与同道之谊194 结论 国际博览会的前途202 博览会的遗产203 不确定成分和连续性因素207 解决方案214 附 录 附录1 国际展览局成员国名单229 附录2博览会类别229 附录3两届博览会的间隔期限230 附录4国际展览局成立以来登记的全部博览会232 资料来源及参考书目235 试读章节 参展者在主办国可能要作许多交易或者管理运作,公约对由此导致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没有作任何说明。 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其他方面,公约的立场显得更为坚定。公约致力剔除挂国家展团之名的非官方展馆或者展台——这类展商大肆泛滥,有时候得到组织方的默契。从那以后,只有经过总代表同意,才允许这么做。除了正确使用地理名称之外,每个国家展馆只能展示“采自本国土地,在本国境内收获、生产的物品”。这是一条合乎逻辑的条例,因为当时的生产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还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范围内。但是随着技术转让、国外特许制造、跨国生产的发展,又该怎么办呢?至于说到工业和商业保护,这个问题又是被一笔带过——参照1883年巴黎注册专利、商标和模型公约,该公约要求对展览会上展示的全部展品实行临时保护。 公约还作了反对垄断的原则申明,但并不完全排除垄断。这条原则不能忽视许多国家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限制,尤其是供水和供电。因此,包括报关业务、博览会场搬运在内的特殊情况允许进行垄断经营,条件是将它们逐条列出加以限制,而且按照当地现行的价格收费。但是就像以后所见的那样,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 最后,公约条文对评奖事宜谈得比较多(柏林大会也如此)。人们在讨论中对它是否能真正弥补以往的弊端产生了一些疑虑:参展者如果怀疑评奖的公正性,当然可以不参加“评奖比赛”,可是那么做肯定不能得奖,也就不利于提高知名度。于是,某些人对维持评奖竞争是否恰当首次提出了质疑。他们的声音当然很弱小,但是至少使得奖赏的尺度统一了;产品分类也采取同样尺度,那就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比较。此外,国际展览局将努力管理竞争的组织和运作工作,还负责向设在伯尔尼的国际工业产权局递交获奖名单,从而“确保”荣获的奖项。 《巴黎公约》没有少受批评。人们常常指责10天的谈判时间太短,成文过于仓促,为后来各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敞开了大门。P14 序言 富于创新的19世纪留给我们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世界各大都市之间不定期地辗转传承,绵延至今,那就是世界博览会。继1937年巴黎博览会和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之后,它在欧洲的反响日渐式微,直到1992年巴塞罗那博览会才重现昔日的辉煌;不过北美洲迅速接过博览会的接力棒,然后再传给远东地区。事实上,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和1970年大阪博览会从容地举起博览会的火炬,从而表明,120年前继“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后发轫于泰晤士河畔的这个传统并不是“老欧洲”的专属领地。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前数十年,不少大都市和中小城市力争此项殊荣,通过一场独特的运动,把乍看可能只与某个时代相连的现象延续了下来。 因此,我们的考察不应该仅限于“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exposition universelle)的说法来自法语,主要得到拉丁语系国家的认同;但是在该词获得法律承认之前(我们以后会看到,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与之相对的有在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国家广泛使用的“国际展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德语措辞“Weltausstellung"’比美国模棱两可的说法“world’s Fair”略胜一筹,似乎介于法英两者之间。除了语义分歧之外,也许更应该看到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终极目标:“世界博览会”希望囊括——当然有些不切实际——人类的全部活动和自然的全部财富,同时也形成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即世界融合的概念,而人类智慧创造的成果本着共同进步的目的聚集一起,就是这个世界的象征;“国际展览会”则注重实用,它考虑到世界上存在国家,形成对比较量,从中产生激励。但是我们的诠释也不能太绝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观点可以相互替换,甚至到了合二为一的程度。1910年布鲁塞尔博览会和1900年巴黎博览会都用“universelle”和“international”冠名,不就很说明问题吗? 更重要的是,许多展览会按照大型展览的模式发展起来,但是它们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差别往往很大。这些活动或多或少遵循相同的理念,运用同样的组织原则,但是只是由举办国单独发起,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提供外国展品供人们参观。换句话说,一个展览会只要争取到外国政府或外国公民参展,就能够以“国际展览会”自居。 为了避免展览活动过度泛滥——因为公众们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结果给参展者造成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为了规定组织展览的准则,一些关注此事的政府开始致力规范展览活动的工作。这项需要兼顾规章与活力、权力与外交的棘手工作始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断,直到1928年才告结束。从那个时候起,许多国家加入《国际展览会巴黎公约》,聚集到核心国周围。这些国际展览会因此获得国际公法的地位,不管它们的名称如何,都有别于一切受举办国国内法律制约的展览活动。 《巴黎公约》为展览活动构建了法律框架,并且把它纳入国际合作的轨道,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国际展览局”从此成为展览事业的正宗掌门人,在它的领导下,国际博览会谱写新的历史篇章,迄今已约70年。本书的目的就是描绘这个时期的过程及其演变。的确,这个时期没有完全覆盖20世纪,不过真正的20世纪不是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开始的吗? 这个题目充满着启迪。它首先表明,尽管历史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思维方式剧烈变动,传统和制度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国际博览会凝聚着一些国家和富于闯劲的领袖们的雄心,它运用各种手段,不断适应时代的习俗风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尽管数十年前就有人断言它即将消失。虽然历届博览会的业绩参差不齐,虽然许多观察家看到博览会存在着定位危机,但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在一个地方聚集起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的活动还是为数不多的。也许和昨天一样,国际博览会依然在满足人民内心深处的某种需要,人民认为自己能够挫败出于经济利益的盘算,制止已经列入计划的变化。博览会是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的当代文明最有力的代表之一,而它的诞生不是比这种文明领先了100年吗? 不过,兼大型活动、研讨论坛、演出于一身的世界博览会或者说国际博览会也是一次庞大的行动,是一台错综复杂的机器。设计、规划、建造、活跃甚至激动一座转瞬即逝的城市,而且使它一连数个月保持引人人胜的神奇魅力,始终都是困难重重,更何况它需要几十个有着不同语言、习惯、文化的国家积极合作,因此难上加难。 我们的探索进程将使我们接触到观众、演员以及这座美妙剧场的后台。我们将思考其中牵涉的利益和投入的力量,从而解释被睿智之士毫不犹豫地斥为怪异或者疯狂的东西。我们会看到杰出的世博会能够激发多少人才、多少热情和毅力,我们将努力寻找答案:8览会为什么会在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成为人类谅解和博爱的最宝贵的时刻之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