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麻姑山下(我的七七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洪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朱洪,1957年生,安庆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教授。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34部,先后为陈独秀、黄镇、胡适、刘半农、戴名世、方苞、朱书、朱光潜、刘大槲等人立传,出版自选集三部。
《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全文刊登《党史人物研究的一个特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谈陈独秀》;《如果泰戈尔还在》2006年被选人山东省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初中语文读本》(八年级下册);《学术界》封面人物;《文化学刊》学林人物。先后十余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中文台采访: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介绍其文章和著作。一些著作被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部分图书馆收藏。
后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群体有每个
群体的脚印。大学四年,时间不长,却记录了一个
特殊群体的生活,故单独成册,取名《麻姑山下—
—我的七七级》,虽然写宣城叶家湾安徽劳动大学
一个男生宿舍的四年生活,或许,可以具体地折射
暴风雨刚刚结束时那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上大学四年,第一学年就遇到因水引起的迁校
风波,第二年遇到了上访、地震两件事,第三年是
“这儿黎明静悄悄”,第四年是毕业波动。因为“
水”,劳大随着我们的毕业,宣告解体。安徽因此
少了一所大学,不亦憾哉?
书稿写在几年前,初稿自幼年写到大学毕业,
今年夏天,根据出版社编辑的意见,将考大学前的
部分去掉(拟将来独立成册),只写这四年大学生
活,虽然篇幅减少,但内容专一了。今年正逢七七
级大学生入学四十周年纪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
部关于七七级大学生的专著,更没有一部关于安徽
劳动大学的专著呢!
曾经,我想写一部《一个男生宿舍的故事》,
这次除了回忆自己的四年生活,其他室友当时的故
事,尽我所知,都一一罗列其中。因此,写一个寝
室的故事的愿望,也一并实现了。
曾经,我想写《大学老师风采录》,唯一念而
已。这次一并写出印象最深的几位老师的群像,虽
然淡淡几笔,也一并了了这个心愿!四十年间,汪
庆根老师、范敬恺老师、乐寿明老师、金隆德老师
、文秉模老师、李良瑜老师、蔡德麟老师、王昭干
老师以及父辈李长智先生、张玉英书记,都一一去
世了,借本书也表达了一个学生或一个学生群体的
哀悼与怀念之情。
四年大学生活,是我吃苦最集中的四年,是我
身体发生根本好转的四年,也是我学习颇努力的四
年。1980年,我的体重一度达到138斤,构成了我人
生体重的第一个驼峰。此外,我在劳大发表了处女
作。仅此二例,可见劳大的四年在我的身体和事业
上,都是最富有价值的时期。
我相信,不少劳大的同学的身体、学习和精神
在麻姑山都获益匪浅。因此,我在书中把劳大的“
精神”概括为“环境艰苦、生活吃苦和学习刻苦”
,而乐在苦中焉!
毕业于劳大的同学,多数未负时代之希望,未
负“七七级”之盛名,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相关领域
的栋梁之材。他们中的一些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了!我希望将来有人肯花一点时间,把劳大七七级
、七八级、七九级中的成功人士之事业与成绩写出
来,把我们老师的故事和道德风貌写出来,予以表
彰,予以流传,为我们的时代增加风采!
本书定稿后,袁玉立先生不仅从头至尾校阅本
书、拨冗赐序,还代我传给有关同学校阅。陈为蓬
回微信说:“朱兄你好!正在拜读大作。实在佩服
你的文笔特别是你的好记性,劳大生活很多细节我
都没有印象了。”夏毓平说:“难得朱洪同学有心
,记载下我们高考、劳大、同学的一些往事,非常
细致,有情有趣。难得朱洪的构思和文笔,抓住了
七七级同学的主流——追逐时代,刻苦学习,创造
生活,回馈社会。也才知道朱洪你是个‘官二代’
,爱看电影,享受生活,日子滋润,有条不紊。”
孟林读书稿后半夜给我发微信说:“这本书很有意
义,填补了劳大那段岁月历史的空白,这是有心人
做的事,也只有朱洪您来垦荒,不容易也了不起。
”陶晓勇自美国飞往英国,下飞机只回了四个字:
“直接出版!”读之,十分欣慰。
感谢为我上过课(包括讲座)的每一位老师,
他们给了我许多智慧和启示;感谢与我四年朝夕相
处的同窗学友,他们给了我许多温暖和帮助;更感
谢我们的国家、时代和人民(包括亲友),这是我
们所有追求的源泉和意义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不分国界,不分时代,任何人
都有时过境迁的时候,都有回首往事的这一天。杨
洪基唱:“再回首,往事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歌唱家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回忆往事,
就是追忆已逝去的青春岁月,与世人分享当年的绿
叶清香,吸取过去的教训。在平凡的一串杂碎中,
读者或许能获得一点意外之喜和新念!
最后,感谢东方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感谢韦玉
莲老师为编辑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朱洪
2018年芒种二稿于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
2018年立秋定稿于岳西县鹞落坪聚贤山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复习迎考(1977.8~1977.12)
1.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2.高拾贵手
3.去桐城看望外祖父
4.是不是别人先做出了?
5.招生招工赶到一起了
6.高考
第二章 招工(1977.12~1978.2)
1.电工仪表厂
2.新学员学习班
3.“薛宝钗”的误判
4.知道了高考成绩
5.预选问题不大
6.只有你说差不多
7.车工
8.预选通知
9.体检
10.一波三折
11.考上了安徽劳动大学
12.离开工厂
13.莫瞎扯嘛
14.不知今日一聚后
第三章 时代宠儿(1978.2~1978.9)
1.负笈离乡
2.明朝散发弄扁舟
3.叶家湾
4.报到
5.露天电影
6.我喊错了吗?
7.入学体检
8.爬麻姑山
9.第一封家书
10.宣城还见杜鹃花
11.七把叉
12.生活条件比较差
13.母亲:一定完成任务
14.小组第一次会餐
15.与七六级的篮球寒
16.就差木鱼青灯
17.拔胡须
18.近来比较茫然
19.听沈敏特老师的讲座
20.唐礼忠:尔昔攻读十二春
21.注意时间!
22.生活习惯了
23.车一平五
24.叶大胡子
25.端午节生病
26.母亲拿五帖中药只吃一帖就下去了
27.何时起飞向天外
28.老徐来信
29.海阔天空谈往事
第四章 风潮乍起(1978.9~1979.2)
1.返校
2.电影节目单怎么印得这么香
3.你们这些人啊!
4.范敬恺老师:不是不及格
5.社员都是向阳花
6.第一次去宣城
7.伤痕文学
8.又解放了一批电影
9.食堂风波
10.“政治骗子”
11.麻姑山下闯五关
12.时事多变
13.跳远
14.雪夜回家
15.寒假
16.小袁来信
17.返校
第五章 迁校风波(1979.2~1979.7)
1.一夜不眠
2.二月的电影
3.“派水拉车”
4.睡在水泥地上
5.吃遍淮河路
6.走出省委大院
7.睡了一夜过道
8.返校
9.搬到理科四楼
10.举杠铃
11.分工打饭
12.张姨
13.搭点小灶很有必要
14.与七八级的篮球赛
15.参观新四军军部
16.在水库照相
17.地震
18.地震的善后
第六章 无穷哲理在高峰(1979.7~1980.2)
1.金隆德老师
2.雨天看《李双双》
3.电影《望乡》
4.李良瑜老师
5.迎亲队伍
6.叶家湾的小杂货店
7.一个星期天早晨的对话
8.无穷哲理在高峰
9. “二眼”
10.说来话长
11.于皖枞:我的心凉了
第七章 冲突(1980.2~1980.7)
1.徐广元事件
2.哥哥去了湖北
3.钱广华老师
4.母亲接待方毅夫人殷森
5.与叶大胡子的冲突
6.开始用邮政编码
7.蔡德麟老师
8.“十里青松引洞仙”
9.《新四军军歌》
10.“碑似鲁公留”
11.绕道南京
12.且就水中船
第八章 时代·劳大·人才(1980.7~1981.2)
1.少年老成
2.乐寿明老师:你很调皮嘛
3.书中自有幸福花
4.打架风波
5.终于等到这一天
6.饱汉不知饿汉饥
7.小袁打架的“善后会议”
8.时代·劳大·人才
9.陶晓勇脚骨折
10.“孟肚”
11.处女作
12.沈敏特:文艺发展之比较
13.庐山恋
14.“一自仙娥归碧落”
15.一个冬天的童话
16.救命!
17.江汉亮老师
18.冒诈
19.钱明天付
20.“照彻区区不二心”
21.《刑场上的婚礼》
22.世界杯足球赛预赛
23.期末考试
24.寒假回家
25.华阳看舅奶奶
26.哥哥回家过年
27.去大渡口
第九章 千山之外(1981.2~1981.8)
1.游赭山公园
2.《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考60分
3.姐姐的工作
4.与金隆德老师聊天
5.24岁的生日
6.文秉模老师
7.王昭干主任
8.千山之外得佳音
9.“况今真到敬亭山”
10.合浦侯后裔
11.与何祚庥院士商榷
12.请假回安庆
13.父亲去霍邱调停姐姐姐夫矛盾
14.返校
15.文秉模老师讲《哲学笔记》
16.《血沃中华》
17.小袁请客
18.绕道南京214.
19.最后一个暑假
第十章 日子倒着数(1981.8~1982.1)
1.最后一次返校
2.我以为你们没有来
3.陈为蓬家学渊源
4.徐家文老师
5.室友上黄山
6.填写结婚登记表
7.日子倒着数
8.殷老师去世
9.《亲人送别金沙滩》
10.毕业合影
11.话别会
12.就想教书
13.毕业典礼
14.各奔前程
15.最后一次去阅览室
16.别了,麻姑山
后记
精彩页
5.露天电影
男生寝室由几栋二层楼的宿舍构成,政治系在靠南的第一栋。我的寝室在楼上靠北一间,寝室门上,贴了八个新生的名字。
合肥人袁玉立、阜南人孟林先到,他们在门口见到一个陌生的同学,客气地问:贵姓?
这个同学叫徐治彬,说:贵姓徐。
初次见面,袁玉立和孟林不好笑,努力地抿了抿嘴。——袁玉立在合肥的安徽拖拉机厂工作过,干了几个月车工就参加高考了,干车工前还当了三年多的民办教师。大家喊他小袁,偶尔叫他老袁,因为长相斯文,有点老成。他中午睡觉,喜欢把自己洗干净的袜子放在眼睛上挡住光线。我觉得可师,如法炮制。
宿舍十来个平方米,分上下铺四张床,正好供八个人睡。中间一个通道,摆一张公共用的无抽屉的长桌子。室无长物,已无立锥之地。来人多半站着说话,或者坐在桌子旁边的下铺上。
寝室十个平方米大小,先来的睡在窗边的下铺,后来的睡在门边的下铺。我中间来,睡在靠窗边的上铺。以前没有睡过上铺,开始担心晚上掉下来,又担心上下不方便,不久就习惯了。上铺虽然上下不方便,但相对干净,有一个狭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
1978年2月28日晚上,是新生到大学的第一个晚上。大家很无聊,幸亏学校安排晚上放电影《岸边激浪》。这部片子我以前没有看过。
放电影的地点在东边的一个操场上,荧幕挂在两根柱子中间。正面朝东,也可以在背后西边看。附近方圆七八里地,数百上千的农民也来了。他们扛着长板凳,拖儿带女,扶老携幼,人欢狗叫地来了。隔三差五到大学看露天电影,大约已成为附近农民的习惯,成为他们一天辛劳下来的一道大餐。不料看到一半,突然停电了。真是大跌眼镜!大家正烦躁不安,学校准备的小发动机,突突突地发电了,人群一阵欢呼。折腾了一阵,总算把后面的部分放完了。
听老生说,这里停电是家常便饭。但一般每周一、三、五停电,今天是星期二,按理不停电,不知道为什么也停电了。
电影带子,是从宣城县城拿来的。学校先印一个放映节目单,但也不完全按这个节目单放,常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发生。因无其他文娱活动,每有电影,大家奔走相告,如小儿过年。下午四五点,夕阳未下,同学们一个个喜气洋洋,背着椅子,到广场占位置。从西边的学生宿舍到东面的广场,绵延两三里地,学生驮椅子的队伍蔚为壮观。有的同学背上扛一把椅子,手上拎一把椅子,多半是做好人好事,替室友占位置。
遇到放好的电影,吃过午饭,即有人占位置,乐之不疲。到了下午,许多椅子摆在广场。学生入学时,每人发一把涂了红漆的椅子,四年相伴,毕业时要交还学校,但此时的椅子多半红漆剥落、缺档少腿了。椅子摆在操场,并没有人去看守。为了防止椅子丢失,每个人都在椅子上刻了自己的名字。
附近的农民一般迟来,在周围站着看。一位下放在叶家湾附近的知青写文章,回忆他作为一个农民在劳大看电影的情景:
电影在大操场露天放映,正面的位置通常都被学生、教职工及他们的子女占了,我们来晚了就在背面看,效果也一样,只是字幕是反的。大学到底是大学,八大样板戏是不大放的(样板戏的带子大概都在农村巡回放吧),记得我们看了许多当时的新片,还有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反正也记不得了。那时候年轻,在田里干了一天活还有力气走几里路去看电影,半夜回家睡上一觉又没事了。
电影结束了,我们依次扛了椅子,沿着所谓劳大的“长江路”(合肥主街),自东往西北方向走。而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邻,则大呼小叫,呼爹喊娘,浩浩荡荡,沿318国道(芜杭公路),向东西两端散去。老远还能听到人群的熙熙攘攘的声音,多半是与电影情节有关的欢笑声和感叹声。
一周几次看电影,是大学生、教职工及其子女与附近成百上千的农民共同的美好时光。每逢此时,大家喜笑颜开,欢聚一堂!
P38-40
导语
麻姑山下的七七级,记载了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特殊时代、特殊地方发生的故事。
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毕业后,在人才青黄不接时期,补充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急需,很多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或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七七级入学四十年之际,朱洪著的《麻姑山下(我的七七级)》挖掘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气息,留下了青年一代在大学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让后人知道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群体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意义。
序言
恢复高考,暴风骤雨的休止符,新时代的开门
炮!
七七级,一个从570万人中脱颖而出的27万人组
成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第一方阵,一群新时代的幸运
儿,一个横跨全国各地、涵盖56个民族的“精英”
群体。
他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新时
代序曲,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知识的最高殿堂,
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人人羡慕的时代宠儿。
从此,人们的择偶观、婚姻观发生了变化。
从此,人们的就业观、事业观发生了变化。
从此,中国的大学、中学、小学的教育内容、
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此,中国的城乡风俗,人们的追求和志向,
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悄然改变。
曾经红极一时的时代“偶像”,在一夜间悄然
褪色。自七七级开始,一个新的时代宣告到来!
40年过去了,七七级的学子不负众望,绝大多
数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在许多领域、部
门,开花结果,发出了灿烂的光和热。于今,这个
群体彩虹不再,夕阳将下,如瞬间爆发的礼花,正
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分子,我有幸跻身其中。在
备受同窗光宠的同时,躬身自问,以尚未给“七七
级”这个光荣的称号抹黑,而稍得自安。
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记下我在大学四年的
平凡岁月。虽然,它只记下了七七级全国27万大学
生中的一个人或一个男生宿舍的故事。但这个故事
可以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气息,留下70年代末80年代
初,中国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群体
的一些历史瞬间。
说它“空前”,因为这是新时代的第一届大学
生;说它“绝后”,因为它的招生率、年龄差距、
参加考试的人数以及对这个国家、人民和社会生活
的广泛深远的影响,与后来的历届大学生迥然不同
。何况,随着我们七七级的毕业,安徽劳动大学就
悄然离开了历史舞台,在中国教育史上烟消云散了

七七级,既有三十多岁的三个孩子的老成持重
的父亲,也有十几岁“乳臭未干”的应届高中生;
既有工厂的车间主任,也有生产队的队长和林场知
青;既有各级领导的“红二代”,也有所谓“黑五
类”的后裔;既有民办教师,又有现役军人;既有
无业青年,又有留城知青……他们来自全国各地,
手上带了工厂的机油味,脚上沾了泥土的芳香,身
上带了军营的气息以及刚刚走出校门的书卷气,这
是一群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新一代青年!
在他(她)们每个人身上,都带了毛泽东时代
的痕迹,都烙上了由阶级斗争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
代印记。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暴风骤雨”
和上山下乡,最终赶上了时代列车,成为恢复高考
后的第一届,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七七级”。
另一方面,他们很平凡,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
限性和人之为人的缺点。去掉他们身上的光环和喷
了香水的面纱,这个特殊的群体究竟是怎样的一帮
人呢?他们究竟是如何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呢?
内容推荐
七七级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报考570万人,录取27万人。《麻姑山下(我的七七级)》第一次通过七七级一个男生宿舍8个人的四年生活,风趣、细腻地再现了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的理想和追求,学习、生活及行为方式。作者朱洪以自己的亲历亲闻为主线,刻画了来自工厂、农村、军队、街道、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一个崭新群体,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感受新时代到来,与新时代一起成长的故事。虽然它只记下了七七级全国27万大学生中的一个人或一个男生宿舍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可以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气息,留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群体的一些历史瞬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