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本书仅仅是作者个人对史铁生的阅读心得,当然远远不是本原的史铁生,也不是史铁生的全部。你看了这本书,如果对史铁生产生了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写。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史铁生是一位很有深度的作家,值得一看、再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寻找灵魂的归宿(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 |
分类 | |
作者 | 胡山林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本书仅仅是作者个人对史铁生的阅读心得,当然远远不是本原的史铁生,也不是史铁生的全部。你看了这本书,如果对史铁生产生了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写。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史铁生是一位很有深度的作家,值得一看、再看! 目录 序 引言:史铁生创作与终极关怀精神 第一章 置身天界看人界 ——基本视点 第二章 “我”在世界所有的消息里 ——破解自我之谜 第三章 创造美好与精彩的人生过程 ——生命意义的探寻 第四章 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命运的秘密 第五章 文学的根应当是与人类生命相始终的根本困境 ——面对困境的沉思 第六章 神乃有限此岸向无限彼岸的眺望 ——从苦难走向信仰 第七章 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史铁生与人道主义 第八章 人与上帝有着永恒的距离 ——史铁生与宗教 第九章 苦难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 ——史铁生与存在主义 第十章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体验 ——史铁生与神秘主义 第十一章 从本质上说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史铁生与现代科学思想 第十二章 幸福不在天涯,而在自己心中 ——史铁生的幸福观 第十三章 爱是心灵自由的乐园 ——史铁生的爱情观 第十四章 美是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史铁生的审美观 第十五章 真正的艺术大师都是为灵魂寻找归宿的流浪汉 ——史铁生的文学观 第十六章 凡一切真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成分于其中 ——史铁生作品中的悖论 附录:自发哲学家的精神漫游——读《务虚笔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四、以宏博的爱愿拯救人类 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单指向个体的人,而且指向群体,指向人类,他的人道主义上升到人类主义、世界主义,是一种宏大广阔的博爱。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惟宏博的爱愿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反复讨论“爱”的主题。他认为爱产生于“异”,有“异”才产生沟通、爱恋的需求。他说,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群、族乃至国度之间也应该是这样——异,不是要强调隔离与敌视,而是在呼唤沟通与爱恋。总是自己恋着自己,狭隘不说,其实多么猥琐。党同伐异,群同、族同乃至国同伐异,我真是不懂为什么这不是猥琐而常常倒被视为有骨气?我们从小就知道要对别人怀有宽容和关爱,怎么长大了倒糊涂?作为个人。谦虚和爱心是美德,怎么一遇群、族、国度就要以傲慢和警惕取而代之?所以他主张“爱愿”不但要超越个人,而且要超越群、族、国度,把爱推向全人类,推向全世界。 为什么要提倡“宏博的爱愿”呢?史铁生论证的角度具有自己的精神个性。他不从抽象的说教出发,而是从终极角度,即本真存在的角度出发。其基本思路是,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一个“网”中,即“万物众生的缘缘相系之中”。在这里,个体之于群、族、类,群、族、类之于整个宇宙,就像音符之于音乐,是整体之中的局部,离开整体就没有局部,局部存在的意义要从整体中见出,局部的幸福来自与整体的和谐。 整体——宇宙——神界,这是人类生存的宏大背景,或者说是人的本真存在,用史铁生的话说即人类“与生俱来的、躲不开也逃不脱的面对”。也就是说,宏博的爱愿并非来自人的自然天性,而是来自“那天深地远的无声天启”。 “天深地远的无声天启”,即人作为一种“族”或“类”生存的本原要求。人类只有虔诚地顺从这“无声的天启”,才有和平与幸福。因此,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族与族、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关爱,而且,不仅如此,人类还要爱植物、爱动物、爱地球。从终极看,他们无一不是宇宙这部宏大交响乐的一个音符,任何一个局部的不和谐都会破坏整体的完美。近年来人们常把“终极关怀”一词挂在嘴上,那么什么是终极关怀?史铁生说,终极关怀千头万绪,归根到底都在一个“爱”字上。因此,“爱的问题存在与否,对于一个人、一个族、一个类,都是生死攸关,尤其是精神之生死的攸关”。 以上我们梳理并分析了史铁生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的种种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人道主义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的地位:它是史铁生的一项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他观察、分析、判断各种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人道主义在史铁生的精神结构中,不是抽象的理论、理念,而是化人血肉、渗透于骨子里的感觉与感情。人道主义不但是他从人类文化中继承的一项遗产,而且源于他的精神个性、源于他对人与宇宙(本原、神)关系的深刻悟解。因此,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但温柔细腻,感人至深;而且透辟深邃,能说服人。读他的书,让人感到无时不是在受着人道主义的熏陶和感染。 P129-P131 序言 若干年来,关于史铁生,我总想写点什么,把读他时心中涌起的无边无际的纷乱思绪清理一下,以便把他看得更清楚一些;或者也可以说通过清理,让自己对他的认识更加透明一些。其间也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东西,但终不过是零打碎敲,颇不过瘾。我想读者诸君大概也有过一种体验:当一团东西堵在心头时,总是逼得你想一口气把它吐出去。对于我来说,吐这口气的办法就是“写”。而一旦落笔要写它的时候,它又变得朦胧模糊,扑朔迷离,抓它不住,不知从何写起。 最早知道史铁生是80年代初,缘起是报刊上在争论(当时的语境下似乎批评的居多)他的短篇小说《午间半小时》。记得那篇小说挺敢说实话,与以往文学调子不一样,但对于争论却没多注意,随后史铁生就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沉没了。再次遭遇史铁生是阅读他的小说《命若琴弦》。这篇小说让记忆力甚差的我“过目不忘”,心弦被它击打轰然响起和声共鸣。细想其意蕴似乎也算不上多么深奥,自己以前也想过,只是想得不够清晰,不够透明,混沌不清地隐藏于意识深处,没有获得一种“形式”,而今被史铁生呼唤出来,赋予形式,这让我因此颇为兴奋和激动。在此之前我还没读过如此贴近、如此切人我心灵深处的作品。在课堂上我动情地讲给学生听,在讲到老、小瞎子对话(“师父,干吗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时竟哽咽无语,失态于众目睽睽之下。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学生默默地哭了。事后想想,自己颇为可笑。吃文学饭的人谁不知道那是作者“编”的呢?然而当时就是抑制不住。这就叫情不自禁,身不由己。 由此,我开始“迷”上了史铁生。凡他的作品必看,他的书必买。哪怕不同出版社出版的重复甚多的文本,只要有一篇不重复,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之所以“迷”他,是因为读他就像读自己。我发现,凡他在书里讲到的似乎我都想到过,至少是在脑子里影影绰绰地闪现过。然而这些念头之于我,一闪就过了,想过就忘了;或想过而没想透,再想时仍在原地打转转,困在那里走不动了。如今从书上一经见到,如他乡遇故旧,格外亲切。当然,让我着“迷”的绝不仅仅是他想到的我也想过,更重要的是,在我这里影影绰绰的问题在他那里清晰地显形了,在我这里浅尝辄止的问题他想深了想透了(我以为)。为此我既享受了极大的精神愉快,又萌生了小小的的嫉妒和懊恼。我在心里说,史铁生我喜欢你,因为你把我想到的都说出了;史铁生我“恨”你,因为你把我想说的话说完了。这种心理颇有点“自作多情”,当然是很可笑。其实这种微妙的阅读心理,许多读者都有过。这大概就是优秀作品所共有的品格吧:言传读者所意会,语达读者之神通,道读者心中之所有而笔下(口中)之所无。 读史铁生,总感到他像个哲学家——无师自通的哲学家。可能是由于先天的敏感擅思的禀赋,更由于后来的天降灾难,把他引上了灵魂探险之路。他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大凡人类生存所包涵的诸多问题,他基本上都想到了,而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别于古人也有别于今人,使人一读就知这不属于别人而属于史铁生。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他思考的问题属于人本问题,与所有人有关,所以他的思想成果应该属于所有人。在人类至今所创造的无比丰富的精神收藏清单上,应该比较醒目地给史铁生一个位置。 史铁生自发的哲学家气质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这是吸引广大读者和我的根本原因。他的创作,把艺术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既是艺术,又是哲学,准确地说是“诗之思”。当然,就史铁生本人来说,在创作时并不是有意在讲哲学,他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思考,静静地“聆听”并紧紧地“追随”自己心魂的倾诉与漫游,然后自自然然地将其记录或曰“缉拿归案”。他的“自然”的风度和“漫游”的身姿自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吸引我们不由自主地去静静地聆听他的倾诉,追随他的漫游。对于他的倾诉,有的我听懂了,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有时听懂了,有时没听懂或没全懂。因为他的倾诉出自他的大脑,源于他的心魂,而他的大脑与心魂与他的整个生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同构,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经验同构,与他在写作之夜接受的万千信息和瞬时涌起的万千思绪同构,——这些都属于他而不属于我,所以“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正是“有的我没听懂或没全懂”,它对我就更具诱惑力,我越发觉得里面有东西,总之越不懂越想弄懂它。当然我知道,两个大脑两颗心永远不同构,因而要想全通全懂是不可能的,但起码我想基本弄懂它。我想这也是其他阅读史铁生的读者,以及所有阅读者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时的共同心理。 由于上述心理,我才想写这本书。我想借助于写作进一步读懂史铁生,或者说进一步澄清我心中纷乱模糊的思绪;同时也是与其他对史铁生感兴趣的读者进行交流,说不定其他读者和我一样有交流的愿望;再者,也想借此进一步“宣传”一下史铁生。我感到史铁生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史铁生的主题是人生、是命运,而人生和命运又是所有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但所有人未必都有相应的思考能力,即使有也未必有史铁生的思想深度,所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一下史铁生会大有益处。而今,人们都活得太紧张太匆忙太喧嚣太浮躁了,顾不上静听心灵的呼声了。我认为,史铁生应该是所有人的史铁生,因为他的思考与所有人相关。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他。当然,他不是领袖不是牧师甚至也不是教师,而只是一个倾心向你诉说的朋友,一个特别喜欢谈人生谈命运的朋友,与他交谈,听他倾诉,我相信,肯定会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这本书所记下的是我对于史铁生的认识和理解——这句话的重心和重音是“我”。指出这一点不是自信而恰恰是不自信或不那么自信。对于史铁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每个人从中读到的与他本人的“心理图式”大致相平衡。本人自知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所以解读出的只是“我”理解的史铁生,而不是本原的史铁生。我的目的是介绍你认识他,你既然已认识了他,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后记 关于史铁生,两年来断断续续地写下了书中这些文字。写作过程中,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觉得还有话想说。但人生匆忙,总有一些更急迫的、你不得不做的事来打扰你,让你从容不得,宁静不得,于是决定暂时告一段落,将来有机会再继续。 如今,我才真正切身体会了佛家的一句话,真心佩服它的精辟与智慧。这句话是:天下事,犹了未了,以不了了之。既然“天下事”皆如此,那么我还有什么可遗憾的!“犹了未了,以不了了之”是一种普遍的、根本的、无奈的人生状态。 读史铁生,写史铁生,我感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和愉快。这种愉快,既来自艺术上的美感,更来自思想上的开悟。读史铁生,总感到他不怎么太像文学家,而更像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作品,尤其是1985年之后集中讨论人本问题的作品,总有超出一般的思想深度或者说是哲学高度,总能让人受到豁然开朗的醒悟和洞彻心灵的启发。人们常说佛家道家等等是什么大彻大悟,但他们在许多问题(如人生)上的思想,远不及史铁生那样透彻。所以,要说大彻大悟,我认为当推史铁生。当然史铁生本人肯定不承认这一点,而我说他大彻大悟,也只是我的一种感觉,也仅是相对而言。因为,所谓“彻悟”也实在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底线。 史铁生的思想与儒、道、佛、基督,与中西文明史上各种思想都有因缘,但又绝不等于其中任何一家。他出入各家又超越各家,吸纳各家又扬弃各家,他穿行于思想的密林里,终于成就了自己,使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树起一座丰碑。哲学家周国平说史铁生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不依靠概念,仅仅凭自己的悟性便进入了几乎一切最深刻的人生问题,史铁生的存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幸运。——诚哉斯言!这才是对史铁生创作精神价值的恳切评价。 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具体的人,史铁生的命运无论怎么说都是不幸的:二十一岁截瘫,四十六岁又得尿毒症,每三天到医院做一次血液透析,生命延续一天就要饱受一天疾病的痛苦折磨。从生理角度看,他活一天就等于多受一天罪。在常人看来,活着对他来说真正是痛苦极了。然而这只是“一般来说”,这只是“常人”按常情的推理。你从史铁生本人的文字中一点也读不出他的绝望和痛苦,读不出他的悲观和怨气。他是那么平静,那么安详。我绝对相信他没有“装”,没有作秀,这种事是无论谁也装不出来的。进入这一境界,靠阿Q精神绝对不行,而必须依靠极坚强极深厚极恢宏的精神力量。史铁生的思想、精神早已超越了他的肉体生命,而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他从终极角度(即他常说的上帝)接受了苦难,理解了苦难,从而也就化解了苦难,超越了苦难。在苦难面前,他的肉体是个弱者,而他的精神却无比强悍。他让所有哪怕只是听说过他的人肃然起敬。别的且不说,仅仅是他超越苦难的精神历程,就可以让所有人从中获得对人生、对命运的诸多感悟。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过分注重实用注重功利,因而不大关心什么灵魂的归宿、精神的寄托之类的终极问题。影响至今,人们还是更热衷于关注文学的意识形态价值,注重文学的现实关怀(当然这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是惟一的),而不大关注文学的精神价值,即终极关怀。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其精神结构中无论如何不应该少了“终极关怀”这一极。少了这一极,个人、人类的生活就容易失去平衡,就容易变得浮躁、轻飘、无重量,无深度,无价值。极度失衡之后人们才发现“重建精神家园”的必要,而要重建的精神家园,内容甚为丰富,但基本内容无疑应该是终极关怀。中国文化中终极关怀的薄弱,凸现了史铁生创作的精神价值及现实意义。但遗憾的是,史铁生的价值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待学界必要的关注。 这本书,仅仅是我个人对史铁生的阅读心得。由于“第一人称”(史铁生一短篇小说之名)视角的限制,“我”仅仅写出(甚至写不出)了“我”所看到的史铁生。而这,当然远远不是本原的史铁生,也不是史铁生的全部。你看了这本书,如果对史铁生产生了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写。它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史铁生是一位很有深度的作家,值得一看、再看,可我还是说不清他,你自己去看吧! 本书得到河南大学研究生处的资助。 作者 2004年12月4日 于河南大学文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