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西路军失败后被俘红军女战士的悲惨命运和英勇抗争,当年红遍全国的下乡知识青年标兵吕玉兰、蔡立坚的起伏人生。因大学生下嫁农民而被树为“反潮流”英雄的白启娴的悲喜剧真相和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小学生戴碧蓉严重致残后自主自强的非凡历程。这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女性以她们各自不同的努力和奋进,留下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思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牌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龚晓村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记述西路军失败后被俘红军女战士的悲惨命运和英勇抗争,当年红遍全国的下乡知识青年标兵吕玉兰、蔡立坚的起伏人生。因大学生下嫁农民而被树为“反潮流”英雄的白启娴的悲喜剧真相和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小学生戴碧蓉严重致残后自主自强的非凡历程。这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女性以她们各自不同的努力和奋进,留下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思念。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西路军女战士,下乡知识青年吕玉兰、白启娴、蔡立坚和舍己救人小英雄戴碧蓉,以她们各自不同的努力和奋进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历史的痕迹和令人忆念的非凡的经历。 红军西路军失败后被俘女战士对敌人凶残迫害所作的英勇抗争和长期承受误解、孤独、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忍辱负重、矢志不移,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吕玉兰、白启娴、蔡立坚当年的敢做敢为和命运依归虽然带有特殊年月的复杂背景乃至某种并非个人所能容易摆脱的悲剧性色彩,但她们的热诚和执著,她们的付出和劳作,她们的命运和结局,今天读来仍然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仍然会引起我们的追思和感喟。 小英雄戴碧蓉10岁时从铁道上救出三个儿童,而火车却从她弱小的身躯上碾过去,她从此失去了左臂左腿。但她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面旗帜。 这些女性如同一座座牌坊,一座座心灵上的红牌坊在人们的记忆中长存。 目录 写在前面 "共产阿奶"--西路军失败后的红军女战士/1 已经撒拉族化,连汉话都听不懂了/4 自己是掉队的战士,决不向政府叫苦叫难/8 十五岁的她和大她十五岁的马夫/11 军长遗孀和医院连长/14 "不能把有文化的给挤了"/17 本色为美--吕玉兰的起落与回归/21 十五岁当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24 吃苦、吃屈、吃亏/25 周总理提到她。胡耀邦表扬她/27 从"反革命"到省委书记、中央委员/28 同康克清大姐说悄悄话/29 爱上江山/30 北京--石家庄/33 可怜巴巴的小日子/34 高处不胜寒/35 争取上农业大学/36 来之不易的大专文凭/37 尽职尽责的副厅长/38 夫妻情爱劳模本色/39 脑血栓、脑萎缩/40 至少有一点口服心服/42 红牌坊--一个大学生嫁农民的悲喜剧/43 特殊年代的特殊扎根/46 寻访运河孤茔/47 相国庄失去了往日辉煌/49 一腔热血融入新天地/51 哄闹中成就终身大事/53 这个世界上谁最丑这个世界上谁最傻/55 差距--矛盾--鸿沟/57 几头受气懊恨交加/61 盛怒中爆发/62 "反潮流"英雄应运而生/63 你方唱罢我登场/65 并不都是赞扬的声音/67 做典型的辛苦与无奈/69 回到压抑的现实生活/72 向《中国青年报》倾诉/75 恩格斯的名言和现实的选择/76 意外中默然离去/79 杜家山的梦--知青岁月的一个标本/81 好女儿好学生/84 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形势了/85 愿意跟我走的,站出来!/87 5户17口人的杜家山/88 弯回来不走了/91 引来更多的人/93 比血书更热更纯的情/95 "先治坡,后治窝"/96 "文相国"和"武状元"/97 把情感交给了他/98 约法三章/99 十八棵青松。二十个顶天立地人/100 乡亲们怎么了?/101 一道道坎。一道道沟/103 负疚、无奈,苦涩、彷徨/104 换一位红姑娘也无济于事/106 一阵春寒三年审查/108 共和国不会忘记/110 "你们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1 12 最后的义举和遗言/114 一碧芙蓉--救人致残、自立自强的戴碧蓉/115 10岁孩子救出三个小朋友/118 救人时父亲还在劳改棚里/1 19 左臂和左骨盆以下全部截掉/121 我还有右手右腿,还有眼睛/122 摔倒了,站起来/123 周总理疼爱地把她抱在怀里/124 有荣誉、有套话、有善意的敲打/126 班上前五名/127 干啥都不肯落后/129 能自己走路了/130 不愿做待业青年/131 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要干出彩/132 从来不敢期盼的爱情悄悄来到/135 失去心爱的孩子/136 展开知识的翅膀/138 英雄多难,祸不单行/139 好人讲不坏,坏人讲不好/141 我至今不悔--那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142 试读章节 我至今不悔——那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进入21世纪后,成熟坚强的戴碧蓉终于成为株洲市委党校法律专业班的一名学生,学期三年。她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我曾经问她,一生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她告诉我是梳辫子。 从小,她就希望有条美丽的长辫子,无情的车轮压掉了她的手臂和腿,压不断一个女人爱美的心。为了梳辫子,她整整练习了匕年。夏天练一会儿,汗水就像小河一样地往下淌,冬天练一会儿手就冻木了,于是把手放在被窝儿里暖暖再练,她还练出了一套经验:比方梳“马尾巴”,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一起拢头发,食指则去勾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现在她不仅能梳辫子,而且还能给自己盘各种发型,许多人总以为她的头发是美容店做的。碧蓉的头发出奇地好,浓密,乌黑。 她还会打毛衣、钩花、刺绣、踩缝纫机。生活拮据的时候,她给全家打毛衣,日子好了,家里的窗帘、台布、床罩、枕头套等等,一律是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做工之精美,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仅枕头套,就给同事们绣了一百多对。就连家居装修的改造,也是她一手设计的。 她的衣服不多,可都非常合身、考究;因为个子矮,半高跟鞋是必穿的;她家有两个巨大的鱼缸,一个养金鱼,一个养热带鱼;她爱照相,影集很多,每张照片后面还都写上了拍摄故事;她酷爱收藏玉石,独山玉、华玉、南洋玉、岫岩鱼、紫金玉、汉白玉、碧玉……她总是在有关展销会闭展前买削价的。 她的朋友很多,包括她从小仰慕和效仿的麦贤得叔叔。在共和国众多活着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她身材最弱小,也曾经是处境最艰难的一个,可她一直坚信自己:“做不了青松就做松针,做不了牡丹就做小草,依然可以美化春色。” 有人说,戴碧蓉一生活的值得,历任中国领导人都见到过。 也有人说,戴碧蓉当英雄没意思,还不是苦了自己! 有西方记者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采访了人到中年的戴碧蓉,并且煞费苦心地提了一系列的问题,碧蓉的答复极为简洁:“对于童年救人的事,我至今不后悔。如果存今天遇到这种情况,也许我真要想一下了,但最终我还会这样做,因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P142-143 序言 在浩瀚的图书海洋中静静躺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这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薄伽丘20年的呕心之作《西方名女》。这部文学史上开女子传记文学先河的作品问世600年来,备受文坛关注。书中记述了23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其中有发明拉丁字母的公主尼克斯特拉塔,舍生取义的巾帼英雄阿庇查丽斯,文韬武略的西西里女王乔安娜,从妓女到花神的佛洛拉,还有我们熟知的众生之母夏娃。据说这是西方上流社会女孩儿的第一本闺门读物。 中国没有一部与薄大师同时代、以同样写作方式留下来的女性传记集粹,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整体而言饱受压抑的女性贡献于民族社会的劳绩毋庸置疑,杰出的女性人物也历历可见。进入20世纪的中国女性,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更发挥出巨大的历史性作用,一批批宛若圣女贞德般坚强勇敢的女性不惜做新时代的奠基,写下一页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她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国人心中刻下了永远纪念的丰碑。这些丰碑,以牌坊形式记录下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就已经存在了。专家们论证古代造牌坊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一类为功德坊,一类为标志科举成就坊。其中有的表彰宦绩政声,有的旌表孝子义士或节妇烈女,也有的用作里、院、墓道的门房。我们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成分,不难窥见牌坊背后的历吏积淀和人物影像。随着时代的演进,牌坊特有的形式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部分地被其他一些形式所取代,但牌坊文化仍不失其固有的生命力,而且现代牌坊造得越来越威武壮观了。北京是世界上牌坊最多的城市,除历代遗留的牌坊外,还有近现代兴起的牌坊,顺义杨镇农民为纪念改革开放带来的富庶而兴建的牌坊就是世界最大的木牌坊。一些地方也有新的牌坊出现,2004年南岳衡山奠基动工的、以“寿”为中心的牌坊,是世界上最大的主题牌坊。牌坊还作为中华民族的友好使者,在加拿大唐人街、伦敦爵绿街、华盛顿华埠商业区、曰本横滨中华街等华人集中区,成为当地十分醒目的标志。 本书记述的西路军女战士,下乡知识青年吕玉兰、白启娴、蔡立坚和舍己救人小英雄戴碧蓉,以她们各自不同的努力和奋进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历史的痕迹和令人忆念的非凡的经历。红军女战士矢志不移、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小小年纪就能救人危难的戴碧蓉至今仍在以顽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感染着我们,吕玉兰、白启娴、蔡立坚当年的敢做敢为和命运依归虽然带有特殊年月的复杂背景乃至某种并非个人所能容易摆脱的悲剧性色彩,但她们的热诚和执著,她们的付出和劳作,她们的命运和结局,今天读来仍然有着特具的意义和价值,仍然会引起我们的追思和感喟。在我的心目中,这些女性如同一座座牌坊,一座座心灵上的牌坊不会消失。这是红牌坊,是用鲜血和生命浸透了的红色牌坊。 我长期在《中国妇女》杂志工作,接触和采访过许多女性人物。《红牌坊》是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一部特写集成。确切地说,这部特写的真正作者是那些饱蘸生命赤诚书写自己人生的勇敢女性,我本人则只是一个诚实的记录者。《红牌坊》在我心中蕴藏的时间愈久,对她们的感恬便愈发深刻,总觉得这是她们留给我们中华民族女性的一笔财富,应该为后来的年轻人知道。 在此,我由衷地感激曾经把我锻造成才的《中国妇女》杂志社;由衷地感激长江文艺出版社和刘硕良先生对这一尘封选题的认可和对书稿的一次次打磨;由衷地感激我的挚友郭晓虹女士对我无私的激励和支持。我更由衷地期待本书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教。 2005年7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