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严重得束缚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善这一局面?怎样的教育观念才跟得上时代潮流?教师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下下功夫?看看本书覃川老师写的新新教学观念,或许,你会有所启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今天怎样做教师 |
分类 | |
作者 | 覃川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严重得束缚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善这一局面?怎样的教育观念才跟得上时代潮流?教师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下下功夫?看看本书覃川老师写的新新教学观念,或许,你会有所启发。 内容推荐 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尽快转变观念,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研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生命的质量。 本书是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调查与研究后,用心完成的。此书具有时代性、探究性和生活性等特点,适合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教育理念篇 新“师说” 做教育的“千手观音” 汤普森太大的师生情缘 教育的目的与手段 标本兼治话“减负”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哪儿去了 从教师要有“一桶水”说起 慧眼之下皆人才 有创新才有专业发展 教学中的问题观 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多元人生 如何看待考试评价 教育质量评价的辩证观 如何评价学生 学生厌学谁之过 “What do you think?一or “What doyou know?” 个陸的发展与完善 你的教育教学观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如何定位 考试成绩是唯一标准吗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孰是孰非 走出均衡教育的误区 分组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 换一种思维方式与学生心灵对话 由《学习的革命》的争论所引发的思考 建设一个健康的课堂 如何看待基础知识 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行为转化篇 也谈“因材施教” 由“精心备课”到“精心设计” 超越俗成的“教学模式” 爱学生要体现在细微之处 教师的责任是什么 教师的教学靠什么 教育的某些症结在教师 有艺术的教育能促进教育的成功 教育不应拒绝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课堂上学生“突发奇想”怎么办 一堂《品德与生活》课引发的思考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的“有为”与“无为”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教师也可以来点“反向偏爱” 从语文阅读教学说开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教育评价要科学 学生成长需要有效的激励 桑代克效果学习理论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做”出来的 从道格拉斯先生的“过错”看教育的民主 专业发展篇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评价教师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 教师专业化与发展目标 成功贵在坚持 建设你的职业生命 彼德原理与自身定位 要有自信心和恒心 执著精神决定成败 一个好教师应该“有人格做背景” 克服职业倦怠发展自己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要善于学习 有效地合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树立教育创新的理念 教师应该掌握点现代理论 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班主任工作新思维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掌握的几种能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师说” 古往今来,教师的头上被罩上了许多光环。比如,教师是春蚕、蜡烛,也是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实施者。这些对教师的赞美之词至今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被社会所认可。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因为教师是创造生命的职业。然而,由于对教师职业地位和作用过高的期望与教师生存现状的矛盾,致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 教师是春蚕、是蜡烛吗? 过去我们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颂扬的是教师的那种奉献精神,倡导教师要像春蚕、蜡烛那样“埋头苦干”。在这种教师观下,我们的不少教师“好心”做了错事。可悲的是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把他们做的错事当成一种工作业绩,这些教师更多地关注奉献,而很少考虑自己的付出是否有成效。对此,有的教师可能会反驳:我们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怎能说没有一点成效? 把教师视为春蚕、蜡烛的化身,当做工作机器的那种价值取向,是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奉献,同时也需要“索取”,需要得到关爱;他们的职业生命需要不断地发展,生活、工作质量需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成长建立在教师自我牺牲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样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与学生相互依存的生命统一体。 教师是园丁、是工程师吗? 在我们的思维中,园丁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劳作,如把苗圃中的每一棵冬青都修剪得一模一样、整整齐齐。工程师也是如此,他们按照一种规范、规则来描绘“蓝图”,在“园丁”、“工程师”的思想以及运作程序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而把学生当做没有生命的物体,用一种事先设定好的固有的教育模式规定课程,依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这种统一模式从表面上看似乎“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但实质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视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口号源于前苏联的专制文化。工程师尽管能够设计、制造出各种没有生命、思想、个性的机器和零件,但他哪能制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品格高尚、思想丰富、善于创造的灵魂呢? 作为教师,不能忽视其还承担着伯乐的责任,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 P2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我们做教师的是否反思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刚踏人校门时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在走出校门时棱角早已被磨平,变得没有了灵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在这种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给教师框上了“园丁”、“工程师”的“规范”要求,在这种“规范”之下,教师把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感受在学生身上践行。 教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者吗? 不可否认,传道、解惑、授业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但是,我们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向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地对教师依赖,忽视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单靠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我们的这种灌输,最终必然培养出一批“考试机器”,他们可以在世界上拿到学科知识竞赛的金奖,却不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中国教育方法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习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人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中国最需要的恐怕不见得是会考试的人。” 从教育的现实情况看,一些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靠这些低素质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有时真是勉为其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注意学习,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仍采用陈旧的方法,把他们以前所学的那点知识和对知识浅薄的理解向学生灌输,最终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 由此可见,那些对教师种种所谓的赞美之词展示了教师是为他人而活、而牺牲的无怨无悔者、清心寡欲者、超凡脱俗者,这种人为的拔高遮蔽了教师的本来面目,使教师精神生命的延续受到了限制。 教师是什么? 教师就是教师。如同医生、飞行员、会计、军人一样,有特定的职业标准,能够履行好职业标准、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教师不是神,也不是完人,他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需要被呵护和关爱,也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教师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师到底是生命型教师还是生活型教师。生命型教师把教育事业视为生命,他们有知识,更有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生活型教师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对本职工作缺乏认同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在新形势下注入新的内涵,应当把他看作是创造生命的职业,是完善自我的职业,是具有智慧的职业。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空气。空气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但又无时无处不在。这里所讲的空气是指合格教师所创造的一种良好的氛围,有了良好的 P3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就能增强,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 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木匠。木匠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做到材尽其用。好教师就应该像木匠那样,通过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把每一个不同特点、不同智力状况的学生培养成才,使他们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还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医生。医生的特点是治病救人,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像技艺高超的医生那样,做到手到病除。他们面对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问题的学生,不应该是嫌弃、冷落,而应该是满腔热忱,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症下药,使他们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上述这些说法不管是否完善、是否科学,但是表达了人们对教师的一种期待,也透射出教师职业的伟大。教师职业尽管看起来似乎是再平凡不过的了,可是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教师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当然,作为一个自然人,教师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其需要的范围和内容也是不断地扩大和变化的,不可能自满自足。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他们只是自顾自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在于能够满足他人、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通过幸福的心理体验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同时,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存在方式、有目的的活动去创造价值、生成意义。 P4 序言 长期在机关工作,知道机关的“机关”,知道机关干部的忙碌。所以,我对于那些在忙碌的中间能够坚持读书、坚持思考、坚持写作的人,总是怀着一份尊重、几多敬意。 当覃川拿着沉甸甸的书稿来找我的时候,我以为是请我为他主管的青岛的名师写序,因为在此之前,他告诉我,希望我帮助青岛带几个“徒弟”。打开书稿一看,是他自己的作品。 覃川的视野是开阔的。这部书稿能够将教育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有机结合,没有故作的高深,而是深入浅出,从容不迫,旁征博引之余能够用社会现象、教育现象、寓言、故事甚至扑克游戏来诠释观点和理论,处处显示出他读书的功力,流露出他的教育智慧。 “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文章和著作可谓铺天盖地,但大多数一线教师恐怕觉得还是有点玄而又玄,不是么?来自专家的书貌似高屋建瓴,洋洋洒洒,却并非屠龙之术,往往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场景就捉襟见肘;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的确实是活生生的教育现场,却缺乏一种牵引和提升或者因个性化色彩很浓而难以推广。有人说,许多一线教师还在黑暗中摸索,是有一定道理的。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科学精神与研究态度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最短的木板。强调这一点在当前有着重要的意义。 思考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享受教育。覃川在这本书中通过展示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和研究,来带动读这本书的人去思考和研究,从而强调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反思型的教师,才是专业化的教师。 覃川的思考是深刻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的功利教育思想、“减负”中的“减法”与“加法”,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平衡的深度思考,“背着靴子找脚”与“削足适履”教育内涵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想的兼收与扬弃……作者以自己专业的眼光分析了许多我们习焉不察的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 覃川不是在第一线教书的老师,他的主要社会身份是一个教育管理者,但是,在整部书稿中我们看不到他居高临下的说教与训诫,书中很少有管理的痕迹,不是他刻意地掩饰,而是因为在覃川的心中,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作者大量运用设问的语气,牵引读者去探询、去思考、去形成各自心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校长、教师还在那里用不恰当的方式继续强化管理,从军事化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管理形式出现,殊不知心中不装着教育和教师,没有平等交流与沟通,就是违反教育发展方向的, 读覃川的这本书时,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一个缫丝者的形象:自热水中央出一个个穿着白色外衣的茧,然后开始一层层耐心地抽丝剥茧。那“热水”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蚕茧”就是作者抛出的一个个教育问题,“抽丝剥茧”就是作者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教育问题的层层分析。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缫丝者,而非织锦者,织锦者是读者,是看了这本书以后去思考、去实践的教师。 读覃川的这本书后,我读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他能够直面教育现实与教育困惑,他能够对教育的细节进行关注和审视,对教育的常规进行反思和批驳,他能够跳到教育之外看教育,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种教育的情怀。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灌输什么,而是激发什么一一激发一种学习的欲望、激发一种对教育的理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像覃川一样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跳出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更深地投入;像覃川一样立足于今天审视昨天,审视是为了有效地反思,精准地筹划;像覃川一样站在明天看今天,前瞻是为了更大地跨越,更快地发展。 当然,覃川的教育情怀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能拥有教育的智慧。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后记 2001年因工作需要我开始做教师教育工作。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问题是制约教育质量的关键。2003年聆听了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师》的报告后,更引发了我对教师问题的深刻思考。于是,我开始关注教师,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专著、文章,通过各种途径与教师交流,不断地收集、积累有关素材。 有一次我在一所中学青年教师培训班上做了一场讲座。讲座结束后,该校的校长和陪我一起去的同事便鼓励我把所讲的內容整理后发表。这一鼓励使我有了写本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书的萌动。 我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到教师培训的组织者为教师搞的一些培训、提供的一些教育读物不受教师的欢迎。教师对那种空洞无物的培训讲座不感兴趣,不喜欢读那些理论性强的理论专著。他们所欢迎的是那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愿意听、喜欢看一些有关描述他们自己教学生活的故事,乐意与授课专家对教学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师教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能够满足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模式,尽可能提供一些实用的专业书籍。同时,我也结合自己的思考,开始了撰写一本教师喜欢阅读的书的尝试。 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习的经历影响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那就是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除了有意识地观察和收集教育故事外,还借用了一些社会、经济、管理、寓言等方面的案例,从浅显的小故事中去体味深奥的大道理,尽可能地将理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在写法、文体风格方面,我还注意了思辩性,突出哲学思想的应用,从辨证的视角科学地看待问题,力图给教师带来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引发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教育失误。当然,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申也使自己得到了提升,印证了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理念,体验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这本书在写作过程申得到了领导、专家和同事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朱永新教授在百忙申抽出了宝贵时间为本书做了序,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思想;青岛市市北区教体局的王文环同志利用业余时间为本书做了大量的审校修改工作,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参阅、引用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在此也向有关作者表示谢意。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这本书肯定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敬请各位同行、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