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阳明评传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冠辉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冠辉编著的《王阳明评传》对王阳明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评述了王阳明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激情似火的青年时代、壮志筹谋的壮年时代、建功立业的中年时代、顿悟人生的老年时代,打破了以往将王阳明的事迹与思想分开的局限,将他立言、立德、立功的内容穿插到具体的故事当中,更加具有可读性。

内容推荐

王冠辉编著的《王阳明评传》内容介绍: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功,践行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也完全体现了自己“良知”的本性。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心学传播到全国各地,是当时最狂的儒者。他生前被诽谤,死后被毁誉,但都阻碍不了他成为一代圣人。他的“知行合一”理论、“良知”学说,也对当世的改革之路起到指引作用。文韬、武略、徳范一代奇人,当世改革的引路人!一起来翻阅《王阳明评传》吧!

目录

第一章 凡尘扰扰,我自堕红尘

 1.大明王朝乌云盖,朗朗乾坤丑君王

 2.默默无闻居乡野,诗书家学代代传

 3.千呼万唤落红尘,少小孩童默记文

 4.辞章 独取真情意,策马扬鞭梦伏波

第二章 本是凡人,却做洞中仙

 1.立业未成先立家,久烦学儒入道中

 2.屡试不第豁达笑,睿智不掩释程朱

 3.棋盘里刀光剑影,兵阵中万马奔腾

 4.看大明学术流弊,塑心中另类圣人

第三章 身在宦海,不忘仙佛趣

 1.工部观政督威宁,忧国言边务八策

 2.刑部主事破常规,江北录囚展拳脚

 3.九华山上仙佛殿,阳明再续空灵缘

 4.阳明洞中修身术,参禅悟道逝往生

第四章 福祸相依,苦中亦有乐

 1.提学山东悯苍生,兵部任事初讲学

 2.刘瑾权倾金銮殿,阳明忠言遭牢狱

 3.九死一生赴谪地,险象环生入龙场

 4.苦中作乐终有悟,格物致知大文章

第五章 知行相合,立行又立言

 1.龙岗书院传盛名,知行合一出文明

 2.庐陵任上展才华,德治思想获民心

 3.北京城里同交心,南京故都再传教

 4.非朱非陆旧大师,阳明心学大教主

第六章 建功立业,薄名厚思想

 1.退隐不成再出镇,南赣强兵需明法

 2.挥军所指尽烟云,衙门设帐论学问

 3.宁王谋反江南地,阳明睿智擅甲兵

 4.武宗皇帝妒贤才,靶场弯弓免灾祸

第七章 厚积薄发,因材而施教

 1.王艮拜师会阳明,白鹿洞群集诸生

 2.冷落仕途满鬓霜,致良知再登高峰

 3.丁忧居家静思日,绍兴城中论学问

 4.京中会试考心学,阳明思想天下知

第八章 世事无常,惊涛续骇浪

 1.朝中群臣议大礼,三缄其口阳明智

 2.唐寅病逝伤人心,任性练达枉断魂

 3.稽山书院立越地,大会诸生于天泉

 4.晚年得子是天意,四句教横空出世

第九章 临危受命,病死于归程

 1.思田叛乱国危难,弃臣终于被起用

 2.平定思田不思返,袭破八寨才肯还

 3.圣人难知身后事,平民眼中有真佛

 4.千秋功罪任凭说,桃李满门有人知

第十章 几多春秋,惹人频回眸

 1.王学在近现代的传播及影响

 2.王学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

后记

试读章节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草根皇帝,朱元璋在很多地方不得不仿效其前辈刘邦。他与刘邦都是从一介平民,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才成为九五之尊的。

历代开国之君,都有所作为,并且为王朝的稳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朱元璋虽是草莽出身,却也经历了元末的农民起义,最终掌握了统治天下的要诀。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朱元璋作为皇帝,为再造盛世王朝,必然要借鉴汉唐的治国经验。

汉承秦制、唐继隋制并非只是完全模仿,而是经过改弦更张,才创造了汉唐盛世。明朝的制度也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维护新建立的王朝。为了取得长治久安,延续朱家万世江山,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变革或创新。

他们在行政上的改动最大。自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以来,丞相之职就一直保留。虽然历经各朝各代,丞相的称谓有所变化,却依然保有其职。隋唐时期,设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的三省六部中,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丞相。隋唐制度多被后世沿用,直到元朝,改中央三省为中书省,地方行政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才形成了中国如今行政区域划分的雏形。

在明朝初期,依然以中书省总揽全国事务,分置左右丞相。丞相的权力过大,与皇权存在很多摩擦,很容易导致统治不稳。朱元璋起初以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之后李善长隐退,徐达长时间出征在外,继任丞相的胡惟庸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大人物。随着胡惟庸权力的扩张,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朱元璋为人谨慎,猜忌心强,见大权旁落,必然会对胡惟庸动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忤逆、培植朋党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并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丞相之职。本来由中书省承担的政务分摊到六部,并提高了六部的品秩。将相权一分为六,皇帝就更容易掌控朝局,加强皇权的集权程度。

行省长官,总揽地方上的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成为朝廷不得不防备的一大隐患。有鉴于此,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了行省。朝廷将行省之权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的承宣布政使司、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在地方上进一步分权,就更有利于皇帝一人的统御。

在监察司法方面,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中央有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刑部共同理刑,合称三法司。三法司的建制,被清朝所沿用,在司法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为了提高监察力度,中央仿照六部建制,设立了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在军事建制上,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将其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左、右都督,负责管理京师和地方卫所、都指挥使司。都督府只是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而无权调遣军队。兵部有调兵遣将之权,却没有直接统率军队的权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掣肘,便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与北宋政府设三行统领禁军和枢密院相互牵制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处。

经过行政、监察司法、军事三方面的改革,明朝的统治已经稳固。朱元璋并不满足于仅仅稳固统治,还要实现皇权高度集中。为了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宏愿,朱元璋及其继任者逐步制定了很多超越前人的制度。

首先建立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锦衣卫被授予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是明朝建立的一个正式的特务机构,有一定建制和人力配置,可以不避皇亲国戚,也可不公开审讯,对一切威胁到皇权的人进行打击。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可以知道臣下私下里吟了哪首诗,可以知道臣下的喜怒形色,令明朝臣民不寒而栗。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明成祖朱棣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朱见深设立西厂,明武宗朱厚照设立内行厂,从而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厂卫制度。P2-3

序言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谥号文成,多被人称王阳明。他生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死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历经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四朝,享年57岁。

身为儒者,他穿梭于儒释道之间,参透圣人之道,形成自己的心学,而立言:身为智者,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敢于直言进谏,又甘于忍受诽谤或毁誉,而立德;身为勇者,他为官为帅,既平定反叛之乱和篡逆之举,又安抚百姓黎民,而立功。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功,被称为古代的完人。

在立言方面,王阳明继承孔孟之道、宋儒之学,参悟佛禅、道学,集合百家,而成一家之言。在阳明洞,王阳明参悟佛老之非,彻底转向儒学,承担起经世致用的责任;在龙场,他参透圣人之道,说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并重新阐释了“格物致知”,创立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在平定宁王之乱后,王阳明看到世间缺乏良知,百姓苦不堪言,便创立了“致良知”的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王阳明为了学生们的成贤成圣之路,创立了“四句教”。

他将良知等同于天理,作为判断是非、真假、善恶、诚伪的标准,批判和否定权威,摒弃传统的束缚。在为圣的道路上,他将人分为利根之人和其次之人。聪明绝顶的人可以从本体上直接参悟圣人之道,而资质鲁钝的人可以通过“为善去恶”的功夫来达到成为圣贤的目的。所以他招收的弟子,既有王畿、钱德洪、王艮、方献夫、欧阳德、黄弘纲等悟性极高的人,又有杨茂等凡夫俗子。

阳明心学冲破了程朱理学的牢笼,成为一股席卷苍茫大地的春风,彻底给大地换了新妆。在立言方面,王阳明还突出表现在文学上。他少年以辞章见称,不输于当时的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只是他感觉辞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社会用处太小,就不再痴迷。但是阳明一生都是兴致一来,便吟诗作赋,获得的往往是佳品。到了晚年,他参透圣人之学,诗赋中就蕴含了更多奥妙的哲理。

在立德方面,王阳明心存经世致用的理念,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宗旨。纵观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完全以国家或公理作为行事准则。

十六七岁时,他就关心朝廷的北部边患,立志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策马出居庸关,追赶胡儿,又梦到伏波将军;在科场路上,他两次落第,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气度:初次为官,就以清正廉洁自况,在刑部任职更是不畏权贵,一心为民请命:提学山东,更是直指明朝的种种弊政;京中初次讲学,就将当世学术批判得体无完肤;面对奸臣刘瑾,他敢于上书直谏,为言官鸣冤,却被杖刑,贬谪龙场。

他在两京讲学,被很多儒者辱骂为异端。在平定南赣汀漳的“山贼”和宁王之乱后,他又遭到小人嫉妒,险些丢掉性命。他不贪慕权力和爵位,宁愿养病于家中。面对众人对心学的抨击,对自己的诽谤,他心境豁达,不加辩解。在议大礼中,他更是三缄其口,不对朝廷之事做任何评论。这样的他成为一个圣人的标杆,一个道德的典范。

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不刻意追求事功,讲求自然地建立功业。他曾经上奏《陈言边务疏》,也曾对明朝中期的很多弊政进行了剖析,希望朝廷予以采纳。但是他所有为民请命、为国着想的谏言都没有被采纳。反而在谪居龙场和庐陵任上,他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为民解惑、为民免苦的事情。

在政治活动中,王阳明并没有非常突出的功绩。他最大的功绩在军功上,以一个孱弱的身躯建立了无人企及的功业,主要包括四大军功,分别为平定南赣汀漳的“山贼”;平定宁王朱宸濠的篡逆:成功招抚思田的叛军,平定思田之乱;袭破断藤峡、八寨,平定瑶民“暴乱”。王阳明对明朝的隐患进行了快速有效的清除,轰动了朝野。

他并非只是奉命镇压地方起义,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地方的治理中去。在平乱之后,王阳明或奏报朝廷建立县治、堡垒等以加强地方统治:或建立书院,加强对地方律法、伦理道德的宣传,以加强风俗教化:或制定乡约、设定保甲以控制地方。王阳明在治理地方上,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统治,使地方上得以安定。

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功,践行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论,也完全体现了自己“良知”的本性。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心学传播到全国各地,是当时最狂的儒者。他生前被诽谤,死后被毁誉,但都阻碍不了他成为一代圣人。

本书对于王阳明的一生进行了梳理,打破了以往将王阳明的事迹与思想分开的局限,将他立言立德立功的内容穿插到了具体的故事当中,更加具有可读性。对人生的品味,有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有激情似火的青年时代,有壮志筹谋的壮年时代,有建功立业的中年时代,有顿悟人生的老年时代。

王阳明一生虽然只有短短57年,却给我们展现了他每个时期精彩的画面。他的很多行为值得我们仿效,他的很多学问值得我们坚守,他的很多功绩值得我们崇拜。毋庸置疑,我们只要细细品读,自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信仰,并为信仰奋斗终生。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推敲。也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出现很多纰漏,希望广大读者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后记

这是一本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王阳明不平凡一生的传记著作。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里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黄慧婷、黄亚妮、李秀峰、海晓红、李增文、卢浩文、李辰杨、李宁、曾听、杨寅红、李婧、崔金英、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张洪、毕陆扬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是,囿于所学,写作中难免有错失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数年心血,春华秋实,以飨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9: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