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具体体现。
本书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较少作形而上的诠释;它注重发掘执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而对文件条文的生成过程不作过多的陈述。力求使本书做到内容简明,讲解通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 |
分类 | |
作者 | 梅桃源//冯长运 |
出版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具体体现。 本书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较少作形而上的诠释;它注重发掘执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而对文件条文的生成过程不作过多的陈述。力求使本书做到内容简明,讲解通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就是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配合当前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策划、组织编写而成。这套系列教材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套教材的编者既有课程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也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和教研员。这套教材,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深度,不失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实用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弊端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产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第三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与设计 第一节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泞 第二节 积极引导儿童健康发展 第三节 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 第四节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以及知识技能的内在统一 第五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定位 第二节 课程分目标解析 第三节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转变观念 第五章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标准 第一节 课程内容标准呈现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课程内容标准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课程内容标准解析 第六章 课程实施建议 第一节 教学建议 第二节 评价建议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节 课程管理建议 第五节 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产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代表了国家意志。 近年来,人们通过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教改科研的热情有了一些激发;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有了一些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也得到了一些改进与加强。但总的来看,效果不够理想,正如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大舞台‘群情激昂’,推开教室的门‘涛声依旧”’。在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同志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显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的多而落实的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同志在报告中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如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二是改革和加强德育工作;三是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李岚清同志把课程改革摆在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就我国而言,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就必须大力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而能体现这种改革的国家意志的非课程标准莫属。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基础教育必须做到: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为实现以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国民素质,满足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便应运而生了。 思考题 1.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哪些弊端?请举例说明。 2.谈谈你所了解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教学现状。 3.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理想的品德与社会课程。 P5-7 序言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企盼下,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记得《纲要》颁布的当天,《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纲要》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展现了21世纪新课程的美好前景。”文章还强调:“新课程对学校、校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长、教研员和教师,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里。一定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件大事抓好。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一不把课程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是如此。在课程改革中,各国都想抓住带规律性的东西,都想抓住要害和根本,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应如此。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两个不适应”:一是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进行部署,认真组织好新课程的实施,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这套系列教材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这套教材的编者既有课程改革的专家和学者,也有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和教研员。这套教材,既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深度,不失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实用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教材。在使用这套教材时,我们希望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后记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受到思想品德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学习研究渐成风气。目前,国家级实验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因此,深入钻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逐步提高执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为了配合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我们编写了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本书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品德与社会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较少作形而上的诠释;它注重发掘执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而对文件条文的生成过程不作过多的陈述。我们力求使本书做到内容简明,讲解通俗,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丛书主编、知名学者柳菊兴教授负责丛书的策划和质量把关,胡明先生、张祖春先生、黄莹丽女士为丛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原司长马立女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培训处处长唐京伟先生、湖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周元武先生对丛书的编写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鲁晓成、张杰、彭水成、左其坤、范义虎、刘居富、陈洪波、周立人等专家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赵宏先生为丛书的高质量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致谢。 承担本分册编写任务的是冯长运、李明海、李满堂、赵小燕、梅桃源、龚家美、彭克秀同志。全书由梅桃源、冯长运同志负责统稿。 编 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