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作品感情真挚、风格飘逸、柔美清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从而又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的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徐志摩的散文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诸如《自剖》、《想飞》、《泰山日出》、《曼殊斐尔》、《我的彼得》、《浓得化不开》、《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无疑是脍炙人口而足以传世的名篇佳作。
自由和完美,是徐志摩的艺术创作支柱。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他以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式,称赞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从文字里创造有生命的艺术”。纵观徐志摩的散文,应该说,他同样是这样矢志不渝去追求的。
徐志摩英年早逝,在短暂的10年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作品感情真挚、风格飘逸、柔美清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从而又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的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徐志摩的散文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诸如《自剖》、《想飞》、《泰山日出》、《曼殊斐尔》、《我的彼得》、《浓得化不开》、《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无疑是脍炙人口而足以传世的名篇佳作。
徐志摩的思想和艺术,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他的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表现了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在他看来,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他重视在创作中所进发的思想火花,宣扬人道主义精神,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可以说,自我思想情感的真率剖露、哲理与诗情的融合以及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是徐志摩散文艺术的突出特色。
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徐志摩把柔美、壮美、悲壮美这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创作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借以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升华。
自由和完美,是徐志摩的艺术创作支柱。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他以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式,称赞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从文字里创造有生命的艺术”。纵观徐志摩的散文,应该说,他同样是这样矢志不渝去追求的。
印度洋上的秋思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寒塞率搴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霎时间引起了我早年许多有趣的记忆——但我的纯洁的童心,如今哪里去了!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畴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否则,何以我们儿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呢?
但我今夜却不曾流泪。不是无泪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将我最纯洁的本能锄净,却为是感觉了神圣的悲哀,将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动,想学契古特白登(即夏多勃里昂,法国作家——编者)来解剖这神秘的“眸冷骨累”。冷的智永远是热的情的死仇。他们不能相容的。
但在这样浪漫的月夜,要来练习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机一转,重复将锋快的智力剧起,让沉醉的情泪自然流转,听他产生什么音乐,让绻缱的诗魂漫自低回,看他寻出什么梦境。
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哂,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P1-3
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塘,小字又申,笔名诗哲、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15年于杭州府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1916年入天津北洋大学,次年随学校并入北京大学就读。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远赴英国,先后在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1921年10月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23年与梁启超、胡适、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在北京组织新月社。1927年春,与胡适、余上沅筹办新月书店,与胡适、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月刊,出任总编缉;又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于济南失事而身亡。
徐志摩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诗集,1925)、《落叶》(散文集,1926)、《巴黎的鳞爪》(散文集,1927)、《翡冷翠的一夜》(诗集,1927)、《自剖》(散文集,1928)、《轮盘》(小说集,1930)、《猛虎集》(诗集,1931)、《秋》(散文、日记,1931)、《云游》(诗集,1932)、《爱眉小札》(书信、日记,与陆小曼合著,1936)、《涡堤孩》(翻译小说,1923)、《戆第德》(翻译小说,1927)、《英国曼殊斐尔小说集》(翻译小说,1927)、《玛丽·玛丽》(翻译小说,与沈性仁合译,1927)。
徐志摩英年早逝,在短暂的10年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作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作品感情真挚、风格飘逸、柔美清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从而又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的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徐志摩的散文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诸如《自剖》、《想飞》、《泰山日出》、《曼殊斐尔》、《我的彼得》、《浓得化不开》、《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无疑是脍炙人口而足以传世的名篇佳作。
徐志摩的思想和艺术,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动向和艺术趣味。他的散文显示出诗、小说与散文的相渗相融,表现了潇洒、自由的个性风采;他既追求情感的互渗性,又重视美学的移情作用。在他看来,宇宙的生命精神蕴藏在生活本体和大自然中,因而,他的散文注重歌颂大自然和生活本体的主体——人的生命精神。他重视在创作中所进发的思想火花,宣扬人道主义精神,鼓吹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个唯美主义的诗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独特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可以说,自我思想情感的真率剖露、哲理与诗情的融合以及散文的音乐性和诗化,是徐志摩散文艺术的突出特色。
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徐志摩把柔美、壮美、悲壮美这三种美感形态的创造作为散文创作重要的艺术追求。柔美,让人感到和谐、情意缠绵及轻松愉快;壮美,借以引起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悲壮美,使人在沉痛、怜悯、崇敬和赞美精神反应中得到美好情感的激励、振奋、陶冶和升华。
自由和完美,是徐志摩的艺术创作支柱。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完美的字句表达完美的意境。”他以外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为范式,称赞他们“把散文做成一种独立的艺术。他们是魔术家,在他们的笔下,没有一个字不是活的。他们能从文字里创造有生命的艺术”。纵观徐志摩的散文,应该说,他同样是这样矢志不渝去追求的。
姚博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