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诗人”的歌德晚年最成功的文学巨著,耗费了歌德将近60年的心血,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它将真正反映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浮士德身上塑造了全人类的理想,他将成为全人类的化身。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士德(彩色插图本)/名家名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歌德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诗人”的歌德晚年最成功的文学巨著,耗费了歌德将近60年的心血,是其一生思想的总结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它将真正反映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浮士德身上塑造了全人类的理想,他将成为全人类的化身。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目录 献词/l 舞台上的序幕/3 天堂里的序幕/11 悲剧第一部 夜/19 城门前/39 书斋/56 书斋/71 来比锡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96 巫厨/114 街头/130 黄昏/135 敦步/141 邻妇家/145 街头/155 花园/158 园中小亭/168 森林和岩洞/170 格莉琴的卧室/177 玛尔特的花园/179 井旁/188 内外城墙之间的巷道/19l 夜/193 大教堂/202 瓦普几斯之夜/205 瓦普几斯之夜的梦或名奥伯龙和蒂坦妮娅的金婚礼/225 晦暗的日子,旷野/235 夜,旷野/238 监狱/239 悲剧第二部 第一幕/253 风景优美的野外/253 皇城/258 宽阔的大厅/273 御苑/314 阴暗的走廊/324 一排灯火辉煌的厅堂/332 骑士厅/336 第二幕/349 高拱顶的哥特式房间/349 实验室/361 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372 珀涅俄斯河上游/376 珀涅俄斯河下游/386 珀涅俄斯河上游/399 爱琴海的岩湾/425 第三幕/448 斯巴达,墨涅拉斯的王宫前/448 城堡内院/479 阿尔卡狄亚/499 第四幕/522 连绵的群山/522 前山顶上/537 伪帝营帐/558 第五幕/570 旷野/570 宫殿/575 深夜/582 子夜/587 宫中宽广的前院/594 埋葬/599 高山深谷/6ll 试读章节 词①你们又走近了,飘摇无定的形影,就像当初,在我迷茫的眼前现形。这一回啊,我将努力把你们抓住?那大胆妄想,我对它仍一片痴情?②好,随你们争先恐后,你推我拥:随你们窜出雾霭,围绕着我汹涌!随着你们的到来,空中弥漫灵氛,青春的热血啊,又令我心胸激动。你们带来了欢乐时日的欢乐情景,一些可爱的身影也随之冉冉上升;恰似一个渐渐淡忘的古老的传说,初恋和友谊也一样被回忆、重温。痛苦重新体验,怨恨复生出怨恨,叹人生之旅,难逃出歧路、迷宫,哀良朋挚友,一个个都先我而逝,让眼前幸福骗去他们美好的光阴。③那些听过我早年的唱段的人们,他们啊已听不到我以后的歌吟;友好的聚会已经是杳无踪迹,P1唉,最初的回响也寂然无声。我的悲歌将为陌生的人群而唱,他们的喝彩啊一样会令我心惊。那些曾经喜欢我的歌的人们,他们纵然活着,也四散飘零。长久克制的欲望猛然将我攫住,对肃穆的幽灵世界我充满憧憬;我于是开始歌唱,如轻声絮语,我音调忽高忽低,似风鸣琴声。①我突然浑身颤栗,泪流个不停,已经铁硬的心中,又充满温情;仍然拥有的,仿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P2 序言 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l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旷世不朽的巨著和杰作。它在问世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仅一再地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其他文字,每一个文化稍微发达的国家和民族都有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成千累万,汗牛充栋。人们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呢,就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异彩。正如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莎士比亚有“莎学”,在世界范围内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像《浮士德》这样长久地保持着巨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经典作品,在德语文学真是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学也屈指可数。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一部德语文学著作,被他读得烂熟。马克思早年写过一部命运悲剧《兰尼姆》(未完成),其主人公贝尔蒂尼就被认为是“《浮士德》里的(魔鬼)靡非斯托斐勒司苍白无力但可辨认出来的翻版”①。他在自己的论著里还经常引用《浮士德》,或者巧妙地借用书中形象,或者创造性地发挥书中的思想。他特别欣赏靡非斯托冷峻尖刻的嘲讽,曾让这个魔鬼现身说法,帮助揭示金钱、货币“带来邪恶堕落”和“助长异化现象”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②。列宁同样非常喜欢《浮士德》。他流亡国外时只带了两本文学书籍,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伟大诗剧。他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也经常读它。除去革命导师,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如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推崇《浮士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称他为德国人“世俗的《圣经》”①,说只要“带着它,一个人即使终生独居在孤岛上,也不愁缺少精神寄托……” 诚然,对于歌德的《浮士德》,近两百年来并非只有推崇和赞美。特别是在歌德逝世后不久的19世纪上、中叶,尤其是对诗剧的第二部,批评和贬斥真不算少。甚至有些原本十分景仰老诗人的年轻一代作家如赫勃尔、默里克、凯勒以及海涅等等,也不完全理解这部巨著,也参加了批评者的行列。但是,时代的前进,研究的深入,渐渐消除了好心人的误解和反动势力(如德国的纳粹“理论家”)的曲解,使《浮士德》像一座深深埋藏在地下的宝藏,终于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珍视。 《浮士德》对于后世作家们的影响,更非同一般。海涅、拜伦、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等大诗人大作家,都写过类似题材或主题思想的诗剧;平庸之辈的仿作更不计其数。到了20世纪,在《浮士德》启迪下写成的作品仍不断出现,其中最著名的为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浮士德博士》(1949),卢那察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1918),高尔基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7一1937)以及法国杰出诗人瓦雷里的戏剧片断《我的浮士德》(1940),等等②。在咱们中国,一提起《浮士德》,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学巨匠郭沫若,因为他不仅是这部世界名著的译者——俄译本则出自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笔下——,而且本身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也深受《浮士德》的影响。 诗剧《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计12111行,篇幅虽不算小,但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却几乎无限、无穷。何以会如此?原因在哪里? 原因首先在作品本身无比丰富、异常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的思想内涵。是的,它是如此的丰富、深邃、复杂而又多层面,以致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读者,人人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以致一代一代的研究者,对它总是说不完,道不尽。 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354--430)在其所著《基督教教义》一-书中,曾引用下面这首中世纪广为传诵的小诗,来说明、归纳《圣经》诠释工作的繁难和艰辛—— 字面意义多明了. 寓言意义细分晓. 道德意义辨善恶. 神秘意义藏奥妙。 这个古老的四重意义说,今天仍受到西方现代阐释学的重视,对我们阅读、理解和欣赏一些内涵丰富、深邃的文学作品,也确实不乏启迪、指导作用。试想堪称经典的文学巨著,哪部不是多义的呢? 然而,要想诠释“世俗的《圣经》”《浮士德》,仅有奥古斯丁的四种意义说似乎已经不够;它有着更多更深的含义。 《浮士德》给我们讲述一个“异人”,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但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浮士德》让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足迹,时而人间,时而地府,时而天国,时而从现实回到往古,再从往古又返归现实,并面向未来,一路上经历和目睹了无数或黑暗凄惨,或壮丽恢宏,或神奔鬼突,或圣洁和谐的场面和境界。人生世象尽在眼前,七情六欲了解于心。《浮2德》真可谓是一面人生的宝鉴,反映着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之间形形色色的没完没了的斗争。 人们常讲《浮士德》是对西欧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历史的总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的民族形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①一句话,《浮士德》不仅仅是某个德国男子的故事,而是西欧一个漫长而重要的历史时期的缩影。 《浮士德》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前后总共花了60年的时间。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社会、人生和宇宙的大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晶。这后一点更加重要,《浮士德》因此成了一部富于哲理的智慧之书。书中到处都是意味深长的警句,光彩照人的思想。从整体上看,它回答了哲学所关心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诸如宇宙的形成,万物的起源,认识的性质,人生的意义,乃至人类发展的未来,等等。 《浮士德》与歌德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关系密切,但作品的主人公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一种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新人的典型。所谓“浮士德精神”,也可以讲是一种新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普希金曾将《浮士德》誉为一部“现代生活的《伊利亚特》”①,郭沫若曾称《浮士德》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②,都强调出了歌德的诗剧在西欧思想文化史上一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现代意义。 不用全部,仅仅上述的几个方面乃至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就足以使《浮士德》的思想内涵异乎寻常地丰富、复杂、深邃。也就难怪,诠释、研究《浮士德》,会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书中的问题,诸如什么是“浮士德精神”等等,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作出富有新意的解释。至于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文学中出现的大量以浮士德的故事为题材的大量剧本、小说和诗歌,实质上同样是作家们企图作出自己新的解释的尝试。 使《浮士德》成为不朽杰作的不仅仅是内容,它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赋予《浮士德》无穷魅力的另一个因素,是诗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同样丰富多彩,复杂多变,而且与思想内涵有着水乳交融一般不可分割的联系。可是正由于它独特、丰富而又复杂,在好些方面就还可能不合我们的欣赏习惯,同样会增加阅读和接受的困难。这儿只粗略地说一说《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首先,《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主要用对话、独白以及西欧传统戏剧的合唱来表现;而所有的对话、独自和作用很多的合唱,又都以诗体写成,都像诗歌一般地凝练、含蓄和富于暗示性。在这部巨著中,诗体和格律可谓多种多样,并且随着人物、场景、时代的变化而相应改变,语言就显得格外的丰富多彩。以体裁分,《浮士德》中既有古希腊无韵的自由体颂歌和哀歌,又有古希腊悲剧的三音格诗;既有北欧古典的长短格无韵诗,又有浪漫主义的短行诗乃至德国民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至于内容,则或赞颂,或抒情,或叙事,或喻理,或讽刺,或调侃,无所不备,应有尽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如此地林林总总,变化有致,整个看来与我国的古典戏曲倒颇多相似之处,只是质地完全不同罢了。 《浮士德》既是“欧洲自夏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时间的跨度极大,从德国中世纪即将结束的16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自由竞争时期,所应涵盖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内容非常之多,一部作品不管多么大的篇幅,都无法如编年史似的将它们一一述及。所以,诗剧的剧情极富跳跃性,其间的省略和空白,都需要读者用想象,或者更确切地说,用自己原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来加以弥补,因此就不像读一般消遣性的通俗小说那样愉快轻松,但却更堪玩味和咀嚼,读者会体会到更多的参与、探索、发现和驰骋想象力、思考力的乐趣。 最后,恐怕也最重要的是,《浮士德》内容深邃、复杂和多层面,既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出德国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如对格利琴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对德国宫廷生活的揭露,又充满天马行空似的大胆而奇异的幻想,如写浮士德寻找古希腊的美女海伦,与她结合和生子等等,而且在这些事态世象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深刻的哲学寓意。所以,诗剧使用的艺术手法与此相适应,也不可能单纯和统一。总体上讲,《浮士德》的确如作者自称的那样是一部悲剧,但不少场次又是喜剧、闹剧、寓言剧,等等。 人们常讲,《浮士德》在艺术手法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这是对的,但还不够。笔者认为,还必须大大地强调歌德对于象征这一艺术手段普遍、大胆和天才的运用。《浮士德》全剧终了时有一首总结性的《神秘的和歌》—— 一切无常世象, 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 在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 在此成为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 我等向上、向上。 无非是个比方!比方就是比喻,就起着象征的作用。这首“和歌”乍听起来确实神秘,实际上却揭示了诗剧在艺术审美方面的主要奥秘:浮士德的整个故事,无非是个比方或者说象征罢了。而深刻的比方和象征,通常都带有无可名状、难以言喻和蒙咙的性质。这就更加丰富了诗剧的“寓言意义”和“神秘意义”。像上引“和歌”中的“永恒的女性”究竟象征什么的问题,就很难作出完全明确的、肯定的解答。这样的问题,在《浮士德》中可谓比比皆是,无可回避。 是的,《浮士德》的最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大量地使用象征、典故和比喻。这些象征、典故和比喻,还不局限于一词一语,一时一事,不仅仅涉及人物原型、故事模式、文学意象或某一个局部的思想母题,而是贯穿全书,几乎无所不在。甚至可以讲,整部诗剧,诗剧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整个故事,都是建构在象征、典故和比喻之上。拿人物来说,不只天主、靡非斯托、海伦、欧福良、悭吝、忧愁等等虚拟的形象是象征,浮士德、瓦格纳、格利琴以及皇帝宫中和战场上实存的各色人等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凡是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典故或比喻,无不包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诗人歌德身为德国人,他的民族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其来源一般都讲主要有三个:一,日尔曼民族固有的文化;二,以《圣经》为主要载体的希伯莱基督教文化;三,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得以发扬光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这一大前提底下,《浮士德》中曲象征、典故和比喻,同样都植根于这三种对我们来说是异质的文化中间。它们要么取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和魔男魔女在瓦普几斯之夜的传说,要么取自基督教的信仰及其经典,如诗剧开场时至关重要的两次赌赛就与《圣经·旧约·约伯记》的两次赌赛有着渊源关系,要么取自古希腊、古罗马传说,例子更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来说,欣赏接受《浮士德》这部巨著的困难,恐怕主要也在理解把握书中层出不穷的象征、典故和比喻。 诗剧《浮士德》既有曲折、多变和动人的情节,又富于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辩,因此不能视作一般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虽然它也揭示了若干突出的社会矛盾。从总体上看,《浮士德》可以说是一部以诗体写成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象征剧或者寓意剧,是一部诗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诗。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丰富、复杂、独特,使《浮士德》成了世界文苑中的一枝珍贵的奇葩,成了屈指可数的几部吸引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杰作。但与此同时,对于广大读者,它也差不多成为一部难解的“天书”。普通的欧洲人和德国人已经是如此,生活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中的中国人更是。诗剧的第一部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作为情节核心,倒还容易阅读和理解;第二部则大不一样,不只一般人读不下去,连郭沫若这样思想敏锐的诗人和学者也是如此:他在1920年前后同样只能欣赏和翻译《浮士德》第一部,然后又过去了26年,待到他的阅历、见识大大丰富了,思想更加成熟了,才自以为能理解第二部的深刻含义,才下决心将它翻译出来。对于这种现象,歌德自己作了如下的解释: ……第一部几乎纯粹是主观的。一切都产生于较狭隘的、更热情的个人,这种人的半蒙昧状态,也许能讨人们喜爱。但第二部里几乎完全没有主观的成分,所呈现的是一个更高尚、更宽广、更明朗、更冷静的世界;谁要不曾奋斗求索过,有了些人生阅历,谁对它就会一筹莫展。 ‘ 但尽管如此,我们不应半途而废,置《浮士德》的第二部于不顾,虽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要真正读懂它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阅读前作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进入深山探宝的地质工作者一般的正确态度。 现代阐释学(Hermeneutik)告诉我们,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的程度,主要决定于阅读者本身的“先结构”,即所谓“先见”、“先知”、“先有”等等。拿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决定于读者本身已有的文化修养、人生阅历以及阅读欣赏的训练。读者的“先结构”离作者越近,阅读理解的障碍就越少。这儿所说的理解,自然是广义的,多方面的,审美鉴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至于我们的‘‘先结构”,离生活在18、19世纪的德国大诗人和大思想家歌德是遥远又遥远的。要想阅读欣赏他的毕生心血凝聚成的宏伟巨著《浮士德》,我们别无它法,唯有尽量完善自身的“先结构”。具体地讲,我们必须对诗剧中所涉及的时代、社会、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乃至神话传说等等,尽可能增加了解。 再者,要想读懂并且欣赏《浮士德》这部内涵无比丰富的“智慧之书”,除了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定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方法得当。最重要的,似乎是应该遵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弄清楚《浮士德》的“字面意义”即它的具体故事内容,然后再深入考虑其他方面。当然,这儿所说的易也是相对而言,用诗剧形式写成的《浮士德》的“字面意义’’与其说多么明了,倒不如讲仍然颇为费解。下面先给诗剧的结构、内容勾勒出一个轮廓,以方便读者找到深入堂奥的路径门道。 《浮士德》的故事内容并非全部出自诗人歌德的创造。早在16世纪以前,德国就已流传着许多关于浮士德博士以及与他类似的奇人异士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搜集整理成民间故事书大量出版,编成了木偶戏四处上演,还引起歌德之前的一些杰出作家的注意。例如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pher Marlowe和德国启蒙思想家和作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等,都曾写过以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为素材的剧本。歌德儿时就在市集上看过演浮士德离奇经历的木偶戏,稍长又在父亲的藏书中读到有关的民间故事书,对那位非凡的博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还不满20岁,歌德已决心改写浮士德的故事,并开始构思和安排情节;但他最后完成这件工作,已是82岁高龄。歌德把写诗剧《浮士德》视为自己的“主要事业”,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再者,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也实有其人。在16世纪或更早一点的德国,确曾出过一位浮士德博士。据传他是个很有能耐的炼金术士,为了获取知识、权力和享受,竟然写血书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最后果真被魔鬼抓进了地狱。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浮士德博士实在是个既神秘又可怕,然而却极富吸引力的人物,所以关于他的民间传说才经久不衰。只不过真正发现他的巨大意义和精神光彩的,是莱辛、歌德等一些本身就思想先进和具有反叛精神的作家。因为,16世纪,尽管欧洲大陆上空已映照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曙光,马丁·路德已发动了影响全欧的宗教改革(1512),但是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仍未能动摇德国顽固而强大的封建统治,社会仍处在中世纪的黑暗蒙昧状态中。在当时的德国,敢于以非常的手段追求财富、知识、权力和享受的浮士德,真算得上是一位思想先进的离经叛道者。具体地讲,他所从事的炼金术,不是一种为获取财富而进行的原始科学实验么?他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不是对宗教这一封建统治支柱的背叛和亵渎么?至于他的冒险精神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更堪为创业初期的资产阶级的榜样。 也正因此,对于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家和诗人歌德,传说中的浮士德产生了巨大的魅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对这个人物暧昧神秘的形象特别是最后下地狱的悲惨结局,却非常之不满,所以决心加以改写。经过他充实和提高,故事也更加动人,更加富有深意。事实是,歌德的《浮士德》不仅集前人之大成,而且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 《浮士德》分为两部,第一部共计24场,分场不分幕;第二部则为5幕17场。在第一部的剧情正式展开之前,我们还读到一段《献词》和两个序幕。《献词》大约作于1797年歌德正式开始写《浮士德》第一部时。他当时48岁,想到自己的“主要事业”屡作屡辍、完成无日,故旧挚友如赫尔德尔等多已谢世,不禁感慨系之;《献词》可以说是作者下决心继续写《浮士德》的抒怀和自励。 《献词》之后紧接着《舞台上的序幕》,也是歌德开始写第一部时加上去的。与剧情本身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作者只是让三个登场人物即剧场经理、剧作家和丑角,各自表明自己的戏剧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剧作家就是作者歌德的代言人,看来并不正确。因为,三者的观点各有偏颇:经理只重视上座率和票房价值,丑角只重视演出的娱悦作用,他们都主张尽量投观众之所好,其他则在所不计;剧作家则刚好相反,强调的是表现自己的内心,希望的是作品流芳后世。对眼前的现实和观众不屑一顾,颇有点“艺术至上”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我以为,歌德写这个序幕只是让观众或读者在进入诗剧主人公浮士德的奇异世界之前,先看看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实际社会风貌,体验体验在一个典型的德国露天剧场中的特殊气氛。实际上,那儿本身就演出着一场人生活剧。只要细加品味,这《舞台上的序幕》也并不枯燥。 至于下一个序幕即《天堂里的序幕》,就重要得多了。人称它为全部诗剧的总纲,应该说是一点不错的;它对故事或情节本身的的确确起到了引导和框限的作用,并与全剧的结尾遥相呼应,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的中心内容是天上的主宰(天主)与魔鬼靡非斯托之l",-J的一场争论和赌赛,争论的对象则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浮士德。他被他们视作世人的代表:魔鬼认为他野心勃勃,好高骛远,永不知足,不会有好下场。天主则相信浮士德在努力追求时即便难免有迷误,即便会暂时坠入魔道,但终将走上正途。两者的看法大相径庭.于是便打赌,由靡非斯托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高尚的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天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有一个魔鬼在身旁作祟,反倒能刺激和推动贪图安逸的世人不懈努力,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接着诗剧iE式开场:对知识的追求已感厌倦和失望的老博士以灵魂和魔鬼靡非斯托打赌,然后在魔鬼的帮助下回返青春,遨游“小世界”和“大世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嚣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终于找到了t·智慧的最后结论”,对眼前的一瞬说出魔鬼一直期待他说的那句决定赌赛胜负的话,“你真美啊,请停一停!”然后心满意足地倒下死了。然而他的灵魂,并没有如约定的那样被靡非斯托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们护送着上了天堂,因为“对于爱人之人,爱能指引道路”,因为“他永远奋发向上”。被称作悲剧的《浮士德》,有了一个光明、乐观的结尾。 就其故事内容,我们可以把《浮古德》简单地归纳为:一出悲剧,两个赌赛,五种追求。我们在上边说了,浮士德博士被天主和魔鬼看作是世人或者说人类的代表,事实上歌德也是这么看的,我们同样不妨这么看。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浮士德博士的五种追求——加上他在与魔鬼打赌前对知识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生一个个不同的境界;而其中最有意义和最崇高的追求和境界,即为投身于替大众谋幸福的事业。悲剧主人公获救升天的乐观结尾,就象征天主也即作者歌德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预见。《浮士德》的重大思想意义和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魅力,正在于这积极向上的、富于人类精神的人生追求,正在于这高瞻远瞩和富有现实意义的对于人类未来的预见。 笔者无意以太多的唠叨和先入之见,破坏读者的钻研和发现之乐,更何况面对的本是说不尽的《浮士德》。这篇短序也就只好挂一漏万,在此打住。 德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汉斯·马耶尔说:“歌德的伟大始终是和他的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0”有的学者干脆讲,谁不懂德语,谁就别想欣赏歌-德和他的《浮士德》。这意思就是:《浮士德》不可译。或者:通过译本读《浮士德》,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这话不无道理。 但是,非德语国家的人士并不因此就真的不读不译《浮k:德》。从20年代-到现在,我国已出现近十种《浮士德》译本。其中,早期的郭沫若译本和周学普译本,当今的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钱春绮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虽也难尽善尽美,却各有千秋,都为《浮2德》在中国的接受起过作用,作了贡献。 笔者在跟冯至老师研究《浮士德》和学习前辈名译的基础上,又重译《浮士德》这部‘‘智慧之书”,因为它实在值得一读再读,一译再译,也经得起一读再读,一译再译。可尽管是重译,我在实际2r_作中碰见的问题和困难仍然不少,所费的精力和心血仍然难以数计。 至于《浮士德》的这个新译本成败如何?则只有诚恳地期待着广大读者作出品评,衷心地欢迎同行的专家和师友给予指正了。 和当年的郭沫若一样,在终于译完这部书时,我也自认为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深感欣慰和幸福。为此,我特别要感谢已故的冯至老师,感谢所有给过我支持、帮助和教诲的家人、朋友和老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