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的DNA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朱爱民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延续三千年?为什么人治的政体在中国格外地坚固?指示封建中国三千年治乱盛衰的根源,本书从遗传学角度提示历史血酬定律。犹如生物的DNA序列,历史方生方死,风云际会自有迹可寻。本书犹如推理探案,拨云观月,睿智精当地分析了专制统治的峰谷所在,总结下了封建社会盛衰的一般规则、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在学术上颇具独到之处,识见非凡,而且文笔犀利,读来忘倦,堪称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启示录!

内容推荐

本书纵横上下三千年封建史,重现政治制度主导下的历史风云变幻,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做广别具新意的诠释。犹如生物的DNA序列,历史方生方死,风云际会自有迹可寻。本书犹如推理探案,拨云观月,睿智精当地分析了专制统治的峰谷所在,总结下了封建社会盛衰的一般规则、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  本书不仅在学术上颇具独到之处,识见非凡,而且文笔犀利,读来忘倦,堪称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政治制度启示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DNA

第二章 从以天下为家到家天下

第三章 对秦始皇的批判和追随

第四章 隋朝:一个被遗忘的盛世

第五章 唐太宗的开明专制

第六章 万历朝:黑社会和黑恶势力

第七章 从天启明朝魏忠贤事看奴才学

第八章 大清:封建专制遗传的顶点

第九章 乾隆朝的羊圈

第十章 末路帝国的风波调停

第十一节 封建专制制度强大的生命力

后记

试读章节

     下篇 封建选举制度的缺陷

上篇所谓城兴国亡,其实是炀帝一人的极欲致一国之亡。炀帝能以九五至尊毁国于一旦,又起源于高祖的废长立幼。因此,在《隋书·高祖纪下》中,魏征评论说:“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而封建王朝灭亡之因,归咎于某个人都是偶然,封建制度本身才是王朝终有灭亡之日的必然。

魏征曾经惋惜杨氏子孙相继被杀而天下易手的悲剧。隋唐史家岑仲勉先生在他的《隋唐史·上卷·隋史》有《杨氏家庭之变》一节,其副标题为“专制之毒”。文中列述了文帝五子的命运,认为,由于封建制度内在的矛盾,方谋享国之延长,反促杨家之寿命,杨氏速亡,仅存一脉,“专制之流毒惨矣!”

杨氏一姓兴衰,百万生灵涂炭。生灵涂炭,正源于“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而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何在?岑仲勉先生未讲,其实十分明了。在封建制度下,首先权力是无限的,其次获得权力的方式是有严重缺陷的。这种获得权力的方式就是封建选举制度。

隋朝的灭亡即是封建选举制度严重缺陷的典型样本。

上选下和一选多

封建选举制度的特点是上选下和一选多。在封建社会,对未来国家领导人有选举权、有废立大权的是皇帝。上选下,直接造成了下级要千方百计去逢迎上级。皇帝作为皇储的唯一选民,既要管理国家,又要承担选举任务,毕竟精力有限,肯定顾此失彼。一选多,直接造成了想要爬上去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蒙骗上级。

这种选举制度的特点,其根源在于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高度集中的根本又在于权力的人治。

杨广逢迎文帝,就是宣扬其优点;蒙骗文帝,就是隐藏其缺点。如此包装下,杨广被美化成了一个几乎如圣人一般的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皇太子候选人。他看上去拥有一切美德:俭朴、廉洁、谦虚、谨慎、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好则一切都好。

杨广的竞选

杨勇以长子做皇太子,名正言顺。杨广在平陈之后,声望日高,野心膨胀,在了解太子的情况后,决定参选竞争。为此,他组织了一个竞选班底,主要成员是张衡、宇文述、郭衍、杨约、杨素。

张衡是在晋王府中与张虔威同为杨广所重的人物,号称“二张”,与为人谨慎的张虔威不同,张衡在杨广参选一事上,是主要的谋划者。

宇文述是手握兵权的重要人物,而且曾经随杨广出兵平陈,因此为杨广所物色。杨广为了拉拢宇文述,保奏他为寿州刺史总管,而宇文述此后即为杨广奔走。当时朝廷炽手可热的是高灿和杨素。高灿和太子杨勇是儿女亲家,无法拉拢。只有杨素,可以想办法去接近。宇文述和杨素的弟弟杨约是朋友,这样,宇文述拉上了杨素的关系。“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

果然,杨素在杨广选举上出了大力。杨素先到独狐皇后处探好风声,再到文帝面前旁敲侧击,最后再直接出面做证,彻底击倒太子杨勇。

P59-60

序言

绯闻野史、奇谈佚事、搞笑考证、正说戏说,这本书一概都没有。

《中国历史的DNA》就是一把投枪、一把匕首,一直插到中国历史五千年异形的庞大身躯里,探寻其壮大的根源,直到抽出专制集权制度的根与筋来。

过去一百年来,只是扒去了皇帝的龙袍而已,真正清算专制集权思想根源的学术研究事业远远没有深入下去,甚至可以说就是做了个样子。这就是中国人造反的办法:一帮白盔白甲的,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把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打倒,直叫他们跪下叫道,“阿Q,饶命!”让人好笑,但都不留了他们。掀了元宝箱,搬了宁式床,这事情就大功告成了,十分停当,也可以高呼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大山,然而大山就在心中。

唯有鲁迅先生以他睿智的思想和犀利的视角透视了这个历史怪兽,提出了“四千年吃人履历”和一系列的精辟论述。但是他必须要自己承认是一个疯子,既使他不承认,别人也要给他这个名目。也许承认自己是一个疯子,还能保护自己一时。所以,鲁迅先生以小说行世,而不是研究历史。但是,若说他是一个小说家、杂文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历史学家更确切,这也是他用过手术刀的老本行。先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而沉重的课题:

掀翻这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

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本小书《中国历史的DNA》。在内容上,这本书并非追究历史恩怨,而是着眼在制度研究上;在写作上,这本书仍试图遵循旧史家的方法,以正史为据,尽量让历史多说话,少自创妄言,所以,希望非专业读者不要觉得太繁琐。也努力学习新史家的套路,尽量能写得通俗些,所以,希望专业读者不要觉得过于肤浅。

《中国历史的DNA》只是这一研究的开始,说是抛砖引玉真是再适当不过了。这一研究,就在于要撷取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揭露摒弃封建政治之糟粕。这也应该是新国学、新史学的重要课题。而我自己,也想在没有被板砖拍晕之前,还能做一些事情。但总希望能传承前辈学术,弦歌不绝,把研究继续下去。

当然,才学疏浅也无需掩饰,而且我也满怀向读者学习交流之心。作者的邮箱是goonweb@sina.com,欢迎各位拍砖或是给我写信交流,不过还请在读过之后。

朱爱民

二〇〇六年三月于苏州

后记

我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转门。在我办公室的对面,就有这么一个转门。无聊的时候,可以旁观那些进进出出、匆匆忙忙的人。这要比傻盯着电脑屏幕看强得多,虽然磁幅射少不了多少,但至少可以减少向白痴转变的几率。而且转门也挺有趣。

这个转门,进进出出,都要当心,因为我看到过太多的人在那上面撞到头。就是没人的时候,它也会悠悠地在那里转啊转,像个老虎嘴。以前有个八卦新闻,说两个外国笨贼被银行的转门卡住的故事,我觉得完全有可能。而且似乎我们这个转门的安装者就有这个潜意图,因为在我们这个转门的里面,正好兢是一家银行的办事处。

进转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翼翼。不管是英明伟大还是勇猛神武的人,在入门前都是小心的。我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人可以昂首阔步地步入转门,目中无人可以,但是目中无这个门肯定不行。这样子必然会被弹回去。每个人都要做好防护动作,伸个手,伸个脚,寻找一个最适合进入的角度和速度,敏捷、矫健地进入。而且在进入时,也许还会影响到在转门里面的人,在里面的人有控制速度的优先权,也有义务照顾到要进来的人。

进入转门的人可以控制转门的速度。在转门里的人可不能叫嚣:“只有我,只有我,才是推动转门的唯一动力!”的确,转门可以由他推动,但是他也被转门推动。他推转门有多快,转门推他就有多快。所以,狠推转门的人日子也不会好过,就因为看似他在推动转门时,而转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且,想快也快不了,在里面的步伐都是按毫米挪动的,没有谁在里面可以跑起来。所以,推转门的时候,要注意脚后跟,而且还要注意其他在转门里的人,你可以推,他们也可以推,快慢都不占便宜。而且,谁也不可能主宰这个门,只要有一个人卡住,谁也不要想动。

无论在转门里快也好,慢也好,总要出局。进了转门,目标就是出口。在转门里也不能多停留,停留时间越长越危险,至少头一转昏就会出事。即使是自称“推动转门的唯一动力”的人,转门也终究会让他出局。只是希望他能够体面地出局,而不是跌个狗啃屎。

我想象发明转门的人一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这道门里,无须拥挤,每个人都有份;有轮流出入的自由,但没有特权;有足够的行动制约,但没有不公平;每一个进去的人必须守规矩,不能懈怠,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在转门里面可以不出力,但要跟着它前进;每个人都必须出局,不允许停留。历史不就是这样的一个转门吗?

那个转门还在那里一直地转着,当它成为历史的必经之途时,世界岂不大同?是以为记。

朱爱民

二〇〇六年三月记于苏州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孙中山

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之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研习过去,则能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地面对现实。

——[古希腊]波里比阿

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吸取教训。

——[英]肖伯纳

读史使人明智。

——[英]培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