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方式多种多样,有调心养生、顺时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室养生、文娱养生……这么多养生方法,你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吧。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想对它们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那就看看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养生经/新编小五经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管曙光//马明//阎德亮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养生方式多种多样,有调心养生、顺时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室养生、文娱养生……这么多养生方法,你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吧。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想对它们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那就看看本书吧。 内容推荐 传统养生学典籍数量浩繁,有博大精深的专著,有精彩纷呈的单篇,更有难以计数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片断和格言;内容也很丰富,涉及调摄精神、顺应四时、生活起居、饮食凋理、房事调谐、劳动运动、气功调谐、经络穴位、药物调理、文体娱乐等方面,而且既有深奥玄妙的养生理论,也有方便实用的养生方法。本书着重突出以下六类内容:调心养生,顺时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室养生,文娱养生。所选内容上自先秦,下迄明清,为各个历史时期养生学的精华,力求全面反映我国古代的养生学理论和实践能对读者朋友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一 调心养生 上古之人何以皆度百岁 欲寿必察天地之道 善摄生者先除六害 弃绝世事,遗忘生命 精神内守而不外越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智者寿,仁者寿 积伤至尽则早亡 养生先须虑祸 养生以自慎为道 东坡养生秘诀 和与安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木人 神静自然安,修道宜终始 居安思危防未萌 保神保气保精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喜乐无极伤魄 大怒伤肝 大悲伐性 思虑过度伤神 忧愁伤肺 惊恐伤肾 憎爱损性伤神 久视伤心,久听伤肾 疑惑不已,气血以虚 多语失气,多笑伤神 年老养生不贵求奇 金石不可轻服 养生之本末 医有百药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养心为主 保养三术 先天之强不可恃,先天之弱当其慎 常与有道之士交往 止眼前可备之忧 止身外不测之忧和心诀 病未至防之,将至止之,已至退之 病不服药,恰合医道 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 病人急需之物可以当药 一心钟爱之人可以当药 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 平时契慕之人可以当药 素常乐为之事可以当药 除去病恶之物与切齿之 人可以当药 用心戒杂 定心之道是安命 安心是药别无方 颐养之法 致寿在于慈俭和静 长寿十要 保生歌 十寿歌 常存退步心 盛满不必喜,困厄不必忧 养生十要 调息之法,长生妙道 勿有多忧多思之患 放心逍遥,任其自然 自家心痛宜自疗 欲身无病先正其心 心如明镜,心如止水 内以安心,外以安目 常喜乐,少嗔怒 心中常要一尘不染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保生宜早 养生之道,清净明了 苦乐相伴,安知非福 钟情忘情,妙在其中 每日寻可喜可笑之事 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不入方寸之地 退一步想,心平气和 从不快乐中寻快乐 仁慈恻隐,万善之本 安静可以养福,知足可以享福 烦恼生于妄想 常存快乐,寿命可长 得一善字,受用不尽 心存和悦,遍体畅趣 心寻安乐,安乐自至 长寿在于人为 心存仁厚,寿命定长 精神须加爱惜 治病先治心病 养生须先养心 思虑之害,过于酒色 喜笑常多烦恼少 快活祛病歌 无忧散,和气汤 养生须分年龄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二 顺时养生 春喜夏乐秋忧冬悲 天时避忌 四时调摄 春季养生论 春季养肝 正月养生法 二月养生法 三月养生法 夏季养生论 夏季养心 四月养生法 五月养生法 六月养生法 秋季养生论 秋季养肺 七月养生法 八月养生法 九月养生法 冬季养生论 冬季养肾 十月养生法 十一月养生法 十二月养生法 顺应四时,起居有节 养生之道在顺乎自然 三 饮食养生 孔丘食诫 陶弘景食诫 饮食杂忌 饮酒杂忌 饮食不过一爵一肉 饭后用茶,漱而不咽 酒后诸忌 朝不可虚,夜不可实 体质不同,饮食有别 饮食当知所损 五味养人,过则伤人 宴饮备于五贵五好 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 太饥勿饱,太饱勿饥 哀怒倦闷时勿食 午后饮酒,疏通血脉 饮茶宜少,不饮尤佳 饮食宜忌 多少箴 大醉、晚酌、速饮皆有害 醉后五不可 进食六诀 食谷须知 食菜须知 食瓜须知 食果须知 四 起居养生 起居杂忌 居室安则身安 行立之忌 衣着摄养 沐浴洗面之忌 一日一梳发 行止坐卧之忌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晨起诸宜 起居要语 四叟长寿诀 多语耗气 避风如避箭 人体须得小劳 陶真人去病歌 养生者致思 养生以睡眠居先 不必正襟危坐 行有车马不如安步当车 站立不可长久 沐浴之水勿过冷过热 白云流水如闲步 手宜常在面,腹虚不可浴 催眠二法 希夷安睡诀 醒时亦当转体 伸足卧,一身俱暖 就寝即灭灯 夜卧闭口,固养元气 卧不覆首 十叟长寿歌 养生延年秘诀 每日调养之法 每夜调养之法 晨勿漱口,晚须刷牙 睡不厌蜷,醒不厌舒 夜间有事,先拍心胸 五 房室养生 去七损,修八益,可得延年 阴阳交接之道 不可长不交接 动而不施,何以不乐 素女求子法 人有强弱老壮,施泄随其气力 男子行房七忌 男子房事七伤疗法 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 奸淫使人不寿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 男女俱仙之道 求子则候女经断后交接 孕期须行善事 孙思邈房中补益法 人生大患,嗜欲饮食 精气不耗者得天元之寿 欲不可绝 欲不可早 欲不可纵 欲不可强 欲有所忌 妊娠有忌 阳有余,阴不足 女法水,男法火,水能制火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服剑斩愚夫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广嗣,遵五要 勿恃强壮而恣意酒色 慎无视女人 女人切要远离 读书人最宜节欲 孙仙姑戒欲歌 美色在前而不悦色 常见可欲之人,亦能使心不乱 节快乐过情之欲 节忧患伤情之欲 节饥饱方殷之欲 节劳苦初停之欲 节新婚乍御之欲 节隆冬盛暑之欲 六 文娱养生 弹琴不若听琴,弈棋不若观棋 奇花娱目,鸟鸣悦耳 蓄养禽鱼,乐在其中 灌园取乐,颐养性情 流水绿草可以养耳目 六物医六脏 引吭高歌足以舒气 礼乐射御之益 读书为颐养第一事 试读章节 上古之人何以皆度百岁 【原文】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小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日: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以盖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素向》 【译文】 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其寿命都超过了一百岁,而动作举止仍然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则年过半百,就显得非常衰老,是时代不同的原因呢?还是人类自己把生命丢失了呢?岐伯对这个问题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懂得养生规律的,师法阴阳,知道养生的具体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机律,不随意损害身体,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而能够活到应活的年龄,超过了一百岁才死去。如今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把酒作为日常饮料,以谬乱为正常,醉酒之后进行房事,想要竭尽精气,耗散真元,不知谨慎小心,不按规律进行思维活动,一味满足自己的心愿,违背养生之道,生活没有规律,所以人到五十便过早地衰老了。 上古时代的圣人教育百姓,都说对一切邪气风寒,要及时避开。恬静淡泊无欲无为,真气就会产生,精神就不会散失,这样一来,疾病怎么能产生呢?放松精神减少欲望,心绪安定不惊不惧,形体劳而不倦,血气流畅不滞,如此则能随心所欲,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挑剔饮食,不讲究穿着,随乡入俗,安分守己,其民风就称得上淳朴。因此嗜好和欲望不能损害自己的眼睛,淫欲和邪念不能迷惑自己的内心,无论是愚蠢聪明,还是贤惠无能,只要对外界事物无所动心,就合乎养生之道。所以那些活到一百多岁仍然不显衰老的人,就是由于懂得养生之道的缘故。 黄帝说:我听说远古时代有一种人叫真人,能够掌握天地运行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懂得呼吸导引之术,保守精神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形体各个部分能够保持和谐统一,因此他的寿命能够超过天地,没有结束的时候,这是因为掌握了养生之道而长生不老。 中古时代有一种人叫至人,德行淳厚,能够完备地领会养生之道,把握阴阳,顺应四时,远离世俗,蓄养精神,神游于天地之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种人寿命也很长久,也可以归入真人一类。 其次有一种人叫圣人,得天地和顺之气,知八方风俗之理,其嗜好和欲望顺应世俗,不恼怒不生气。行为举止不想远离尘世,但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外不使形体劳累,内不使精神焦虑。追求安静乐观,以自我满足为成功,如此形体不疲惫,精神不散漫,也可以活到百岁。 再次有一种人叫贤人,能够以天地自然规律为法则,仿效日月的运行和盈亏,分辨星辰所在的位置,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辨别一年四季的更替,一切都依照远古时代的做法,合乎养生之道,也可以增加寿命,但终究有死亡的时候。 P2-3 序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学即养生之道,始终占有一定的地位。养生义称摄生,其目的是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几千年来,养生学为人类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广博瑰异的思想,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了全世界学者的瞩目。传统养生学的内容,散见于历代医家、道家、儒家、杂家、佛家等典籍中。纵观这些典籍可以看出,我国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但作为一种本能,出于保护生命、繁衍后代的需要,人们学会了一些祛病保健的方法,并且互相传授。传说巾的彭祖因摄生有道,活了八百岁。今天看来,八百岁固然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早在远占时代,先人们就开始重视养生之道了。 先秦时期,养生学已经十分丰富,主要内容有五:一是导引术。导引术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有关。人们在捕获猎物之后,披上兽皮,插上羽毛,模仿某些动物跳跃、飞翔的动作翩翩起舞,以示庆祝。久而久之,发现这些动作有舒筋壮骨的功效,于是就作为一种健身方法流传开来,这便是导引术的雏形。二是气功养生术。人们在体乏时往往或闭目养神,或舒展四肢,或做一次深呼吸。通过这些体验,逐渐总结出一些锻炼方法,后来被称为气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却谷食气》即是一篇早期的气功文献。二是道家的清静养神术。道家认为内心清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思想清静,顺其自然,才能保养精神,做到精气内守而祛病延年,同时,提倡旨在吐故纳新的调息法,从而促进精神与肉体的健康。四是儒家的修身养生术,即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来延年益寿。孔子的“仁者寿”观点即是代表。五是《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同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它从医学的角度探讨养生问题,通过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仔细观察,提出了许多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方法,如四时顺养、调养精神、动静结合等。此外,《管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也对保精节欲、重视居住环境与养生的关系、提倡运动养生等有精辟的论述。 汉唐时期,养生学有了长足的发展。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促进了人们对养生学的探索,出现了华佗、嵇康、葛洪、孙思邈、陶弘景等著名的养生学家,以及《抱朴子》(葛洪著)、《养生延命录》(陶弘景著)、《彭祖摄生养性论》、《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著)等著名的养生学著作。其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了节养术、服饵术和养老术。节养术即尽量避免精气的过度损伤,注意节制房事、思想清静、心无妄想、耳无妄听,将精气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寿命自然延长。服饵术是通过长期服用药物以减断谷食、益寿延年的方法。养老术指老年人应该了解白己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身的保养,从而做到神安而长寿。不过,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食丹服石术等荒诞怪异、危害健康的养生术。 宋元时期,先后出现了陈直、丘处机、朱震亨等著名养生学家和《养老奉亲书》(陈直著)、《养生类纂》(周守中纂)、《保生要录》(蒲虔贯辑)、《摄生消息论》(丘处机著)、《寿亲养老新书》(邹铉撰)、《格致余论》(朱震亨撰)等养生学专著。这些著作大大丰富了前人的养生思想,发展了古代的养生学。首先是饮食养生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贡献最大者当推陈直。陈直在其《养老奉亲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来饮食养生的成就,着重阐述了饮食调养的作用和具体方法。比如他认为饥饱失宜、渊停无度。会使人发生疾病;饮食应少量多餐;食物宜温热熟软;应该饮用牛乳;有了疾病,应先用食疗的方法,因为食疗优于药物疗法,等等。其次是药物养生术走上了正轨。魏晋南北朝时期,食丹服石之风盛行,药物养生术走向歧途,不少人成为丹石药物的牺牲品。隋唐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风气的弊病,开始推崇动、植物药养生。至宋代,对金石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更加深刻,药物养生走上正轨。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朱震亨提倡的倒仓术,即倒去肠胃中的糟粕,以达到推陈致新、扶虚补损的作用。 明清时期,养生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万全、高濂、张介宾、曹庭栋等著名养生学家,出版了《养生四要》(万全著)、《遵生八笺》(高濂撰)、《摄生要录》(沈仕著)、《景岳全书》(张介宾著)、《传家宝》(石成金著)、《老老恒言》(曹庭栋著)以及《彭祖摄生养性论》等养生学专著。这一时期,老年养生术进一步完备,其叶以《遵生八笺》、《老老恒言》最有影响。《遵生八笺》埘老人的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调理、药物补养等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老老恒言》从口常生活出发,总结出一整套符合老年人衣食住行特点的简便易行的养牛方法,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极力倡导养形术和中兴术。养形术认为,形体是精神和生命的物质基础,保养生命必须重视养形。由于形体主要在于保养精血,又依靠精血滋养而维持不衰,因而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保养精血要做到两点,一是节制色欲,以防止精血的损伤,二是经常服食能温补精血的药物,如他所创的全鹿丸。中兴术是加强中年时期的养生方法。中年养生,天键在于恢复元气,即通过保养精神、运动形体、填补精血等方法,使趋于衰弱的元气得以恢复,自然可以强身益寿。巾年注意养生,可以给老年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我国传统养生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和概念,一直影响着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反过来,传统养生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元气论,又称气一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体现着占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传统养生学认为,气在人身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气乃体之充也,用以催血,用以养血”。从中医角度看,血的组成与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化功能。所以,气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衰,化生血的功能亦弱。(2)阴阳学说。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观察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牝牡、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现象,逐步形成了阴阳两个哲学范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阳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保守、柔软等阴性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是在阴、阳两种“大地之气”的运动推动下发生、发展的。要想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调节人体阴阳双方的制约父系,使阴阳双方平衡,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因此,从养生方面看,要不得病或少得病,就必须“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和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协调。(3)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这百种物喷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我国古代科学发展巾发挥了积极作用,它把握了宇宙万物和人体持续不断的变化和转化规律,被当代国外学者释为“五行动力模型”,具有动静平衡的“负平衡调节法则”等内容。五行学说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内在脏器的孤立活动,也不是与外在环境毫不相关,而是人体中的各种脏器相互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联系控制关系,与周围有关事物,特别是自然四时节气的变化,也同样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控制关系。它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创立了“天人合一”的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因此,五行学说也为传统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传统养生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主要流派有:(1)静神养生学派,以安静调养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生命、益寿延年。(2)动形养生学派,主张以运动形体来保养生命。(3)调气养生学派,以调气(调养真气)作为主要途径来保养身体,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4)固精养生学派,主张通过固摄阴精,使之充盈内守,以固摄肾精为主要途径,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5)合度养生学派,主张通过合度去泰的方法,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合度即合乎尺度,不走极端。去泰,即舍弃某种安泰的享受。 传统养生学典籍数量浩繁,有博大精深的专著,有精彩纷呈的单篇,更有难以计数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片断和格言;内容也很丰富,涉及调摄精神、顺应四时、生活起居、饮食凋理、房事调谐、劳动运动、气功调谐、经络穴位、药物调理、文体娱乐等方面,而且既有深奥玄妙的养生理论,也有方便实用的养生方法。本书着重突出以下六类内容:调心养生,顺时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房室养生,文娱养生。所选内容上自先秦,下迄明清,为各个历史时期养生学的精华,力求全面反映我国古代的养生学理论和实践能对读者朋友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