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革命家,中共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传奇式人物,他的一生,虽然坎坷曲折,但却令人敬佩;虽然光照千秋,但却叫人叹息。他有着特殊的功绩,也有着特殊的遭遇。他用智慧和生命踩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本书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潘汉年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从一个文人到隐藏路线的神秘英雄;从上海市第一位副市长到铁窗中的阶下囚,蒙冤27载,最终含恨客死异乡。本书还原了潘汉年这位共和国功臣的本来面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潘汉年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云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潘汉年,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革命家,中共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传奇式人物,他的一生,虽然坎坷曲折,但却令人敬佩;虽然光照千秋,但却叫人叹息。他有着特殊的功绩,也有着特殊的遭遇。他用智慧和生命踩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本书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潘汉年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从一个文人到隐藏路线的神秘英雄;从上海市第一位副市长到铁窗中的阶下囚,蒙冤27载,最终含恨客死异乡。本书还原了潘汉年这位共和国功臣的本来面目。 目录 引言/1 涉足人世/1 采樵儿/1 勇斗“四凶”/5 步入文路/9 “小伙计”/16 “新流氓主义”者/23 主笔·骁将·书记/30 置身营幕任主笔/30 “听车楼主”/37 模特儿:三个飞云/45 “小开”书记/52 从“作协”到“左联”/60 “大同盟”与“总同盟”/67 特科牛刀小试/73 卫党除隐患/73 情报科长的神通/79 先拿王斌开刀/88 为周恩来辟谣/92 红都初露锋芒/97 出使闽省/97 “突击队长”的风波/105 港商“杨涛”/111 从莫斯科到宁沪杭/117 “柏林”首唱主角/117 受命飘然临港/123 黄毅的“启事”/130 陕北之行/135 初会陈立夫/141 奔走宁沪杭/149 一身二任的“八办”主任/157 拜访宋庆龄/157 接送王稼祥/162 中国饭店的秘密会面/167 《救亡日报》的开张/171 撤离“孤岛”/180 出入魔穴的特殊人物/187 萧叔安——百乐门饭店的来客/187 渗透日特“岩井机关”/195 打人汪伪“特工总部”/201 会见汪精卫之谜/209 淮南与陕北/215 “镇江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15 扬帆的肺腑之言/220 书生本色/230 “七大”代表/238 “不管部部长”/243 重返情报战线/243 纵论“上下古今”/249 香港两年半/257 《群众》论坛指点迷津/268 新上海的常务副市长/273 奉命赴任/273 社会治理“遗大投艰”/282 统战工作再显身手/293 家,公仆与普通人/305 “覆盆”廿七载/312 两条新闻:天上与地下/312 神秘的“失踪”/315 功德林、秦城、团河农场/320 “从去处来,又向来处去了”/330 最后的岁月/334 零落成泥香如故/341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341 忠魂千古/346 潘汉年生平大事编年傅绍昌/350 后记/415 试读章节 面对动荡的政局,频繁的战乱,1924年9月25日,潘汉年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题为《武人的枪》一文,文章指出,“国内发生战事,本来从辛亥年到现在没有停止过;不是甲省和乙省战,便是南方和北方战”,待到江浙之战爆发之际,“有钱的人们,便作逃避沪上租界的计划,可怜没有钱的人家,只得坐着等死”。江浙战争给两省人民带来了灾难,“真的完了,一切都完了!素称最文明最富饶的江苏、浙江,都在武人们的枪一举起来后就完了!”文章的末尾,潘汉年发出了内心的自鸣:“为什么中国武人的枪,一举起来,一切就都完了?”此文是潘汉年杂文的开首之篇,潘的杂文素以思想之深刻、笔锋之犀利而见著于世,从开首之篇,也可略见一斑了。 1924年,潘汉年19岁。这一年是他人生旅途中一次重要的转折之年。这年春天,他离开了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宜兴,只身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由于他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数篇文字,使沪上文化界对这位宜兴青年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潘汉年此次沪上之行,不同于上次。上次是一门心思去求学,求学不成再返回家乡,这一次则做了开辟新天地的长期准备。当时,十里洋场的上海,既是“冒险家的乐园”,又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中心。同当年北京一样,此时上海文化界各种流派与团体,打出各类旗号,争长竞短,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的景象;而反动势力则加紧了对进步文化运动和文化团体的摧残。潘汉年到上海后,原打算继续求读深造,但斗争的现实需要在召唤着他,这个刚刚涉足于文坛的年轻人,得到了一个可以施展他才华的机会。 P12-13 序言 潘汉年,这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革命家,中共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传奇式人物,他的一生,虽然坎坷曲折,但却令人敬佩;虽然光照千秋,但却叫人叹息。他有着特殊的功绩,也有着特殊的遭遇。 潘汉年用智慧和生命踩出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早在二十年代中叶,这位被称为宜兴“奇才”的潘家三公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薰陶下,只身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从创造社的“小伙计”到中共第一任文委书记,“羽檄文坛兴队伍”,立下了“笔阵戎行双胜利”的“奇功”。 三十年代初,这位才华横溢的艺苑骁将,又奉命调往中央特科工作,出任情报科科长一职,卫党除奸,干出了一番鲜为人知的英雄业绩。 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至新中国成立之时,潘汉年长期活跃于敌人的心脏地区,战斗在秘密战线上。尽管这里没有硝烟,无法冲锋陷阵,但依然处处有漩涡暗礁,时时险象环生。潘汉年依靠自己的大智大勇,凭借着对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八面玲珑,纵横捭阖,获得了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所无法获得的辉煌业绩。 正因为战斗环境的特殊,有人在惊诧他“神出鬼没”之余,曾经编造了许多离奇荒诞的故事强加于他的身上。事实上,他是一个占戈士,是一个智勇双全、胆识超群、特别能战斗的战士。在森森敌垒中,他出生入死,与敌人殊死斗争,创造了令人神而往之但却又是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 如果说,潘汉年活动于敌人阵垒时是一个神秘而“狡黠”的人物,那么,当他一旦返回革命队伍时,却又是一个热情而赤诚的同志。他对自己的战友,对自己的部下,对自己的朋友,对自己的同胞,总是满腔热情,赤胆忠诚,这是有口皆碑的。无论是在复杂而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总是战友和部下的“保护神”,总是朋友的引路人,又总是人民的贴心人。他以千秋功绩而彪炳史册,又以敦厚忠良而英名永存。他无愧为“党人魂魄”、“民族精英”! 1955年4月3日,对潘汉年以及追随潘汉年左右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灾难之日。这一天晚上,他在北京开会期间,突然遭到秘密逮捕,从此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 被捕不久,他被按上了“内奸”、“反革命”、“国民党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名正言顺”地被送进了监狱,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囚下徒”。待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临之际,“四人帮”又在他的上述罪名之前,一律冠之于一个“大”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是共和国的第一个大冤案,而且历时长达27年之久。这个大冤案,曾经引起了世界多大的震惊,让我们的党和国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也收到了多少沉痛的历史教训! “春晖尽沐庆三中!刘瞿潘公冤情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纠正了众多的冤假错案,刘少奇、瞿秋白、潘汉年……一大批历史的功臣,一个个得到了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桃花依旧笑春风”,潘汉年又回到了历史的怀抱,回到了人民的心坎里。 传奇党人潘汉年,永垂不朽。 后记 2006年是潘汉年诞辰100周年。10年前,1995年春,我受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了一部近30万字的《潘汉年传奇》,于是年年底出版发行。 从撰写潘传至今,在整整10年中间,此书留给我的回忆,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挥之不去。 为潘汉年作传,是一件遂我心愿的事情。还在1982年下半年,潘汉年案件得到了平反昭雪,这不仅在政界,也在学术界反响极大。因为这是我们党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潘案作为共和国第一大冤案,是我们党建设史上的一个污点,现在,党自己把它披露了出来,探索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历史的教训,依靠党自身的力量,把过去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也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敢于公开承认和改进错误,这是党有力量的表现,是党的事业能够兴旺发达的一大关键。这件事情也撞击着我的心灵,扬起了我的激情:我能不能将这段历史用文字表述出来呢?我能不能履行一个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呢? 那时的我,正执教鞭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讲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承担着抗日战争史、汪伪政权史的研究课题。出于对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考虑,同时也受责任心和正义感的驱使,我萌发了撰写一部潘汉年传记的念头。于是,我像海绵汲水一般,悉数搜集潘汉年的有关史料、回忆录和研究论著。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被特招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转入军事历史研究领域,不得不将此事暂时搁了下来。这一晃,10多年过去了。直到1995年春,我的老同学、时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的朱金元代表该社领导,委托我撰写潘汉年传记,我几乎未加考虑就答应了下来。 “自古功名亦苦辛。”接受任务后,大约在1年3个月的时间里,除完成学院正常的工作之外,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潘传的写作中。456天的风风雨雨,我没有过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假日,也记不得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潘汉年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职业革命家,是中共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传奇式人物。由于长期在隐蔽战线工作,由于潘本人极强的党性原则,又由于这位历史的功臣却成了共和国第一个大冤案的主人,蒙冤入狱长达27年之久,许多重大的而且生动的史迹被湮没了。因此,要为潘汉年著述一部准确、可靠的传记类信史,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人物类传记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缺少的是一个“信”字。史学研究当然需要而且允许采用直观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方法,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历史的本来规律为己任;但历史研究最忌的是捕风捉影、妙笔生花。不少人物类传记采取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的手法,使历史人物面目全非。史学工作者的一个神圣而长期的使命,就是给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时代,特别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真史、一个信史。据此原则,我在先前搜集到的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搜集了许多新的史料,在数易其稿之后,于1996年6月底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年12月,《潘汉年传奇》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先后4次印刷,发行量高达4万册。在人物传记一类的著作中,这样高的发行量应该说不是太多的。同时,这部书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曾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97一1998年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给我带来了有形的报偿和无限的欣悦。 时光是飞驶的箭。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潘汉年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将《潘汉年传奇》修订后重新出版。据此,我对原书作了一些修改后,增加了30多张有关照片,改写了后记,并以《潘汉年传》的书名,作为纪念潘汉年诞辰100周年的一份礼品,献给这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潘汉年传奇》的后记里,我曾经对那些为此作过帮助的人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他们包括我的启蒙老师陆恒仲先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马福龙先生,我的同窗好友朱金元,责任编辑曹培雷,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陶伯康、李琪,中共江苏省宜兴市委党史办的董镇湘,以及复旦大学的石源华、傅德华、张亚芳、刘琪、叶翠娣,上海市图书馆的高洪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苏贻鸣,我的夫人顾秀芹、女儿袁蓉等,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不能不在此重提他们的名字。 这次修订出版,又使我感慨万分!我的夫人顾秀芹,女儿袁蓉,女婿周阿江,他们继续给我无私的支持。实际上,我的所有学术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一份辛劳。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先生、审读室主任陆宗寅、第三编辑部副主任曹培雷为本书出版所作的精心策划和一丝不苟的审阅,使潘传一新其面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傅绍昌先生,还为本书提供了潘汉年生平大事编年,为潘传增光添彩。尤其是这30多张照片的获得,书写了一段闪光的情结:江苏省宜兴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叶聚森以及宜兴市档案局高级摄影师卫平,他们将自己冒着严寒与酷暑,走南闯北搜集到的照片无保留地提供给我,还连连向我表达谢意,说我为潘汉年作传——“这是为我们宜兴人宣传,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真是大将风度!这种学术为公的高风亮节,真是可敬可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