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说中国民俗(彩图版)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佘志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历朝历代经历分分合合,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造就了一个融合多元的中华文明。在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本书将带领你从民俗起源开始,了解它们的传承演变、文化内涵以及地域特色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民俗;再次认识一个全面立体、多元丰富的中华民族!

内容推荐

本书是“细说中国文化”系列丛书的一种。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民俗起源、传承演变、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民俗,立体展现中国民俗的来龙去脉和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目录

白山黑水

掏“仓”猎熊

——鄂伦春人的原始狩猎遗风

狗拉爬犁

——白山黑水间的交通工具

打糕、冷面

——风味独特的朝鲜族美食

鱼皮、兽皮作衣裳

——独特的赫哲族服饰

木屋、窝棚

——富于野趣的大、小兴安岭民居

“坐福”、“开脸”

——满族婚礼仪式

“奠雁”、“席宴”

——朝鲜族的婚姻礼俗

悬弓、抓周

——辽宁满族的古老习俗

树葬亡魂

——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传统葬仪

萨满跳神

——东北少数民族的多神崇拜

冰雪节

——哈尔滨的现代新兴节日

射柳、叉草球

——满族、赫哲族的狩猎遗风

扭秧歌

——东北地区老少咸宜的游艺活动

二人转

——情味难舍的东北乡土艺术

皮影、木偶戏

——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

大河上下

“二十八,蒸枣花”

——地域特色浓厚的河南年俗

住窑洞、贴炕围

——冬暖夏凉的陕北民居

白羊肚毛巾、红兜肚

——衣饰中折射出的黄土风情

百家衣裳百家饭

——带有河南梆子味的中原习俗

“随身饭”、“离娘肉”

——豫西地区的古老婚俗

“坐帐”、“上头”

——寓意吉祥的陕北婚俗

“供鸡”、“点汤”

——中原地区的葬俗

元宵闹花灯

——流光溢彩的民间节日

七夕乞巧节

——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遛鸟、养鱼

——八旗子弟的游艺遗风

放风筝

——源远流长的民间游艺

斗鸡

——盛行在开封的民间风俗

正月十五闹社火

——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节庆

挠羊赛

——摔跤摔出媳妇来

九曲黄河阵

——黄河岸边的古老游艺活动

安塞腰鼓

——豪迈奔放的陕北娱乐

江南江北

“谢蚕花”、“轧蚕花”

——丝绸之府的蚕乡禁忌

“女儿酒”陪嫁

——绍兴地区的传统婚俗

“咂酒”、“油茶”

——湖北清江的土家美味

吊脚楼

——古风犹存的湘西民居    

乌篷船

——浙江绍兴的水乡风韵      

西兰卡普

——云蒸霞蔚的土家服饰      

“邀山歌”

——特色独具的畲家婚俗      

“筷落地,吃不及”

——赣州地区使用筷子的礼俗

端午节,吃粽子

——纪念屈原的民间习俗  

浙南龙灯

——由来已久的民间节庆活动

绍兴社戏

——乡情悠悠的地方曲艺        

赛龙舟

——汩罗江上的民间盛会  

岭南秀色      

“功夫茶”

——闲情逸致的休闲习俗

“柴头”、“蜡烛”

——武夷山的民间集会    

土楼、围屋

——福建客家的传统民居        

惠安女装

——风姿绰约的传统装束        

“讴莎瑶”

——瑶族窗前求爱的风俗        

膜拜“泗州佛”

——闽台地区的爱神崇拜        

祭拜床脚婆

——广东潮汕的成丁礼        

二次拾骨葬

——隆重的客家葬仪        

除夕守岁

——客家人严守的民间习俗        

“扛猪赛”、“打猪赛”

——别开生面的庆丰收方式        

“盘王节”

——粤北连南地区的祖先崇拜        

迎春花市

——绽放在大都市的传统风俗        

妈祖崇拜

——福泽沿海的母性神灵        

儋州山歌

——乡土气息浓厚的海南民间艺术        

田问“禾楼歌”

——祈求丰收的清远民歌 

云南边陲      

云南马帮

——穿行在茶马古道上的运输队

傣家竹筒饭

——清香四溢的西双版纳美食  

茶馆龙门阵

——汉赋遗风熏陶下的悠闲情怀

银衣绣饰妆苗女

——独具风情的苗家服饰文化       

吊脚竹楼

——西双版纳的民居文化        

石砌方楼

——大理白族的居饰艺术        

石板房

——布依族的石砌民居        

溜索渡江

——凌空飞渡的怒江悬索桥        

“送童子”

——四川地区的求子风俗        

泼水抹灰

——四川凉山的婚礼风俗        

泸沽湖走婚

——“女儿国”的浪漫风情        

夜半偷妻

——奇特的侗族婚俗        

“上刀梯”、“跳云台”

——惊险的瑶族度戒礼      

焚人悬棺

——奇异的川南葬俗        

傩巫跳神

——古风古貌的铜仁傩戏 

西域大漠 

“坎儿井”

——沙漠中结构巧妙的灌溉系统  

“罐罐馍”

——流誉西北的传统民间面食  

祝酒歌

——豪爽热情的蒙古族迎客礼  

蒙古包

——逐草而居的游牧民居        

新疆花帽

——维吾尔服饰的另类风情    

白色素裳

——宁夏回族的服饰文化        

牛皮筏渡河

——黄河上游古老的渡河方式  

对歌考女婿

——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订亲礼  

“火卜”命名

——柯尔克孜族的命名仪式    

“姑娘追”

——开放爽直的哈萨克风情    

崇尚食盐

——奇特的维吾尔风俗        

虔诚行“净礼”

——爱好卫生的伊斯兰教风俗

宁夏“花儿”

——独具风采的高腔山歌        

维族歌舞

——天山南北的歌舞艺术  

青藏高原     

糌粑,酥油茶

——富有藏族特色的食品        

青稞酒

——藏族殷勤待客的上佳饮品

碉楼

——独特的西藏民居        

身阔袖长数藏袍

——藏族的传统服饰文化        

接亲泼凉水

——独特的土族婚俗        

迎娶新娘

——男女平等的藏族婚仪        

鸡肝卜卦

——奇特的珞巴族婚俗        

成年梳辫礼

——藏族女孩的成人仪式      

水葬送终

——藏南门巴族的丧葬仪式        

“上马酒”

——土族的待客风俗        

献哈达

——注重礼节的藏族风情        

“拉伊”、“花儿”

——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歌        

赛牦牛

——青海玉树的民间竞技活动      

仙女大姐

——特色独具的藏戏艺术        

门巴戏

——藏南地区的酬神歌舞        

热贡唐卡

——藏传佛教的绘画艺术 

附录       

附录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附录二:中国民俗旅游吸引地及

  民俗旅游项目

试读章节

长期以来,绍兴酒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一年中的四时八节、人生礼仪中的婚丧喜庆,还是亲朋聚会、往来应酬,都离不开以酒作市面,形成了许多绍兴特有的酒风俗,这当中尤以酿制“女儿酒”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过去绍兴城乡有一种古老的习俗,谁家生了女孩,做父母的就要酿造几坛酒,用泥封口,埋入地下,待女儿长大出嫁时,将酒取出作为陪嫁。人们称之为“女儿酒”。“女儿酒”是姑娘出嫁时的嫁妆,一般不作喜庆时饮用,而是长期贮藏,随着岁月久远,夫妻恩爱和睦,才启封饮用;或将“女儿酒”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至爱亲朋。

“女儿酒”经过长期贮藏,开坛启封时,香气扑鼻,满室芬芳。由于蒸发浓缩,酒往往只剩下半坛或小半坛了。这时,酒的色泽浑厚、味淡,饮用时要掺进些新酒,味美甘醇。由于“女儿酒”经长年存放,酒精挥发后度数减低,即使饮醉了,也不像新酒容易伤人。所以,随园老人袁枚称其文雅耐味,“犹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

“女儿酒”不仅味醇香郁,就是盛酒的坛子也大有讲究,属专门特制。酒坛上雕塑着“嫦娥奔月”、“龙凤呈祥”等形象,以象征吉祥如意。由于酒坛上雕镂了精美花纹,人们称其为“花雕”。谁家生了女孩,亲明好友前来祝贺,往往就说:“恭喜花雕进门!”如今,“花雕坛”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得到了珍视和发展。花雕图案采用堆塑彩绘的装潢工艺,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色泽鲜艳,古色古香,剔透玲珑,花雕酒早已成为人们争购的上等礼品。

绍兴较大的酒店大多设在热闹的大街上,店堂宽敞明亮,布置颇为风雅,四壁装饰有字画对屏,上面书写“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等条幅。酒店临街的粉墙上,一般都写有一个斗大醒目的“酒”字,或者在酒店屋檐下挂上一块“酒”字招牌以招徕顾客。店内摆设大都是柜台、板桌、长凳,风格独特。酒店当街一面设一个赭红色曲尺形柜台,向内的一面装有横木隔断,里面陈列着一盆盆的下酒莱,绍兴土话称之为“过酒配”;向外的一面与街正对的柜台则是做小买卖的,往昔那些俗称“短衫帮”的搬运工、船工、车夫等就站在柜台前,喝完酒就走;时间充裕的顾客,则可在“内设雅座”的店堂里款款细酌。

P86-87

序言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中华大地广袤、民族众多,在悠悠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民俗一般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风俗和习惯,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眼见可及、耳闻有声、触之有形的文化形式。民俗中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和生活内容,诸如节庆活动、生婚寿葬、餐饮习俗、日常起居、风味名吃、民间艺术、信仰习俗、地方特产等,都可囊括在民俗范畴之内。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它活在小孩子的童年游戏中;它是男人和女人们的情歌,是劳动的号子,是节庆和祭祀的欢宴,更是老百姓憧憬的现在和未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定的人群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将之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生态。

中国的民风民俗在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深深地烙上了民族和地域的印记。狗拉爬犁的出行方式不会出现在江南水乡,而为白山黑水间的居民所独有;龙舟竞渡活动起源于湖南汩罗,绝不会出现在尘沙满天的西域大漠;“阿注婚”是泸沽湖畔纳西族的独特婚姻形式;喝青稞酒、住碉楼是藏族的传统风俗;银衣绣饰之美舍苗族外还有哪个民族……这些民族和地域的印记,恰恰是中华民俗中最精彩最灿烂的部分。

本书选取这些最精彩最灿烂的民俗内容,以其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基点,追溯其起源,勾画其传承演变,剖白其精神内涵,诠释其图腾般的原始意义。对每一项民俗事象的叙述,直探其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细微之处,使读者不仅在宏观上了解绚烂的中华民俗,而且在微观上把握每项民俗事象的来龙去脉和精神特质。

全书以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风俗文化特色为基础,分为白山黑水、大河上下、江南江北、岭南秀色、西南边陲、西域大漠、雪域高原七个民俗文化圈。每个民俗文化圈内按照生产、生活、礼仪、节庆、祭祀、艺工的内在顺序编排。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地域的民俗风情、风味食品、民间艺术、民族工艺以及地方土特产品等,同时,以链接的形式叙述有关的民族概况,民俗风情的起源、传说、流传范围以及其他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古迹、轶事等,以此来揭示各种民俗事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为读者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全书选用400余幅包涵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其中有富于乡土风韵的游艺活动场景,有反映各地民居陈设的照片,有原汁原味的婚礼、丧葬场面的真实记录,有饱含民族风情的歌舞娱乐场面,有精奇工巧的民间工艺品,有各擅其美的民族服饰,有反映各种民俗事象的传统文人画和民间绘画等。它们与流畅生动的文字互为补充,不仅让读者领略全国各地的民风民俗,饱览美不胜收的文化景观,更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民俗文化,从中获得民族、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全方位的艺术享受。

本书的版式设计质朴大方,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在一起,加上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和流畅生动的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辅相成,使读者深入感受民俗文化同民族、地域的内在联系,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