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是独秀于世界文坛的。关于其主旨,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更有人将其看做“天书”,认为从中可以悟道成仙。上面这些都只是片面之说,小说虽然是神魔题材,但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果只是迷恋于其中的宗教色彩,或者被其中的神魔妖怪所迷惑,那是看不出其本质的。
《图解西游记》在充分研究原著的基础上,把小说分为人物篇、故事篇、寓意篇和篇外篇等四部分。人物篇对书中的神魔妖怪进行了全新解析;故事篇,讲述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路上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寓意篇,从小处着手说主题;篇外篇,讲述西游外的故事。这四部分都配有生动的手绘插图与表格,不但能让您明晰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还能明了小说的真意,惊喜名著原来可以这样读。
《西游记》小说一般认为是明代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更是神魔小说创作的典范。小说讲的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仅在中国,在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也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为人们所熟识。此外,《西游记》还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总之,在小说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西游文化圈”。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们出版了《图解西游记》一书。本书分为人物篇、故事篇、寓意篇和篇外篇等四部分,人物篇重新解析小说中的神魔妖怪;故事篇详解八十一难;寓意篇从小处着手话主题;篇外篇讲述西游外的故事。
本书最具特色且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是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解与表格,使您能够准确又轻松地掌握我们所想要传达的重点,不会再有枯燥乏味之感;在形象化的图表中,您会发觉原来名著可以这样读。
1.西行团队:四加一组合
一个师父
西天取经的领袖人物是唐僧,是其余四人的师父,他本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禅子,因不专心听佛法,轻慢大教,被贬至东土大唐转生在一姓陈的家中。玄奘取经一是为自己修成正果,但更重要的是受唐王李世民的重托,取经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取经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放弃,能够忍受各种各样的食色名利诱惑,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献身精神,最后历经十四载,终于取得真经回归东土大唐。
四个徒弟
唐僧之所以取得真经,关键是他有一个好的团队,那就是他有四个神通广大的徒弟。他们都因前世有罪,取经之路是他们个人得以解脱的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度脱众生。取经路上的领袖虽然是唐僧,但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五百年前的孙悟空是齐天大圣,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战斗英雄;五百年后的他加入取经团队,依然表现出一股战天斗地、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可以说,没有大圣的神勇无敌,魔怪难降;没有大圣的忠心赤胆,灵山难上。猪八戒身上有太多的缺点,尤其是在食和色方面,往往是丑态百出,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憨得可爱,正是有了他的插科打诨,才让凶险的西行路上有了更多的趣味。西行路上的沙僧是沉默的,沙僧有缺点,但他知错能改;本领有限,但他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而且在取经队伍的人际关系中起到了润滑作用。白龙马则和三位师兄不同,只是为唐僧做个脚力,有时表现得几乎和凡马没有什么区别,还经常被八戒提议卖掉,但在危急关头他也会挺身而出,显出英雄本色。总的来说,取经团队中的五众以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组成了奇异的“西行战车”。悟空是前冲力也好,八戒是离心力也好,沙僧是向心力也罢,几种力量最终还是合到了一块儿,所有的摩擦、矛盾都在向共同目标的奋进中化解了。五众一心,车轮滚滚,踏平坎坷,驶向灵山。
2.孙悟空:是齐天大圣也是斗战圣佛 大闹天宫封“齐天大圣”
孙悟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带着天地之间的灵气和天真,他为了称王,发现水帘洞;为了长生不死,他离开花果山,拜须菩提为师,学得一身本领。后来,他在东海龙宫得到了如意金箍棒,由猴王一变而成了万兽之王,使四海千山皆拱服。接着又大闹森罗殿,玉帝封他做了弼马温。其实天庭的森严等级,根本无法束缚猴王的自由本性,当他得知弼马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官时,重回花果山,打出“齐天大圣”的旗号。一闹天宫的结果使他得到齐天大圣的名头,从而在天上每日悠游自在,与众神仙称兄道弟,似乎又回到了花果山那一派自在天真的生活状态。因为一张蟠桃园的入场券,他二闹天宫,与二郎神针锋相对,最后进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本想将其化炼成丹的太上老君,却让他炼成了火眼金睛。在天庭眼看就要改换门庭之时,如来佛及时出现了,从此改变了孙悟空的一生。 五行山下的孙悟空
佛祖如来的手掌告诉了孙悟空什么叫天外有天,一连串的残酷事实终于使他明白,这是一个既得利益者把持的世界,它没有为自己这样的新生力量留好位置,整个神仙世界对他是歧视和排斥的,这里到处充斥着欲望和邪恶,而这一切都是靠着一套严密的等级制度来维持的,它的代表者就是天庭。对于他来说,要么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要么改变这个世界,让它按自己的意愿来运转。他选择了改变这个世界,尽管他取得了暂时的优势,但失败的结局却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对抗的不只是一个玉皇大帝,而是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整个天庭世界和统治秩序。一个无法改变的世界,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佛祖如来以独特的方式给孙悟空上了一堂课,告诉他此路不通。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也许在事后深深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五百年后,他答应观音菩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的孙行者
五百年后,佛祖如来启动了西天取经工程,观音菩萨负责组织取经班子,孙悟空被定为保护唐僧的首选人物。唐僧将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借着观音菩萨的神力,给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儿。于是,不用如来出面,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就足以制伏他。渐渐地,孙悟空改变天庭秩序的雄心壮志被强制消灭,他不得不遵守世间种种道德规范,不得不接受许多潜规则。西天取经路上,他学会了适应环境,学会了人情世故,尽管还是那么勇往直前,还是那么喜欢捉弄人,但在一次次的教训后,他开始变得比较世俗,甚至圆滑起来,知道如何应付师父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知道如何对付那些有来头的妖怪,知道原来神圣无比的经文还得靠紫金钵来换取。明白了这些,自然就会在神仙堆里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既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让这个世界改变自己吧。
回归圣位的斗战胜佛
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可谓是实至名归。孙悟空一跃而成为神仙社会的上层人物。念念不忘、吃尽苦头的紧箍儿也终于解脱了,失去约束的孙悟空还会成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吗?也许会。但他这次能不能逃脱如来佛的掌心呢?天庭是不是就改姓孙了呢?答案是未知的。也许不会,因为虽然有形的紧箍儿脱落了,但无形的紧箍儿却戴得更紧,它戴在了孙悟空的心灵深处。这位曾经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齐天大圣已经适应了这个世界,成为这个世界的既得利益者。或许以后如果有哪位后起之秀因拿不到蟠桃会的入场券而大闹天宫,也许在镇压的队伍中会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取经后的孙悟空有了尊崇的地位、富足的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数的崇拜者……但有了这些,孙悟空还是孙悟空吗?一个供人膜拜的斗战胜佛产生了,就意味着一个自由自在、敢向玉皇大帝挑战的美猴王消失了,不知是该为孙悟空的功成名就而祝贺,还是悲哀?P28-32
在路上
《西游记》小说的原型是唐朝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史实,因其具有很大的传奇性和神秘性,所以后来者就对其进行神化,先是其弟子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后来又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传》、《西游释厄传》、《西游记原旨》等。历经几百年发展,玄奘西行的内容变得丰富而精彩,最后又经过某一妙手的改定,在明代中叶,产生了《西游记》百回本小说。
《西游记》小说讲的是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西游记》不仅在中国,在亚洲部分地区也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更为人们所熟识。《西游记》还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等。总之,在小说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西游文化圈”。
《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塑造形象,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是独秀于世界文坛的。关于其主旨,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更有人将其看作“天书”,认为从中可以悟道成仙。上面这些都只是片面之说,小说虽然是神魔题材,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如果只是迷恋于其中的宗教色彩,或者被其中的神魔妖怪所迷惑,那是看不出其本质的。
小说中唐僧师徒始终在西行路上,其实现在我们每个人也都在路上,目的地不管是不是“西天灵山”,但都希望“取得真经”;路上也会碰到许多“妖魔鬼怪”,也需要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也需要各路神仙的帮忙。小说用乐观的态度告诉人们,去往西天灵山的路尽管磨难重重,但最后一定能够到达。
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我们出版了《图解西游记》一书。本书把小说分为人物篇、故事篇、寓意篇和篇外篇四部分,人物篇全新解析书中的神魔妖怪;故事篇详解八十一难;寓意篇从小处着手说主题;篇外篇讲述西游外的故事。让您在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下,了解小说中的真意。
本书最具特色且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是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解与表格,使您能够准确又轻松地掌握我们所想要传达的重点,不会再有枯燥乏味之感;在形象化的图表中,您会发觉原来名著可以这样读。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阅读享受,我们对如下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如何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神仙妖魔?
八十一难如何图解?
小说中有哪些深意可挖掘?
如何更丰富地图解西游文化?
作为本书的编者,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广泛地搜集资料,参考备方观点,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细节更明晰。另外,但由于编者能力水平有限,且某些资料也很难搜集齐全,我们在编写本书时,难免有一些疏漏,有些观点也有待商榷。
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享受。
编者谨识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