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硕果累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时,尼尔斯·泰格森写的传记文章《米尔顿的科学文献》,列出了他的245种文献,包括26本书。弗里德曼也是当代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经济学家,他到过世界许多国家,在整个北美洲,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讲过学。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在诺贝尔委员会承认他的成果和贡献的同时,他也为经济学专业以外的人们所承认,这主要是由于他广泛地接触媒体,通过图书、讲学、辩论,在通俗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广播和电视为媒介的广播电视演讲,他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把它们有效地奉献给公众。他的货币主义,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认为“钱”在经济中“至关重要”,要通过控制“钱”来控制整个经济运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理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除了对这位学者型的思想家的贡献做重点介绍外,还对他的人生经历,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他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做了比较翔实的叙述,融思想、生平、历史、贡献于一体。
米尔顿·弗里德曼(Mihon Friedman,1912~),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虽然他的身材矮小,身高只有5英尺2英寸,但却被看做是经济学界的巨人,即使1977年从芝加哥大学退休,他仍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弗里德曼是20世纪少数几位知名度极高的经济学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影响力能与他相比。他的同事、合作者和朋友曾说:“不管他像拿破仑一世还是像任何一种类型的人,他都是一个具有巨大的才智、掌握了自由的个子矮小的入。作为一个学者和科学家,他对经济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硕果累累。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奖时,尼尔斯·泰格森写的传记文章《米尔顿的科学文献》,列出了他的245种文献,包括26本书。弗里德曼也是当代西方世界非常活跃的经济学家,他到过世界许多国家,在整个北美洲,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讲过学。他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在诺贝尔委员会承认他的成果和贡献的同时,他也为经济学专业以外的人们所承认,这主要是由于他广泛地接触媒体,通过图书、讲学、辩论,在通俗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广播和电视为媒介的广播电视演讲,他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把它们有效地奉献给公众。他的货币主义,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认为“钱”在经济中“至关重要”,要通过控制“钱”来控制整个经济运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他的思想、理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双岔路上"的选择
双岔道自黄树林中分出,
遗憾我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我选择人迹较少的一条,
自此面对截然不同的前途。
这是弗里德曼于1985年3月21日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的特立尼蒂大学介绍自己成长历程时所引用的弗曼斯特著名的几行诗句。他谦逊地把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选择归结为是由一连串“幸运的意外”所决定的。
他的确是幸运的,他幸运地拥有着百折不回的韧性、坚定不移的信心,他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又一位的良师益友,才使得他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将“不幸”转化为“幸运”。
在家乡拉维读书的时候,弗里德曼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幸运。他在高二的时候碰到了对他有持久影响的优秀老师科恩先生。老师的器重和自身的才华,为他后来在经济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拉特格斯大学就读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在这里,弗里德曼遇到了两位非常杰出的年轻学者:阿瑟·伯恩斯、霍默·琼斯。他们指引弗里德曼走上了经济学的道路,更指引他选择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弗里德曼常说:“假如不是有幸地接触这两位卓越的人物,我的一生将会截然不同。是他们把我引向严格的经济理论,并且对我以后的事业产生了指导性的影响。”
另外,弗里德曼之所以选择了“人迹较少的这条近路”,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处在了大萧条的深渊,但总的条件并不是太坏。美国正在力求寻找转向由联邦政府提供资本主义似乎无能为力的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法,这时年轻的弗里德曼充满了对未来的抱负,怀着要了解经济要素以解决大萧条问题的愿望,在老师的指引下毅然地决定走上经济学研究的道路。
弗里德曼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当年他为什么会选择经济学而不选择数学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不能说我选择了捷径,但是我选择的道路决定了我人生的全部内容。我选择的理由和当时一样,既不仅仅是,甚或主要不是出于理论和学术上对经济学的向往,也不是简单地受了琼斯和伯恩斯的影响,虽然他们的影响很重要,而是因为至少当时……美国正处于空前绝后的经济危机的最低谷。时代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经济。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如何减少失业?如何解释一方面是巨大需求,一方面是资源闲置的矛盾现象?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似乎比成为一个应用数学家或是精算师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吧。”
这样,弗里德曼开始了他在芝加哥大学的生活。P19-20
西方几百年的近现代史,科学繁荣,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经济学尤为突出。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富裕的根本前提。近现代,经济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重视,在经济思想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众多巨匠的足迹。这套丛书所介绍的经济思想家们,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这些卓越的经济思想家,其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家庭状况、个人经历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超常的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于科学的精神。这些可贵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他们在学习、借鉴和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同时,勇于开拓创新,在理论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们在探求真理的崎岖道路上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向着科学的高峰前进,永不停步。因此,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果,他们的传世名著是一座座经济思想和方法的丰碑。他们的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他们身后,乃至今天仍在被广为传播。
列入本丛书的经济思想家都各有其独到的理论建树。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视角对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没有尽头。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大师同样也受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的限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免带有局限性,甚至有某些缺陷和错误。而且,经济学的研究最直接地触及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因而,任何经济思想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批判、质疑和攻击,无一例外。这是十分自然的,但这丝毫不能抹煞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反,他们的思想是在亿万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经受检验,也在不断的论争中得到磨砺。
如果说,在我国,西方经济思想研究基本上是少数学者从事的专业,那么,现在是应该让这些如此丰富和极其重要的思想成果走出书斋,在更广大的群众中进行普及和传播的时候了。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时期。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不仅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资金、技术等有形的、物质的东西,而且同样重要的是,要分析地借鉴他们无形的精神成果,即他们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包括西方经济思想家在内的研究成果,并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加以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化意识和高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人。这些人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不仅要了解中国,而且要面向世界;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更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思想,会使人们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在有些人看来,这些经济学巨匠离我们很远,遥不可及;他们的思想似乎十分深奥,深不可测。其实,他们探索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他们的科学思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真理总是朴素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
本丛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叙述,把这些名家介绍给读者,使读者面对面地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倾听他们睿智的话语。相信广大读者,无论是在学习中的青年,还是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人们,都能从中获益。
李 琮
2006年5月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多地了解各个方向的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组织编写了这部《经济思想家丛书》。入选本丛书的经济思想家都是经济学重要理论的创始人或代表者。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教科书,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汲取力量。
首先,丛书介绍了经济思想家们的生平事业概况,是广大读者励志成才的“营养库”。本丛书中的每一册。都介绍了他们立志、学习、奋斗、成功的人生经历。他们都是具有伟大理想的人,这是成功的前提;他们都经历了刻苦学习的阶段,这是成功的准备;他们意志坚强,不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不屈不挠的奋斗,这是成功的关键。总之,丛书中所展示的人类优秀品质和人生成功要素对我们的教益和启示是多方面的,是我们终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其次,丛书介绍了经济思想家们的思想理论概貌,是引导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有关经济理论的“小百科”。他们的思想理论凝结着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不同时代不同程度地影响或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例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又如,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明确地指出,国家应从宏观上干预经济,其理论对缓解资本主义周期性的危机,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由此可见,经济思想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本丛书的各位作者将思想家们的高深的经济理论讲述得娓娓动听,不仅使读者了解了经济思想家们的理论概貌,而且为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经济理论作了铺垫。
在丛书编写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童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玲等领导和专家们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另外,该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多种已经出版的著作,在此,我们对这些著作的著者、译者、编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