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完全本)(精)/达尔文经典名著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英)查尔斯·达尔文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达尔文搭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途中对地质学和生物学的一些所见所闻及思考和感悟。这次旅行,达尔文创立了卓越的珊瑚礁的构成理论,进行了对地壳的升沉过程的最深入广泛的观察,收集了南美洲和太平洋各个岛屿的动物界的最丰富的和大多数是珍奇的资料,并编入了一个特别以完备和精确著名的关于蔓足亚纲的形态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总集。

这就是这次考察旅行的世界性的意义,这次考察旅行使达尔文成为一个研究学者,取得了最宝贵的地质学和动物学的成绩,并且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基础。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的生物进化学说奠基者达尔文在1839年发表的世界经典名著。它不仅被英国文艺批评家誉为19世纪英国散文作品的卓越代表,而且是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游记体自然科学读物。  本书俗称《达尔文游记》,叙述了达尔文于1831~1836年间在帆船式的英国皇家军舰贝格尔号上环游世界,考察三大洋、南美、澳洲大陆及各岛屿的古代.近代和现生的动植物以地质地貌等的经过情形;以日i,B的方式和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自然学家所目睹的新奇事物和物竞天择的自然界美丽风景,并还写述了当地居民及黑人的生活情况和他对奴隶制度的观点。从这次著名的旅行中收集的素材和获取的灵感,确立了他日后改变世界的论著《物种起源》的物质基础。在阅读这本书时,可感到翱在当面听取达尔文对我们津津有昧地作着详细讲解,同时能学到很多观察、研究和叙述自然界的方法,鼓舞我们去探索和保护地球村的宝藏。  本书是按英文原本完整翻译,再加上俄译本的绪论和附注,以及200多幅原汁原味的地图和插图,全方位的四类索引编排,以增加读者对名著的了解和兴趣。

目录

中文译者的前言 周邦立/1

绪论:达尔文的《环球旅行记》(1831~1836年)和它在自然科学史上的意义 索波里/1

原序 达尔文/1

著者附言 达尔文/3

第一章 佛得角群岛里的圣地亚哥岛(巴西的巴伊亚)/1

第二章 里约热内卢/16

第三章 马尔多纳多/33

第四章 从内格罗河到布兰卡港/51

第五章 布兰卡港/65

第六章 从布兰卡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85

第七章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圣菲/97

第八章 东方班达和巴塔哥尼亚/113

第九章 圣克鲁斯河、巴塔哥尼亚和福克兰群岛/137

第十章 火地岛/156

第十一章 麦哲伦海峡;南部海岸的气候/178

第十二章 中智利/195

第十三章 奇洛埃岛和乔诺斯群岛/210

第十四章 奇洛埃岛和康塞普西翁;大地震/225

第十五章 越过安第斯山脉/240

第十六章 北智利和秘鲁/257

第十七章 加拉帕戈斯群岛/279

第十八章 塔希提岛和新西兰/306

第十九章 澳大利亚/328

第二十章 基林岛;珊瑚岛的构造/343

第二十一章 从毛里求斯岛到英格兰/365

后记:再读的体会/381

人名索引/389

地名索引/398

事项索引/407

附图索引/427

书封和环衬上的配图说明/430

各章开头的装饰画说明/430

各章末尾的装饰画说明/430

试读章节

他们时常受饥挨饿;我曾听到洛 (Low)先生的一个稀奇的故事,讲述西岸有150个居民身体很瘦弱和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形;他是一只捕捉海豹的渔船船长,一个非常熟悉当地居民的人。那时由于接连不断的风暴,妇女们不能在岩石上拾取软体动物,也不能划着独木船到海里去猎捕海豹。一天上午,他们有一小队人出发了,其余的印第安人向洛表明,这些人准备出发4天,去找寻食物。当他们回来时,洛就出去迎接,他们显出非常疲累的样子;每人都携带着一大块长方形的发臭的鲸油,把头伸在这块鲸油中央挖开的洞孔里,正像是高乔人套穿着土布斗篷(poncho)似的。在把鲸油运进棚屋里后,就有一个老人来把它切成细薄的片,并对它们低声的作祷告,同时烘烤了一分钟,然后把它们分派给饥饿的大众,而这些人在这时候总是静默无声地等候着。洛先生认为,在鲸被海浪运送到岸上来时,当地居民就把它分割成大块,埋藏在沙土里,作为他们在饥饿时期食用的存粮;一个当地男孩在他的渔船上工作,有一天就发现了一批用这种方法埋藏的存粮。不同的部落在彼此互相交战时,就会发生食人肉的情况。根据洛先生所雇的男孩和杰米·巴顿双方完全不谋而合的说法,可认为下面一件事是确实无疑的:在冬天,火地岛人由于饥饿的驱使,就把自己的老年妇女杀死而食,反而留下狗到以后再杀。当洛先生询问这个男孩,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他就答道:“狗会捕捉海獭,可是老太婆就不会。”这个男孩就讲述怎样把她们杀死的情形:先把她们放到浓烟里去熏,直到把她们闷死为止。他还取笑地摹仿她们哀叫的声音,并指出她们身上哪一部分的肉最有滋味。这种死于自己的朋友和亲戚手里的情形该有多么的可怕,可一想到老年妇女在饥饿到临时还会经受到的恐怖,就更使人感到可怖;据说,当时她们就只能逃到山里去,但是男人们便去追赶,把她们捉回到屠杀的房屋里,就在自己的土灶边杀死了她们!

  舰长菲茨罗伊还不知道火地岛人有一种明显的对于来世生活的宗教信仰。他们有时把自己人的死尸埋葬在洞窟里,有时则埋葬在山林里;可我们还不知道,他们那时怎样来举行这些丧葬仪式的。杰米·巴顿不吃陆栖的鸟类,因为它们“啄食死人”;火地岛人甚至不愿意去回想自己已故的朋友。我们毫无理由去认为他们有任何宗教仪式,不过那个老人在他分派发臭的鲸油给他的饥饿大众时发出的低声说话,也可说是带有宗教的性质。在每个家族或部落里,都有一个男巫或一个念咒语的医生;我们还无法断定他的职务。虽然我在前面已说过,杰米·巴顿不相信有魔鬼,但是他相信梦境;我认为,我们舰上的火地岛人并不比几个水手有更多的迷信,因为有一个老舵手还硬认为,我们在合恩角遇到接连不断的猛烈风暴,就是有火地岛人住在舰上的缘故。我从这些人的讲话里知道,约克·明斯特尔的观点最接近宗教感情;在拜诺先生用枪射死几只小野鸭做标本时,约克·明斯特尔就用最严肃的态度表示:“啊,拜诺先生,更多的雨、雪要降下来,更多的风要吹来了。”这显然是说,白白地浪费人类的食物就要受到因果报应的。他曾又兴奋地讲述,有一天,他的兄弟在回家时,为了要拾取几只被他遗留在路上的死鸟,发觉有被风吹起来的羽毛。他的兄弟就说(约克在摹仿着他兄弟的姿势):“这是什么一回事呀?”于是他向前爬过去,从悬崖上望下去,看见“一个野人”在拾取他的鸟;他又向前略为爬近一些,接着就把一块大石头抛掷下去,把这个人击毙了。约克就表白,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暴风雨袭来,天上降下了很多雨和雪。根据我们所能理解的意义看来,他好像在把自然现象本身看做是复仇的力量;这种情况明显地表明,在一个文化上略有发展的民族里,自然现象是多么自然地会被活灵活现起来。至于“坏野人”究竟是指什么,对我始终是一个非常难解的疑问;从前几天晚上在我们看到一个孤独的人所睡的地方很像兔子洞时约克说的话里,我就以为这种人是被他们的部落驱逐出来的盗贼;但又有另一些模糊不清的说法,使我怀疑;有时我就这样想像,这极可能是在指他们是一些狂人。

各个不同的部落没有一个共同的政府,没有一个领袖;相反的,每个部落都受到其他敌对部落的包围;这些部落说着不同的土话,彼此只是靠了荒无人烟的地带——中立地区——来互相分离开来;大概他们的交战原因,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料。这一带地方是由荒野的岩石、高山和无用的森林杂乱地堆集而成;而且只有在视线穿过雾层和永不停止的暴风雨后,才可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只有在沿岸一带的岩石上才可以居住人类;火地岛人为了找寻食物,就不得不经常迁移他们的居住地点;而海岸又是这样的陡峭,因此他们只好划着可怜的独木船前进。他们不知道怀念老家的感情,更不知道家庭间的爱情,因为丈夫对待妻子的态度,正像是残暴的主人对待勤劳的奴隶一样。拜伦在西面海岸上亲眼看到一件从没遇到过的可怕举动;他看见一个可怜的母亲扶起她的流血将死的孩子;她的丈夫为了这个孩子失手翻倒了一篮海胆,竟会这样残酷无情地把他撞死在岩石上!高级精神能力的训练机会在这地方是多么的渺小:在这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可去描写出想像力来,去比较理智和决定赏罚呢?要把青螺从岩石上敲击下来,甚至用不到计策这一种最低等的智慧能力。未开化的人们在一些事情上的敏捷程度,可以比拟作动物的本能,因为它并没靠经验来改进:独木船是他们的最精巧的手工品,可是它总是这样的简陋,正像我们所知,从德雷克(Drake)对它作了记述以来,在250年里始终还是这个样子。

P164-P166

序言

达尔文在1839年出版了他的经典名著《贝格尔号皇家军舰在舰长菲茨罗伊率领下的环球航行期间所访问的各国的地质学和自然史的考察日记》。在这本书印行了三次后,到1845年,著者又详加修改和补充,出版了第二版增订本(原文参见附在这本书里的插图)。在此版本的外封面的书脊上,加印有“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的旅行记”(Darwin’s Naturalist’s Voyage)等字;以后从1870年起,在外封面的书脊上,改印为“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的环球旅行记”(Naturalist’s Voyage round the World-Darwin);还有在1906年的版本的封面脊缝上,则印为“达尔文著:一个自然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记”(A Naturalist’s Voyage in the Beagle-Charles Darwin)。所有在1845年以后出版的这本《旅行记》里的文句,除1860年有几处订正以外,都没有变更。

在科学书籍中,此书可以说是一本最受各国读者欢迎的书籍。早在1844年,就有德文译本出版;在1871年,有俄文译本出版。苏联生物科学博士C.JI.索波里教授译的俄文译本,在1953和1954两年之间,就连续发行了10万册。它所以能受到大家欢迎,就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好像身历其境,跟随着达尔文一起乘坐了贝格尔舰,亲眼看到世界各个角落里的新奇事物和自然界的美丽风景;又好像是当面听取达尔文对我们津津有味地作着详细的讲解。不但如此,这本书还可使我们学习到很多观察、研究和叙述自然界的方法,鼓舞我们去努力探索和保护自然界的宝藏。因此,这本书虽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仍像是宝石一样光辉灿烂,得到愈来愈多的读者的喜爱。

这本书的中译本,是译者按照1876年、1906年和1930年三个英文版本来翻译的;同时又参考了索波里教授的俄文译本(1954年苏联地理书籍出版社第二次印刷本);采用1930年牛津大学出版的英文本和上面所说的俄文译本的简化书名:《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并且把俄文译本里的译者的序、绪论文章和附注全部译出,添进了俄文译本里所用的插图和地图以及从英文本里所取来的插图,加编“人名索引”、“地名索引”、“事项索引”和“附图索引”。此外还参考诺拉·芭洛(Nora Barlow)所编辑的《达尔文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日记》(Charles Darwin"s Diary of theVoyage of H.M.S.“Beagle”,1933年第一版)和《查尔斯·达尔文和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Charles Darwin and the Voyage of the Beagle,1945年第一版)等书籍,添加了一些附注。这本书里用的地名译名,大都是参照上海地图出版社的《世界分国地图》(1955年6月出版)。

译者希望读者和专家们对这个经典著作的译文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采纳和修正。

 周邦立

1956年2月

后记

 再读的体会

曾经很多次地捧读着这本常备在案边的不朽名著,它伴随着我经历了小学、自然灾害、初高中、“文革”、科学的春天、大学、求职、改革开放、敬业、小康家居等各阶段,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是部真正历尽艰辛、用青春写就的探险旅行记;是本具有震撼心灵和催发向上力量的巨著;一本父亲刻意为让我能经常翻翻、潜移默化而放置案头的译著;也是我小时候惟一能喜欢上并跟着遥想联翩的查尔斯·达尔文的著作。

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领导让我重译这本165年前由伦敦亨利·科尔本公司首次出版的《考察日记》,我是在原有中译本的基础上做这件事的,这是科学出版社在1957年9月出版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以下简称《环球旅行记》),由我父亲翻译,植物学家黄宗甄伯伯任责任编辑。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著名科学家们在首届“科普佳作”评选中,将这本新中国早期译本推介为“20世纪科普佳作(翻译类)”之一,可见它的影响和永恒魅力。

在又一次畅读了这一19世纪英国最卓越的散文式科考游记后,抚摸着这本饱含历史沧桑和真实无伪的经典著作,脑海里蹦出一个词组:“年轻真好!”年轻的个体是探索世间事物、创造历史的最活跃成分,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界是新种驱逐旧种,而我们人类的进步也需要不断继往开来的新鲜血液。体会达尔文

1831年,一个22岁的青年走出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大门,他面临的选择是诱人的:律师、医生、牧师……都在敞开着户扉等他进去,他的绅士家庭也希望能挑一个体面的上流社会工作,或就过一种悠闲的庄园生活。出乎意料,达尔文却满腔热诚地响应了英国皇家贝格尔舰舰长菲茨罗伊的召唤,动员舅父韦奇伍德说服父亲罗伯特医生,选择了对自然和地球发展史(即自然史)进行科学考察的学者式自由职业,抓住这个“自费到南美、南太平洋去从事自然史调查的机会”(征集志愿者广告),成为一个“随舰自然学家”。

在《回忆录》中,达尔文写道:“贝格尔舰上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实质上,在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期间,他广交自然学家,培育敏锐的观察能力,已具备了研究自然史的必备素养;他又受到祖父爱拉土姆的物种并非神造的先行观念影响,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位合格的能辛勤奔波的自然学家取得巨大成果的必然性。

在长期的考察中,大量的证据增强了对物种是神特创而不变这一陈规的怀疑态度,“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这种惶惑的情况可说已达到了它的顶点。”从“惶惑”走向对立面的斗争,达尔文的宗教观中:“不信神就以很缓慢速度侵入了我的头脑,而且最后终于完全不信神了。”进而怀疑宗教教义,认为:“《旧约圣经》的内容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有更大的真实性。”最后,他在《回忆录》中针对“经文”中不信神者将受惩罚一事发出了“这真是该死的教义!”的呼喊。

考察归来后,达尔文的所有著作都是建立在“变异和进化”这一根本的世界观上的,如贯穿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世上最早的行为学著作)、《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物种变异笔记本》、《植物的运动》、《兰花的传粉》、《食虫植物》、《珊瑚礁的分布和构造》、《植物壤土和蚯蚓》等名作中。而他“一切生物都在借助变异和自然选择方法而发育成长”观点的树立,成为生物进化学说中“划时代的著作”(马克思语)《物种起源》的牢固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为唯物辩证论提供了自然史上的强有力佐证,为此恩格斯在他著名的《反杜林论》中用了整整一节阐述了达尔文主义的自然选择和生存斗争,他写道:“达尔文从他的科学旅行中带回来这样一个见解:植物和动物的种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达尔文辩证地提出,生物的一致性可用“一切物种实际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作说明,而物种的多样性则完全是大自然的选择,“去劣存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结果。

马克思在1861年1月16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出于景仰,马克思在1873年将他的德文本《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题赠达尔文(见图)。达尔文收到马克思的书后曾复了一信,其主要内容为:“蒙您赠与巨著《资本论》……不胜感荷!获此宝书……将加倍细心研究此深刻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我们两人均赤诚期望于普及知识,并使人类幸福不断增长而效劳。”达尔文的谦虚态度,还表现在他在和魏斯曼教授等专家的通信中,他自认“泛生论”并不完善,只是“抛砖引玉”之举,可见其毫不固执己见。

但是,达尔文的“强者总是在消灭弱者”论点被斯宾塞等人错误地使用到人类社会中,也曾被种类主义者利用作为压迫弱小民族的借口。恩格斯在逐一批驳了那些对达尔文进化学说进行攻击的思想观点后,也婉转地反对将此学说用到社会学中,因为“进化论本身还很年轻”,并指出:“毫无疑问,进一步的探讨将会大大修正现在的、包括严格达尔文主义的关于物种进化过程的观念。”进化学说发展至今,继往开来的唯物创新精神,也强有力地支持了恩格斯的这些论述。

“我一生的乐趣和惟一的工作,就只是科学研究工作。”(《回忆录》)达尔文献身科学事业,著作等身,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奥秘,为促进生物界以至人类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诞生200周年的前夕,我们深切地纪念着他。体会父亲

1939年底,同样是22岁年轻的本书中译者,正在内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就读。面对国土沦丧的民族垂危关头,颠沛流亡的他做出了革命的抉择,在参与建立学生秘密团体“拓荒社”,进而扩大成革命的“浙大马列主义小组”的同时,接受党的领导和重庆《新华日报》社职工的捐助,利用他在学生会和“黑白文艺社”中任图书股长的机会,创办了抗战时期内迁大学中绝无仅有的地下马列主义图书室。图书室薪火相传,影响和推动了好几级抗战大学生学习革命理论,走向革命,终在浙大燃起了民主和革命的烈火。而生物进化论,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也触动了他。一俟毕业,他的选择就是毫不动摇地照列宁所说走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在苏州,省立苏高中的英文底子,和在浙大,红色教授张君川单传的俄文教学基础,成为他战斗的武器。他以“毕黎”(尘埃)为笔名活跃在建国前后的出版界。作为中华书局编审、新中国首批翻译工作者、上海科普协会最早的出版委员,在百废待兴的当口,他的再次选择却是科学和建设。

1953年底,他出乎意料地辞去了在国家建工部干部教育司编译组长任上的“厚禄”,隐去党史人物的“光影”,踏踏实实地回家,从一个科普译著工作者逐步衍化为科学文献翻译家。身为一个自由职业者,其随后30年的生存是难以想像的维艰。在他的1500万字、70多部译著中,生物进化学者的专著就占了大半。他译出了《米丘林传》等多篇米丘林著作、《季米里亚捷夫选集》(三卷)、《季米里亚捷夫世界观》、《植物进化原理》、《动植物界的进化》、《马克西莫夫院士选集》(二卷,笔名周小民)和《科斯蒂切夫院士著作集》(笔名周丰)等巨著,而达尔文著作是他的最爱,其译著达到300多万字。除了这本《环球旅行记》,他还译有《达尔文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日记》、《查尔斯·达尔文和在贝格尔舰上的旅行》、《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植物的运动》(合译)、《达尔文回忆录》(笔名毕黎)等;仅在生物进化方面,就写了《简评<达尔文主义概论)中译本》(笔名顾益思)、《略评黄素封译(达尔文日记>》、《达尔文主义在巴甫洛夫著作中的发展》(笔名常学斯)、《评<物种起源>引言》、《纪念达尔文》、《达尔文的年谱及其著作》、《达尔文纪念馆的由来》等100多篇文章;在更多的审校工作中,他审读校订了《达尔文生平及其书信集》、《大科学家查·达尔文》等译著。因而他被称为“我国达尔文著作的主要译者”之一。

他奉献了最富创造性的年月,“半生致力于达尔文的研究和其著作的翻译”,“文革”期间仍笔耕不辍。集20余年的心力,于达尔文逝世100周年之际的1982年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40万字专著《达尔文年谱》,因而他被英国伦敦大学著名达尔文学者R.B.弗里曼教授称为“世上第一位为达尔文撰写年谱的人”,同时他还收到98岁高龄的达尔文孙女爱玛·诺拉(巴洛夫人)的由衷感谢。该书“体现出达尔文一生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忘我牺牲精神”(谈家桢语),并为他突然中断的人生画上了凄美的句号。他留下了一大书架的中外达尔文著作和生物进化学者书籍,至今我仍没能一一消化吸收。这就是我的父亲、进化论学者周邦立(1918年2月5日~1982年8月31日,江苏吴县木渎人)。体会《环球旅行记》

1831年12月27日至1836年10月2日,漫长的5年环球旅程,横跨三大洋四大洲。达尔文勇敢地面对着这一充满未知数和危险的旅途,凭借无数看到的、体会到的和收集到的第一手素材,才能写就这本生灵鲜活的散文笔法的探险游记,其实质是一部极严谨深刻的科学考察记载。在这一次环球旅行中,达尔文奠定了唯物主义生物进化学说的基础。

“我时常在每天的某一时间内,记写自己的《旅行日记》,把我当时所见所闻都仔细而生动地描写出来。”达尔文把这些日记当做家信的一部分,“一俟适时,就把它分批寄回英国去。”(《回忆录》)因此,他在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成绩,尚未回国,就先行在英国学术界引起极大的注视。植物学家亨斯洛教授把达尔文的几封信在剑桥大学哲学会上宣读;而地质学家塞奇威克去专访了罗伯特医生,预告他的儿子“将名列在卓越的科学家中间”。其时,古生物学家们则对着达尔文托运回国的大量化石采集品引发深深的敬佩。

这本《环球旅行记》初始是作为《考察日记》撰写,是菲茨罗伊主编的《1826~1836年阿德文丘和贝格尔两舰测量航行记》一书的第三部,因而自考察归来的1836年秋末直到下一年7月即已写就。1836年12月,达尔文在剑桥居住,起初就住在亨斯洛教授家,后移外租屋,在费茨威廉街的公寓中埋头写作,书成后交付菲茨罗伊,9月校订完毕。但因《两舰航行记》前两卷出版耽搁,使此书问世晚了将近两年。1838年10月,达尔文在伦敦大马尔勃鲁街36号的租屋中补写了“序言”和“附录:关于漂砾的理论”。随后(11月)达尔文与爱玛订婚,爱巢“鹩鹎小筑’’设在伦敦市中心上高卫尔街12号。30岁时,成婚美尔堂,本书扉页的水粉画即此时所作。1939年7月本书终于问世,书封上印着“《日记和备考》——达尔文硕士先生著”。

达尔文具体而微地细腻描写了每一个被观察的对象,沿途数十次的陆路旅行考察构成了本书的精髓,这是被动地在贝格尔舰上航行的船员们无法做到的。将本书冠名以“贝格尔舰(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记”是不能准确涵盖书中主要内容的,主人“自然学家”的各地陆路旅行被抽改成了一艘军舰(载体)的航行过程,反而俗称《达尔文游记》倒更符合实际内容。

从《环球旅行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达尔文在科考中取得的成绩。在地质学上他提出了三个最重要的理论概括:(1)关于大洋里岛屿的本质。或是珊瑚骨骼或是火成,并推广到整个地球上,火山与巨大的地壳断裂有联系。(2)关于地壳的永久运动。确切证明了赖尔关于地球演化的地质规律性学说。(3)关于珊瑚礁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构成了他第一部地质学巨著的内容。达尔文在古生物学和动物学的观察上,也和地质研究一样获得了广大的声誉,如前所述,他贡献的一份成绩有如此重要,以至于现在通常就把全部生物学史分为达尔文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在人类学上,他对各地土著民族的描述,对蓄奴贩奴制度的憎恶,对各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都以其独到的见解载入历史。

达尔文环球旅行亲历各处所获得的巨大成果,诚然得益于其敏锐地捕捉事物的潜质,但原始感性的材料还得靠其善于总结升华,将大量孤离散在的无连贯性的素材上升到理性的思索。于是,一个个结论便纷纷涌现:他从被隔绝地带生物圈的形成中——爬行类替代哺乳类、鸟喙的变化、鬣蜥的海栖和陆栖种、气候环境的影响、外来优势种消灭本地种、食物链的改变等——看到了物种的来源和变迁,如何适应环境而生存,从而产生生物进化概念的雏形;他从珊瑚礁的变迁和多样化中——环礁、裙礁、堡礁、死礁、升沉、衰变、裂缺等——探寻到大自然中生物有着起始、发展直至凋亡的不可抗拒的规律;他从各类地质现象的排序中——高山带和火山、地震,大洋中孤岛的生成,砾石的来源,台阶和裂谷,潘帕斯平原的古生物沉积层等——得出了地面在不停地升降、地壳在永远运动变化中的结论;等等。达尔文的这些综合和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素养。

本书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版本是《达尔文日记》,由黄素封先生翻译,1942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使用《考察日记》第二版重印本(1860年)全名(即现名)的按英文原著译出并参考俄译本的周邦立译本。1998年8月,此译本曾作为“达尔文进化论全集”第二部,被使用《贝格尔舰环球航行记》之名出版。同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将此书收入0PEN系列,购买版权,以《小猎犬号环球航行记》名称发行。此译本在新中国初期有着良好的影响,因此过了将近半个世纪,还能获得"20世纪科普佳作(翻译类)”称号。

这次重译《环球旅行记》(英文原版资料见版权页),我将这原先繁体字的较为文白的早期译本,在维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文字拖沓,提高语速,增加现代语言元素,以期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需要。在重译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校正各类名词,如生物学学名、人名、地名、民族名、事项名、地图专名等,使之符合国家统一标准;还进行了原书四类索引文献的重编,完善插图内容,增减译者注等工作,以使此书能以完全本的形式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尔文在撰写此书时还作了不少作者注,这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的人脉关系等有很大帮助,经重译整理,我把这些原注编码后放在每一章的章尾,方便读者对照。

苏联著名生物学教授C.JI.索波里于1952年翻译了此书的俄文本,并主编了《达尔文全集》的俄文版,他为本书所做的绪论非常深刻和全面,虽然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仍不失为对达尔文的客观评解,有助于增进对读者阅读的辅导,本书再次译出置于书首。同样地,学者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对达尔文时代的了解,他撰写的不少俄译者注,也丰富了本书的阅读,作为催化剂与中译者注一起出现在当页的下端。我选取了一些手头的视觉元素,搭建了封面和衬页,感谢范峤青女士的平面设计,体现了我的构思,将本书再次焕发出青春气息。

年轻的读者们,《环球旅行记》有着清新而生动的文笔,为你们打开了一扇遐想的窗户,帮助你们建立信心,冷静思考,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学到观察、研究和描述事物的必要方法,能勇于投入带给人类繁荣昌盛的科学事业中去。知识就是生产力。体会地球村

1858年7月1目(星期四)晚上,伦敦伯林顿大学林奈学会召开了全体特别会议,会上宣读了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联合论文,论文总称为《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借助自然选择方法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达尔文的论文部分是他的《物种理论概要》(1844年)和《给阿沙·葛雷的信》(1857年9月5日)的部分内容摘录。自此,揭开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帷幕。到1859年10月,达尔文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当时的全名为《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着此学说的基本确立。

在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史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并列为时代的三大发现。自那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巨变,生物进化学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科学研究的步伐使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物变成了现实。一方面,微观世界,已进入细胞内构、染色体比对、DNA分子结构、基因解读以至切割转接等领域,太空育种、无性繁殖、生物克隆等技术,都被人类一一攻克。传统的生物渐进论受到了挑战甚至颠覆。但生物的种质资源(即遗传信息)保存仍是物种延续和变异的基础,因而生物进化不是凭空出世的,而是有其物质基础的演变结果。另一方面,宏观世界,人类已掌控了整个地球生物圈,无论是天穹或洋底、高山或两极都满布着他们的踪迹。人类不仅已登上月球,甚至触角已碰上了火星和土卫六,还筹划“冲撞”彗星。反顾地球,已“变小”到似乎是一个聚居的村落。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问,互联网瞬间便可传达人们的音容笑貌;通过直航,地球正反两面的人们已能朝发夕至,见面晤谈也相当轻松。

可是,人类的强大却破坏了生物种间的平衡,大量生物正承受绝灭之灾,而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温带湿地和热带雨林的萎缩遭毁,造成环境生态恶化,人类在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加剧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亡。保护地球,一个注重环保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呼声逐渐增强,按自然界自身变化规律来制定人类的行为准则,以避免出现马尔萨斯对于人口膨胀发出的悲观结论。达尔文早在1858年7月1日那次林奈学会上宣读的著名论文中,就写下了两个曾被巨大光芒掩盖了的重要观点:(1)用道德的约束力可以抑制人口的增长;(2)用择优去劣的人工方法可以大大增产。也就是说,用节育和增产可以解决人口问题。这就反证了马尔萨斯结论的缺陷。历史也证实了达尔文观点的正确。人类造成的生态破坏是可以弥补的,其前提是人类必须尽快行动,善待大自然也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今天,人类社会在联合国的旗帜下,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合作制订了各类国际公约,努力克服“强者总是在消灭弱者”的怪圈,让国与国间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生活,朝着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前进。

在茫茫宇宙的星海之中,沧海一粟的地球村是人类栖息的家园,她的美好前景应该也只能由我们人类自己来保护。多样化和繁华的生物圈借助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精心照料,将得以欣欣向荣。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是和谐统一的,只有这样建造共同的家园,才能打破万籁俱寂的环宇,才能让太阳系以至银河星系焕发青春朝气,才能使我们人类永葆年轻。

周国信

 2004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