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思源看红楼(图文本)
分类
作者 周思源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解读《红楼梦》人物的书籍。然而,跟其他红学研究书籍不同的是,本书研究的不是书中最重要的人物,而多数都是小角色,如冥烟、贾雨村、丫鬟小红、赵姨娘等等。红楼爱好者们,且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绿叶”的。

内容推荐

本书以著名红学专家、作家周思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  本书以解说红楼梦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代替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目录

序          1

说不尽的《红楼梦》  1

莫混淆三个可卿    9

如丧考妣看贾珍    27

亦玉亦石画宝玉    37

莫怨东风写黛玉    53

是是非非宝丫头    75

孰优孰劣话黛钗    87

五辣俱全凤辣子    103

锦心绣口疯湘云    121

槁木死灰非李纨    129

反庶期男贾探春    139

妙不可言言妙玉    147

位极人女贾元春    155

穿针引线刘姥姥    163

莫名其妙赵姨娘    179

理想帝王容水溶    193

伟男扛枷贾雨村    197

晴雯之死袭人冤    205

鸳鸯保护野鸳鸯    223

公平平和评平儿    231

聪慧贤惠绘紫鹃    239

无力司己叹司棋    245

力攀高枝夸小红    249

焦大大焦联家世    255

知了知了知小蝉    261

宝玉“死党”数茗烟  265

大观园没有原型    269

象征主义须重视    279

解读《红楼》需钥匙  287

后 记        297

试读章节

在曹雪芹笔下,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玉石两重性的特点,而妙玉艺术形象的矛盾复合体现象之突出,超过任何人。妙玉的戏很少,主要就是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半回,其余都是一带而过,直到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有不到四分之一回。但是妙玉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大超过迎春与惜春,形象比李纨和尤氏还鲜明。曹雪芹如何用极少的笔墨就将一个人物写得令人难以忘怀,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什么要在这人间天堂般的大观园中安排这样一个少女,他想表现什么,实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妙玉身上的矛盾太突出,而且太多了:

她出身仕宦之家却不为权势所容。为什么?

她出家为尼却带发修行。为什么?

她身为尼姑却非常有钱。为什么?P147

她久入空门却不能免俗。为什么?

她是方外之人,按说脾气应该很好。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她?

在大观园的所有住户中,妙玉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因为除她之外,余者都是贾府的少爷、小姐、外孙女(林黛玉)或是少奶奶,最远的薛宝钗也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内侄女。只有妙玉与贾府毫无瓜葛。

人们在分析妙玉这个艺术形象时往往较多地关注她在园子里的表现,忽略了对她入园前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介绍。其实正确解读妙玉形象的钥匙正是这几句文字: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由于“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直到“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十七至十八回)。因此她是被迫出家的。这不仅是她虽入空门却始终不落发的原因,也是她怪脾气的根由。因此妙玉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尼姑,她始终没有将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佛门。

妙玉去年来京前父母均已亡故,而去年冬天师父圆寂前有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六十三回邢岫烟说过去曾和她做过十年邻居,租的就是妙玉修行的蟠香寺的房子,所认的字都是她传授的。由此可见,妙玉被迫出家时还不到10岁。妙玉之所以“不宜回乡”,据邢岫烟说是由于“不合时宜,权势不容”。所以清高,不同流俗,不趋权势。大观园刚刚建造完毕,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林之孝家的请她时,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是王夫人命人下了帖子备车轿去请,她这才来的。她的仕宦家庭出身和被迫出家,是带发而不是落发修行,以及两个“不宜”所反映的个性,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解读妙玉艺术形象的三把钥匙。

我们要从妙玉的心理创伤的角度去看待她的脾气。她之所以怪癖如此,是三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从小多病且娇生惯养,二

P148是被迫出家,三是不能还乡。

正因为她自己出身于官宦之家,家中非常有钱,因此很可能娇纵任性,又兼自幼多病,脾气就比较大。她又格外有才,所以一般人就不入她的眼目。

一般说女子“才貌双全”,表示条件优越。而妙玉则是“才财貌三全”:她除了容貌美丽,才华横溢,还广有钱财。这从“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她拿出来招待贾母等一大批客人的茶具就足以看出。这些连贾府也未必拿得出来的希世珍品决不会是她的师傅传给她的,而是她家中原有之物,父母双亡后她带来的。 为什么妙玉“不宜”回故乡苏州去?她究竟因为什么原因为“权势不容”?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这个问题看来需要做一点小小的考证。 人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大观园的住户们自然也不会例外。不过妙玉的个性,用北京话来说就是有些“个色”,太特别而且不P149大讨人喜欢。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也是惟一和贾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是在判词和《红楼梦曲》显示的十二钗的位置上,她却相当靠前,在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之后居第六位,正好在中间,甚至在王熙凤和李纨之前。由此可见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重视和喜爱。在《红楼梦曲·世难容》中,曹雪芹对妙玉的评价很高:“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如果孤立地看这两句,只有黛玉堪与媲美。妙玉的气质和才华确实非凡。从她落款为连宝玉都不知所云的“槛外人”(六十三回),到为凹晶馆黛玉、湘云联诗的点评及续诗(七十六回),文才的确很好。

正像妙玉所处的位置居中一样,她在判词和《红楼梦曲》中也是十二钗中受到作者批评的第一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高、洁本为品性之大美,问题在于妙玉之“太”和“过”。这是因为妙玉虽“欲洁”实际上却“何(不)曾洁”,虽“云空”实际上却“未必空”,没有真的将世界看破看“空”。这种充满矛盾的现象构成了妙玉形象的基本特点,归根结底是妙玉的被迫出家和被迫不能还乡这两个被迫的特殊经历造成的。前者是身体原因,后者则是社会环境不容,想必当地有很大权势者使她不能回乡。她之所以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若无切身感受,不会说得如此决绝。P150

序言

精瘦,有着鹰一样的目光和火一样的热情,这就是周思源老师。

周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他的目光,像鹰一样,不是有神,而是尖锐。

我极少中午审片,因为怕困。《品读<水浒传>》系列节目因为赶着播出是在我最不在状态时就着咖啡审看的。

“我们习惯把梁山泊108位头领称为108条好汉,那么这108位头领是不是都是好汉呢?有没有不好汉呢?不但有,还不少!”

我放下咖啡,盯着屏幕里那张精瘦的脸。

“智取生辰纲的结果是晁盖这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把掠夺来的财富据为己有,或大部分据为已有,是中国古代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却屡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触到了那鹰一般的目光,感到了夺人的尖锐,看了一下节目单:主讲人周思源。

在一次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策划会上,我随着主办方的介绍第一次看到了屏幕外的周老师,比屏幕里瘦小了一圈,脸上的肌肉雕塑似的,嘴闭成一条缝。

轮到主办方介绍我:“这位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

“我跟你们《百家讲坛》合作过!”在坐满人的会议桌对面周老师把话扔过来:“你是领导?”

所有目光集中过来,我有些窘。

周老师起身、绕过半个圆桌的参会者走过来、向我伸出手……

在《百家讲坛》做了三年半制片人,接触的学者上千位,周老师是主动向我伸出手的惟一的一位。我握住了那双瘦而有力的手,也握住了一段愉快珍贵的合作经历。

去年8月,央视网站邀请我和周老师做在线嘉宾。如火的季节,他却着长袖衫,袖口领口都紧紧的,在平展宽大的衣服里他就像个小了一号的“衣架”。那是我第一次特别注意到周老师的瘦,近而担心他如何能在闷热的直播问里完成两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但周老师给了我一个惊讶,他真就那么不停嘴地说了两个小时,甚至没喝一口水!原来瘦也能是一种力量!

《对话红楼》社会反响热烈,我正飘然,突接周老师电话:“节目做得不错,但有几个错字,你记一下……”接下来就是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足足十分钟我被慷慨热切的声音感染着,感受的不是无知的窘迫,而是汲取的快慰。

编导们说周老师是惟一一位与之打交道没有心理障碍的学者,他的热情能缩短一切距离。

看到栏目的不足,他会立即写信;

出了长篇小说,他会即时捎来;

栏目策划会,他积极参与;

节目评奖,他滔滔不绝;

无奈!工作的变动让我疏离了周老师。

再接到电话已是半年以后,周老师告诉我中华书局要做他的作品集录,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与《百家讲坛》的合作,“你来做序吧,为了我们曾经的合作!”周老师依然热切。

我心怦然。

于是有了这些文字,不能算序,只为纪念我与周老师难忘的合作。

聂丛丛

2005年4月8日

后记

十年前的此时,当我正准备“改邪归正”,回去继续弄现当代文艺研究与评论,时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的张庆善(现任会长)着急地说:“你可别!你要知道,你现在正处于上升时期。”他告诉我,这次邀请我去参加五月底的福建南平会议,是冯其庸先生点的名,李希凡先生也去。而我的不少观点和冯先生、李先生等前辈与时贤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完全对立。1994年我才第一次参加红学界的学术会议(山东莱阳),南平会议是第二次,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赶写了《红楼锁钥话“受享”》一文。我的观点,至少大会主席、时任红学会秘书长、红学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杜景华先生是完全不赞成的,但在南平会议上景华先生不仅让我“受享”发言不受时间限制,而且让我主持了两个小时的大会。文稿在下一期《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结果此文成为我第二部红学著作《红楼梦创作方法论》的开始。我衷心地感谢红学界的宽容,没有众多师友多年来的帮助、鼓励、抬爱与提携,多次为我创造条件,我决不可能沿着自己的路子继续走到今天。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不久,我就有幸和他们合作,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了。“百家讲坛”有一支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年轻精干的团队,他们的诚信、敬业、好学,对节目精益求精,对演讲者的尊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特别感谢“百家讲坛”栏目的前任和现任制片人聂丛丛女士和万卫先生,以及孟庆吉、刘德华、张长虹、张嘉彬、高虹、马琳、魏学来、兰培胜等各位编导和其他工作人员。承他们青目,我这个红学界的票友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荧屏演讲《红楼梦》,并夹塞讲了一些其他题目。“百家讲坛”在寻求学术品位和大众化之间的平衡点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令人敬佩。我尤其要感谢丛丛慨允拨冗赐序。

我有三次关于《红楼梦》的讲座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的,傅光明研究员不但是节目的策划,而且是主持人。正是由于在这里演讲,使我对如何将学术问题讲得雅俗共赏做了一些尝试。如果没有“在文学馆听讲座”这个高雅而结实的桥梁,我和“百家讲坛”的联系有可能就中断了。对光明的帮助,我深表谢意。这本书会出版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是中华书局的宋志军先生约稿之快仍然使我吃惊。他的谦和、热诚,专业知识的丰富,令人感动。我们只通了20分钟电话就敲定了一切。非常感谢他和中华书局的领导以及其他编辑决定此书迅速出版而且做得十分漂亮。

最后自然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决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稿子赶出来,而且居然还能够照样睡懒觉。

周思源

2005年4月3日于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