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向云驹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世界遗产的新家族!

本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鉴赏。书中以链接的方式对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中国的成果,作了全方位的反映,内容包括重要访谈、论文、活动宣言、呼吁书等。

内容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形态的文化样式,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小戏、傩戏、木偶戏等),当下的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等)。

本书以链接的方式对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中国的成果,作了全方位的反映,内容包括重要访谈、论文、活动宣言、呼吁书等。本书将联合国的“代表作名录”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紧密联系,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的潮流融为一体,以引起全民的文化自觉,维护中华文明的根脉。

目录

01·世界遗产新家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个新家族

 文化遗产的定义

 自然遗产的定义

 世界遗产的数量与分布

 能剧——日本(2001年)

 中国昆曲——中国(2001年)

02·什么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国际行动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容及保护对象

 中非阿卡俾格米人的口头传统——中非共和国(2003年)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

0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综合性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横贯人类古今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文化裂变

 土著亡灵节——墨西哥(2003年)

 歌舞伎——日本(2005年)

 柬埔寨 皇家芭蕾——柬埔寨(2003年)

 《向云驹谈民俗民间文化》

0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般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法国鼓乐——古巴(2003年)

 古琴艺术——中国(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

 “代表作”的分类

 木偶净琉璃文乐——日本(2003年)

 西西里木偶戏——意大利(2001年)

 皮影偶戏——印度尼西亚(2003年)

 格鲁吉亚复调唱法——格鲁吉亚(2D01年)

 《论民间美术的本真与分类》

0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另一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源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

 印度尼西亚短剑——印度尼西亚(2005年)

 马头琴传统音乐——蒙古国(2003年)

 吠陀传统颂歌——印度(2003年)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与合一

 多学科的价值

 “代表作”的评委及所代表的独特专业

 拉卡拉卡——汤加说唱舞蹈——汤加(2003年)

 库提亚塔姆梵剧——印度(2001年)

 摩洛哥的加玛广场文化空问(2001年)

 梅菲勒维旋转祈祷仪式——土耳其(2005年)

 穆尔镇的马隆人传统——牙买加(2003年)

 巴兰基亚狂欢节——哥伦比亚(2003年)

 菲律宾安第斯山上的稻米梯田

 菲律宾伊富高人的哈德哈德颂歌(仪式歌)

 《民间的文化“情结”——中国结》

 《浓缩历史的民间剪纸》

 国际社会应对语言濒危采取的行动

0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岌岌可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危世界遗产

 受损害和侵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殊的保护手段

 保管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行动

 中法民间文化保护异同论

 阿塞拜疆木卡姆——阿塞拜疆(2003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2005年)

 谢美斯基文化空间和口头文化——俄罗斯(2001年)

 沙士木卡姆音乐——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2003年)

 《民间文化的生态保护》

 《保护我们的口头遗产》

 《故事与官司》

 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长论坛《榆次宣言》

 “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西塘宣言》

 《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与经验》

 《见物不见人的袁崇焕墓祠》

 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呼吁书

 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蔚县宣言

07·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

 申报要求和评审标准

 凯恩斯决定——世界遗产申报量的控制

 十二木卡姆申报“代表作”的成功经验(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论文选摘)

 誊江陵端午祭——韩国(2005年)

 关于端午节将被抢注及其他

08·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读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附 实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行动计划要点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个新家族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首批认定和入选了19种文化形式。2003年11月7日,又宣布了第二批28种文化形式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11月又公布了43种文化形式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迄今为止,共有90种文化形式被列为“代表作”。与此同时,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3月,此公约由于超过30个国家接受并批准(中国是第七个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已经正式生效。根据此公约规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将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有此类遗产的统一名称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遗产”的国际行动,正式启动于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此中的世界遗产既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也包括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这些“世界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凡进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程序,经过审查和批准。世界遗产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一个超越国家和民族标准与等级的世界性标准和人类性层次,某国某一遗产一旦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就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可和全球顶级性的声誉,同时,它也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延续状况也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对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监测考察制度,每6年进行一次定期监测。对保护管理不力、情况不佳的遗产地,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状况未改善并继续恶化的,则将被取消世界遗产的资格。除定期监测外,世界遗产委员会还可以根据举报进行随时检查。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不仅申报时要求是原物、原生状态、原始环境,申报成功后要永久保持其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一个遗产地都是代表国家承诺遵守相应的国际公约,既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的工作中,违背承诺,改变申报时的状况,失去的将是国家的信誉。

世界遗产中的自然遗产除有美学(自然美)的标准外,主要是科学、地理、物种等自然科学标准和价值,文化遗产虽可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三类,实则可用大文物的概念来描述之,总之,是物质的、有形的、实在的、可触的文化,是凝结为物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文物: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群、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组合体。

二、建筑群: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

三、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自然遗产的定义

一、从美学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自然和生物结构这类所组成的自然面貌。

二、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活境区。

三、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

“文化遗产”或“文物”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实用的分类。它的分类原则有二:一是前人的、历史的;二是实物的、实形的。这是一种人类保存历史、保护遗产的实用分类。衡量这种文化形式的科学性和科学标准,也同样首先取决于历史时间确认的准确性(不准确者即有假品、伪品、赝品之说),实物保存的完整性、完真性、原初性(反之则为残品、碎件、损物等)。

建立起文化遗产或文物的世界级保护体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各国珍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卓有成效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对“文物”类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如此之大的世界影响,保护同样重要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并迅速付诸实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文件,在它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开始更加关注民间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此一遗产也因此获得了全球的声誉和地位。这一文件还直接导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对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保护等系列工作,直至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成为“世界遗产”的新成员、新家族。

世界遗产的数量与分布

截至2003年,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包括双遗产)共有754项,它们分布在129个国家。但是仔细分析,也有令人关注的问题。在754项中,文化遗产占582项,自然遗产占149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占23项。在754项中,有382项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149项分布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07项分布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非洲有60项,阿拉伯地区56项。此外,177个《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有48个缔约国还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有65个缔约国的世界遗产在3个或3个以下。

我国的世界遗产,至2004年,有30项,其中文化遗产22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4项,已入名录数居世界第三(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并且有l 00余项已列入遗产预备清单等待批准。

在分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90个代表作中,欧洲17项,非洲21项,亚洲35项,南美洲17项。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时,北美某大国则是竭力表示不赞同。其中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形态不平衡、认识差异大,还有更加深刻的文化观、经济观和全球战略的利益冲突等问题。P4-8

后记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因为其声名在“世界遗产”之列,许多国人一下子被这个新名词、新事物迷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口号一浪紧过一浪。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语焉不详。大概是从“代表作”这个形式出现以后,我和我所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一直在密切关注相关的国际、国内动态。2002年,我们和中央民族大学开了一个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为给这个班讲课,我花了半年时间撰著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书,计30万字,因为是给研究生用的,故作了一些深入、细致的思考。此书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好评,先是获了一个北方十五省区优秀图书奖,接着又获了全国教育出版社系统的图书评奖,获了最高奖——特别奖;首印3000册很快售出。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热到了相当的程度。

自拙著出版以后,宁夏人民出版社的诸领导和责编就与我商讨可否出一个带有普及性的图文并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一方面因为在目前市场上热销的“世界遗产”图书中,大多是图文版,并且其他各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一应俱全,就是不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迄今为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性学术性的著作,也还只有拙著这一种,未见其他),读者对此应该说是有需求的。这一点,我理解出版社同志的好意。另一方面,拙著出版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公布了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代表作总计达到90项;此间又有《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发布,又公布并已生效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决定、通知,举办了大型展览,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00多项。这些情势,也都要求有一本通用的、直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这些就是本书的缘起。

当然,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是做了一些。中国民协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纂出版了“中国结”丛书,首批10种,较全面、又较生动直观形象地介绍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经典的文化形式,在读者中也颇多好评,市场上也是很热销的,已经重印若干次。中国民协还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民间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首批10种面世,共计划出版100种。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装帧讲究,颇具特色。这两套丛书,(作者补注:2006年底这两套书双双荣获中华优秀图书奖)我都是主持者之一,可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一直在做工作。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保护文化遗产的通知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专门、专章的表述。我本人还代表中国民协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的立法工作和相关文本的修改,是该立法领导小组的成员,又在“国家版权战略研究”课题中担任专家组成员,应该说对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出版社的同志又来讨论此事时,我觉得已是无可推却了。于是便应承了下来。编撰工作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在一番忙乱和不断地熬夜后,这本书终于杀青。

生动、好看、有特色,能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然于心,能展示“代表作”的风采,能对相关的“申遗”和申报国家代表作有所助益,能推动遗产保护运动,能对我们国家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然而生敬畏和热爱,这些都是笔者撰著本书的愿望和追求。

本书采取了一个全新的书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把“世界遗产”和“代表作”相结合的概念,这可以方便对“代表作”的理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公约的一个操作意向和转折。我以为这个书名可以更通俗地传达其中的理念。在结构和体例上,本书也采取了一些新的尝试,把5个方面的内容交叉呈现、互相阐释: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鉴赏,③重要的资料和信息,④本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讨论等发表的部分文章、论文、讲演、答记者问,⑤本人在国内外拍摄的相关图片和搜集的部分资料性图片。

感谢杨立国、陈文军二同志对我的信任与支持。

陈文军在整理编辑本书时费了大气力。还要感谢蒋艳女士,她为本书装帧设计动了大脑筋,把如此庞杂的材料弄得这样清爽、漂亮,功莫大焉。

向云驹2006年4月17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