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及十六位顶级公司人力资源专家全力推荐!
一位理科冷门专业的研究生,是如何跨入世界顶级咨询大门的?
一位没有实习经验的本科生,是如何从60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思科在中国大陆录取的1/17?
一位条件寒酸的专科生,是如何同时获得GE和HP的顶尖Offer的?
本书将带给你上述问题的所有答案。20个行业50多家顶级公司人力资源专家的内部声音;40位各类公司在职人员剖析工作岗位的真正需求;140位来自全国60所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案例。中国目前惟一一本案例式求职攻略50家公司内部声音和140个求职案例的结晶!
对于当代大学生求职,三类人说话最有说服力:一是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他们从需求看问题;二是最新成功应聘者,他们了解最新形势和求职技巧;三是毕业后工作1-2年的人,他们了解学校和工作岗位之间真正的差别。本书从这三个内部声音入手,以50多个各种背景的成功求职案例为基础,借助各种科学的理性的分析方法,揭示求职的幕后真相。本书可作为大学生的求职参考书,也可为其他人员求职提供参考。
导言:每年的金秋九月,随着新学年的开始,大学里新一届的毕业生们也开始了找工作的征程。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校园求职都是人生的第一次正式找工作。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看着诸多著名企业早早在学校里摆开了擂台,各种宣讲会、求职讲座等络绎不绝,同学们常常迷失在其中而忽略了自己的计划和真正目标。每年,我们都能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
场景一:“哇,今天晚上有三个宣讲会,我应该去哪个呢?”同学A面对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海报发愁。
场景二:“你怎么不去应聘××公司,你说过你一直很喜欢的”,同学B问。“这公司又要中英文简历,又要求职信,我一样都没准备好呢”,同学c无奈地回答。
场景三:某同学携带大量简历,满怀信心地前往招聘会,把所有简历都投出去以后,看着面试官们用麻袋装着大捆大捆的简历离去,自己最后只得到了很少的几个面试机会……
这些情况在每届毕业生身上时有发生,常常延误了许多同学的顺利求职。原因一方面是校园求职其自身密集度高的特点,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大部分同学在求职之前缺乏对整个校园招聘的了解,更缺乏对自己校园求职的合理规划。与上述那些情况相反的是,许多成功案例的同学则是有预见性地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准备,从而从容地应对了高强度的应聘挑战。这些问题正是本章重点讨论的问题。
其实,求职的竞争远在大二大三就开始了。大四只不过是竞争的白热化和表面化而已。本书的第2章“长线准备”中,就同学们如何利用好大学四年来为求职作一个长期准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在系统分析之前,本章首先带领你鸟瞰整个求职历程,使你对求职这个系统工程有个宏观的把握。
1.1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一直认为,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统筹和管理。从准备的时间来划分,长线准备更侧重于长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资源积累;短线准备则是提高求职流程各个环节中的技巧。
从长期来看,求职准备需要:
有意识地关注和学习相关行业和专业的知识来建立知识、能力和技能储备。
以丰富的实习经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广泛地拓展和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渠道。
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长期的准备,意味着求职工程完成了搭建地基、树立方向的基础性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在案例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最后取得成功,都是长线准备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结果。
例如我们的团队成员林青泽同学,毕业于南京大学英语系后成功进人宝洁公司工作。一般来讲,没有相关专业背景而只有语言方面的优势在应聘外企的时候其实并不具备太多优势。但是,林青泽同学在大学四年中丰富的实践经历弥补了这些不足。在四年中他从事过许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曾经赴北京在《中国日报》实习了一个月。他的实践活动既为他的简历增添了光彩,又锻炼了他的能力,为他成功进入宝洁铺平了道路。
林青泽的例子是长线准备的典范。到了开始正式求职之后,求职准备便进入了短线阶段。其中包括:
职场调研 渠道分析
个人定位
竞争策略
文书准备
笔试面试
细节管理
这些是本书第二部分重点讨论的七个步骤。短线准备是厚积薄发的关键一步,正如长跑比赛最后几圈的加速和冲刺。在校园招聘中,每年各类公司的招聘时间、形式和顺序都相对固定,更使我们的短线准备具备了实际意义的操作性和重要性。在这几个月的短线准备中出色发挥,是诸多案例作者们取得成功的关键。
如前面提到过的骆楠同学,她在短线准备方面也做得极为出色。她一直到大四上学期才决定找工作,而且整个求职高峰期她一直在美国,错过了很多面试机会。这对于她找工作是很不利的。但是她在短线准备方面的出色发挥弥补了这些不利因素。她在文书准备、面试准备等方面都非常充分,甚至在飞机上都在修改自己的简历。精心地分析和准备之后,她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求职策略。当她回国之后,参加的应聘基本上是一路绿灯,最后选择了去顶级投资银行——瑞银华宝工作。P4-5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书是一本为初涉职场的大学们量身定做的、指导他们如何做到“渔”和“鱼”兼得的好书!书中的科学方法体系是“鱼”;而其中的技巧和案例分析则是丰盛的“鱼”,具备丰富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相信读者可以大餐一顿。
——徐小平 新东方集团董事、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留学专家
作为一个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多年的职业人,我看完《求职胜经》后的第一个思考,就是此书的独特之处,不仅注重理论体系的完善,而且还特别强调他人真实案例的借鉴意义。这两点对于现在正处于求职迷茫期的大学生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郑云端 宝洁(P&G)北京市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经理
近年来,市场上有关求职的书籍层出不穷,但是你《求职胜经》那么好、那么专业的书籍的确不多见;她是建立在编者团队庞大的职场实战案例基础上,而非令人想入非非的空中楼阁
——马思宇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外联络顾问
中国的学校教育 和工作的要求脱节很大,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弥补这个差距的大学生必读的求职书。无论是此书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一流的。这是一本标本兼治的好书。
——吴新艺(博士) 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BCG),芝加哥大学MBA,UCLA M.D.
可操作性强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本书不仅告诉你求职前、求职中、求职后要做什么,还告诉你如何做和成功的人是怎么做的。我认为这是一本求职者的行动指南。
——刘海梅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
系统、科学、实用、易懂是我对该书的直接印象。作为一名曾经在求职过程中艰难行走的大学生,我有一种强烈的与书相见恨晚的感觉。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我早一点读到此书的话,我的求职过程会更加顺利,会少走很多弯路。
——魏冬 清华大学毕业,现工作于高盛(Goldman Sachs)(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