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事情属于上帝——我们的神,惟明显的事情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子孙……
本书故事以一个城市的凶杀案为背景,用几近纪实的叙事手法将这个城市的市长、教授、商人、记者、农民、凶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读者的面前,并抽丝剥茧般将他们的外装和面具剥离,一寸一寸地逼近这些人爱恨情仇的心理成因:内在恐惧。为了拯救和自救,小说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心中的真相,与社会和他人达成了和解、宽恕和原谅,从而摆脱了心中的不安、焦虑和恐惧的种种心理负担,使生命从灰暗扭曲中矫正过来,呈现出和谐平安的健康状态。由于小说在人性扭曲的成因和性格形成的多纬度的描写中,细腻准确而又冷峻严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群,以及那些我们耳熱能详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而本书具备好读而又耐读的品质。
我们无法避免在成长、成功和亲情、爱情中犯错,落下一块不容别人点戳的“心病”。久而久之,“心病”变成恐惧的根源,影响着命运、性格、健康和真诚。
本书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真相”的方法,以求心理平安和社会和谐。但是,是否得到原谅和宽恕却成了作家抛向读者和传统文化的悬念……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樟坂的城市。这个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和这个国家的其他城市一个样。也许这会被指责为不负责任的说法,但却是事实。抵达樟坂的时候正值初夏,从火车站走出来一眼见到这个城市的时候,竟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觉:和这个国家几乎所有的城市一样,你首先会看到大量由白色瓷砖粘贴外墙的建筑物,它们都是呈现一种盒子的形状,毫无章法地堆砌在一起,仿佛一个醉徒随手码放的积木。火车站外面无一例外是大量的三轮摩托车,这种被称为摩的的简易交通工具,蝗虫一样乱窜,发出隆隆的声音。使人很难想象周边的居民如何入眠。在樟坂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但也不会引致太大的争议,因为这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即有关生存权大于其他一切权利的观点。严重的噪声理所当然地被划人生存权的合理代价的范围——这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还有更重大的问题,比如在樟坂的成功广场是不允许人们长时间逗留的,据说这会影响其他人的逗留,如果发现同一个人在一天内三次进入广场,或者连续在广场滞留半天以上,则有可能视为可疑的人,被维持治安的警察劝离,这是被称为“柔性驱离”的作业。据说是为了行人的安全。这项规定虽然有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它一直在樟坂实行着。是一种不成文的习惯。
有一个成功大学的客座教授,比利时人,叫麦尔斯,拍摄了一部樟坂的纪录片,名字叫《瓷砖》。影片描述了充斥这个城市的建筑外墙的瓷砖的印象。这似乎给人一种懒惰之城的感觉。影片理所当然地遭到谴责,纪录片作者被描述为一个对樟坂一无所知、望文生义的人。关于樟坂人懒惰和毫无想象力的评价遭到反驳,实际上瓷砖对于樟坂是一个好东西,一个县级市里居然挤着相当于大市的人口250万,这是一个可怕数字。这些人首要的权利是生存权。所以某些讲求效率的做法得到推崇,比如往建筑物上贴瓷砖,以便保持它的新颖度以及易于施工和清理。
本文要讲述的那个惊天大案就发生在这个城市里,无论该城的警察如何用心地维护社会治安,案子还是发生了。在樟坂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会感觉到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警察的人数。在一些大型集会上,有时会出现令人奇怪的场面:到场的警察比集会者的人数还多,但这种做法并没有给人带来安全感,反而叫人心惊肉跳,因为这让人产生大难临头的感觉,仿佛有什么重大事件即将发生,这种预感是很折磨人的。在樟坂,市民居然害怕警察,这不能不说是市政的一个失败。
不过,习惯往往可以超越恐惧。在樟坂,人们掌握着一些能使自己免于恐惧和无聊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传统的一部分,所以根深蒂固。比如用铁笼子把建筑物框起来,虽然在视觉上有些不舒服,但是个一了百了的办法,这就是樟坂效率的含义:时间就是金钱——不会让所谓美感损害安全——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在樟坂,你看不到历史,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城市的古城墙在三十年前拆除了,因为人口的激增,城建扩充到外城,古城墙由于通过性不足而被拆除。当时有过是否拆除城墙的争论,但保护历史的观念立刻被刷新,某种以为看到城墙就能看到历史的观念遭到嘲笑,这种僵化的认识论的遗毒,很快让位于新的历史观:历史其实存在于人的意识深处,樟坂人用习惯来记忆历史,比如下面举到的例子。
这个让人免于恐惧的办法源于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当你坐的飞机下降时,你如果听到哗哗的麻将声,你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樟坂。用麻将赌钱是习惯和传统,在几百年前的美国西部,从樟坂出去的华工每到傍晚时都会聚集在一起,这使得那些借酒浇愁的洋人很费解,他们听到华工们大喊“卡西诺”然后聚集在一起,玩一种用牛角做成的玩具。今天的国际赌场通用的名称“卡西诺”据查就是樟坂土话“开始了”的意思。
另外,信仰是一种遗忘的好办法,或者干脆说信仰就是遗忘。在这个城市要找到信仰的踪迹是困难的。这也许只是一些外乡人的想法。其实樟坂到处都供奉着神祉,往往在一桌麻将的旁边,你就会看到用砖砌成的小小庙宇,这些充斥樟坂的袖珍庙宇供奉着许多不同的叫不出名字的神祉,分别管理着樟坂人的财产、婚姻、健康、事业和生育。甚至有专门分管厨房事务的神明。这和樟坂市政的机构相类似,这个县级市一共有九个副市长,管理城市的各种事务。同时,还有九个副书记分别对应这九个副市长。从党务的角度介入城市管理。这种分工的细致也是一种习惯。
因此人们有理由蔑视外地人对于樟坂人懒惰的说法。这是不负责任的指责。樟坂人既不懒惰,也不吝啬,反而讲究排场。他们会在结婚时花上大笔金钱来荣耀自己。每到这种时候,街上出现长长的婚车车流,每辆车的门上都挂着红色气球,在空气中瑟瑟发抖。然后前往樟坂的著名酒楼饱餐一顿,樟坂人在吃的方面出手大方,在著名的红楼就有一桌吃掉十万元的纪录。他们觉得婚姻是一生中的大事,在这种时候如果吝啬,是连神明都不许可的事情。
对樟坂懒惰,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同情心,生性冷漠的说法终于被证明是无稽之谈。甚至缺乏安全感也只是一种猜测。这个看上去没有活力的城市的内部,涌流着真正的激情。这会体现在它的报纸、电视和所有其他的媒体上:媒体使用的洋溢着激情的语汇是别的城市的人感到陌生的,樟坂人习惯于加上许多定语和表语来描述事情的程度和性质。这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记忆在樟坂人的思想里。樟坂人习惯于记者的采访,只要有话筒一伸到他们嘴边,他们就会准确地用樟坂式的语汇来描述这个城市和自己的心情。这也是传统的一部分。
也许通过这样的描述,你会对樟坂产生印象,这是一个夸张的城市。实际上“夸张”和真正的激情之间是很难分辨的,正如理想和幻想很难分别一样。这些都是不很清楚的概念,需要人们通过习惯或者信仰来加以分别。不过也许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实。以下描述的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事实。用现实来描述历史,或者用历史来描述现实,其实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事实。
P1-P3
恨不得把北村杀了
马波舜
本书故事以一个城市的凶杀案为背景,用几近纪实的叙事手法将这个城市的市长、教授、商人、记者、农民、凶手和各色男女拉到读者的面前,并抽丝剥茧般将他们的外装和面具剥离,一寸一寸地逼近这些人爱恨情仇的心理成因:内在恐惧。为了拯救和自救,小说的主人公们采取了说出心中的真相,与社会和他人达成了和解、宽恕和原谅,从而摆脱了心中的不安、焦虑和恐惧的种种心理负担,使生命从灰暗扭曲中矫正过来,呈现出和谐平安的健康状态。由于小说在人性扭曲的成因和性格形成的多纬度的描写中,细腻准确而又冷峻严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群,以及那些我们耳熱能详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而本书具备好读而又耐读的品质。
无疑,本书的主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意义非凡。
然而,在我们读者调查中,发现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有三分之一的人——大多数是女人——近乎崇拜本书的作者北村。她们认为,没有真相就没有宽恕。女人的本能就是一旦出了事,无论是家事还是情事,总要声嘶力竭地摇晃着丈夫或者情人的肩膀问个为什么。即便是国事和社会事,她们第一反应也是需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只要是说出真相,气也就消了一大半。敢于说出真相,就是接近真理和阳光,就是释放最大的善意和真诚,是认“罪”的表现。书中的主人公让她们看到人性还有救、还有美好的曙光。
有三分之二的人——大部分——是男人,看后沉默不语。追问之下,神色慌张,言语支吾。再追问,勃然大怒:北村是什么人?他有什么权利窥探别人的隐私,还告诉别人怎么做?他是上帝还是黑暗中的滥鸟?!说出真相,笑话。
某成功男士甚至放言:书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恨不得杀了北村。
对大多数人的反应,我们深感意外和诧异。当编者和作家自认为触摸到了神社,陶醉在高尚的发现之中,沐浴在阳光里的时候,某些男人特别是成功男人的激烈发应,令人沮丧。在咖啡馆、在网球场、在深夜的小书房,我虔诚地拜访了他们。某个成功人士叹息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连自己都不敢承认、也不敢审视的角落,就像你的私处。那是一块病,想起来都浑身哆嗦的东西。那块病,就是恐惧的根源。你北村窥探到了,就已经是犯了众怒,还要告诉人家去怎样做,这不是欠揍吗?一位基层官员认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忏悔更没有宽恕。说出真相就意味着丧失。不然的话,为什么历次运动伤害了那么多的人,整人的人都把责任推给社会和集体,甚至推给了某些领导人和党,个人的罪和责任都推卸得无影无踪。如果说建国以来的真相是人民內部矛盾是一笔糊涂帐,那么,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出现了四百多万登记在册的汉奸,我们为什么没有像韩国那样清理,有勇气站出来说出真相?如果说,历史太远,那么现实中有多少干部为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决策失误,致使国家的财产和千万个家庭蒙受损失。有谁站出来承担责任说明真相,求得人民群众的谅解和宽恕?长江污染黄河断流,有谁向党和人民谢罪?说出真相容易,但失去的代价和成本太高。
你以为你是谁?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我是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角色和归属。也涉及到我们大家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充其量是一根小草,在蒙昧的灰暗中挣扎着,争取并欢呼着属于自己的那半寸阳光。我们在那半寸阳光里,看到了和平、和解和和谐。本书的作者北村,不过是为深陷在各种恐惧忧虑的人们。为缓解矛盾而提供了一种模式。更多的是劝戒人们在怨天尤人、把敌视的目光对准他人和社会的时候,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了些什么,是否清算和检讨过自己心中的那块“心病”。
这不是虚妄和幻想。1995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奇迹:从种族歧视的黑暗中解放出来的南非黑人,急于清算白人的罪行。社会矛盾极端对立。恐惧和不安、动荡和混乱笼罩着人们。诺贝尔和平获得者图图大主教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让受害的人控诉,让有罪的人讲述真相,求得受害人的原谅和宽恕。于是,一个极端对立的种族和社会矛盾在转型期竟然得到和平的过渡。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对左派和右派的各种误解、刁难和不信任,委员会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人是可以改变的,永远不放弃拯救。
那么,请让我们勇敢地把这本书读下去。不管你想到了什么,都要压住那口气,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心里想:没有真相就没有和谐,就没有康泰的身体和可爱柔和的目光……